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进“双减”政策落地 构建良好教育新生态
2022-04-02周洪宇付卫东
周洪宇 付卫东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 “双减”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宏观调整以及加大对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的坚定决心。第一,“双减”政策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双减”政策的核心任务,正是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守正创新、去伪存真,坚持学生为本、问题导向,从人才培养底色与立德树人方向出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二,“双减”政策是教育发展理念的合理回归。教育要回归公益普惠,克服教育的功利化和短视化,“双减”文件中关于严禁随意资本化、由营利性转为非营利性的要求和对于收费价格的指导,正是去逐利化、去泡沫化的表现,目的是解除资本对教育的“绑架”,打破“剧场效应”,降低百姓教育消费负担,使改革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第三,“双减”政策是对教育生态的重塑和再造。“双减”政策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教育生态的失衡,学校教育主渠道不足,家庭教育严重缺位,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不够。促进“双减”政策落地,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安其位,学生、家长、教师各负其责,实现教育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四,“双减”政策是对教育治理的创新和发展。“双减”政策对原有的教育治理模式构成巨大挑战,需要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工具的创新,推动教育管理部门由管学校向管行业、由单独管向联合治、由传统管理向智慧治理转变。
根据长江教育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对我国中西部多个省(区)中小学的实地调查和结构性访谈,“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为:第一,严惩重罚校外培训乱象,震慑效应初现端倪,学科类校外培训日益规范,校外培训监管愈加严格;第二,多措并举减负增效,学生作业负担和课外“补餐”显著减少,家长焦虑明显纾解;第三,课堂变革稳步推进,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正在加强;第四,课后服务特色鲜明,“三点半”难题得以缓解;第五,“双减”共識已初步达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机制正在形成,教育生态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
“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还面临不少突出的问题:第一,校外学科类培训专业鉴定难,部分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亟须科学治理、系统治理;第二,教师教育观念落后,课堂教学模式陈旧,不能适应“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革命的需求;第三,作业设计理念不先进,作业设计过程不透明,作业质量不高,作业反馈机制不健全,难以适应“双减”政策减负提质的目标;第四,中小学课后服务问题突出,缺乏具体明确的实施细则,体制机制不健全,内容不够丰富,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第五,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加长,责任加重,压力加剧,隐形工作量加大,工作要求提高,师资配置和专业水平难以适应现实需要,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第六,幼小有效衔接不够,“普职比”改革步伐缓慢,中高考招生改革力度小,难以适应“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第七,多元化人才观尚未正式形成,“唯分数”的顽瘴痼疾还没有彻底消除,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任重道远;第八,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力度不够,亟须形成强大合力。
“双减”政策执行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情况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针对“双减”政策落地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加大配套改革力度,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根据进一步推进“双减”政策落地、构建良好教育新生态的内在逻辑,特提出如下十条建议。
一、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治理和规范工作,督促校外培训机构转变观念,积极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发展和教育培训从业者转岗就业,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持续发力,设立“校外培训专业鉴定”常态化组织,加强校外培训机构价格和预收费管理,深入开展培训机构隐形变异问题治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校外培训监管,力推“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保证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持久化、规范化。
转变观念,督促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机构坚持教育公益属性,真正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广开视野,充分利用场地、设备、人员及资金优势,积极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发展。
因人而异,力推教育培训从业者转岗就业,切实维护教育培训机构人员的利益。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探讨课堂教学新模式,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素质教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方向。
保证学习活动、评价任务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确保“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前置知识精准定标,尝试自学初探新知,精讲检测拓展延伸,实现“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重构。
围绕学校学生核心素养个性化表达,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增强对学生的课后服务供给,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作业设计理念,优化作业设计过程,有效提升作业质量,健全作业反馈机制,真正实现作业减负的前提下提质增效的目标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核心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作业设计理念,起到诊断、巩固教学与价值互补的作用。
注重限度性和情境化作业,重视作业设计的过程化、弹性化。
探索设计个性化作业、分层作业和“智慧作业”,杜绝无效作业、重复性作业和惩罚性作业。
弱化作业反馈的评比和竞争色彩,侧重考查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积极学习态度的养成。
四、制定课后服务实施细则,健全课后服务体制机制,因地制宜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推动课后服务均衡发展,为中小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
严防中小学课后服务变为校外培训的“替代品”,重视学生的素质提升和兴趣培养,避免以学科辅导为主。
尽快出台课后服务实施方案,逐步完善课后服务配套政策,使课后服务的开展更加有规可循、有规可依。
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课后服务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估制度,注重课后服务学生安全保障,确保课后服务顺利开展。
动态调整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系统设计和开发课后服务课程,引进社会力量和家庭力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做优做强免费优质线上学习服务,满足中小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五、依法保证中小学教师待遇,积极推进教师轮岗交流,合理配置课后服务教师资源,为“双减”政策落地提供稳定的师资
大力提升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给予乡村教师和课后服务教师激励政策,健全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给予教师综合性奖励,提高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
关注轮岗教师的真实想法和合理诉求,注重教师轮岗遴选方式的科学性,完善轮岗教师配置方式,保障轮岗教师的经济待遇,确保教师轮岗交流正常开展。
切实保障课后服务教师的权益,提高课后服务教师的专业水平,尽快解决课后服务师资短缺的问题,切实减轻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负担,保证课后服务师资优化配置。
六、加大教育新基建建设力度,构建校外培训智慧管理平台和“智慧作业”管理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后服务资源内容、深化课堂教学变革,为“双减”政策落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生态”开放融合的供给体系,大力提升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
建立省域或市域的校外培训智慧管理平台,加强对校外培训的全方位、一站式监管。
构建“智慧作业”新型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作业减负;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实现校外学习减负。
建设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改变课后服务资源供给方式,实现课后服务资源跨界共享;将课后服务课程数字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互联网+”课后服务拓展性课程。
七、认真抓好幼小衔接,稳步推进“普职比”和中高考改革,为“双减”政策落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以“游戏化教学”为抓手,从非智力因素和思维水平两个维度系统地开展学生小学阶段的适应性学习。
给予“普职比”改革较大的弹性空间,实行分类指导、分区域推进,从“普职比规模大体相当”向“普职质量大体相当”转型,拓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纵向发展空间,打通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横向转化通道,有效缓解“双减”背景下家长和学生的教育焦虑。
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实行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适当提高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校的比例,进一步增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综合素质评價权重,积极推进“双减”政策顺利执行。
八、坚决克服“唯分数”的顽瘴痼疾,优化教育评价的内容和形式,积极推进第三方教育评估,健全政府、学校、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保证“双减”政策落实到各阶段、各环节、各方面
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提升教育评价的社会共识和认同度。
坚决克服“唯分数”倾向,以“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状况”等作为评价要素。
科学应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改进教育测评形式,严格控制面向学生的非教学性检测和考评,控制统一学业测评数量,减少统一性考试。
建立第三方教育评价的资质认证机制、管理机制、发布机制,实行第三方教育评价制度。
九、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大力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质,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为“双减”政策落地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提质增效,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明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边界,制定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准则和指南,畅通家庭和学校、社会的合作渠道,提高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层次,实现家校社协同合作。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努力做好孩子的理想引领者、品格锻造者、习惯培养者、阅读陪伴者。
充分发挥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的作用,大力加强社会教育,千方百计激活社会教育资源,吸引其积极参与中小学课后服务。
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政府教育治理效能,为“双减”政策落地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 “双减”工作领导、监管、规范和问责机制,彻底打赢 “双减”改革之战。
提高政府协同治理能力,增强部门专门执法能力,提升“双减”专业治理能力,依法规范校外培训秩序,加强学生权益保护,确保改革稳妥实施。
责任编辑/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