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采用中药牵正散合导痰汤联合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2-04-02钟伟森刘育清陈嘉丽熊桂莲
钟伟森 刘育清 陈嘉丽 熊桂莲
(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 东莞 523003)
周围性面瘫也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面部神经异常所诱发的一种弛缓性疾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周围性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青壮年为多,以春秋季节较为常见,多在患者抵抗力下降、受凉、吹风以后出现[1]。在临床上,患者可表现为患侧的眼睑闭合不全,眼睑迎风流泪,还有唾液减少、听觉过敏、味觉丧失等。该病的治疗原则为缓解面部神经出现的炎症水肿以及改善血液微循环、阻止并发症的诱发等[2~3]。对于本病,西医尚无特别有效的治法,中医治疗有着较大的优势,方法较多,如针灸治疗、中药口服等。周围性面瘫发生主要因风邪入侵面部经脉,导致气血运行失调,筋肉纵缓不收[4]。风痰阻络型在周围性面瘫类型中最为常见,而中药牵正散合导痰汤具有祛风化痰、通络解痉等功效,中医针灸可疏通经脉、驱邪等[5]。本研究选取风痰阻络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药牵正散合导痰汤联合中医针灸治疗风痰阻络型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风痰阻络型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4.77±5.92)岁;平均病程(30.17±5.09)d。研究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4.93±5.78)岁;平均病程(29.91±5.42)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中药牵正散合导痰汤治疗,药物组成:法半夏、茯苓、薏苡仁各15 g,胆南星、化橘红、枳实、姜僵蚕、粤丝瓜络、防风各10 g,炙甘草、全蝎、制白附子各5 g。上述药物加水500 ml,煎取200 ml,温服,每日1剂。10 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研究组采用中药牵正散合导痰汤联合中医针灸治疗。中药牵正散合导痰汤同对照组。中医针灸操作方法为:以患者头面部的阳经穴作为主要取穴穴位,包括地仓、印堂、四白、阳白、下关、迎香,同时还有鱼腰、颧髎、承浆、颊车等,取10个以上穴位,针刺方式为透刺、浅刺及斜刺,每次治疗30 min,1 d 1次,10 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1)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面部肌肉活动能力恢复;有效,临床症状改善,面部肌肉活动能力明显恢复;无效,临床症状和面部肌肉活动能力均未发生任何改善[6]。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对比两组抬眉、闭目、鼓颊等面部动作改善所需时间。(3)对比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为以下六个等级:Ⅰ级表示各项面神经功能指标正常;Ⅱ级表示各项面神经功能轻度障碍;Ⅲ级表示各项面神经功能中度障碍;Ⅳ级表示各项面神经功能中重度障碍;Ⅴ级表示各项面神经功能重度损伤;Ⅵ级表示各项面神经功能完全麻痹[7]。等级越低,表示面神经功能越好。(4)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包括躯体功能(FDIP)以及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x±s)表示,分别采用χ2、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所需时间对比 研究组抬眉、闭目、鼓颊等面部动作改善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所需时间对比(d,x±s)
2.3 两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各等级患者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等级Ⅰ级、Ⅱ级、Ⅲ级患者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对比[例(%)]
2.4 两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FDIP评分和FD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FDI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治疗后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评分对比(分,x±s)
3 讨论
面瘫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可表现出嘴角歪斜,鼻中沟、人中沟变浅歪斜,眼睛难以闭合,单侧额纹消失。如果早期治疗不佳,后期患者面部口眼歪斜程度会越来越重,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负面情绪,从而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9]。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归属于中风病的“中经络”,为风痰阻于头面部经络所致,治疗原则为祛风化痰、通络止痉。对于该病中医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针灸、电针、毫针、中药内服、放血、拔罐等。中药牵正散合导痰汤由法半夏、茯苓、薏苡仁、胆南星、化橘红、枳实、姜僵蚕、粤丝瓜络、防风、炙甘草、全蝎、制白附子组成。方中胆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散结,制白附子祛风化痰,枳实下气行痰,共为君药;全蝎、姜僵蚕祛风止痉,法半夏燥湿祛痰,化橘红下气消痰,粤丝瓜络通经活络,防风祛风解表,共为臣药;茯苓渗湿,甘草中和,均为佐使药[10]。此外,在临床中,针灸疗法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有针刺治疗和艾灸治疗两种。针刺治疗具有疏通经脉以及止痛等功效,对颈椎痛、腰椎痛等效果较好,也可以用于瘫痪类疾病,如面瘫、偏瘫等,效果也较明显[11]。艾灸治疗具有温补以及通络等作用,对于寒凉性疾病或因机体阳虚而导致的疾病等都有较好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研究组抬眉、闭目、鼓颊等面部动作改善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等级Ⅰ级、Ⅱ级、Ⅲ级患者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躯体功能(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治疗后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中医针灸联合中药牵正散合导痰汤治疗风痰阻络型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该方法可有效促进患者面部功能恢复。分析其原因为:中医认为面瘫是因为机体的正气不足、经络空虚后风寒、风热之邪气乘虚而入,阻滞经络,从而引起面部肌肉瘫痪[12],风痰阻络型周围性面瘫治疗以祛风化痰、通络解痉为治疗原则,本研究所用中药牵正散合导痰汤对症治疗。加之,针灸是促进面瘫恢复的有效方法之一,刺激患者主要穴位改善血液循环以及气血运行等,可有效治疗面瘫[13]。针灸与中药牵正散合导痰汤联合使用,可有效改善风痰阻络型周围性面瘫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两者协同起效。
综上所述,风痰阻络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中药牵正散合导痰汤联合中医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