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与防护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2022-04-02刘绍廉
刘绍廉
关键词 网络安全 防护 企业 应用
1前言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已然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信息泄露是当前主要的安全问题。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病毒、木马等恶意软件侵入企业的局域网系统,获取相关机密信息,为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想要切实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对企业发展的助推作用,首先应当提高对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工作的重视,积极借助先进的防护技术手段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避免由于网络安全问题损害企业的利益,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全面的信息安全保障。
2企业通信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2.1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企业网络管理人员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意识较低,在有意或者无意间将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密码、口令等重要信息泄露出去,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将会对企业的信息安全造成一定威胁。与此同时,企业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访问存在安全隐患网站或者随意下载带有恶意病毒的软件,为网络犯罪分子带来可乘之机,导致病毒、木马等侵入网络系统,为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一定威胁[1] 。
2.2系统因素
通信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信息传输、储存、资源共享、信息管理等服务。一方面,通信网络信息系统平台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质效。另一方面,通信网络信息系统平台也存在系统漏洞,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在对其应用的过程中,如无法及时修复系统漏洞将会存在一定的信息安全隐患。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具有广域性与开放性,这些特性是一把双刃剑———为系统性能提供重要保障;病毒、木马等通过伪装夹杂在数据文件中并传输至各个计算机系统,对信息资源造成威胁。并且,由于病毒、木马都经过伪装隐藏于信息数据中,计算机系统很难对其进行及时筛选,进而出现安全问题。
2.3恶意软件带来的安全威胁
2.3.1病毒入侵
在通信网络安全问题中,病毒是较为常见且多发的信息安全问题。由于病毒具有自我复制能力且隐蔽性较高,计算机系统一旦感染病毒很难清除。同时,病毒的传播媒介具有多样性,其通过网站、文件、U盘等入侵计算机系统并对数据代码进行破坏,导致企业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信息遭到泄露、破坏。此外,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系统虽不断升级,但病毒亦之升级———其威胁性与隐蔽性都在不断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工作的艰巨性自然不言而喻。
2.3.2木马和间谍软件入侵
木马与病毒类似,它们都是通过各种途径入侵企业的局域网服务器,再对企业的网络、计算机进行控制和破坏。在大多数情况下,木马通过合法手段隐藏在正常的程序或软件中。
在入侵企业计算机系统之后,木马能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控制,包括摄像头、键盘等设备。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在应用计算机系统的过程中,木马能够对工作人员的相关操作以及加密型文件数据进行记录。例如,相关工作人员在输入用户名、密码或者浏览个人信息与机密文件时,木马将会通过预设路径将其所收集、记录的数据发送至木马植入者,进而泄露企业的机密信息。从原理上进行分析,间谍软件与木马的入侵方式较为类似,它们都可以隐藏在软件或者电子邮件中。在企業工作人员正常下载、运行软件或者读取电子邮件时,间谍软件将会在工作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植入计算机系统,从中窃取企业的机密信息。
3企业加强网络安全防护的有效路径
3.1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安全法》于2017 年6 月1 日施行,其为网络信息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想要切实提升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首先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应当提高对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视,设立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部门,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网络安全管理技术人才,并加强对网络维护技术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如宣传《网络安全法》与《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全面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
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工作人员需要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规范使用计算机系统,避免下载或浏览危险软件和网站,并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防护常识,提高自身责任感和网络安全维护意识,避免在不明时间、不明地点和不明计算机上登录企业账号,以免企业机密信息遭到泄露。此外,工作人员应该积极配合企业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共同开展网络安全维护工作,进而为企业的网络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3.2安装漏洞扫描补丁
系统漏洞是造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之一,如系统漏洞得不到及时修复,将会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2] 。因此,企业应当为计算机网络系统安装漏洞扫描补丁,定期对其进行扫描并不断升级,全面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漏洞扫描补丁可以根据攻击方案对计算机终端端口进行漏洞扫描。其中,一旦计算机终端存在系统漏洞,系统会根据相关扫描数据信息自动将补丁下载至局域网服务器,并为终端计算机发送相应的补丁更新提示,让网络终端客户自行进行系统更新或漏洞修复,进而提升局域网服务器的安全性。
3.3采用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主动性网络安全防护技术[3] ,该技术能够对企业局域网络系统中存在的入侵行为进行检测,并采取拦截措施。同时,入侵检测技术是传统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为网络系统提供实时防护的主要技术,其主要包含对网络信息误用、网络系统异常等多个方面的检测。
误用检测以企业网络系统预设的入侵攻击模式与攻击特征为核心,通过将网络在实时应用中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并与其系统预设模式与特征进行对比,一旦相关模式与特征与其预设攻击模式相似或相符,将会判定网络使用行为具有一定的攻击性。然而该检测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虽然其可以对一些已知的攻击模式与特征进行检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攻击模式与特征千变万化,因此它对一些未知入侵或新型入侵模式将无法发挥作用。gzslib202204021736异常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弥补误用检测技术的弊端,该技术以相关网络系统的安全使用行为为特征和核心依据,并将安全使用行为设定为固定的安全使用模式。一旦用户的网络行为与其安全使用模式不符,异常检测系统将会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做出行为异常提示,相关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对异常数据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判定系统是否存在入侵行为。
3.4采用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指的是相关网络维护技术人员以加密算法为核心对企业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以此巩固和加强企业重要信息的安全性。现阶段,大部分企业主要应用的加密技术分为两种:其一是对称型密钥加密;其二是非对称型密钥加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合理的加密方式,同时亦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与虚拟网络形式聚合加密方法,在网络层与网络传输层完成对相关信息文件的加密处理、加密传输以及信息使用加密,全面提升网络信息的实用性。因此,数据加密技术不仅是一种灵活性较高的数据加密技术,也是当前大部分企业采用一种基本加密技术。
3.5采用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技术是一种应用得较为广泛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手段[4] ,它可以让企业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访问权限进行全面控制,据此实现对网络信息的保护。访问控制技术能够有效避免企业的重要数据信息被非法窃取。
访问控制技术基于网络身份认证技术对网络信息安全进行进一步防护,任何人想要访问或使用被保护的信息资源,首先应当通过相关管理者获取相应的访问或使用权限,方能实现对相关信息的使用或访问。随着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控制技术还包含对网络登录、网络使用等各方面的控制。
3.6采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成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想要切实发挥网络信息的高效性首先应当全面提升网络数据信息的安全系数,并结合所处网络环境对可能造成安全威胁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合理选择相应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5] 。同時,企业设立专门的网络监管部门对所有人员的网络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质效。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企业在建立网络监管部门的过程中不仅应当注重对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人才的引进,同时还应当对相关网络技术人员进行培养,以全面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确保网络监管工作顺利进行,从而为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信息安全防护保障。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