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树下学现代诗
2022-04-02周琦
周琦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早已铺开,随着课程专家的引领解读、示范推广,教师在教学一线努力践行着。而现代诗的教学研究却依然冷清而边缘化。现代诗在高考试卷中很少涉及,在高中课本中也处于弱势地位,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我静心思考,琢磨能否通过一些新鲜的方式进行教学探索,做一点实验性的尝试:如果让学生动起来,写起来,是否是一条更好的学习路径?
专题式阅读准备。为了让学生较为全面了解现代诗的发展,在之后的学习创作中收获更多,我专门整理了一份现代诗的讲义,以时间为顺序,以内容风格为标准,梳理八个阅读专题:新诗元音、“独语”与“狂叫”、审美与审丑、再造传统、沉思之诗、对岸来信、启蒙时代、当代之思。每个专题附上相关的时代、个人背景资料,并选取2~4首代表性的诗歌。把讲义下发后,让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内容,并在阅读完毕后挑选一或两首自己最喜欢的现代诗,写下100字左右的短评。我发现学生面对更丰富多元的现代诗内容,有了更丰富的学习表情:喜爱、困惑、质疑、争论、共鸣,这为现代诗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学生对现代诗的不同风格内容有了一定了解,我便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创作现代诗的几个基本语搭配、节奏、抒情性的表达等基本手法。虽然我只是提供了知识背景资料,但学生在自我阅读和互动交流中,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准确地抓住现代诗的主要特点,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依托文化空间,改换教学环境。当阅读的铺垫工作完成后,我便带着学生一起来到校园的春雨池旁、樱花树下进行现代诗的创作课程。改换教学环境,对学生来说很是新鲜。走出教室,来到碧波荡漾、樱花烂漫的校园里,身心放松了,审美空间扩大了,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学生很兴奋,跃跃欲试。
学校前身是范仲淹创办的苏州府学,在传承千年文脉的千古读书地中,校园文化景观丰富,有府学碑廊、道山古柏,碧霞春雨双池映照,哲学小径旁还有孔子文庙依傍,在苍翠如簇的环境中,以校园文化景观、校史馆等空间为集结点,打破教室的壁垒,不失为尝试语文教学新路径的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共同创作。待学生们坐下,我便让大家自由分组,3~6人为一组,派代表抽签选诗歌主题,主题共有6个,同时我提供几个诗歌创作的固定句式,学生可以使用,也可自由创作。要求每组成员每人必须写一句,现代诗的句数不限,以完成诗歌的主题内容的质量为投票评选标准。待要求公布完毕,学生便三五成组地聚在一起,或思考,或討论,或写字,极为专注与投入,我都不忍心打扰。一节课后,创作的小诗纷纷出炉,各小组集体朗诵,大家共同欣赏着彼此的新作,为别组的作品投票。
如学生作品《濒危动物》:我静静地面对在/永恒的无声中/铁槛外的嘴中吐出许多仁慈的话语/高墙是可怕的/但/人是好的/我静静地沉默在/春天的寂静中/雪花在空中落下/它们不会融化/我沉入斑斓的黑/铁笼外/苍穹失去了光辉/只要想到旧日的时光/便期望/温暖的新家/缓缓地/进入了梦乡。
每组朗诵完毕,都做了简短的创作思路阐释,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诗意。我也在每组分享完之后表达了我的肯定和建议,并挑选优秀作品投送学校诗刊发表。学生纷纷表示上完这节课很开心,很难忘。
难忘的不仅仅是学生,于我而言,亦然。我惊叹学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在一定的主题限制下,高质量地创作一首现代诗。我想,这次现代诗的教学探索不仅打破了原有现代诗教学的固有框架,更让学生打开了创作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审美感知力,更多元化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