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育新人”“兴文化”

2022-04-02高一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高一品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最为根本的力量,文化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未来文化发展即要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人”为主体。“育新人”的途径即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将知识性教育与价值性教育相统一,以“立志”为基础,以“学史”为内容,以“德育”为核心。“兴文化”即要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原则,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民族文化为主体,使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统一。总之,“育新人”以“兴文化”为前提,“兴文化”以“育新人”为途径,二者相辅相成,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1.02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1-0124-0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育新人、兴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高校要加强思想教育,使“育新人”与“兴文化”相统一。

一、“为学须先立志”——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学校教育不能只停留于教授知识性的内容,“立德”才是学生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以立德、立志为基础,才能深刻理解学习知识的目的与意义,才能产生道德价值判断能力,才能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其理想与抱负。学生在立志、立德的基础上要学习历史,包括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内容。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历史,才能肩负使命感与责任感。只有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脉相承性,才能积极承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责任。

1.“育新人”以“立志”为基础

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首先要关注“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始终重视关于“志”的内容,要求人们具有道德价值判断能力,注重树立道德理想。《论语·里仁》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论语·子张》曰:“博学而笃志。”《孟子·尽心上》曰:“君子之志于道也。”《礼记·乐记》曰:“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荀子·修身》曰:“笃志而体,君子也。”可见,在儒家传统思想中,“立志”是成就君子人格的必要基础。那么,所立之志的内容是什么?即“志于仁”。那么仁德的内涵是什么?《论语·学而》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尽心上》曰:“亲亲,仁也。”实际上,仁德不仅限于孝悌之伦理德行,不仅限于血缘关系内,而是指向普遍性他者的仁爱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孟子·公孙丑上》)实际上,作为“仁”之端的“恻隐之心”的实质是针对普遍性他人。善待亲人可能是出于情感性,但是善待无关的他者必然是出于仁德。由此说明,仁德也具有“推远”的内涵,所谓“仁大远”(《春秋繁露·仁义法》)。这种面向普遍性他者的仁德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展现为民主、爱国、友善。仁德基于亲缘关系而发展为对普遍性他者的爱,推及为爱民族、国家。人民基于内在之仁德所展现的对待他人的情感态度即为友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传统美德为基础。“育新人”要以“立志”为基础,“立志”的实质内容即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以仁德为核心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才具有道德价值判断能力,才能在道德原则下发挥与应用其所学习的知识。《春秋繁露·必仁且知》曰:“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知识性之“智”要在道德性之“仁”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2.“育新人”以“学史”为内容

传统儒家在著书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对经典文献的引用,这一方式不仅为其论述提供历史依据,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如《论语·学而》《论语·泰伯》《孟子·梁惠王上》等篇直接引用《诗经》的内容。《论语·为政》《论语·宪问》《孟子·梁惠王下》等篇直接引用《尚书》的内容。《春秋繁露》多次引用《春秋》的内容。可见,传统儒家以“学史”为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只有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学习,才能真正产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发展同样要以学习历史文化为基础与核心。传统儒家文化中对历史的学习受到地域与生产力发展的局限,其内容限制于“所见”“所闻”“所传闻”的范围之内。但是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所学之历史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还涉及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内容。当今时代,历史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要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积极吸外来有益文化因素,坚持“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2]的文化发展原则。马克思主义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文化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原则,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又要以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主体,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学史”不僅限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历史,也包括世界文化历史。“学史”不仅是学习知识性的历史文化,也要认识历史文化中所蕴涵的精神价值。在“学史”的过程中“立志”,在“立志”的基础上“学史”。

3.“育新人”以“德育”为核心

就学生自身而言,“立志”与“学史”是其发展自身的根本方向与重要内容。就教育者而言,“育新人”要以“德育”为根本方法与核心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育新人”不仅要依靠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外在客观条件,即学校德育。学校践行德育的关键即在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要自觉做到修身修为,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像王阳明那样‘诚意正心‘知行合一,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3]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内在德性并自觉展现为外在德行,才能对学生的内在本性进行感召,使其具有道德修养。只有高校教师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原则具有内在认同,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充分认识,才能在培养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高校德育要以“德育”为内容,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德育要以德教为方式,即以教师的德行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与影响。gzslib202204021759

二、“培根铸魂”——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二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1.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原则。“育新人”所树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其所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均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是先进文化,首先因其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始终处于发展之中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既保留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中的文化精华,又面向未来,作为未来文化发展的主导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其他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以此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其次,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选择与历史的选择,符合人民的需求与时代的要求。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发展要始终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德育所教授的内容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背景。

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发展要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前提下,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必然存在与时代需求不相符合的内容。但是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即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基础。如传统美德中“仁义礼智信”等德行。义德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为公正、法治。对社会治理而言,义的行政原则转化为现代社会的法治,而法治以公正为基础。法治即以客观标准判定人民的行为,不受执法者的主观性干扰,由此才能真正维护社会的公正性。对学生德育培养而言,义德有利于防止其产生利益至上的错误价值观。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追求利益始终要在“义”的原则下。因此,传统美德中的诸多内容对于当代文化发展与价值观树立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即明确以传统文化作为当代文化发展的创造主体。只有植根于传统文化,才能使得大学生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才能真正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大学生在具有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

3.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统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目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石。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才能保留中华民族文化之魂,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才能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

首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统一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明确强调要有效改善民生,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坚持人民至上,使人民安居乐业。可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重视人民,以人民的发展为目标,既要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又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同样重视人民。《论语·尧曰》曰:“所重:民、食、丧、祭。”孔子即强调人民是君王行政过程中首先所应重视的对象,将人民置于其他经济、政治、宗教活动之先。《孟子·梁惠王上》曰:“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认为,仁政、王道的开端即为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荀子·王制》曰:“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可见,传统思想中始终重视对人民物质需求的满足,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德育。《孟子·告子下》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荀子·乐论》曰:“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对人民进行礼乐教化是传统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只有人民具有基本的道德德行,社会才能安定。由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具有了共通之处,存在相互沟通、融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二者均强调对人民的重视,以人民生活安乐为目标。

其次,社会主義先进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统一对未来文化发展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相统一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吸收、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才能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脉相承性,才能使人民树立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有诸多有益因素,存在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比如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树立的重要作用。只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信念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统一

文化发展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关键力量。新时代文化发展、文化传承的主体即具有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新人”,而教育“新人”、塑造“新人”的方式即为使其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育新人”以“兴文化”为前提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4]由此,发展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新文化成为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兴文化”首先需要抵制这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只有具有正确价值观,具有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新人”,才能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成为了重中之重。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核心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兴文化”成为了“育新人”的基础与方法。“兴文化”不仅指文化宣传或引进,而是要在以马克思主义原则的指导下,将多元文化相融合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抗错误思潮的影响。那么怎样“兴文化”才能防止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其根本方法即为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论语·里仁》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传统儒家在展现其价值观时始终以“义”“利”对举,将追求利,还是追求义作为判断个人品德的依据。儒家传统思想并非完全否定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只是要求其要在“义”的原则之下,追求利益不能违背“义”的原则,要“见利思义”(《论语·宪问》)。那么什么才是“义”的原则?《礼记·乐记》曰:“见利而让,义也。”“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孟子·公孙丑上》曰:“无辞让之心,非人也”。“让”是“礼”的核心内容,是践行“礼”的方式。可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存在诸多有益内容,能够作为对抗现代文化思潮流弊的关键因素。因此,“兴文化”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内容,在保留其精神实质的前提下,对具体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发挥作用。只有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得大学生深刻理解民族精神,才能使得大学生自觉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只有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正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中,才能树立民族之魂。gzslib202204021759

2.“兴文化”以“育新人”为途径

“育新人”是“兴文化”的主体,只有具有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人才能在传承与发展文化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然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必然与其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与阶级背景相关联,其中必然存在与当今时代不相适应的内容。因此,在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依据现时代的文化判断与选择标准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只有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人”,才能理解何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不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标。冯友兰指出:“其实义与利并不完全相反。我们说利,必须分别公与私。为私利自然是小人,如果是为公利,为了社会的利,为了国家民族的利,为了人类幸福的利,这个利就是义了。”[5]是故,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都强调对“公利”的追求,而只有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能真正将“功利”置于“私利”之先。人天生具有逐利的本性,未接受德育教化的人无法自然发展出利他的观念,无法践行为他人着想的行为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以中国文化的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核心。其实质即为追求一种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私利。因此,只有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人”,才能真正实现“兴文化”。

3.“育新人”与“兴文化”相统一

“育新人”与“兴文化”之间始终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全的关系。文化是人的精神产物。人是文化创造与发展的主体。只有“育新人”才能创造新文化,才能发展新文化。而只有“兴文化”,才能“育新人”,才能为培养新时期的人才提供有益内容,才能对人才进行德育。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培养、树立人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因此,高校德育成为重中之重。如何践行高校德育才能培养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学生?即遵循信念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与伟大价值。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榜样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要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只有学生达到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内容的内在认同,才能主动承担弘扬与发展文化的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无根之木,而是始终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上,在马克思主义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育新人”与“兴文化”在逻辑上互为前提,在实践上具有共时性。只有“兴文化”与“育新人”共同进行,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兴盛。新时期所要发展的文化是怎样的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功能即能够对抗当下存在的诸多错误思潮。需要注意的是,“育新人”与“兴文化”所要共同遵循的两个核心即为对马克思主义原则的遵循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育新人”的过程中,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原则才能树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其具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与发展能力。只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使其具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責任意识,才能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兴文化”的过程中,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原则,才能使得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适应时代的需求。只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留中华民族文化自身的特色。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不仅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重点内容,也是未来民族与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文化是国家与民族之魂,只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目前社会发展的关键内容,也是决定未来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根本。只有在“育新人”的过程中“兴文化”,才能真正使得未来人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只有在“兴文化”的过程中“育新人”,才能为中华民族文化进一步创新与发展提供基础,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未来发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始终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保持文化先进性的同时,保留民族文化精神与特色。

参考文献

[1][3]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6.

[2] 方克立.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24.

[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11-11-16(2).

[5]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7:405.

猜你喜欢

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谁远谁近?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