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紫皮山药U形竹筒模具高效栽培技术
2022-04-02孙允柱自维坤高春桂
孙允柱,自维坤,高春桂
(1.云南省光明园艺场,云南 安宁 650304;2.安宁市农业农村局,云南 安宁 650300)
云南紫皮山药又名牛尾巴山药、薯蓣、野山药,是支链淀粉和胶原蛋白含量较高的云南地方品种,特别是富含花青素是云南本地山药独特之处。该品种的叶片盾形呈紫绿色,叶梗呈褐紫色,零余子(缩茎)煮熟后皮内有0.10~0.15 mm 的肉呈紫色。块茎一般长40~75 cm,茎粗2.6~3.6 cm。块茎(山药薯身)外皮晾晒后呈褐色,蒸熟后外皮内有0.2~0.25 cm 的紫色肉,山药全重400~750 g,其营养丰富,易煮食(沸后15~20 min即熟透,呈软糯状),食味极佳。
在一般土壤中栽培,山药薯身凹凸不平、粗细不匀,弯曲扭身品相差,其薯茎会随晾晒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色。表现为山药外表皮由刚岀土时的白色变黄色,再由黄色变为紫褐色。
该品种常规栽培单薯较小,一般薯重在300 g 以下,单位产量低,与大型山药相比栽培效益不高。普通栽培时具向下伸长入土力强、扎土深的特性,并有釆收挖掘困难、劳动力成本高等缺陷。随着中国劳动力红利的丧失,该品种的规模栽培已很难为继,市场供应受限。如何增加产量及效益是广大种植户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U”形竹筒模具起垄栽培山药试验发现,U 形竹筒模具栽培相比普通栽培具有节省劳动力、采收挖掘快捷、山药身光滑顺直、经济效益更高的优点,商品山药可产37500 kg·hm-2,产值能达30 万元·hm-2以上,经济效益较高。
1 品种来源
该品种是1992 年安宁市县街乡石江村老赵村长送给当时云南省光明园艺场赵占生副场长的珍贵礼品,为禄丰县采集的野山药。2012 年11 月,笔者在云南省光明园艺场原保种圃围篱上釆集160 粒零余子,作为本试验品种来源。
2 主要栽培技术
该品种适合在土层较深的砂土或砂壤土中栽培,在黏土或中壤土中栽培易受漕水危害生长受阻。采用起土作垄、浅沟、覆盖地膜栽培可获得丰产。应用“U”形竹筒模具栽培技术能生产出光滑顺直的优质商品山药,经济效益较高,收获时劳动强度低、劳动效率高,适合目前农村劳动力状况,是今后农村生产云南紫皮山药的实用技术[1]。
2.1 U 形竹筒模具的准备
U 形竹筒模具是山药生长的基床,是决定山药薯身形状的物理塑材,因此选择符合要求的竹筒是制作竹筒模具的基础。一般选择3 年生以上、生长旺盛的普通水竹,作为U 形竹筒模具生物材料。要求竹节间长度大于65 cm,直径在3.5 cm 以上。把竹子从基部锯断,再把基部节间小于65 cm 的锯除,然后按照每节为一段,锯除下节隔;选择10 段长度相近的竹筒,并将每个竹筒从中间一分为二劈开,便形成了U 形竹筒模具20 个,再把它们捆成1 捆,3 捆成一组摆放整齐待用。
2.2 制作高产栽培床
制作肥沃的栽培床,是U 形竹筒模具高产栽培山药的基础。山药生长的大小、形状、品相等商品性状均由栽培床决定,制作肥沃的栽培床是获得高产的重要环节。合理密植是取得高产的重要措施,按照行距2.0 m 制作栽培床,栽培床的长度因地形而定,可长可短。首先沿等高线方向中耕耙地,要求撒施普通过磷酸钙750 kg·hm-2和腐熟农家肥30 t·hm-2。用旋耕机碎土耙平,保持等高线方向2.0 m 的宽幅平整;其次按宽幅2.0 m 拉线作畦,形成宽30 cm、深25 cm 的畦沟,将畦作垄,便形成高30 cm、宽1.7 m 的垄,作为山药的种植床。要求种植床边直、面平、土细,涝能排、旱能浇(非灌)。
2.3 山药种的准备
选择好籽种是云南紫皮山药高产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商品生产一般用1 年生小山药、山药段、山药栽子作为生产商品山药的种苗。高产栽培要求选择用山药藤上结的零余子(缩茎)培育的1 年生小山药做种苗,小山药具有种性好、产量稳、品质优的优点。用它生产出的商品山药整齐,个体较大,因此在高产栽培中应优先使用该类种子。
根据多年种植经验,云南紫皮山药用零余子培育的小山药,重量在40~65 g 的作种较好。在U 形竹筒模具栽培时,所生产山药长度在56~68 cm,适合于U形竹筒模具栽培(培育优质的零余子是高效栽培云南紫皮山药的重要环节)。
分级催芽培育高产种苗。把用零余子培育的小山药按40~50 g、50~65 g 的标准分成2 个等级。小于40 g 或大于65 g 的小山药弃之不用,虽然他们可生长成小形或大形山药,但是他们不符合U 形竹筒模具栽培控制生长的技术要求,所以不能用作U 形竹筒模具栽培的种苗。将按标准分级的小山药分别装箩、沙藏催芽有利于出芽整齐。
2.4 播种技术
按照云南紫皮山药U 形竹筒栽培技术要求,应实行单床双行种植,确保单位面积内具有一定量的株数。将山药种放入拌有细有机肥土的U 形竹筒模具中,并用肥沃的细土再覆盖,厚10~15 cm。
2.4.1 U 形竹筒模具的放置
按照模具的长短,将长度相差10 cm 以内的模具统一放置在一个栽培垄上并对该栽培垄编号。编号按照奇、偶数编排,奇数垄放置较长模具,偶数垄放置较短模具。按照单床双行标准先在垄的中间拉条粗线,分别在粗线的两侧各放一行模具,两侧带节隔的头靠向中间粗线,分别相距粗线各5 cm 形成10 cm 的模具行距。这样有利于适时栽桩搭架及其它农艺活动。
模具放置标准,按照每1 m 长放置8 条U 形竹筒模具的标准确定株距,这样每1 m 垄长便可播种16株山药。操作中先将垄面表层细士按照与垄向倾斜成45°的规格将垄面上厚12~15 cm 的表层土铲放置在一旁,保持铲土后的垄面平整,便于放置U 形模具。使65~75 cm 长的U 形竹筒模具平放在85 cm 宽的垄面半边,保持模具尾(没节隔的一头)距垄中心粗线55 cm 距离,两侧还有10~20 cm 的空边,为超岀模具外生长的新山药提供继续伸长的土壤空间。
图1 小山药播入模具
2.4.2 适时播种山药
赶早播种,云南紫皮山药属旱熟品种,萌芽早出藤快,适时种植是取得高产的重要环节。在云南省安宁市一般在2 月底种植,可以充分利用云南5—6 月的光热资源,9 月底便采收上市,这时售价较高(2020 年9 月21 日至2021 年1 月21 日,售价达13~16 元·kg-1)。
分级编号按规格播种。播种时按照山药种的大小分垄播种,大规格的山药种栽植在长竹节的垄上(编号为奇数);小规格的播种在竹节短的垄上(编号为偶数)。按照新山药生长结薯习性,每个U 形竹筒模具内只能播种1 个山药种,头朝竹节隔,距竹节隔1 cm处,使两侧山药种相对而放。山药播种完毕后再盖厚10~15 cm 的细土。细土便于浇水能尽快渗于表土不粘,第2 d 覆盖白色普通地膜。
2.4.3 覆盖地膜
覆盖地膜能保持栽培床的土壤疏松、保水、增温,从而提高山药产量。起垄做床覆膜栽培方式比平地栽培一般要增产25%左右。一个栽培床用宽8 m 的普通农用地膜2 幅覆盖,分别在立柱的两侧各盖1 幅,按照沟边下垂10 cm 盖土压膜;床面平铺70 cm 覆盖,要求保持垄平膜紧不漏气,中间插杆有空间,岀苗浇水和施肥,不破地膜找空隙的农膜使用方法。由于栽培床白天受光面积大、温度高,能增加山药生长量,夜间温度低能降低呼吸消耗从而增加了营养积累进而增大缩茎产量。
覆盖白色地膜有利于及时发现山药岀芽顶膜,能及时破膜放苗,覆盖黑色地膜虽然利于防控杂草但不能及时发现出苗,因而会发生破膜放苗不及时烧苗的现象。
2.4.4 搭建高产栽培架面
搭建高产栽培架面能提高山药叶片光合效率增加生物产量。山药架是供藤蔓攀缘的,架面的大小和形状与新山药产量形成有直接关系,科学的架面结构是优质山药高产的基础条件。因此云南紫皮山药的架面要求在方便操作的基础上尽量扩大架面,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生物产量。
实践中在栽培床(垄)的两头各插1 根向外适度倾斜的架桩,桩粗3~5 cm、长250 cm,架桩入土50 cm深,高出地面200 cm;于架桩200 cm 处横拉一条直径0.18 cm 的铁线,要求拉紧拧牢;沿铁线每隔2 m 栽1根长250 cm 的竹杆或木棍作立柱,用细铁丝将横铁线固定在立柱顶部(不能将横拉的粗铁丝直接绕在立柱上)保持铁线的水平。沿栽培床(垄)表面于立柱的基部再拉1 条同顶部同型号的铁丝,用于栓固山药藤攀缘的粗线(细绳)。在铁线上间隔10 cm 栓1 根粗线或细绳,上绑顶部的铁丝,下栓基部铁丝形成山药藤攀缘线篱。
3 田间精细管理技术
田间管理是根据云南紫皮山药生长习性而进行破膜放苗、引蔓上架、浇水追肥、除草、补土、植保等农艺活动。各项农艺活动都有其自己的技术特点,同大型山药品种有所区别。大型品种以生产单个山药重为技术目标,而云南紫皮山药是以生产山药薯身光滑顺直,个头均匀一致和培育一定数量优质的零余子为技术目标[2]。
3.1 破膜放苗
播种14 d 后,每天早上8:00—11:00 时查看岀苗情况,发现有山药幼苗顶膜要及时破膜放苗并用细土压膜封孔。一般催芽栽植的山药20 d 内可岀齐苗。当有零星苗岀土时便可搭架栓粗线或细绳。
3.2 引蔓上架
保持藤蔓在架面上展开生长,均匀分布是确保丰产的生物基础,放苗后应及时引蔓缠线上架,必要时可用撕裂膜(专用捆扎线)绑蔓固定,云南紫皮山药藤蔓为右旋品种,人工辅助上架要遵循蔓旋方向不能绕反,藤蔓缠线牢固后及时解开捆扎线。引蔓时保持2株1 线,减少叶片相互遮阴影响光合效率。由于山药藤蔓生长较快,遇有多株互缠现象不要硬拉强扯拉断藤蔓,可先让它们共缠一绳等到两头自然长开时再分绳引蔓。
3.3 水肥一体化
起垄做床覆膜,U 形竹筒栽培一般不需特别浇水,当山药藤有分枝时,用5%腐熟鸡粪水溶液8 kg·m-2对5 倍水浇施,于床中间破膜引藤上架的膜孔处缓慢浇入。此时气温高、空气湿度低、山药叶面积迅速增加,蒸腾水分量较大,补充土壤水分是山药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另一方面新山药生长需大量营养供应,新根生长量较快,但对土壤水肥吸收能力有限,及时水肥一体追施特别重要。一般每20 d 进行1 次,保持栽培床土湿润,直到雨季为止。实行水肥一体化供应是最佳的选择。有条件的可膜下布置滴带每垄2 条各置于垄中间15 cm 处,两根相隔30 cm。
3.4 培育优质零余子
云南紫皮山药是雌雄异花植物,很难自然受精结果,但由于其花穗较小并且自身的穗梗花器都有一定光合功能,在其现穗开花过程中又有一定的季相指示作用,人工去花没有实际栽培意义,因此不做人工疏花农艺活动。
零余子不是种子,是地上部分的缩茎,它同山药一样都是云南紫皮山药栽培生产的目的产品。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零余子作为保健休闲小食品已成为一定人群的时尚。另外,云南紫皮山药有机高效栽培也需要培育一定量的优质零余子作为培育种苗用,任其生长一定量的零余子是非常有必要的。适当疏除能增大零余子单个重,一般每个分枝留零余子3~4 节,一般用人工摘除方法将多的尽早疏除。
3.5 及时除草、规范清沟
无公害栽培山药不能使用化学除草法,可人工拔除。覆膜栽培的在雨季前栽培床上杂草不多。进入雨季后,山药藤蔓基本满架。满架后的栽培床和垄沟内光照较弱,杂草生长处于弱势,晴天结合清理垄沟,铲取沟内细土撒在栽培床上压膜,膜内小草在盖土蔽光后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清理垄沟保持顺畅有利排除积水,保持沟深30 cm 左右,有利于山药生长。
4 主要病虫害防治
云南紫皮山药主要病害有褐斑病、霜霉病,主要害虫有蚜虫、天幕毛虫等。藤蔓长150 cm 时连续2 次喷施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40%乐果乳油1000 倍液,全园喷施,施药量750 kg·hm-2,间隔10~15 d 施1 次。9 月下旬连续2 次喷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 倍液全园喷施,施药量1050 kg·hm-2,间隔7~10 d 施1 次,喷药后4 h 内遇雨重喷。雨季结束后还有约70 d 的生长时间,注意保叶护叶,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叶面施肥,用0.2%尿素+0.3%磷酸二氢钾喷施,每7 d 喷1次,连续3 次,提质增效显著。
5 适时收获
9 月底,当零余子外皮褐灰色时,不再增重,山药便可采收上市。此时山药细嫩、软滑上市后售价通常比春节期间还高,应及时采收销售,争取更高经济效益。
5.1 人工采收技术
由于采用“U”竹筒模具栽培,山药基本平趟在模具内生长,采收不需挖深沟,只需浅挖提模采收,方便快捷,且劳动强度低。
5.1.1 剪线收集零余子
将线剪断收集零余子后再扒土提模采收山药就方便多了。先沿垄向自桩下铁线处剪吊藤线。上方自铁线处由藤线悬空自然下垂,每隔4 m 用力抖动上位粗铁丝,零余子便自然从蔓上脱落集于地膜上,通过揭地膜或用软扫把扫拾均可收获优质零余子。
5.1.2 清除藤线
顺序将收净零余子的藤线自上位铁线处剪断归拢放下。用小车运出地块待作无害化处理,不得留在地里。收净落叶、断线清洁地块。
5.2 挖掘山药
5.2.1 扒土揭膜
用农具将盖在栽培床四周地膜上的土轻轻扒开。靠沟一侧的膜埋的深,可用锄头或单犁将压膜土扒开。将地膜揭开取出装袋,利于下步操作。
5.2.2 扶模提薯(山药)
要求将沟膜外深30 cm 土挖松露出模尾,这时就能看到模內山药生长位置。在模具中间位置处将锄头的锄面置于的模具下,轻推锄把撬动模具抖松盖土,这时便可用戴好手套的右手抓牢模具尾,左手扶住模具头部护住模内山药头,连同山药提出。若山药长出模外弯曲向下扎入土中,在提模具尾时,一边提一边抖落土便可将丁字形山药完好的提出。
5.2.3 带模晾晒
挖出山药后,将带模具的山药顺序斜放在中线的另一侧,尾部向阳晾晒,待水干土松时便可脱模,这时就可收集山药打捆装车运出。
5.2.4 特殊技术
按此方法每20 m 为一段,顺序推进,若遇到生长过壮、山药过长、出模过多,入土深达30 cm 以上的山药(一般为邻模缺株或栽植过稀所致)。可用尖头铲(一般铲面长32 cm)在山药入土一侧垂直下挖入土满铲后。轻压铲把抖动入土山药,根据入土山药动态便可判断下扎山药是否被包入铲内。注意不要猛用力撬断入土部分,力争完整釆收。按照此方法,每人每天可采收1280 根山药,即80 m 垄长的山药,适合目前农村劳动力状况。若用小型农具辅助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