APP下载

基于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2022-04-02清冯嘉晓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核心旅游

吴 清冯嘉晓

基于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吴 清1,2,冯嘉晓3

(1.肇庆学院 旅游管理系,广东 肇庆 526061;2.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00;3.澳门城市大学 国际旅游管理学院 中国澳门 999078;)

通过对肇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广而博”,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核心能力不明显、核心理念不突出、部分课程内容重复以及实践能力培养方式有待完善等问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能力导向的特点,本研究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即从基本素质技能教育、行业基本常识以及行业基本技能板块进行基本能力培养,围绕行业综合技能以及实践能力进行核心能力训练,以行业创新与行业发展研究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高速发展,旅游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旅游业将迈向新台阶,对旅游行业的人才素质结构与能力培养也进一步提出了新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是地方高校培养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载体,其目标是培养掌握旅游专业理论知识,且能运用专业知识在旅游业中胜任旅游工作的综合型人才,具有实践性强,专业能力导向明确的特点。而专业课程是专业人才知识体系构建与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抓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应逐渐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主动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变化。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有学者认为创新能力与管理能力是未来旅游人才所必备的能力,[1]外语、计算机、科研、经营管理能力、[2]交际能力、公关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3]以及毕业生能力和通用能力同样不容忽视[4]。课堂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服务于能力培养要求,国外旅游管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实用型居多[5],重点在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6],国内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一般先从学科性质与特点出发,重视旅游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7],考虑专业的学科性、行业性、宽适性和引导性。[8-9]其次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0-11],常见的人才培养路径是校企协同共探的角度出发,[12]最后从学科所对应的产业特点以及对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出发,构建系统化、专业化以及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体系[13]。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课程体系也在不断优化完善,众多学者围绕课程设计、课程改革、高等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等展开了一系列研究[14-15],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16-17],但关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研究有待进一步加深。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能力体系进行深入解析,进一步构建基于能力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充分挖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提高专业教学质效。

1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体系构成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休斯顿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提出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是一种以“掌握性学习”“反馈性教学”“目标分类”为依据的新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知识,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概论与理论。技能,与本岗位密切相关的动手操作能力。态度,方法能力、动机、历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反馈,学生能够对自身的领域进行有效评估与评价,此处强调创新能力的产生。在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能力导向下学生能力的培养,亦可通过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以及专业核心能力这一层层递进的能力体系来推进(见图1)。

具体对应而言,基本能力的培养中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认识与专业基本技能的形成;核心能力则着重于问题解决的能力,如专业研究工具的学习、管理能力的形成等;最后是专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强调的是行业创新能力素养培养,如提出创新性的旅游产品,能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评估。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基本能力中主要包括专业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核心能力主要包括问题解决、组织管理、合作沟通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则突出其旅游产品的创新以及旅游发展的科研能力。从基本能力到核心能力,再到专业核心能力,实质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不断提升,其能力的要求呈现一个金字塔形状,具体解析如下:

图1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体系

1.1 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金字塔能力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目标是行业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一项基本要求,为后续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与具体岗位相对应,则需要适应工作岗位所具备的基本技能,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可函括旅游发展中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因此,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1)专业素养,指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与技巧,具备一定服务常识,了解旅游管理行业的基本服务要求,并能在具体的岗位中灵活运用这些技能;(2)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指人与人之间传递消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等方面的联系过程,人际交往在人类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结合旅游专业本身,如何恰当处理好与不同类型游客之间、工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3)语言应用能力,旅游行业服务的对象差异显著,而语言作为人与人间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是旅游从业人员在面对不同类型游客时提供优质服务的基本工具;(4)动手操作能力,旅游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无论是对该领域基层工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来说,其专业学习都是不可或缺的,更多强调的是如何借助自身所学知识高效地处理问题,并灵活的运用在日常工作中,结合旅游行业的特点,这种动手操作能力主要是旅游服务与旅游组织协调实践,如导游讲解、酒店服务、旅行社管理等。

1.2 核心能力

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能力是基本能力的再提升,高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并非仅是停留在基本能力的培养,对现代旅游行业的人才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培养的应是从事旅游行业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该阶段则更加注重学生情商与自身品质的锻炼,以挖掘具有经营管理潜质的管理人员。总的来说,应具备以下能力:(1)问题解决,即通过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供多种练习机会,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培养同学们在当面临重大的事情危机之时能够高效处理问题;(2)组织管理,作为一位管理者角色,如何处理好下属员工与上级的关系,如何处理自身与下属的关系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3)合作沟通,合作沟通与人际交往在定义上有一定交叉之处,但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两者之间仍具有一定差异,合作沟通能力对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更高,合作沟通能力更加强调学生对有效合作以及有效沟通的实现,能够处理好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包括下属、上级、游客;具有较强的自我判断能力,能够将大量的数据转换为有效信息并能够及时传达,利用沟通解决不同主体的利益冲;(4)心理承受,旅游从业人员经常会面临不同类型的压力,特别是当游客对自身工作的不配合以及不理解时,需要较为强大的心理素质来应对。

1.3 专业核心能力

与上述的核心能力相区分,核心能力与完成的专业任务密切相关,指的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此处的专业核心能力可定义为个体通过长时间系统的专业学习所培养出的独特能力,具有鲜明专业独特性,是自身在本专业领域中所拥有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在个体对该行业专业知识与技术掌握和应用的精确度。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都有自己独特的专门技术能力及其要求,从旅游行业的角度出发,专业核心能力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独特性,表现在行业竞争中能力的独特,或是创新能力的具备,即展示的是该专业领域的特色与核心优势,是其他专业所无法轻易效仿,在同行业竞争中具备较大的竞争优势,这有助于该领域的学生在巨大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旅游业具有实践性强、人才技能综合化、季节性强等特点,学生需要灵活运用自身的综合性技能进行问题的解决以及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熟练与灵活性,即该领域的学生能够对本专业核心知识以及核心技能的深刻掌握,并能够借助自身的专业技能灵活地运用到具体工作上,及时发现问题并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实用性,即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为满足该行业发展需求,是根据专业特点以及具体工作岗位来确定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向。当今的就业竞争主要是学生的能力竞争,而在此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便是学生的主要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最高层次要求,处于能力金字塔体系的最高端,是上述两种能力的再提升,主要包括旅游行业创新能力以及旅游发展科研能力两大方面。专业核心能力的掌握,能充分展现示出旅游管理人才的专业性,这是其他管理类学生所难以模仿的,前者主要为产品设计与产品营销能力,注重的是能够洞察出旅游行业发展中的市场的最新变化与需求,并能够就这种变化设计体验性高,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旅游产品。后者主要是科学研究与行情研判能力,强调从预测的角度切入,即能够识别如今旅游发展的最新研究前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能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对旅游发展行情进行较为科学的研判。在人才培养中提升学生核心能力的同时,突出其专业核心能力,以真正体现自身专业优势。

2 基于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选择典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肇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分析案例,该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也是学校重点扶持建设学科专业。根据肇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0年版)可知,旅游管理专业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以及现代旅游大产业发展大背景下,旨在培养能在各类旅游机构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规划、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并具备具有旅游行政管理与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的基本技能,较强的沟通、交际与文字处理,快速跟踪旅游产业新变化和创新,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课程设计如表1所示,肇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主要是由公共必修、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以及实践教学五大课程类别构成,其基本的人才培养框架已初步形成,课程结构相对完善。但若对接于现阶段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高标准,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为此,结合现阶段的课程设置状况,通过对肇庆学院2017和2018级旅游管理专业10名本科生、4名专业教师以及辅导员进行深入访谈(以A代码表现学生访谈对象,以B代码表示专业教师或是辅导员对象),收集有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情况,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纳。总体上,现阶段肇庆学院专业能力导向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课程理论知识为实践实习提供理论指导,实践实习推动理论知识补充发展,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两者相互融合,但当两者衔接的方式不恰当时,学生难以运用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中,对所学理论知识作用感知较低。

“课程理论知识对我后面实习效果不大,我在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和酒店前厅部都实习过,我感觉不管是一线部门还是二线部门的工作内容都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联系不大(访谈者A1)”;“理论知识不能说毫无作用,但可能跟实习的岗位关联不大(访谈者A2)。”当学生出现“理论知识无用论”的想法时,便会大大降低了学生课堂理论学习的兴致。

二是课程设计“广而博”,核心能力不明显。由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通才”的标签显得格外明显,表现在课程设置多而不精,更多注意到的是专业的广度与所涉及的学科范围,缺乏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进一步理论与加深,使得学生难以掌握完整的知识构架。

“有一些课设置不太科学,例如我们有一门秘书课,我感觉与我们无关,其实设置也可以,至少要教得专业一点,感觉学校是那种要我们了解一下就好了”,课程相对其他学科较多(访谈者A3)。”“感觉我们学院的学生课程很忙,看看课程表好像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课程(访谈者B1)”“我们旅游管理专业同学在旅游行业中重要的管理岗位相对来说是比例偏低的,专业核心能力仍需进一步强化(访谈者B2)”。

总体上,学生难以凝聚精力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自身优势的展示。

三是部分课程内容重复,核心理念不突出。表现在现阶段的课程教学中,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存在交叉重叠之处,使得尽管授课科目不一样,但是授课内容存在重复现象。“有些课程我记得从上课方式到课程内容几乎完全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一个老师,其实可以把其中的一门课程换成Opera教学。其他课程也有和另外一门课程教的东西是差不多的,但至少课程名称是不一样的(访谈者A4)。”究其原因,在于课程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把握不足,核心理念不够突出,缺乏核心支点,使得学生在汲取专业知识时难以汇聚核心力,或是偏离了核心能力培养的轨道。

四是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有待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强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众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中,课外实践特别是行业实习时间均占较大的比重。以肇庆学院为例,酒店实习课程需要为期6个月的连续体验式学习,然而对于人才培养来说,实习时间长度、实践的方式等仍有待完善。

“酒店实习这个课程时间太长了,学校要求实习6个月,我们实习的岗位大多是一线部门,一般3个月左右就完全熟悉工作流程了,对工作有较深的了解(访谈者A5)”;“课程设置还是不是很完美,课外实习时间过长,但技术实操课却太少,像旅游规划制图这类的课程都没有,这类实操实践课程还是比较薄弱(访谈者B3)”。

表1 肇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要求与课程关系表

3 基于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试图设计出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旨在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为旅游行业输送高质量人才。具体而言,以旅游管理人才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以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以及专业核心能力为方法层导向,围绕不同能力层次设置不同课程模块。在基本能力培养上,从基本素质技能教育、行业基本常识以及行业基本技能这三个模块进行课程设置;在核心能力上,围绕行业的综合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特别是管理能力来开展课程;在专业核心能力上,突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拥有其他管理类学生所难以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此时行业创新与行业发展研究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此处的行业创新更多指的是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以及营销,而行业发展研究侧重能用自身专业知识对整个行业发展具有较为科学的研判。综上,本研究尝试重新整合现阶段课程,做出以下详细构思(见图2)。

图2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思图

3.1 基本能力课程设计

本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学生人文素质和基本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包括基本素质技能教育课程、行业基本常识课程、行业基本技能课程。具体而言:(1)基本素质技能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使学生能够熟悉现代社会人才的公共基础知识与技能。核心课程主要有:思想政治基础、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等。(2)行业基本常识课程,这个模块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层面,能够基本掌握旅游行业的行业规范、行业常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旅游管理的专业认识。其核心课程主要包括:酒店管理概论、基础旅游学、旅游学概论、休闲学概论、会展概论等。(3)行业基本技能课程,该系列课程主要着重于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一线岗位基本技能掌握,为核心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突出旅游行业实际性较强的特点。主要核心课程有:旅游专业论文写作、服务礼仪、导游业务、旅游服务英语、行政能力训练等。

3.2 核心能力课程设计

此模块主要针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在旅游行业中高管理层发展潜力,锻炼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组织管理、合作沟通以及心理承受的能力。另外,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服务行业,对人才综合性技能的要求较高,因此核心能力也是属于一种跨知识的能力,这意味着核心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需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即需要在课堂上显性知识的课堂讲授,也需要在课外实践与见习中亲身实践与经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接受知识。

因此,本文在核心能力课程模块采用的是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相结合的方式。(1)在隐形课程上,着重实践教学的方式,以培养学生旅游行业实践能力。实际上实践教学是作为各个能力的检验,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可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教学,前者更多指的是在校期间通过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进行实践模拟,以渗透式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融入对核心能力的培养,后者则指的是校外的酒店、景区、旅行社及其他旅游行业部门进行实习。隐形课程的主要核心实践课程有:模拟导游、调查统计实务、旅游信息化实务、旅游资源调查、专业见习、毕业实习。(2)在显性课程上,主要是旅游行业综合技能的训练,侧重于管理型人才的培养,能够基本掌握旅游行业各个部门的运行核心。一是管理理论基础要扎实,课程包括: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统计学基础、现代服务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等;二是专业管理能力以及问需提升,课程设置需要有:旅游目的地管理、智慧旅游、休闲活动策划管理、度假村经营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会展项目管理、旅游市场推广、调查统计实务、会展项目策划与组织等。

3.3 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设计

该模块的课程设计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旅游管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主要包括旅游行业的创新能力以及旅游发展的研究能力,突出学生的专业特长,塑造自身独特的专业竞争力。在关于旅游行业创新能力上,表现在旅游体验产品的设计与经营,通过学习本模块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结合市场需求,初步设计旅游产品,在已有知识架构上逐渐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设计理念,精晓较为专业的旅游产品设计技能,能够创新性的设计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并针对现有的旅游产业做出较为科学的营销方案。核心课程包括: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产品策划、旅游资源调查、旅游体验设计与管理、饭店与餐饮产品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等。而在关于旅游发展的研究能力上,体现在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知识,洞察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研究的最新前沿,了解其发展的趋势与方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基本形成旅游行业研究思维,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视角以及文本写作能力,如今地方本科高校主要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这项能力验证。核心课程有:经典文献阅读、旅游产业前沿动态、旅游规划制图、毕业论文。

综上,本文基于能力培养的肇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计汇总如表2。

表2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结构的具体设置

4 结 语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是推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以及专业核心能力为培养链接点,形成层层递进的能力培养体系。具体而言,旅游管理专业在初期的基本能力培养阶段,需要具备思想政治、心理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基本素质技能及与旅游学相关的行业基本常识与技能;在中期阶段的核心能力培养方面更加凸显专业性学习与实践操作,包括行业实务方法与行业研究方法,如统计实务、旅游信息化实务、旅游系统的管理等;在后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主要是注重创新能力的发展,如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研究,相对应的课程有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产品策划、旅游专业论文等。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一门系统的工程,不同学者尝试基于不同的视角,致力于探索出有效、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基于体验的视角[18]、基于“课证融通”视角[19]。本研究则从能力导向的视角,试图构建基于能力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时也有这样的思考:一是肇庆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代表,与其他类型高校如重点大学等人才培养方式上存在差异,如何结合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研究主题的比较并针对性地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尚需深研。二是从能力导向下的视角出发,延伸至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借助OBE成果导向这一教学理念,根据现阶段旅游行业所需的能力建立预期学习成果,将OBE教育理念与能力导向下的课程体系相融合做进一步的调整,其效果如何,有进一步研究空间。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未来旅游数字化发展,数字化营销也是一大热点,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应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面向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完善,这就需要科学的课程实施保障体系,包括制度保障,如课程评价制度、课程监管制度,政府政策的支持、资金、场地、人才的保障等。另外,也应持续关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调整校内校外实践比例,融入信息化技术教学,逐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模式,同时不断规范实践教学,优化评价标准,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旅游行业人才。

[1] 杜江,等.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调整与课程体系的变革[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127-139.

[2] 张培茵,孙琦,石长波.旅游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旅游学刊,2006(S1):51-54.

[3] 钟志平.建立“双体系”教育体系突出“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特色[J].旅游学刊,2003(S1):22-26.

[4] Raybould M,Wilkins H. Over qualified and under experience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2005(3):203-216.

[5] 黄向.加拿大大学的旅游相关专业学制教育体系现状研究[J].旅游学刊,2005(S1):47-51.

[6] 杨益新,韩泽民.澳大利亚旅游酒店管理教学特色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47-49.

[7] 黄雄英,刘力,张涛.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探索——以合肥学院旅游系为例[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6(4):48-51.

[8] 罗兹柏,罗有贤.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计再研究[J].旅游学刊,1998(S1):69-72.

[9] 江晓云,伍进,黄燕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调查及创新研究——以桂林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70-76.

[10] 田喜洲.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S1):186-189.

[11] 吴清.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7(8):79-83.

[12] 孙国荣.校企协同共探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6(4):52-56

[13] 赵鹏,王慧云.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J].旅游学刊,1998(S1):21-27.

[14] 汪晶晶,章锦河.旅游管理专业全日制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388-392.

[15] 谢琼.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7(35):26-29.

[16] 丁孝智,陈锡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4):24-29.

[17] 陈锡坚,丁孝智.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2):19-24.

[18] 张燕燕.体验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19] 钟莹.基于“课证融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6(14):155-156.

A Case Study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Ability Training

WU Qing1,2,FENG Jia-xiao3

(1.Tourism and Historical Culture College,Zhaoqing 526061,Guangdong;2.School of Geograph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00;3.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Management,City University of Macau,Macau 999078,China)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iculum of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Zhaoqing University,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broad and extensive”,and there are disconnections between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lack of core competence and prominent core concepts,the contents of some courses are repeated and the way to cultivate practical abil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Based on the ability-oriented characteristics highlighted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this study proposes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r tourism management,that is,basic ability training from basic quality skills education, industry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focusing on industry comprehensive skills and practical ability. Core competency training should be conducted with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ourses adopted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ies.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ability training;curriculum system

G648.4(F592)

A

2096 – 2045(2022)01 – 0067 – 07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9634)“基于专业能力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肇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zlgc201760)“基于专业能力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资助。

吴 清(1983—),男,湖南涟源人,肇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乡村旅游、旅游脱贫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冯嘉晓(1999—),女,广东云浮市人,澳门城市大学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2021级硕士生,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旅游经济与旅游地理等方面的研究,E-mail:1875102787@qq.com(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夏 琍]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核心旅游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旅游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