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条的高光时刻

2022-04-02闫东艳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2年3期
关键词:寒食颜真卿文稿

闫东艳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看不完的锦山秀水、春花秋月;道不尽的乡愁旅思、离情别恨;书不尽的江山社稷家国情怀。山因书法增秀,石因书法生情,水因书法含韻。书法是中华文明的传道者,历经千年凝练与沉淀愈久弥香,参悟书法者参悟于人生的星辰大海。毛笔是人类文明使者高擎的火炬,散转腾挪于天地自然山川,挥写中国千年书史的沧桑巨变;毛笔是人类文明使者高举的蜡烛,无数个暗夜狂飙突进于文人的案头书桌,书写一个又一个线条的高光时刻。

回望千年,书家们个个丰神俊朗、仪态万千,每张画案上铺展的宣纸、素绢都是一段锦绣年华——水墨酣畅淋漓间,舞动的线条述说着所有不朽的传奇故事,有悲伤、有欢悦,更有剪不断理还乱的莫名情愫。一幅幅舒展的书法作品透着悠长的墨香和灵动的生命气息。汉家峨冠博带的文人雅士们摩肩接踵一路走来,无数辞赋与奏对、檄文与颂歌都是如烟书史留下的鸿篇巨制;文字里间或传来的袅袅钟声锤击着观者的灵魂。在这些书家们组成的豪华天团里,有三位大BOSS格外璀璨夺目,生生晃瞎了世人的眼睛。

谁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王羲之《兰亭集序》是当之无愧的书法状元,穷尽天下所有赞誉美词也难描绘其高深与华丽。作品运笔轻松便捷、自由舒卷;线条畅快动感、跳跃跌宕;点画间游丝映带、上下联结;结构组合茂密充实,有行云流水般的神采;梁武帝萧衍评王羲之的书法:群鸿戏海,舞鹤游天,历朝历代无数后辈摹写者呕心沥血、终极一生追随都无怨无悔。行书天下第二,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当之无愧,作品情如潮涌、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扑面而来的气息厚重、古朴、苍劲,像一座千年古钟,每一条纹理都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细细端详品鉴作品中每个独立的字体,观者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观整件作品又像一群武功高深的侠士,个个风神刚劲;元代鲜于枢评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宋朝苏东坡的《寒食帖》行书天下第三众望所归,其作刚柔相济、以柔寓刚、外韧内强、纤拙适中,寓忧患之意于点画使转中,但沉郁不失旷达;气势连贯,整体感雄强,给观者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著名书家黄庭坚高度赞誉: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元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

传奇:文有第一

浙江绍兴会稽山有河兰溪。当年吴越争霸,失意的君主勾践为了麻痹吴王夫差相信他不再企图复国而屈身此处,垦土种植兰花,兰花葳蕤生香、郁郁葱葱,至此一条无名小溪美名传扬。如今兰溪河畔修有兰亭一座,纪念书法史上一次伟大的聚会。

恰逢“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时节,依旧时习俗,古人会相约去水边嬉游,并雅致地称其为“上巳修禊”。“禊”是一种祭礼、浴的意思,三月初三为上巳日,也称“禊日”。这一天人们聚集于水边举行仪式,用水洗涤污垢灾晦,以求祛除不祥。此风俗起自汉代,至晋朝后逐渐演变为文人墨客踏青游春、饮酒赋诗的游戏。1600多年前,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也就是王羲之50岁这一年,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大人盛邀圈中好友谢安、谢万、孙绰等名士及亲友41人,来到会稽山兰亭。一众高士聚集于兰溪岸边,尽情享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自然风光,大家放眼远望,“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大自然馈赠了所有人的期盼:圆满荣光、轻松自在、生生不息。名士们雅集于此,目睹秀水青山,耳闻微澜轻风,心情莫不怡然快适。之后,41位当世名士环座溪边,围坐于曲水之畔,由书童将盛满酒的羽觞(一种轻便的酒杯)依次放入溪水上游,羽觞被碧绿的荷叶托着顺水漂流,任其恣意东西,酒杯漂流到哪位名士面前,遂起座取觞饮酒赋诗,倘若未即兴成篇,便当即罚酒三杯。正是这次雅集,造就了一幅绝佳生图:一群风流倜傥的文人列坐于茂林修竹掩映的兰溪侧畔,流觞饮酒、放浪天地、肆意快哉!这种特别的形式被后人命名为:曲水流觞,也称曲水宴。聚会已近日暮,雅士们仍意兴不减,沉浸于诗酒的浪漫回味中,不忍归去。座中友人提议,把当日所作37首诗歌汇编成集,诗集取名曰《兰亭集》,但如此上好诗集,怎能没有一篇好的序文呢?众人共推右军大人撰序并书,王大人酒意正浓、醉眼朦胧,即席提笔于柔软的鹅黄绢素上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写下名噪天下的《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王大人触景生情,联想起人生短暂,不禁感慨万千。

《兰亭集序》不独文笔优美、情辞并茂、委婉感人,而且书法超逸绝尘、用笔如行云流水,两者珠联壁合、相交辉映成为千古绝唱。通篇300多字,各自风姿绰约,即使相同的字写法也各异。尤其是20个“之”字的变化令人拍案叫绝。王羲之生前十分珍爱这件作品,过世后,王家后人也一直小心珍藏《兰亭集序》,传至七世孙著名的书法家智永和尚手中,智永临终前,把《兰亭集序》交于徒弟辩才和尚收藏。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派人骗走《兰亭集序》。从此,这一书法圣品淹没于皇宫大院,不知所终。

此后,历朝历代许多著名书家都曾临摹《兰亭集序》,其中尤以唐五摹本最受推崇。“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冯本”采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上接魏晋风流,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顺畅、风神洒落,深得兰亭神韵;“定武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历史浩浩汤汤,千百年来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倾倒了无数习书者。 紫禁城外东路的宁寿宫花园,当年是乾隆皇帝打算荣休养老的所在。花园中有一座四角攒尖的亭式建筑,亭以竹纹装饰,东面突出的抱厦内,地面凿石为渠,曲折宛转,称“流杯渠”,此景正是致敬《兰亭集序》“曲水流觞,修禊赏乐”的往事而营建,因之取名禊赏亭。乾隆皇帝以兰亭为本造亭,复制的既是景观,也是一种悠远的文化情怀。台北故宫博物院,走进西边“至善园”的小公园,沿着小径一路前行,也会看到一座兰亭。亭外右边立有一方石刻,上摹刻王羲之流传千古的拓本《兰亭集序》供往来游客观赏。再向右前行,兰亭序中“曲水流觞”的情景映入眼帘,令人恍如隔世。会稽山兰亭、紫禁城宁寿宫流觞、台北小公园曲水,这些景观都复刻了书法奇迹、再现追忆了逝水年华。

绝版祭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古今动人心者,唯情矣!《祭侄文稿》是忠义千古、正直刚烈的颜真卿倾尽所有情感浇灌出的生命之花——辉煌烂漫,光照千年书法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忘我”状态下无意识的书写,是真实情感融入笔端的千古绝唱,作品蕴含的情感力强烈震撼着每位观赏者, 也对后世书法创作者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拥有强大艺术生命的《祭侄文稿》历久弥新,依然神采奕奕。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既是开创一派新风的书法家,也是人品德行臻于完美的圣人。

颜真卿的高祖颜之推生活在南北朝乱世,先后任职于南朝梁、西魏、北齐、北周、隋,目睹了无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衰成败、家国变迁的故事,深感个人在世事命运面前的渺小无力。颜之推亲自撰写了一部《颜氏家训》,期望以家训规范指导后世子孙德行、学业及生活。在《颜氏家训》的严格训导下,颜之推子嗣个个成绩斐然、品德优良,成为隋唐之际的名士风流人物,在良好家风的熏染下,颜真卿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影响。

唐代书法之风盛行,写得一手好字也是吏部选官的标准之一。颜真卿虽然通过了吏部的选官考核,但为了精进书法,仍然专门向当时书法大家张旭请教书法秘诀。张旭当时住在裴儆宅,颜真卿第一次去虚心求教时,张旭只是微微一笑:书法哪有什么秘诀!多写多写再多写,勤学苦练即可!颜真卿闻听此言,便也在裴儆宅住下,勤学苦练一月有余,随后又去拜见张旭:得到您的谆谆教诲后,习字已一月有余,字虽有精进,但仍差强人意啊,请老师再指点一二吧!张旭被颜真卿的勤奋和真诚深深打动,随即赐诀:用笔“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点画沉着、下笔有力、力透纸背,才算功夫到家!听群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书家张旭的指点对颜真卿影响深远。进入中年后,颜真卿成熟期作品的书风愈加雄洪博大、笔力强劲,充分体现出书法的力量美、阳刚美。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既是盛唐的挽歌,也给忠勇正直的颜氏家族带来了无限创伤。复盘这段悲凉的历史瞬间总是令人黯然神伤!颜真卿出任平原郡太守期间就察觉出节度使安禄山的狼子野心,便在暗中多加防备。他借口抗洪防灾需要,派人疏浚河道、高筑城墙、登记壮丁、囤积粮草,为未来的战事早做准备。得知安山反叛的第一时间,颜真卿在平原郡率先举义,誓死抵抗。河北诸郡闻讯纷纷响应,杀掉叛军任命的官员,与平原郡联合共推颜真卿为盟主,愿服从盟主的统一军事指挥。颜真卿的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也在义军之中。河北义军从后方牵制住了安禄山叛军的大量兵力,缓解了重要关口潼关和国都长安的危局,功高至伟。安禄山听闻后方生变,急忙撤回兵马,攻打常山(今河北石家庄一带)。常山危急,颜杲卿向太原尹王承业紧急求援,王承业拥兵观望、不肯援救。颜杲卿无奈率众顽强抵抗几日几夜,直到弹尽粮绝、城破被俘,被叛军送到洛阳安禄山大营。在营中,颜杲卿怒目对视安禄山,当面斥责、骂声不绝。叛军气急败坏,割掉了颜杲卿的舌头。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颜杲卿被叛军所杀。常山一役,颜氏家族三十余人为国捐躯,包括颜杲卿、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颜杲卿的外甥卢逖等。此时的颜真卿却无暇沉溺于悲痛,朝廷升任其为户部侍郎兼本郡防御使,不久又连任工部尚书、御史大夫等官职,奔走于河北各地指挥平叛。

此后,更大的灾难不断降临。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联合一众节度使公然反叛、各自称王。朝廷派军平叛,连连失利。当时的宰相卢杞与颜真卿素日不和,便趁机向唐德宗进言:李希烈叛乱,是因为他年轻气盛,手下的人都不敢规劝,如果我们派一个温和儒雅的老臣去,叛军感受到朝廷的宽慰,马上就會悔过,颜真卿是我大唐三朝元老,正直忠勇、海内闻名,派他去劝降再合适不过了。德宗闻听有理,遂命颜真卿为宣慰使劝降李希烈。诏令一出,满朝皆惊。世人皆知,对颜真卿而言,这是一场有去无回的行程。此刻,已是75岁高龄的颜真卿心下清楚明白此行的结果,在吩咐好遗骨归葬的身后事后,义无反顾选择前往。途经洛阳时,东都留守蔡叔认为李希烈反状已明,此去必凶多吉少,力劝颜真卿先留守洛阳,等待朝廷下一步决断。面对请求,颜真卿只回答了六个字:“君命也,焉避之!”面对李希烈,颜真卿还没来得及宣诏招抚,叛军们蜂拥而上拿着刀枪棍棒将其团团围住,不住谩骂威胁。颜真卿面不改色、视若无睹。见如此骇人场面都无法吓退这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李希烈方才装模作样上前斥退众人,请颜真卿入住馆舍,又数次派人劝降。颜鲁公始终不从,叛军首领李希烈先后将颜真卿扣押、囚禁在许州、汝州、蔡州,终至其壮烈殉国。

一曲悲歌酒一尊,同年零落几人存!安史之乱常山一役后两年,颜鲁公身心俱疲,仍派人四处寻访族人下落。看着眼前四散零落的亲人遗骸,颜大人悲从心中起、涕泪纵横,随后强忍悲痛将杲卿、季明和卢逖等亲属归葬于长安凤栖祖茔,并于激昂悲恸中奋笔疾书写下千古名篇《祭侄文稿》。文稿追述杲卿、季明父子不畏叛军淫威舍身成仁之事,点画间感情丰沛激荡。书写此文时,颜真卿椎心泣血、极度愤慨,无法刻意经营法度、笔墨,纯粹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但就是这样一篇边下笔边措辞、涂涂抹抹的书作,被后世赞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无疑,《祭侄文稿》是真挚感情浇灌的精品力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鸿篇巨制。通观全篇,行文如泣如诉、如控如檄;运笔畅达痛快,使转精巧自然、气势雄壮、波澜起伏;情绪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文稿堪称动人心魄的浩然正气之作。姜夔在《续书谱》中说:观古人之书,每想见其挥运之时。面对此稿,每位观者都会震撼于线条的苍劲、气势的雄浑。观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祭侄文稿》全篇不足300字,只用七次蘸墨,一笔墨写下约42字,字字皆干枯、萧索,通稿处处难掩极度伤痛的轨迹,一字一句皆泣血。从“维乾”到“诸军事”蘸第一笔墨,墨色由浓变淡、笔画由粗变细;从“蒲州”到“季明”蘸第二笔墨,墨色再由重而轻、点画由粗而细,且连笔牵丝渐多,映射出作者激动的情感变化;从“惟尔”开始,因边写边思考内容,随蘸墨、涂改、书写,枯笔渐多;从“归”字开始,墨色变得浓稠润泽,“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八个字墨色油亮如黑云压顶,八字中充溢着书家失去亲人无以言表的切肤之痛;至“天下悔”三字后,心绪不可遏制,越往后越挥洒自如、无所惮虑。两个“呜呼哀哉”的狂草写法,直至“尚飨”二字嘎然收笔,全文结束,章法从行草逐步改变为大草,压抑的情感爆发出来。文稿最后三行,恰如飞瀑流泉、急转直下,给人留下无穷无尽的回味,其情感交织循环往复而产生的笔墨效果使作品达到了书家艺术的巅峰状态。超强的墨法所营造的艺术表现力与颜真卿当时当地的悲恸情感完美融合,恰到好处地达到了和谐统一。今日今时《祭侄文稿》是一份精美绝伦的书法作品,但作者书写时心情极度悲愤、情绪难以控制,正因此,书稿写得凝重峻涩、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偶得自然之妙。其间绵延流淌的真挚情感主运笔墨,坦白真率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祭侄文稿》是可遇不可求的创作典范;个性鲜明、形式特独的文稿无疑是书法创作述志、述心、述情的完美典型。

《祭侄文稿》用渴笔修改的痕迹有多处,可见颜鲁公书写时的情绪变化多端,悲恸激动、情思奔腾、手不能追,非快速行笔不足以表达彼时彼地之情,且无暇注意墨色变化,笔中无墨仍愤笔疾书。然而正是这些干枯的笔墨,给人以苍劲老辣的感觉,与浓重的笔墨形成对比,作品风格万千变化:枯、润、浓、淡、虚、实不一而足。文稿的艺术感召力倍增,完美实现了“取势自然”的书法价值倾向。一次蘸墨疾行数行,其间有些字笔画明显是以笔肚抹出,却无薄、扁、瘦、枯之弊,点画粗细变化悬殊,产生了干湿润燥的强烈对比效果。纵观文稿整体风貌:遒劲和润,蕴含着“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美学韵味,这也正应和了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的论断。颜真卿精湛宏远的书法艺术是盛唐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当时百花争艳的书坛上领袖群伦,把在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为我国书法艺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侄文稿》无愧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部最具抒情意识且惊天地泣鬼神的杰出作品。

怀想近年来台北故宫博物院向日本博物馆出借《祭侄文稿》,展出后所引发的两岸华夏儿女热议。不仅仅因文稿一千三百年的丰厚历史承载,更因其蕴含的中国传统士人坚贞不屈的风骨与气节——这亦是《祭侄文稿》顶级的书法价值与史料价值的生动体现。作品中饱含的情感力量传递于每一位观赏者,沉郁顿挫的悲伤扑面而来震撼了所有观者的心灵,无人顾及行文中的形式感,这恰是《祭侄文稿》成为绝版祭文的理由。

第三座丰碑

“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汉字的结构随着时代的不同,有不同的传承,但用笔的方法却亘古不变。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每每想到这句千古名句,我们总会想起北宋大文豪、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他的诗词及书法都是中国古文化中最璀璨的烟火。

苏轼(公元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号称“三苏”,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与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的书法代表作品有《治平帖》《黄州寒食帖》《洞庭春色赋》《前赤壁赋》《与谢民师论文帖》《天际乌云诗》等。苏轼一生因一肚皮的不合时宜,屡遭贬谪,天涯海角、辗转奔波,但东坡居士为人豁达、豪逸,常奋笔疾书抒发心志和寄托情怀。苏轼平生酷爱书法,“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评“行草尤工”,东坡把书法看成是“静中自是一乐事”,“聊寓其心,忘忧晚岁”的精神寄托。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见解精辟、独到,散见于诗文词赋中,其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强调天然、强调字外功夫,把“意”摆在首位。《次子由论书》中记载东坡语录: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石苞舒醉墨堂》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东坡常谦虚又不无自信地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苏轼的书法远宗王羲之,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师承李北海,凭借过人的天赋、渊博的学识、深厚的艺术修养,再加以融化、理解、吸收,自出新意,形成了挥洒纵横、飘逸自然、天真烂漫,以“意造”和“性情”为旨归的独特书风,成为宋元明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著名书法家黄庭坚高度赞誉: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宋朝朱熹说“东坡笔力雄健”,“其英气逸韵,高视古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说得更为形象:东坡书如老熊昼游,百兽畏伏。元代书画家倪瓒认为苏轼的书法是“才德文章溢而为此”。清代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中说:“坡翁奇气本超伦,挥洒纵横欲绝尘。直到晚年师北海,更于平淡见天真。”苏东坡书法的高度是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洗刷浮华的淡然。时至今日,苏轼的书法、学问、诗词文章仍是人们心向往之的师法对象。

苏东坡一生多重身份兼备,充满传奇。官员、文人、书法家、诗人、画家,是全方位的大IP。苏轼仕途崎岖坎坷、怀才不遇,北宋朝廷内新旧党争对立,保守派和改革派针锋相对,苏轼支持“旧党”,反对变法。当时“旧党”处于劣势,元丰三年,也就是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获罪,被朝廷远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黄州的春天淫雨霏霏,雨势时急时缓,连绵不断两月有余。苦雨萧瑟、海棠花谢,“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茶,破灶烧湿柴”。凄风苦雨、孤寂失意,苏东坡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情不自已,联想到自己际遇不堪的过往,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有感而发写下旷世神品《黄州寒食帖》:“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想回朝廷,但是远在九重之外;想回乡,但祖坟也在万里之遥;想学习阮籍的作品,只可惜我早已心灰意冷,可见苏轼当时颓丧不安的心情。《黄州寒食诗帖》是五言诗作,非常典型地代表了“宋人尚意”的时代特色,精妙绝伦的书法表达了作者彼时无可奈何、鼓荡难抑的郁勃之气。代表作《黄州寒食诗帖》就是苏东坡在这种平淡无求的心态下,性之所至随手抄录的两首诗作,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黄州寒食贴》共两首诗,凡17行,共129字,后有黄庭坚大行书跋,明董其昌小行书跋: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黄州寒食帖》是一幅将人的心境、诗的意味、书的形式和谐统一为一体的书法珍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素笺间真情实感缓缓流淌,字里行间满是书卷气,十七行文字随伤感情绪的激增由小渐大、笔姿从细到粗、墨色始淡转浓、节奏缓起渐快;至第二首诗,如滔滔江河愈加奔放,情感不可扼制,作者遭贬谪后抑郁失意之情和伤感、哀愁全部倾泻于毫端。此书以宋人惯用的手卷形式写出,刚柔相济、以柔寓刚、外韧内强、纤拙适中,寓忧患之意于点画使转中,但沉郁不失旷达、气势连贯、整体感强。无怪乎亲眼见过苏东坡此帖的苏门四学士之一,宋代另一大书家黄庭坚拍岸叫绝: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州寒食帖》用笔正、侧锋兼用,其中侧锋较多。笔画饱满、劲健,势险韵足。粗笔处如绵裹铁、抑扬顿挫、沉着痛快,于丰腴中内含筋骨,如“不、屋、哭、是、春、入、深”等字;细笔处劲健挺拔、干净利落、纵逸豪放、摇曳多姿,如“纸、我、年、雨、水、衔”等字。线条形态同工异曲,参差向背,潇洒不羁,变化多端,稳健中富有动感,谨严中又不拘一格。如“病、棠、州、花、容”的点画,或如高峰坠石、凌空而落、极有力度;或姿态各异、生动有致,或左右顾盼、互相呼应、均不雷同,不重复。如春、年、汙、江、三的横画,大部分向左上倾斜,写法各异、笔笔不同、画画有别。“不、雨、纸、偷”的竖画,或垂露、或悬针、或凝重、或飘逸、或长或短,完全随书写者的情绪波动。“我、深、势、寒、里、见”,有的钩画或舒平、或劲健、或陡峭、或省简含蓄、或稍顿力行、或方向各异、随字赋形、天真灿漫。 结体则字形多呈横扁,取势左低右高,略向左倾侧。如“雨、萧、云、病、州、月、闻、暗、惜、卧、江、欲”等字,在横扁取势的同时,也有少数取竖势的字,跃然穿插其间,如“年、中、苇、纸”等字,尖笔长竖、锐不可挡,在整幅帖中起着调节字距、行距的作用。全篇字形大小悬殊、反差强烈,却错落有致、各具姿态、和谐自然。如“已、去、白、雨与死、穷、破、灶、途”等字,显然是书写者感情起伏强弱所导致的变化,无丝毫夸张、做作之态。字的疏密对比也独具匠心、与众不同。一般要求笔画少的字写得粗些、以密为好,笔画多的字写得细一些,以求其疏朗清楚。《黄州寒食帖》却反其道而行,笔画多的字却写得粗重,如“燕、里、穷、夜、屋”等字;笔画少的字写得细轻,如“不、又、力、少、水”等字,造成疏者更疏、密者更密的强烈视觉反差,通篇节奏跌宕抑扬、沉着酣畅。此帖结字的另一特点是奇正相生,如“不、夜、泥、真、食”等字相对端正,“黄、春、惜、煮、是”等字则造型倚侧,一奇一正,变化相生,显示出书者高超的书写掌控能力和挥洒自如的艺术魄力。《黄州寒食帖》全帖虽字字间断,但在笔意上字字相连、气势贯穿、浑然一体;真行相间、大小错落、疏密有致、不拘形迹,显得疏朗多姿、自然豪逸、汪洋恣肆。这篇书作不仅内容苍凉惆怅,形式也充满动感,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波澜起伏的情绪,通篇笔势起伏跌宕、迅疾稳健、畅快淋漓,一气呵成。苏东坡将词句中的心境情感寓于变化的点画线条中,结字亦大亦小、或疏或密、参差错落、变化万千,纵横多情的行文中传达出东坡彼时孤独怅然的心绪,极见意境和性情。书作代表了苏东坡行书的最高成就,作品毫无荒率之笔,远观跌宕起伏、光彩照人、气势奔放,在书法史上影响深远,是行书第三座丰碑。

清中期《寒食帖》收藏于皇宫大内,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黄州寒食帖》险些被毁,免遭焚毁的同时又散落民间,后几经书家收藏,最后所幸在1917年北京的书画展览会上再次出现,一时间受到书画收藏界密切关注,可惜好景不长,《黄州寒食帖》就像创作它的主人一样命运多舛,又再次流落民间,之后《寒食帖》的际遇更惊心动魄。1923年9月,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富商、东海银行创始人、知名文物收藏者菊池惺堂家失火,《寒食帖》正收藏于此。菊池家中的古代名人字画悉数被毁一空,在此关键时刻,菊池见放置《寒食帖》的房子也大火熊熊,于是冲进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后经屡次修复,但欣赏《寒食帖》时,还是可以发见作品上残留有很多被火焚烧过的痕迹。之后,菊池拜托京都大学教授内藤写序,特地到内藤在京都的家中拜会,并请他帮忙鉴定。据跋文叙述,内藤曾在北京看到过《寒食帖》。二战后《寒食帖》再次回到中国。中华民国重要政治家王世杰搜寻买下《寒食帖》。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王世杰历任重要职务,并将《寒食帖》捐赠给台北故宫。世事历经变迁,在日本举办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巡回展”中,《寒食帖》是评價最高的一件。因为此次展览《寒食帖》再次踏上日本土地,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从三山五岳到五湖四海,从高高庙堂到寻常百姓家,无论是典藏书籍,还是碑文石刻;无论是中堂条幅,还是门楣楹联。书法不仅限于外在的形式美,更在于妙笔生发出的高尚操行。“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不仅反映出书法高超的境界,更有对人生百态的领悟。书家的思想既是初习书法学习者的必修课,更是儒家精神传承的典范。书法内容或说古论今警醒世人,或传承伦理道德教人向善,或托物言志净化心灵。世人将《兰亭集序》《黄州寒食帖》《祭侄文稿》同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兰亭集序》是雅士超人,《祭侄文稿》是圣哲贤达,《黄州寒食帖》是学士才子,三幅经典书作相互媲美、各领风骚,三幅书作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光照千秋万代。

猜你喜欢

寒食颜真卿文稿
颜真卿拜师
渐行渐远寒食节
劝学诗
寒食、清明与诗
清明节的由来
文稿打字的小方法
妙用PowerPoint 2003刻录多媒体光盘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联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古诗
“寒食”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