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研究型图书馆新兴技术应用趋势与启示

2022-04-02祝先运

新世纪图书馆 2022年3期

祝先运

摘 要 论文通过对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发布的《研究型图书馆在科研和学习方面采用新兴技术的现况》报告内容的解读,在分析了国外研究型图书馆新兴技术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图书馆在应用新兴技术上,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新兴技术战略规划,要以图书馆智慧服务为目标,提升新技术应用能力,不仅要加强馆员和用户的数据隐私保护意识,而且要提高馆员和用户的信息素养,依托新技术积极拓展图书馆服务外延。

关键词 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新兴技术;文化记录;学术诚信;数据隐私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2.03.012

The Application Trend and Enlightenment of Emerging Technology in Foreign Research Libraries: Analysis Based on the Report of 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ARL)

Zhu Xianyun

Abstract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por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Adopt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earning issued by the Research Library Association (ARL),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foreign research libraries, this paper holds that in the applica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Chinese libraries, we should formulat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trategic plan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take the intelligent service of the library as the goal and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new technologies. We should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data privacy protection awareness of librarians and users, but als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librarians and users, and actively expand the extension of library services relying on new technologies

Keywords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New technology. Cultural record. Academic integrity. Data privacy.

0 引言

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信息技术是促进图书馆业务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推动着图书馆事业在社会变革中渐进式发展。国际图联 (IFLA) 在《IFLA 全球愿景》报告摘要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跟上持续的技术变革的节奏,确保所有图书馆拥有合适的工具、基础设施、资金和技能,以抓住数字化创新提供的机遇,这是迫切的需求”[1]。从中不難看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加强新兴技术的有效利用已成为图书馆界持续关注的重点话题,其中如何借助新兴技术满足用户日益个性化与多样化的的需求将是新时代图书馆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法》中已明确在公共图书馆建设、管理和服务中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应用,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2]。由此,业界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对图书馆借助新兴技术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分析与指导。本文也拟基于对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报告《研究型图书馆在科研和学习方面采用新兴技术的现况》主旨内容的解读,分析《报告》中的国外图书馆相关新兴技术的应用,并结合我国图书馆发展实际提出一定的建议与启示。

1 研究图书馆协会(ARL)报告主要内容概要

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是由加拿大、美国等地的125所研究型图书馆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该组织致力于思想交流、传播行业知识、促进公平和多样性,展示图书馆界、学术界与高等教育界的价值与努力。随着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应接不暇,如何在数字时代发挥研究型图书馆的引领作用,成为ARL关注的重要议题[3]。ARL瞄准图书馆新兴技术快速变化发展,积极研究新兴课题和热点课题,充分体现了其前瞻性,从理论层面明晰了研究型图书馆在技术层面未来的发展方向[4]。

本报告是在ARL于2020年4月发布的《研究型图书馆在科研和学习方面采用新兴技术的现况》(Mapping the Current Landscape of Research Library Engagement with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Research and Learning: Introduction, Methodology, and Cross-Cutting Opportunities)及后续更新的一系列报告基础上进行的分析与解读思考。《报告》在针对最近五年已发表的学术成果(主要是北美信息科学文献),以及在2019年秋季完成的对十几位图书馆领域专家采访的基础上,从交叉机会、促进信息发现和使用、管理学术和文化记录等几个核心内容上分别介绍了研究型图书馆利用与参与新兴技术的情况,阐释了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上趋势,以及一系列特定技术的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5]。

该报告涉及的内容大多来源于ARL本机构和业内权威专业机构对研究型图书馆调查情况及其结论[6],每个部分均讨论了许多相关社会和技术变化及其对图书馆使命的影响,既有新兴技术对图书馆需求和行为的影响,也有学术研究图书馆对新兴技术的采用。同时,每个部分都为图书馆确定了战略机会,使他们可以参与和采用新兴技术来增强和开发服务,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并继续支持其机构的研究和学习使命。每个战略机会的讨论都包括来自学术研究图书馆的具体最新实例。最后每个部分以关键要点进行总结,阐释了研究图书馆的价值观和专业知识,并对图书馆及其馆员工作方式进行了重新构想。

2 《报告》认为图书馆应重视新兴技术交叉应用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分支学科,指的是通过收集大量案例集合来让软件进行识别训练,通过这种模式安排下一步的行动方式。本报告的专家都将机器学习视为图书馆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新兴技术之一,认为无论是资源描述,还是提供参考服务或隐私服务,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技术在研究型图书馆工作流程中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不仅能改善用户需求的方式,而且可帮助图书馆简化长期业务流程,甚至对现有的工作方式起到革新的作用。目前,虽然机器学习技术在文化遗产与学术传播中应用较多,也有一些研究型图书馆开始将机器学习技术服务于数字学术成果(机器生成的元数据、大文本语料库的自然语言处理等),并已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在《报告》的此部分调查中发现,除了个别图书馆外,大部分图书馆还没有系统认识到机器学习技术在研究型图书馆和学术界应用发展潜力,在《报告》中所提到的25个研究型图书馆中没有一个在战略计划中提到机器学习或人工智能技术。

针对《报告》调查情况,在本部分的总结中报告认为图书馆应对新兴技术重要性产生重视,研究型图书馆需要或正要采取措施加强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提升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其他技术来自动描述大型数字馆藏,以增强发现、访问和分析系统的能力。除此以外,要将图书馆服务和馆藏与网络环境相集成,注重学术交流的多样性。图书馆员不再仅仅是馆藏资源的保存与管理者,而已成为开放式和可扩展的工具提供者,资源和服务的网络套件的促进者。因此,对于研究型图书馆而言,其研究人员办公地点无需集中在办公室,只要身处于地理位置分散且良好的网络环境即可。研究型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来使其服务和馆藏具有互操作性,并更加无缝地融入其成员的生活和工作中。研究型图书馆可以建立研究数据管理的协调模型,在该模型中各个机构根据当地的优势和能力对一部分数据(例如按领域或类型定义的数据)承担责任,例如耶鲁大学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验室,利用PixPlot工具將贝内克善本和手稿在视觉界面中显示结果,从而可以在网络环境中浏览照片[3]。

《报告》认为,在借助机器学习技术进行业务应用的过程中,图书馆还要重视用户数据的使用边界。因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日益透明化,每个人的数据使用情况一目了然,对个人隐私的保障将会成为图书馆重要职责之一。用户希望获得个性化数字服务,对此图书馆在自身工作中除了加强对于数据收集与使用外,也要对于用户的个人信息有意识地进行控制管理,树立用户隐私保护意识,强化隐私服务。但如何平衡用户隐私与个性化需求,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未来,对隐私的保护承诺将会成为图书馆的基本特征,例如纽约公共图书馆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图书馆通过设立专门的隐私职位来保障用户的隐私权利[3]。

3 《报告》鼓励图书馆要促进信息发现与使用

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加上网络规模发现工具的广泛采用,完全颠覆了图书馆试图许可或提供对所有(已发布)资料访问权的观念,将促进图书馆改善对许可(ML功能)浏览和整理内容的工具和服务,推动图书馆越来越重视以用户为中心的“发现”。“发现”将是研究型图书馆的服务核心,图书馆将在信息的发现和便捷的访问中保持关键作用。同时,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加快搜索、发现和学术查询的新形式发展,对于跨学科合作有着重要作用。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局限于“搜索和检索”范围,而且包括扩展功能,促进用户主动地参与到文献“发现”中。对于交互已知项目和探索性搜索可以用“当前意识”工具进行补充,以帮助学者跟上新领域的发展。应用这些工具可以即时对文章摘要进行自动化文本处理,可视化不同资源之间的联系,提高用户创建和策划包括图书馆藏书和外部资源在内的个人收藏能力,或展示研究人员工作的学术资料,并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建立新发表的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专业性知识可以让研究型图书馆有效转向创建、计算、发现、分析和使用数字馆藏,进而编制有关机器学习模型的相关数据集,培训虚拟研究助理,启用新型信息检索和处理方法等。随着原始数据内容创建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逐年增多,尤其对当地特色资源的重视程度增加,不仅面临资源内容积压的问题,而且在揭示上希望能被更多的用户所发现,因此数字馆藏保存和使用越来越重要。对此,机器学习方法自动生成元数据已显示出令人信心倍增的结果,为图书馆描述大规模数字化文本、音频、静止/运动图像的数字化打开了新的可能性。为了大规模生成用于大型数字化文本集的结构化元数据,图书馆需要转向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和命名实体识别(NER)工具,如北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使用NLP技术从成千上万篇小说的主题中提取主题并生成主题标题[7]。荷兰国家图书馆参与NLP算法的培训,将主题标签应用于电子论文集[8]。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委员会NER系统从全文本文件中提取地点、人员和组织的名称,并将其与主题专家提供的受控词汇表进行比较,该项目丰富了未编目的馆藏的元数据,并加强了跨馆藏发现[9]。

面对信息越来越呈现出的多样化与开放性,网络规模发现工具将成为研究人员的首选,此类工具可以从独立的图书馆目录和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中收集各类资源。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图书馆也不再是统一馆藏收集管理者,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资源的收集工作,而是逐渐成为开放式扩展工具、资源服务的促进者,将超越图书馆资源系统来提供满足于用户需求的一切资源。利用永久标识符(如ORCID ID)提高互操作性将是图书馆未来核心功能之一。

4 《报告》倡导图书馆要加强管理学术和文化记录

随着容器化技术、仿真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分布式账本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都为长期数字保存提供了新方法,为长期数字保存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但同时动态化、網络化和交互式信息的增长,使数字文献(物)规模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使管理学术记录和数字文化遗产的工作越来越复杂化,使数字保存面临新的挑战。《报告》认为大规模数字保存需要多方共同协作完成,需要进行跨机构甚至全国范围合作统一保存。研究型图书馆需要继续倡导采用开放式标准、技术和协议,以使数字内容可用于采集和管理,同时将开放标准和技术与协作治理相结合,采用更全面的方法来保存数字历史记录。

在倡导和促进资源使用唯一的、持久的标识符研究方面,接受采访的专家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关键”和“至高无上”的做法是在于开展新型开放式奖学金和学术交流模式,其中ORCID被研究者认为是最广泛采用的研究员标识符,除此之外,CrossRef和DataCite使用率虽然也很高,但只专注于服务标识符领域的一部分,无法完全充分覆盖。虽然这样,但从提高学术成果本身质量及学术记录质量的可控性来说,开放式研究和出版实践应朝着网络化方向不断迈进。

此外,图书馆要加强对文化遗产记录,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图书馆员与档案管理员及相关合作者应努力探索利用新的方法技术来加强数据的采集记录,建立数字信任关系,以确保其作为文化遗产的可信度。在理想状态下,图书馆要通过工作流和技术协议记录一段稳定的监管链,跟踪其来源,对数据进行身份验证,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例如英国国家档案馆正在探索将分布式账本技术(如区块链)作为确保数字档案记录完整性的工具[10]。但也有部分学者对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来确保数据完整性提出了质疑,并指出区块链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目前,区块链技术仅在保障元数据记录的完整性上得到认可,但不妨碍其成为对学术与文化遗产记录有用的基础技术。

在过去十几年中,图书馆及其合作单位在标准化、迁移和仿真等核心数字保存方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通过各种新兴技术产生的3D数据、动态Web内容和海量数据集等破坏了数字保存环境的稳定性,不断挑战着数字保存实践的极限,使每年生产的大量数字信息只能合理保留一小部分。面对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确保学术文化记录的可靠性,目前已有图书馆通过区块链、新存储媒体及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不断改善着学术和文化记录,如大英图书馆计划保留访问其馆藏数字对象所需的所有软件,耶鲁大学牵头的“仿真即服务”项目。其中,尤其以弗吉尼亚大学(UVA)图书馆开发的一种描述为3D文化遗产信息学(LIB3DCHI)的方法值得称赞。该方法涵盖对数据及其派生对象的收集、处理、归档和分发,以及到3D数据的全部范围[11]。UVA库强调访问和使用,并已实施Web3D技术,以帮助系统可通过Web浏览器界面方便地分发3D内容和数据。

5 对国内图书馆技术应用实践的建议及启示

从对《报告》的主旨内容来看,在经济、社会和技术快速变革的背景下,我国图书馆需要学习《报告》中所涉及到的图书馆应用新兴技术的相关经验,尤其是在制定新兴技术战略规划、促进智慧服务、加强用户数据隐私保护、提高信息素养,以及依托新技术积极拓展图书馆服务外延等方面,积极借助新兴技术来应对未来发展新变化,为用户提供创新的服务,促进图书馆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5.1 根据我国图书馆实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新兴技术战略规划

图书馆借助新兴技术进行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间能够完成,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新兴技术战略规划。这个规划首要的就是能够把握未来社会发展变化与趋势,明确图书馆的服务目标和发展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图书馆在参考国外图书馆新兴技术战略规划的同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系统性目标,因为一个“成长中”的图书馆,需要所应用的新兴技术能很好地帮助图书馆履行传播知识任务,向用户传播知识信息,拓展服务宽度,更好发挥图书馆核心价值。目前某些新技术虽然在我国仍处于摸索阶段,但无论是开始的准备阶段,到着手执行,再到后期目标反馈评价,都应依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进行,不能脱离图书馆的日常工作需求。在运行新兴技术的环境中,同时要根据各阶段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技术调整,保障系统目标的优化与适应,从而顺利与其它目标相衔接。

5.2 以促进图书馆智慧服务为目标,提升新兴技术应用能力

新技术的出现与更迭对图书馆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要求图书馆应能够在各类新兴技术的驱动下实现图书馆智慧服务,显著提升资源与服务的整合配置效果,面对用户需求能提高信息获取的能力。如在图书馆文献或知识检索相关服务中,可应用移动视觉搜索等技术,借由计算机对视觉对象进行自动匹配,及时反馈关联的信息与知识[12];在实现自助门禁、自助借还、座位预约、信息推送等功能方面[13]可采用计算机识别人脸生物信息技术;在帮助用户准确快速找到所需书籍的具体位置时,可采用APP或小程序等GIS技术等来实现[14]。对于个性化服务可以基于被动式射频识别标签(RFID)技术跟踪用户的阅读活动轨迹[15];基于深度学习可利用远程传感技术获取用户的偏好需求,进而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向用户推荐个性化信息。此外,随着 5G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应不断加强5G环境的布置,实现一系列馆内物联网服务,如虚拟现实、知识可视化、体感交互、流媒体服务等,将图书馆智慧代入到PC、手机等终端,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访问。

5.3 加强馆员和用户的数据隐私保护意识

数据开放服务是未来发展大势所趋,但同时也伴随着用户隐私数据泄露的风险,图书馆对此应采取措施加强用户的隐私保护。首先要重视隐私保护意识,从政策角度加强对用户隐私保障。根据美国verizon公司的数据报告显示,18%的内部人士造成的数据安全威胁的破坏力明显大于占绝大多数的外部人士[16]。因此要如美国那样,制定诸如《图书馆记录机密政策》《图书馆馆员伦理准则》《美国图书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等规定,从思想意识和政策层面对图书馆员保障用户个人数据隐私做出要求[17],明确图书馆数据开放的边界和范围,从根本上防止隐私数据的泄露和滥用。虽然我国《网络安全法》和《侵权责任法》都对隐私权保护做出了相应规定,同时《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也明确提出维护用户权益,保守用户秘密的要求[18]。但在这方面,图书馆不能有所忽视,既要引导用户养成良好的数据权利保护意识,不将信息轻易授权分享给第三方,也要加强行业自律,从职业道德教育与数据安全技能培训来提高馆员的职业素养。其次从技术层面加强对数据的发布、访问的数据保护,实行相关内容的加密和匿名控制管理[19],比如对于云平台的访问要采用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分割技术、数据共享技术等,以避免云平台上存储的数据信息泄露与窃取。为了防止系统被不法分子攻击,泄露用户数据,可基于角色或属性加密的多因子身份认证进行访问控制,还可以利用分级管理来控制使用权限,从而加强馆员与用户的隐私保护。

5.4 提高馆员和用户的信息素养和技能

图书馆新兴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其背后所反映的是图书馆员和用户的信息素养,因此,图书馆需要依托自身资源与人才优势,深入开展信息素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究。对于促进馆员和用户学习,要如《报告》所介绍的那样利用开办培训班的方式进行系统操作、数据可视化以及主题学术交流等技能传授,从而让他们掌握数字设备和模块功能的操作技能。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图书馆相关经验,不仅要举办开设研习会或印发宣传单等,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在网站上进行相关信息素养知识的链接,使得信息素养课程资源能被更多的用户所发现,如布朗大学的图书馆网站上链接了相关信息素养的知识资源,耶鲁大学官网上也列出相关信息素养课程内容[20]。复旦大学在其“信息素养教学”的网页中提供了 4 个国外的信息素养网站链接,方便学生了解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的最新理念与发展,从而丰富自身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知。此外[21],对于用户而言,图书馆要创建用户的学习与协作空间,将传感器和网络技术集成到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建立动态的物联网空间,以促进新技术的查询方式的发展,以此增强图书馆空间用户体验。

5.5 依托新技术积极拓展图书馆服务外延

技术的快速更迭让各个行业边界变的模糊,为图书馆跨界合作、拓展服务外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图书馆界应遵循时代规律,紧跟发展步伐,积极寻求跨行业的合作,努力为用户提供“就在手边”的便捷服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来传播阅读资源,提高自身影响力,也让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利用到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源、追踪到图书馆的实时动态。除此以外,移动支付、电商平台、外卖平台等也可以成为图书馆的合作方。例如,长沙图书馆与京东合作开发智采平台(JD-VOP)[22],上海交通大学与京东合作建成的“交大—京东创客空间”[23]是图书馆与互联网电商平台合作的创新典范,同时也是集创客空间、创意互动研修地和365×24×7小时阅览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用户交流空间。

参考文献

2018 Top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a review of the trends and is-sues affecting academic libraries in higher education[EB/OL].[2020-10-14].http: //www.ala.org/acrl/.

柯平.“后评估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战略重點与发展方向[J].图书馆论坛,2019,39(7):1-12.

LI S Q,JIAO F S,ZHANG Y,et al. Problems and changes in digital Libraries in the age of big dat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r servic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9,45 (1): 22-30.

徐路,曹晨晨.面向图书馆界话语权的战略发展:多元参与、互联互通——基于《国际图联(IFLA)2019—2024战略报告》的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5):107-112.

徐路,王丽媛,杨昆.美国国会图书馆《2016-2020战略规划报告》分析与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2):20-24.

徐健晖.《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年图书馆版》的解读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6(1):27-33.

DANIELLE C , REBECCA S. Data communities: a new model for supporting STEM data Sharing[N/OL]. Issue Brief , 2019- 05-13. https://doi.org/10.18665/sr.311396.

MARSHALL B. Strengthening patron engagement while protecting Privacy[J].Computers in Libraries, 2018,38 (8): 18-20.

CLIFFORD A L. Reader privacy: the new shape of the threat[J].Research Library Issues, 2019 (297): 7-14.

KYLE M L J, DOROTHEA  S. Learning analytics and the academic library: professional ethics commitments at a crossroads[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2018,79 (3): 304-323.

PADILLA T.Responsible operations: dataScience, machine learning, and AI in libraries [J/OL].Dublin, OH: OCLC Research, 2019, https://doi.org/10.25333/xk7z-9g97.

曾子明 , 宋扬扬 . 基于 SoLoMo 的智慧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研究 [J]. 图书馆,2017(7):92-98.

陈臣 , 卫中亮 . 基于用户个性化阅读相关大数据的智慧图书馆构建研究 [J]. 图书馆,2018(10):64-70.

AGUILAR-MORENO E,MONTOLIú-COLáS R,TORRES-SOSPEDRA J.Indoor positioning technologies for academic libraries: towards the smart library[J]. El Profesional de la Información, 2016, 25(2):295-302.

王维秋 , 刘春丽 .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功能设计与模式构建 [J]. 图书馆学研究,2018(18):44-50.

肖婵,郭哲敏.技术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基于《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 的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8,37(5):31-38.

杜婕,吴鸣.图书馆营销要素构建及分析:以IFLA国际图书馆营销奖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8(12):63-69,83.

许碧涵,杨九龙.用户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技术满意度评价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23):2-8,64.

张秀华.“智能+”时代图书馆智慧生态系统的研究与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20(22):7-12,33.

林嘉,惠澜,邓支青.图书馆学术素养开放课程教育目标定位研究[J].图书馆,2017(9):85-90.

史佳. 高校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21.

创客文化孕育地 校企合作新典范“交大:京东创客空间”正式落成[EB/OL].[2021-02-02].https://www.sjtu.edu.cn/info/1489/65539.htm.

互联网+图书馆,跟风or先锋[EB/OL].[2020-02-02].http://roll.sohu.com/20150528/n413976080.80.shtml.

(收稿日期:2021-05-21 编校:刘 明,谢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