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企业案例打造面向工科的立体思政“金课”
2022-04-02梁斌远
梁斌远
[摘 要]针对工科专业特点及其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开发适用于工科专业的企业案例作为工科思政教育资源,运用PDCA这一科学的管理工具系统策划,从广义的角度将思政教育多维度、立体化地覆盖工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实效性和针对性为目的打造面向工科的立体思政“金课”,提升工科专业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工程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从而培养和塑造工科专业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企业“主人翁”和“工程师”。
[关键词]企业案例;工科;立体;思政“金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3-0067-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作为涉及国民经济各领域的重要学科,高校中的工科思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工科专业特点,运用被称之为戴明环的PDCA这一闭环和持续改进的科学管理工具,系统策划,对接企业用人时对“德”的要求,开发适用于工科专业的企业案例作為思政教育资源,从广义的角度将思政教育多维度、立体化地覆盖工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而打造面向工科的立体思政“金课”。
一、工科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从专业特点的角度来看,工科专业以数理化为基础,关注自然规律、工程特性,强调工程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容易忽视专业知识内在的、体现思政元素的人文知识的挖掘和传授。根据课程安排,工科专业的思政理论课在大一、大二阶段完成,进入大三就开始了工科的专业课程教学和学习,这个时间段容易出现思政教育的“空白期”。虽然有专业课程思政的要求,但对工科专业而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大了工科专业课程教师应对工科专业理论知识授课的压力。加之工科教师自身人文素养和政治理论素养先天不足,而且思想上也存在误区,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理论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从而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思政教育难以落实到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而且思政内容无论是与课程知识的契合度还是与工科专业大学生认知的契合度都严重不足,难以引起工科专业大学生的兴趣。
从思政教育受众主体的角度来看,工科专业大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受到的思政教育因标准化而过于理论化和学术化,实践性不足;同时,工科专业大学生思维形式不同于文科大学生,习惯于通过数理推导与计算来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擅长使用工具与技术来解决科学问题,[3]对包括思政理念在内的人文知识的接触和理解较少,甚至对思政学习目的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思政就是文科,就是背,从而影响工科专业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尤其是大三进入工科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后,集中学习各专业课程、忙于参加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各类工程和技能实习,随着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工程和技能实习的深度参与,工科专业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思考未来进入职场的选择或忙于考研,思政教育如果不主动介入,将会“缺位”于工科专业大学生更为关键的、更需要思政引领的大三、大四阶段。
二、工科立体思政“金课”的打造
作为曾经在企业工作多年并有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党务管理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熟知企业用人要求,尤其是“德”的要求,积累了丰富的企业案例。由此,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提炼、开发适用于工科思政的企业案例,一方面去弥补工科教师人文素养和政治理论素养的不足,另一方面以企业案例为主线,运用PDCA科学管理工具系统地策划和研究,将思政教育全方位地覆盖工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创新性地探索出工科思政教育实践的新途径。
首先,不能狭义地把思政教育理解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尤其针对工科专业而言,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肯定难以引起工科专业大学生的兴趣。工科专业课程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涵盖领域广泛、知识内容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非常丰富,而其中涉及的科学伦理道德、工程专业素养以及未来进入职场后企业所强调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都是工科思政教育资源的“宝藏”。
其次,不能片面地把思政教育理解为强加给工科专业大学生。工科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企业的“主人翁”和“工程师”,企业对他们要求的首先是“德”——这一思政教育最重要的输出,其次才是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才”,即德才兼备。在大三、大四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习阶段,正是工科专业大学生通过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的掌握开始思考未来职业规划的阶段,是他们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人生价值观同步定型的阶段,正是他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期,也是工科专业大学生没有专业的思政理论课介入的时期。因此,这个阶段的思政教育不仅不能“缺位”,反而“不可或缺”;不仅不是多余,反而是“及时雨”。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工科专业的阶段性特点,以工科专业适用的企业案例作为思政教育资源,运用PDCA这一科学的管理工具,系统策划,从广义的角度将思政教育多维度、立体化地覆盖工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而打造面向工科的立体思政“金课”,确保思政教育对工科专业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而培养和塑造工科专业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企业“主人翁”和“工程师”。
(一)P-策划
凡事预则立,因而P阶段即策划阶段至关重要。基于实践在工科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这一前提,在策划中首先通过挖掘、总结、提炼,将丰富的企业工作实践经历转化为适用于工科思政的、鲜活的企业案例,有效弥补工科教师人文素养和政治理论素养的不足,使其作为工科思政“金课”的输入,始终贯穿于工科专业的思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首先搭建主题为“少年强则中国强”的课首五分钟思政平台,萃取与专业和时政同步相关的企业案例作为这一维度思政教育的载体,开展旨在培养工科专业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思政教育。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4]因此在工科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要求,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就显得十分必要。[5]第二个维度的思政教育就围绕专业课程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精选与所挖掘思政元素对应的企业案例在课堂上分享,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开展旨在培养工科专业大学生工程专业素养的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做好专业课程思政。最后,用好班会这一重要的大学生日常管理平台,提炼聚焦于职业道德素养的企业案例作为思政元素主动介入班会,从班会思政的维度开展旨在培养工科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思政教育,从而打造面向工科的三维度立体思政“金课”,如图1所示。gzslib202204021901(二)D-实施
根据上述策划,在D阶段即实施阶段以企业案例为主线,从课首五分钟思政、专业课程思政和班会思政三个维度实施针对工科的立体思政“金课”建设。
维度一即课首五分钟思政的主题定义为“少年强则中国强”。每次上课的课首五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致最高的时间段,通过萃取与专业和时政同步相关的企业案例,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分享,精彩地用好这五分钟,进而有效地开展旨在培养工科专业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思政教育。例如,在一次课首五分钟内分享了本地某五百强跨国企业在华最大合资工厂生产经营创历史新高的案例,并对比了同期在其母国、某西方大国的工厂因疫情控制不善導致生产经营举步维艰的场景。对比效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治理能力的优越性,给大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感,思政教育非常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维度二即专业课程思政。这一维度的思政教育虽然在高校领域有诸多探索和研究,但大都强调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而且所挖掘的思政元素缺乏有效的载体融入教学中,从而在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切换和引入思政元素时会出现生硬呆板和不自然的现象,导致课程思政教育枯燥、课堂气氛尴尬。为此,在这个维度的思政教育实施中,一方面挖掘出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精选与所挖掘思政元素对应的企业案例,通过思政元素和企业案例的深度融合开展工科专业课程思政。
维度三即班会思政。“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6]作为班级建设和大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载体,班会也是班级教育的课下平台。而现实中,班会有时只是泛泛地传达学校或学院通知、安排和布置工作、组织各类评比等,基本上由班委自行组织、召开,对思政教育而言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因此,可以利用“班会”这一更加开放的课下平台,通过分享经过提炼的企业案例主动介入班会,拓宽思政教育的实践载体,实现有“温度”的思政教育,使其作为课下思政去有效补充课上思政。具体实践时,根据班会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坚持让班委和班级同学唱主角;同时,基于班会思政应突出企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素养这一初衷,班主任根据每次班会的主题引入典型和适用的企业案例,由班级同学结合企业案例和班会主题展开讨论。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此时的班主任不再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而是走下来融入学生中去发挥引领作用,以打破横亘在师生之间那堵无形的“墙”,从而最大限度打开学生的思维。
(三)C-检查和评价
作为闭环管理和持续改进的重要一环,C阶段即检查和评价阶段,要按照策划方案将实施的结果进行检查、总结和评价,针对发现的问题开展原因分析并制订改进措施,作为输入反馈到下一A阶段即改进阶段开展持续改进。为了确保检查、评价的效果,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如下信息反馈机制:
与大学生面谈。通过课间聊天、寝室走访等途径与大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以获取第一手大学生针对思政教育的反馈信息和新的需求,从而能够及时研判、实时改进。
设计问卷,在大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从理解的难易度、亲和度、针对性等方面设计问卷调查表,通过微信、QQ等线上工具收集大学生对企业案例与思政教育契合度的评价信息以及提出的改进期望考察大学生的综合表现,以确定最佳企业案例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考察是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一方面观察大学生实际表现的改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成绩考核结果来衡量,以全面评价思政教育效果,识别改进方向。
(四)A-改进
通过在C阶段即检查和评价阶段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大学生反馈的评价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并作为A阶段即改进阶段的输入,举一反三制订改进措施,在三个维度的思政教育中去落实和固化改进措施,确保工科立体思政“金课”建设通过这种持续改进机制达到全方位的自我完善。例如,在检查和评价中有大学生提出来,工科专业大学生所学以及未来所用怎么能够体现思政教育中倡导的“建设美丽中国”理念?收到学生的反馈后,决定在维度二即专业课程思政这个平台实施改进措施,即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分享了当地一家非常现代化的企业因为污水池污水溢流导致周边土地污染而受到环保处罚的企业案例。并从专业的角度在课堂上运用5WHY法抽丝剥茧地分析了导致污水溢流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所学专业的重要内容——工业防错技术失效所致。通过这一企业案例分享,同学们领悟到了作为工科专业大学生不仅要学好本专业,而且一定要有强烈的“合规”意识,这也是工程专业素养和未来职业道德素养重要的一环。同时,作为未来的“工程师”自己一定要时刻牢记身上所肩负的“环境道德”责任,把自己所学和未来所做紧密地与环境道德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合格担当者。
对工科专业大学生而言,由政治理论素养、工程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所组成的优秀思想政治觉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长期的、循环的和持续改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作为工科立体思政“金课”的重要一环,A阶段即改进阶段绝不意味着终点,而是下一个PDCA循环的起点,体现的是这项工科立体思政“金课”建设工作是不断循环和持续改进的。
综上所述,作为工科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上的一种创新探索和实践,针对工科专业特点及其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开发适用于工科专业的企业案例,有机地融入工科专业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提前对接企业用人时对“德”的要求,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进入企业之前如“及时雨”般接受到德育,实现了从实践(企业案例)到理论(思政教育),再从理论(思政教育)到实践(企业工作)的闭环。这种创新还体现在运用PDCA这一科学的管理工具系统地策划、实施和持续改进,进而打造和实践了广义概念的、面向工科的立体思政“金课”,表现为途径立体——课首五分钟思政、专业课程思政及班会思政;内容立体——政治理论素养、工程专业素养及职业道德素养。为高校工科领域如何结合专业特点有实效和有针对性开展思政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政治理论素养高、工程专业素养过硬、职业道德素养优秀的德才兼备企业“主人翁”和“工程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彭正德,邵似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7).
[3]程超,范翔宇,刘诗琼,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4):49.
[5]孙秋野,黄雨佳,高嘉文.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以《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为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1,41(2):478.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