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课”建设路径研究
2022-04-02李政敏侯丰
李政敏 侯丰
关键词金课建设教学设计
1相关概念
随着我国加大对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教育界对于特色名校、规范化建校、优势化建校等越发关注,各级、各类学校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但是,由于一些学校在前期注重外在形式的美好化和精致化,因此未落实教学质量改革。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必须严格执行“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明确课程方向,保证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只有充分认识“金课”和“水课”的概念区别,才能够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提高建校质量、完善学校教学方法。
金课: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金课”是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2]。
水课:“水课”与“金课”的意义相反,其呈现出低阶性、低价值、简单易过、学生收获少的特点。吴岩谈“水课”时说道:“‘水课是不用心的课,学生可以不走心,听听就可以通过的课”。李志义谈及“水课”时,将其定义为低阶课堂、灌输课堂、封闭课堂、重知轻行、重学轻思[3]。
总之,“金课”与“水课”没有统一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万变不离其宗。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是“金”;低阶课堂、灌输课堂、封闭课堂、重知轻行、重学轻思是“水”。如何添“金”减“水”不仅是“金课”建设的总指挥棒,也是所有的教学者应始终把持的标准线。
2“金课”教学设计
课程离不开专业,笔者在师范专业中选取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金课”教学设计。
我们应该充分吸取学者关于课程现状、“金课”设计等方面的优秀研究成果,如学者王卓、胡艳玲、王金娥等提出“金课”建设“五化”方案:(1)课程模块特色化;(2)语言技能知识化;(3)专业知识技能化;(4)课程设置贯通化;(5)课堂教学技术化。BasimAbuJdayil,HazimAlAttar[4]等提出清楚聚焦学习者最终的产出,围绕预期产出的反向设计,增加学生成功机会并提供帮助,对学生的成功具有高期待。阿查亚(Acharya)[5]提出有效教学的四个步骤:定义学习产出(Defining)—实现学习产出(Realizing)—评价学习产出(Assessing)—使用学习产出(Using)[6]。邹秀春、杨良子在“关于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与分析”中提出:道德冷漠与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尊重他人与社会公德认识模糊交织存在、知行脱节影响社会公德水平的整体提升、社会公德践行过程中部分受访学生倾向于功利性考量。蒲清平、何丽玲[7]提出: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欠缺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缺乏课程思政的教育情怀。
2.1课程实施与理念创新
随着高校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由若干个不同的模块组成,而每一个模块中又包含若干项目,每个项目的完成都需要按照项目导入、环境模拟、人物任务展开、项目实现以及项目评价五个步骤来实现[8]。
首先,在项目导入环节需要展示项目内容,由教师借助管理平台进行相应讲解的同时传递与之相关的资料。其次,在环境模拟中模拟建立项目所需要的职场环境,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在工作中将会遇到的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任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在任务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第四,在项目的实现中,教师需要讲解任务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让学生能够按照步骤完成项目;最后,在项目的评价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身作品进行自述、自评,然后由同学进行组评,再交由教师进行最终的点评和修改。通过完整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对职业化有更真切的体会,从而能够更加清楚“计算机应用基礎”课程在实际就业中的作用,以此增加学习动力。
2.2突出与职业特色相关的项目设计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项目导入、环境模拟以及任务驱动的方式将工作任务和项目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据此可以让学生加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知。项目内容主要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内容设计和学生的实际专业情况进行有效结合,按照不同的专业特点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具体的知识点应用到不同的专业案例中。例如,在学习Word模块图片和文字混排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会用在幼儿园比较常见的招贴画或者小报等为学习案例,而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则会选择产品销售宣传海报等作为分析案例。通过对不同专业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其对自身未来岗位的理解。
2.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除了使用相同的教学设计,还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难易层次不等的操作任务。例如,设计保证全班同学都可以顺利完成的基础型任务;通过启发和讨论之后能够完成的综合性操作任务;专业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能够完成的研究性操作任务。总之,通过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任务,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划分,然后对其进行合理分组融合,从而实现优带差、共同进步的目的。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教学设计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例如,在课前探索方面,教师可以借助手机等设备将案例资料发送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行预习,以此缩短教师在课间的演示时间,增加学生的实际上机操作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在课中的导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展示学生预习的情况和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并对任务过程进行详细演示和讲解。在下课之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延展作业,以此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gzslib2022040211543“金课”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3.1实验设计
为证明“金课”设计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在学生行政班级已定,难以随机分组的情况下,设自然班学前A2003班为实验班,再选取另一自然班级学前A2008班作为对照班,进行准实验研究。
在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对实验班进行教学。在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采用“金课”教学设计对实验班进行教学;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对对照班进行教学。收集两个学期学生的平时学习数据及期末考试数据。为判断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比是否有明显提升,建立假设,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判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习成果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为判断实验班在实验前后的学习成果是否有明显提升,建立假设,进行样本T检验,判断该班学生两个学期的学习成果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3.2实验数据分析
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第一学期实施传统教学后,虽实验班的课程音频学习(P=0.000)、章节测验(P=0.000)、学习次数明显多于對照班,但在作业质量(P=0.000)、末考成绩(P=0.001)两个方面,实验班明显低于对照班,作业质量均值相差8.06,末考成绩均值相差7.28。由此表明,实验班的基础明显差于对照班,且差距较大。
在实验班实施“金课”教学设计一个学期后,与同一学期、同一课程的传统教学设计对照班相比,明显提升的是章节学习次数,均值较前测时提升了15.59;实验班作业质量较对照班(P=0.34,P>0.05)无显明显差异,证明实验班作业质量已从此前明显低于对照班提升到了与对照班无差异级别;末考成绩的差异虽较明显,但均值差已由前测时的7.28提升到实验后的6.21,证明实验班较对照班末考成绩提升了1.07。由此表明,与传统教学设计相比,实施“金课”教学设计后章节学习次数、作业质量、末考成绩的提升效果非常明显。
实验班在实施“金课”教学设计一个学期后,与前一学期本班学生学习成果相比,章节学习次数、作业成绩(P值为0.1~0.05,H0不成立,则H1成立)差异显著,且实施“金课”教学设计后章节学习次数、作业均值均高于实施前;另末考成绩(P<0.01,H0不成立,则H1成立)差异十分明显,实验班实验后的末考成绩均值高于实验前成绩9.3分。由此表明,对同班学生来说,实施“金课”教学设计后比传统教学设计在章节学习次数、作业成绩的效果方面明显提升,且对末考成绩的提升作用也十分明显。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没有实施“金课”教学设计的对照班前后两个学期成绩数据T检验结果在均值上虽有所差异,但课程音视频学习(P=0.342)、章节学习次数(P=0.980)、作业成绩(P=0.651)、末考成绩(P=0.671)的P值均大于0.05,H0成立,而对照班两个学期的成绩无明显差异。
4结论
通过准实验研究证明,采用传统教学设计的音视频学习、章节学习次数、作业成绩、末考成绩无明显差异,实施“金课”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章节学习次数、作业质量、末考成绩提升均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