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练“动能” 育助成长
2022-04-02涂晓璇杨铸姚光炳
涂晓璇 杨铸 姚光炳
基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关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新要求,劳动教育逐渐进入恩施市各中小学校的课程规划与实践中。“学校要结合办学实际,将劳动教育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相结合,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2021年12月13日,恩施市在高旗实验小学举办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题培训,为全市200余名骨干教师“集体充电”。
2021年3月,湖北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一批“湖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名单,恩施市成为9个实验区之一。恩施市教育局积极响应,全力推进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制定了《恩施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实施方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积极创新探索“1+X”劳动育人模式,以区域特色构建学校劳动教育的育人思路,注重劳动教育的育人实效,实现劳动教育在“双减”背景下的育人功能。
落实课程标准,上好“1”节劳动课程
“落实劳动教育的第一步,必须抓住课堂主阵地,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引领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科中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市教育局副局长田金介绍,恩施市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为了真正把劳动教育课程落地落实,不仅开展劳动教育专题培训,还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劳动课程比赛,让劳动教育课程活跃起来。
同时,市教育局按照实施方案,组织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地方课、校本课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全面落实“一周一节劳动课、一学期一次公益劳动,一年一周校外集体劳动”;各学校优化校园劳动和家务劳动清单,学生自主选择3项校园劳动和3项家务劳动,确保劳动教育日常化。
不仅如此,市教育局还多层次、多角度教育引导全市学校认真学习体会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用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引导师生,按照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开齐开好劳动教育课,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互融合,促进劳动教育常态化发展,形成“五育”并举、协同共进的良好态势。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程是一节特殊的魔法课,大家把手中的卡片自行组合,看看能拼出多少种劳动组合?”2021年12月28日,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民族初级中学生态环保创客间里,劳技课教师刘元芳正用卡片游戏与七年级的同学们进行互动。
在劳动课程的探索中,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民族初级中学成为恩施市中小学校的“先行者”之一。学校秉持生态环保理念,创新劳动教育育人模式,将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在每周二下午的综合实践课,联合湖北恩施学院开设生态环保育人课程,在校园内建立了生态环保劳动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参与茶叶采摘和制作,开展厉行节约、生态文明、清洁家园等活动。如,将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处理,成品肥料再用到劳动基地中,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我们的农场是和现代科技物联网关联的,我们只需要在平板上点击操作,就可以进行淋水浇灌、温度控制……”在恩施市龙凤民族初级中学的智慧农场里,804班的廖兆荣同学正熟练地在平板电脑上进行一系列操作。
恩施市龙凤民族初级中学的智慧农场将劳动教育与学科相融合,根据各年级实际规划特色课程,形成七年级“全员普修+重构”、八年级“全员选修+特色”、九年级“部分分流+生涯规划”三种劳动教育模式,整合校内外能利用的各种劳动教育资源,梳理出未来教室、智慧农场、校园劳动、家庭劳动、校外基地和服务五大板块供学生选修,并在学校板块中,将学生的值日、绿化、美化、净化以及寝室生活的自理有机结合起来。
“全市中小学校已经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内容,并且每周至少开设一节课。”市研培中心主任向彪介绍,恩施市已有97所中小学校加入恩施市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并且根据年龄、学段特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培养学生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情怀,学习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劳动实践兴趣和特长。
每学期末,学校还把劳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平时表现评价和学段综合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激励机制,组织开展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其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成为义务教育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搭建实踐平台,创新“X”种育人模式
学校、家庭、社会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恩施市充分利用三个平台,以“小手牵大手”方式积极开展多主题、多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聚焦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逐步建立学校劳动常态化机制,多层次打造特色鲜明的“1+X”劳动实践平台。
在校内实践中,恩施市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生物园地、花园空地、校舍操场等公共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营造“劳动最光荣”的浓厚氛围。
“我们的‘班田’里种的是大葱、香葱、豌豆、香菜、白菜和萝卜,已经组织学生采摘好几次了,同学们现在可乐意参加劳动了!”在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和美农庄”里,306班班主任覃春艳喜滋滋地展示着“班田”里的“大丰收”。
硒都民族实验小学是恩施州第一所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特色的小学。学校为每个班级划分了“劳动责任田”,各班不仅管理自己班级和公共区域的卫生,还负责打理本班的责任草坪和“和美农庄”里的“责任田”,形成“创意农庄”课程群。学校案例《唱响“和美”主旋律,书写劳动新篇章》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评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
除了建立校园农场外,恩施市各学校还开设“劳模课堂”,邀请当地的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参与学校劳动课程教学和劳动教育活动设计,开展“劳动创造美好”文化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等劳动体验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劳动文化。
“同学们,现在恩施市正在打造清廉学校,让我们一起用剪纸的方式推广学校的廉文化……”2021年12月16日,在恩施市崔家坝镇中心小学少年宫里,胡欢老师正在对剪纸组的六年级同学进行非遗文化“剪纸”指导。恩施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联合发文公布了恩施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学校,其中恩施市逸夫小学、崔坝镇中心小学和崔坝镇中村小学成为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的基地。
“同学们,‘恩施玉露’的发源地是咱们芭蕉侗族乡,我们不仅要学会采茶、制茶,还要掌握基本的茶礼仪知识。”2021年12月31日,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初级中学的茶艺课上,刘玲老师正指导学生学习茶礼仪知识。
恩施市各中小学校结合山区农业生产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展示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加大对山区农耕文化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感悟劳动的光荣和美好。
营造劳动氛围,提升家校共育效果
每年5月第二周为全市“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恩施市教育局组织各中小学校集中开展劳动教育宣传活动,各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图书整理、班级布置等劳动实践,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成果展示等竞赛评比活动,培育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劳动文化。
恩施市高旗实验小学以“寻找幸福密码”为主题,开展“幸福劳动密码”晒图比赛,学校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让学生承担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部分力所能及的家务,建立家务劳动清单,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的冬季搏翼中队以“劳动精神我弘揚,清新少年在成长”为主题,开展劳技大比拼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两一组,由父母负责比赛过程计时,学生负责给父母系鞋带、整理自己的书包、为小组成员扣扣子,整个过程激烈、紧张,同学们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
“让孩子们参与劳动实践,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一举多得!”施州民族小学校长谭友兵介绍,学校在家校协同共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
“学校开设的劳技课不仅让孩子们知晓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家长也陪着孩子们一起做,更是增进了亲子关系,我们作为家长非常支持!”施州民族小学101班家长向东方表示,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家务劳动,成为学生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注重言传身教,弘扬优良家风,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恩施市大力推进家校共育,各学校以家庭劳动为主题,安排学生在家的“劳动作业”,让学生与父母、亲人共同参与家庭劳动,享受劳动乐趣,提高劳动技能。
“管住嘴,不随地吐痰,不出口成‘脏’,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管住手,不乱扔垃圾、不乱写乱画、不乱搭乱建、不损坏公物;管住腿,不乱闯红灯、不翻越护栏、不占道经营……”在“小手牵大手,文明一起走”活动中,恩施市号召全市中小学生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治堵保畅、文明劝导、卫生城市创建、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秩序维护和卫生保洁等志愿服务活动。
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恩施市各中小学校结合学校校情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的情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
恩施市还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加大学校劳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三年的时间里,计划创建20个劳动教育实践实训示范基地、60所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建立3~5个省级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培训培养60名市级劳动教育学科带头人,实现学生校内外劳动实践参与率达100%。
“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劳动内涵和劳动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贯通式特色劳动课。”市教育局局长甘志明表示,恩施市各学校通过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劳动教育的育人模式,拓展学生校内外学习实践能力,以大格局做好恩施市“1+X”模式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