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2022-04-02杜季秋
杜季秋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地理”概况部分对应“经济与文化”部分,与“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地域差异”并列。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疆域、人口、民族,认识了我国的自然環境——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熟悉了我国自然资源概况。在此基础上,教材在第四章开始对中国的三大产业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做出阐述。本章除介绍三大产业的空间分布、基本概况外,强调了科技的重要性——走科技强农之路、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高速铁路网的形成;这也是农耕文明中走来的中国在迈向工业化进程中,快速发展的交通、日新月异的科技已成为巨大的助推器的现实写照。
通过新授课的学习,很多学生并没有领会农业、工业及交通运输业之间的紧密逻辑联系;因对出发地和目的地的地理位置不明确而无法准确进行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未能结合大比例尺地图对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进行分析;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缺乏了解,不能厘清何为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因素,何为一般因素……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学生进步的屏障。
因此本节复习课针对以上问题,以本学校的生态农场发展为情境,从全国大尺度到生态农场小尺度,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相关知识及其逻辑关系的厘清、综合思维的提升及人地关系协调的深化。
二、教学目标
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结合近3年区期末地理试题的研究,本节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利用结构图归纳“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通过填图表对比分析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分析学校小农场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适合种植的农作物。
2.说出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一般原则,能够结合学校小农场的运输需求及其它情境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3.描画主要的铁路干线;结合地图说出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地区并分析其发展条件;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小农场的发展,展望科技兴农的未来。
三、 教学过程
1. 因地制宜 走科技强农之路
本校的生态农场是学生“一日实践”的重要活动场地,首先教师提供学生在小农场的活动照片,让学生从自身实践出发,从情感中进入为“生态农场”发展的决策角色——为“生态农场”选择合适的农业部门、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因学生对于地图上“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及“暖温带亚热带的作物及水果分布”这些知识模糊不清,再加上复习重点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所以本节复习课中,教师先让学生归纳“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接着从全国的“大尺度”入手,让学生填写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相关图表,然后进入“小尺度”分析——本校的生态农场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及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框架内容如下:
(1)知识建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农业地区分布的东西差异(注:横线补充图例,方框填林业、渔业)
(3)归纳填表:农业地区分布的南北差异
(4)分组讨论“生态农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及原因。请在合适的农作物旁边打“√”。
学生通过归纳梳理知识和图表填写,熟悉了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复习了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同时在分析判断“生态农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及原因”过程中,弄清了不同温度带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度看,“农业”部分涉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念”三大方面。“区域认知”的关键能力“归纳地理事象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的水平表现“描述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应本章的“农业地区分布的东西部差异和南北方差异”、“南北方耕地类型、种植作物及作物熟制等差异”;“综合思维”的关键能力“分析地理要素地理事象的联系”的较高水平表现为“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指出主导因素及变化的影响”,本章对应的要求是“依据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指出市场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的影响;而“人地协调观念”的关键能力“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策略”对应于“找出我国东西部及南北方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及南京适合从事的主要农业部门及主要农作物”。
设计意图:从复习内容的安排看,学生在“农业”的学习过程中所遇重难点较多,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交通引入第二部分“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复习;之后利用农用机械的运输联系到交通运输线和工业基地的复习。因此,本节课将“农业”放在第一部分,由“生态农场”农业的发展串联“农业”“交通运输”“工业”。
2. 合理选择 行经济发展之先
由“生态农场”的农产品运输过渡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是第二部分的设计安排。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是本章的第二个复习重点,主要采取知识点梳理和典型例题练习相结合。
因对城市位置不熟悉、水路运输的条件、保障不清楚,学生在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中遇到了问题。如区地理期末试卷中的判断题“一万吨大米从大连运往广州,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有学生因不熟悉大连、广州的位置就不知道哪种交通运输方式最合适。水路运输必须是两个都沿河或沿海布局的城市才可能选择水路运输,只要有一方不满足条件就不能实施。如“100千克草莓从溧水运到南京城区”选择水路运输就是错误的。还有同学认为把大米从大连运到广州质量无法保证,教师只需要补充集装箱运输的相关知识即可。
学生先回顾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一般原则:当运输需求与某种运输方式的特点相符合就是最合适的选择,然后填写不同情境下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练习设计如下:
(1)100箱阳澄湖大闸蟹从苏州运至南京城区,应选择 运输;
(2)2箱急救药品从北京运到成都,应选择 运输;
(3)十万吨原油从胜利油田运到南京,应选择 运输;
(4)浙江宁波某口罩厂从大连购买5万吨聚丙烯颗粒,应选择 运输。(北京2020中考)
“交通运输”部分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综合考虑问题,根据实际需要做出恰当选择。这是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要求。“综合思维”的关键能力“分析地理要素地理事象的联系”的水平表现“分析地理事象的组成因素,指出其主导因素”对应该部分。具体分析如下:学生首先明确出发地和目的地城市的地理位置——内陆还是沿河沿海分布,再根据旅客出行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等,综合考虑运输价格的高低、运速度的快慢、运量的多少等因素,确定主导因素,最终确定何种运输方式最合理。
设计意图:农产品的运输需要依赖便捷的交通运输,因学生对城市分布的不熟悉导致交通运输方式的错选,因此,做习题时需要教师提供脚手架——城市分布图或者我国行政区划图,辅助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如练习题(4)提供我国城市分布图便于学生查阅宁波港(浙江)、大连港(辽宁)的位置。
3. 东密西疏 兴高新技术产业
“生态农场”的发展离不开农用机械,农用机械的制造和运输需要科技的发展及便捷的运输。教学设计中由农用机械“收割打捆一体机”从山东德州运至江苏南京联系到工业中心及京沪铁路线的分布,然后扩展到其它的铁路线、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
“工业”部分的重点是工业的发展及分布、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此外,“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和形成条件”这个知识点在练习时常有涉及,为此复习中还要有所覆盖。学生对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不熟悉,主要是因为教科书侧重于对四大工业基地位置分布的介绍,没有对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进行详细说明。同时,学生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认识不清晰,如在工业基础、交通运输、科技、人才等影响因素中不能厘清何为主导因素,何为一般因素。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工业中心和鐵路线的分布特点,归纳工业中心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说出运输的农用机械可以选择的铁路线,然后在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中描画这一条铁路线及其它主要铁路线的分布,最后依据地图说出该铁路连接的工业基地名称并填写表格“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特点”。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因素则通过习题厘清。
该部分对应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关键能力——“归纳地理事象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归纳区域特征”两个方面。“归纳地理事象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延伸到学生层面是“指出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描画主要铁路线的分布、“描述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归纳工业中心和铁路线的分布特点,而“归纳区域特征”从学生层面分析对应“归纳区域的显著特征”——依据地图说出四大工业基地的名称及主要特点”。
设计意图:将铁路线的分布移到工业中心、工业基地的分布复习中,主要是工业产品需要依赖便捷的交通运输。将相关联的三部分集中在一起复习,有利于将原来分属不同章节的内容的联系起来,构建紧密的知识体系。
4. 归纳总结 建知识体系网络
5. 巩固练习(略)
四、 教学反思
单元复习课的目标是知识的综合、盲点的廓清、体系的构建及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单元复习课中不能仅仅对原有章节的知识进行简单重复,而应该是在梳理基本知识点的同时,通过适当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建构其单元内知识体系,并能指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复习本单元时,教师创设学校小农场发展的情境,用一系列问题串联农业、交通运输和工业三部分内容,让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又使得原有能力得到“生长”——盲点廓清、能力提升、情感升华,从而实现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