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2022-04-02郜智方
郜智方
[摘 要]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本文从地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优势、方式方法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构建具有专业特征的课程思政体系、加强专业思政案例库建设等教学改革路径,以期为推动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改革;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3-0079-03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作为理工科高校,一直以来面临着工学、理学专业比例偏大,长期存在学生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割裂的状况。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见,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专业课程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培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途径。
一、课程思政融入理学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作为新的教育理念,以围绕提高人才培養能力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观念,旨在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通过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及课堂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完成知识、能力和价值相统一的目标,解决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理学是中国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一支学科,是指研究自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相比其他学科,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面较广,虽没有工学专业课程难度那么大,但同样与工学学科存在知识枯燥无味的现象,这种现象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积极灵活性不高的局面。根据理学专业的课程优势和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并使之在原理与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中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对于我们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换句话讲,专业课程协同思政课程发挥思政育人的渗透辐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实践能力。它是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理学专业课程也不例外。
二、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优势所在
地理学以研究地球表层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对象,包括人文自然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差异及演化规律,它以空间视角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探讨如何协调人地关系,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地理学的研究涵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具有研究对象复杂性、全面性,研究领域交叉性,研究方法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地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面向新时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需要培养具备自然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地图绘制、地理信息系统、数字测图、生态学、气候学等全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设置普遍涉及面较为广泛,如河南理工大学,共设置了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3个地理类专业,这些专业课程体系不仅包含地球科学、生态学、环境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还包括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等经济、社会、人文科学类课程,还有地图学、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与应用等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当代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由于受到全球知识经济、科技进步和网络时代的影响,对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改革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这不仅意味着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要在国家提出的“新工科”建设思路背景下实现专业间的融合交叉,还需要在新文科、新农科等建设思路背景下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和新思维发展。而课程思政所追求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对应用性强、涉及内容广泛、思政元素丰富且全面的地理科学类专业来讲,更易于全面铺开讨论,如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中对家国情怀内容的抒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高质量发展观的培养等有利于思政内容的补给。总之,地理科学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天然的优势。
三、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加强专业教师思政培训,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要素,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理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由于受到技术开发性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影响,在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引导方面过于机械化和条理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求,要想顺应新工科背景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首先要从专业课程教师入手,加强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四史”的融合学习。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具有能够将枯燥的知识讲授得生动趣味化的本领,更要在引导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注重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的积累。因此必须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能力培训,优化其课程思政的效果。
其次,是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要素,设置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能够让学生在接触到该专业课程之初就形成一种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强化对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层挖掘与思考,而不是将知识仅仅停留在对专业的热爱上,学生价值观的体现应该是知识与情操的同向同行。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环境下,对教师和学生的挑战是明显的,专业课程教师如何渗透思政元素、方式是否恰当,以及专业学生如何吸收思政元素、效果是否显著等,种种问题都是对“新工科”背景下综合教育理念的考验。gzslib202204021932第二,构建具有专业特征的课程思政体系,加强专业思政案例库建设。
不同的专业课程有各自的专业视角和研究领域,每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应有所侧重。如我校开设的“人文地理学”专业课程,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主要阐述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在该课程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对人口、农业、工业、聚落、旅游、政治等人类活动空间规律与人地关系的探讨,合理引入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教育等思政要素,可侧重于可持续发展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高,树立利用专业知识为协调人地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专业理想。而相对于另一门课程“村镇规划与管理”,是集乡村和小城镇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政策法规、乡村旅游等多学科理论和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主要讲授新时期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集镇及建制镇的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相关政策和法规,它的课堂思政目标则可以侧重于家国情怀的培养,树立通过合理规划、精准施策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专业理想。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加入课程思政目标的设置,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具有专业特征的课程思政体系。
地理类专业课程具有重视人地关系、空间分析和区域研究的共同特征,以及学科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使得一些典型的案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引入不同的专业课,因此在挖掘每门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过程中,要重视典型案例的收集与共享,形成一系列便于共享共用的课程思政育人素材,将这些素材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是快速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河南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完成的GIS课程思政实验案例库建设。该案例库紧跟党和国家高校思政教育的最新要求,结合课程思政中蕴含的珍贵史料收集数据,以建立太行山抗战空间数据库为依据,形成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该案例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综合展示抗战期间的重要战略事件和时空分布,再现了太行山抗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挖掘了地理成因。课程思政案例库的优势在于课程充分利用了GIS网络分析方法,评估了太行山区的红色资源,在空间分析现存太行山抗战历史遗址的同时,加入社会、经济相关领域的内容。我们说思政教学案例的主题常常包含“家国情怀”“道德情操”和“责任意识”等,而在梳理历史遗迹位置、英雄的位置时,顺其自然地使学生铭记起家国历史,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英雄先烈的崇高精神。
由于案例库可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自由组合并应用于多门课程实践教学中,伴随课程而来的多种育人主题才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红色基因激发、社会责任感培养等方面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教学的正面引导,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收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得益彰的实际效果。
此外,为了使思政学习与专业教育之间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还需要对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探讨。如今的大学教育,专业性之间的独立性与封闭性,学生难以获得知性教育与德行教育的统一发展。全方位育人理念在专业课程学习的渗透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将专业课程中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结合好,势必可以形成协同的效应。
在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以地理文化为主线,结合区域与城乡发展的特点融汇红色教育,通过探讨生态环境规划从而引出与国家、民族利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这种教育的意识绝不是生搬硬套的灌输,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能够让学生在吃懂吃透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出对国家与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恰如其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是对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一种极大的考验,在知识与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统一,在有机融入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道路上需要强调实效性和灵活性,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启发式、科学探究式、案例讨论式、在线混合式等多种形式。对理学理论知识可采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对偏向专业技能训练的可采用参与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具体而言,以计量地理学这门课程为例,课程中包含大量程序化的计算机实操环节,对这一环节的讲授可利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在线上、线下或混合式教学方式中逐渐发现不同的乐趣所在,通过有趣的教学课件和真实的实验体验等,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在程序上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课程是达成课程思政目标的基礎与抓手,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依然面临很大的考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导下的理学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仅局限在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培养、教学内容更新和方法手段改革等几个方面,还需要在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创新、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和思政环节评价机制上做文章。只有切实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践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充分发挥专业课思政的教育功能,才能合理利用好“信息化课堂”这一主渠道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和理想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周立旻,郑祥民,陈圆圆.探索基于认证模式的高校课程思政设计-以地理学类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4):28-31.
[3]刘艳艳,代爱英,李琳.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探索[J].山东教育:高教,2020(5):28-29.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5]杨东,刘永斌.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研究[J].科教文汇,2021(2):50-51.
[6]王威多.“课程思政”视野下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探索[J].智库时代,2019(3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