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高中地理研学课程设计与实施

2022-04-02邓琛徐燕

地理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研学课程发展

邓琛 徐燕

2016 年,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1]。研学旅行作为新兴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助于将国家政策背景融合到具体的课程内容之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了解我国的发展战略,不仅学习地理知识、践行学科核心素养,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理念。基于此,本文以乡村振兴的视角,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高中地理研学课程进行资源挖掘,探索国家重大战略与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相结合的路径,以此更好地发挥其综合育人的效果。

一、乡村振兴与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相结合的理论机制

1.乡村振兴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不同地域存在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经济基础、社会环境的差异[2]。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必須依照不同地区的产业、生态、文明、治理、生活等五个层面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的内涵

研学旅行是教育相关部门与学校按计划开展和实施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外实践活动,它强调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学段的必修课程[3]。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依据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而组织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

3.乡村振兴与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的关系

乡村振兴与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乡村振兴的融入能使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与现实背景紧密结合,实现地理教育跟社会现实综合化的对接。

首先,乡村振兴的经典案例能丰富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的资源。乡村振兴中所涵盖的产业、生态、文明、治理、生活五位一体与高中地理课程所强调的四大核心素养相贴近。例如五位一体综合发展就体现了综合思维,地方产业布局强调区域认知,生态文明的建设突出人地协调观等。其次,高中地理研学课程为学生了解国家政策提供了路径,能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乡村振兴,深入理解国家重大战略方针。

二、乡村振兴与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的融合路径

1.乡村振兴的实例——福泉“四双模式”促产业发展

福泉市位于贵州省中部。经纬度范围约在(26°N,107°E)。以山地丘陵为主,坝地、平地少。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磷矿为主要的优势矿种,有“亚洲磷都”的称号。

福泉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一直以磷化工工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成为工业强市的同时也形成了“工业独大”的局面,导致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农业产值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相对较低。并且随着传统磷肥产能过剩、政策调整、环境约束加强等因素变化,发展磷化工产业的阻力越来越大,由“一磷独大”向一二三产业“多点发光”的战略调整十分紧迫。

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是实现产业发展。但由于福泉地形地貌以喀斯特山地丘陵为主,海拔高度差异较大。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必须要不断改进产业发展模式。经过对农业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发现“四双模式”成效显著:主要包含“双公司”互相合作,促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联合,实现共同发展;“双订单”促进产销对接,使得企业销售订单与种植户的生产订单相统一,解决销售的难题;“双保险”是自然灾害保险与价格指数保险(见表1 )。缴纳两种保险能从很大程度上避免市场价格波动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从而保障农户持续增收、经济振兴。“双支部”是村级党支部引领带动,联合党支部精准发力。为产业发展搭建顺畅沟通交流、信息共享、政策服务等平台,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提供有力支持。

在“四双模式”的推动下,福泉已培育出“福梨”“福菜”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其中,“大福姜”作为产量最高的一个品牌姜种,近年来其鲜品或加工产品畅销海外等国家和地区。

2.乡村振兴在高中地理研学课程中的融合与践行

福泉农产业的改革和发展过程始终贯穿着地理核心素养。其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产业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四双模式”从多种要素切入实现农业发展体现了综合思维;地方特色产业的打造体现了区域认知;发展模式的推行是建立在大量实地调研基础之上的,这体现了地理实践力。基于此,乡村振兴研学课程主要依据学科素养制定(见表2)。

核心素养

研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

通过收集资料,了解福泉为保护环境、振兴农村经济进行了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产业,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共赢”的过程,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福泉在发展农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蕴含了大量的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素材。例如牛场镇的蔬菜种植基地的选址就包含了农业的区位因素;福泉从工业型经济到多产业综合发展体现了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福泉通过发展多种经营模式以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耕地的质量以及产出率,实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案例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国家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因此,根据课程目标的内容要求,本研学实践活动依据三个专题开展:

2.5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大福姜”作为福泉蔬菜种植业的典型农作物,其区位因素从自然条件上看,福泉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又处于云贵高原地形区,阴雨天气多,太阳辐射弱。而生姜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怕阳光直射,适宜在福泉可大面积种植。从市场条件上看,当地政府与企业联合帮助农产品开拓市场,充分利用省内、省外资源,合理规划“以销定产”,保障“大福姜”的顺利销售。

Ⅰ-2.2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關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福泉是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以磷化工为主的工业经济起步的城市,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形成了“工业独大”的局面,导致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均衡。因此为了实现区域的健康均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福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补农业短板。当地政府成立全市精品蔬菜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以平台公司作为载体,推行农业产业革命。福泉市先是以当地矿产资源发展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后又结合农村地区的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种植业,形成了地方特色产业。

Ⅰ-3.3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地理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福泉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通过发展多种模式经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耕地质量和水平。例如当地丰收万亩的“大福姜”畅销全国各地。

我国耕地资源具有“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不高、耕地后备资源有限”的特点。因此,为了确保我国谷物基本供给和粮食安全,必须在保护耕地资源的前提下深化农业发展。福泉通过推行“四双模式”充分利用了当地土地资源促进当地农产业的发展。

3.乡村振兴研学课程的总结评价

以上课题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小组可自行选取课题也可围绕专题任务自定课题。小组在确定课题后讨论研究方法,分配小组成员任务,查询相关资料后前往村镇进行实地调研, 采访当地居民、村镇干部或企业职员等, 拍摄和录制影像资料, 记录实践过程的见闻。实践后进行小组讨论, 将讨论内容和个人观点汇总, 并在完成调研任务后,将采访记录、手绘记录等素材按专题整理归纳, 确定研究成果的形式例如策划文案、规划图、视频等, 最后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评价方式主要为小组自评和互评, 教师给予终结性评价。

在完成主线课题任务的同时,可增加一些支线任务丰富学生的体验、增加研学活动的趣味性。例如在“探寻大福姜的一生”专题中,可以穿插“寻找福姜种植基地”,“参与福姜采摘、加工”等实践活动。在调查乡村振兴“因何地”“制何宜”时,开展“我为家乡农产品做代言”宣传活动,通过设计广告词、制作宣传视频来凸显其蔬菜种植基地的特色。最后在“耕地利用知多少”专题中加入“农耕用具识多少”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参观当地农耕用具馆和现代农业基地,了解当地不同时期的农耕文化以及新型农业发展对当地耕地的影响,触摸时代印记,感受科技进步。

三、结语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区域性的学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高中地理课程应与时俱进,反映国家战略的地理意义,并为其提供地理理论依据。本文尝试通过研学活动的方式把乡村振兴战略渗透到地理课程之中,让学生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分析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提升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力。通过研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的农业发展方向,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生们在感知家乡发展的同时也能提出相关的问题和建议, 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做贡献。

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这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在研学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应始终贯穿地理核心素养,把握课程标准要求,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为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研学课程发展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