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认同”这一概念为何“不见了”

2022-04-02樊亚平

博览群书 2022年3期
关键词:职业认同心态概念

樊亚平

《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心态史研究(1912-1949)》一书是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心态史研究(1912-1949)》的最终成果,也是我在攻读博士期间开启的新闻史人物研究领域持续耕耘的又一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我曾以职业社会学领域的“职业认同”概念及相关理论为视角和基本框架,对近代报刊出现至北洋军阀统治末期这一历史时段内的新闻从业者职业意识发育史、职业成长史和职业心灵史进行了研究,试图探寻职业社会学意义上的“记者”“报人”在中国的早期成长历程与发展足迹,感知他们从事新闻职业的理想与困惑、激情与无奈,探求他们筚路蓝缕、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当时的研究应该说是颇为成功的。博士论文送审、答辩时得到了新闻史学泰斗方汉奇教授和诸多著名学者——如陈力丹、杨保军、李彬、黄旦等的相当高评价和美誉,出版后更是得到了圈内众多相识和不相识的师友、同仁、学生的好评。当时的我为此颇有一些自得,自认为挖到了一个学术研究的富矿,尤其为自己在该研究中所引入的“职业认同”这一源自其他学科的理论视角与框架而得意。众多学者的赞誉强化了我在确定此选题时已暗自下定的准备按此路子将新闻史人物职业认同研究进行到底的决心。当时的研究最终凝结为《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1815-1927)》这本出版后经常脱销的著作。按我当时的想法,接下来的第二本书的题目显然是明摆着的,即,《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1912-1949)》,研究视角和路子当然与前一本书完全一样。

然而,現在摆在各位同仁与读者面前的这本书的题目却是《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心态史(1912-1949)》,之前研究中曾让我颇为自得、自以为能体现自己研究的视角创新的“职业认同”这一核心概念不见了,代之以“职业心态”。由“职业认同”到“职业心态”,看似只有两字之别,实则蕴含着前一本书出版后的十年中我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认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在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历史与现实问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切实深入到中国新闻传播丰富、多样、鲜活的历史情景与现实逻辑中去,发现根植于这种历史情景与现实逻辑的真实情状与问题,对其进行不带任何固定套路和现成模式的实实在在的研究,而非使用某个源自其他学科或西方的概念及其理论框架对中国特有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简单阐释或验证式研究,更不能照搬西方或其他学科理论来研究中国特有的现象与问题。

就我所开启的新闻史人物职业意识发育、职业成长和职业心灵研究来说,我之前引入“职业认同”概念及其理论框架所做的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虽然并非简单阐释或验证式研究,更无照搬西方或其他学科理论之色彩和意味,而是将“还原历史情境”“回归历史现场”作为研究的基本理念、追求,在研究中力求回到人物所处的个人生活情景与社会历史情景,但该研究毕竟是从职业社会学领域考察职业认同的四个主要视角出发对每个人物的职业意识发育与内心世界进行关照和呈现的,因此不免给人一种较为刻板的印象。如果说当时引入“职业认同”概念及其理论在新闻传播学领域还属于一种引领风骚的学术创新的话,今天继续沿用十年前的研究路径与模式无疑就显得有点老套和刻板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变化,在这次研究开始之前,我便开始了谋求研究创新的努力。

这种认识转变和谋求创新的努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说到这种转变的产生,不能不说到我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日子。在复旦新闻学院做博士后期间,我原本准备按之前研究新闻史人物职业认同的模式和路子对范长江新闻生涯与职业认同进行研究,但最终却放弃了“职业认同”概念及其理论视角,决定回归范长江人生历程与职业生涯,对其人生追求与职业求索中的心态进行直接的、不带任何固有框架的研究。这一变化的产生缘于与黄旦教授的碰撞和李金铨教授的间接启发。

黄旦教授在我博士后报告开题时对我继续沿用“职业认同”概念和理论框架研究新闻史人物提出了非常明确的不同意见,认为借用其他学科概念和理论框架必然会对自己的研究产生牵制乃至辖制,必然会影响自己对所研究人物内在心灵与心态的自由呈现。当时我并不认同黄旦教授的看法,我“争辩”说,我并没有简单套用“职业认同”概念及其理论框架,并没有把“职业认同”作为一把价值评断的标尺,用它去一一度量所研究的人物,并没有用职业认同与否作为尺子对所研究的人物进行价值评判,我只是将它作为考察所研究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视角和进入其内心的一个出发点,它并未,也不会对我的研究产生辖制。开题报告后,就此问题黄旦教授还曾与我交流过不止一次,但我并未完全心服口服。

过了一些日子,我看到了一篇李金铨教授在兰州开会期间接受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访谈的文章。在这篇访谈中,李金铨教授在谈到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时,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其对简单套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路径与方法的反对,认为西方理论自有其产生的特殊时代、特殊土壤,自有其所要解决的特殊问题,它们大都是为了解决西方特殊时代、特殊文化土壤上产生的特定问题而产生的。因此,试图用它们来解释中国特殊历史或现实问题,往往隔靴搔痒,牛头不对马嘴。要想提升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层次,就要深入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发现真正属于中国新闻传播历史与现实的真问题,对其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

正是受到黄旦教授和李金铨教授的启发,我决定抛弃“职业认同”概念及相应的研究框架与视角,以探究人物心态为目标,深入到范长江成长和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与时代情景中,深入到范长江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生境遇与个人生活情景中,对其探求个人出路和国家民族出路的历史过程及在此过程中的心态变化进行客观的全景式呈现,以此展示作为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标杆式人物的范长江丰富、鲜活、独具特色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正因为有了研究思路的变化和研究路子的革新,这部以“范长江心态研究”为题的博士后报告完成后收到各方面的积极反馈与评价。参加我博士后出站答辩的包括黄旦教授在内的五位专家、新闻史学界诸多前辈和中青年实力派学者等,均对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

由于我明白这部博士后报告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评价与反响,主要是因为抛弃了“职业认同”概念及相应的理论框架,不带任何框框地直接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其心态进行不带任何“有色眼镜”的研究和呈现,因此,由此开始的我的新闻史人物研究便十分明确地将“职业心态”确定为研究过程中的关键词和核心目标。以此为目标对从中华民国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最主要的五类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心理、职业情感、思想理念及心路历程等进行“还原历史情境”“回归历史现场”式的研究之后,便有了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去除了“职业认同”这一之前曾令自己自得的概念、代之以“职业心态”的书。

由于放弃了之前熟悉的研究路子,研究过程中“毫无凭藉”,只能抱着尽力深入每个人物个人生活情景与社会历史情景的目标,独自摸索,再加上研究所设定的人物较多,对每个人物的研究又不仅仅限于对其新闻从业活动的关照,而且涉及其整个人生求索及其他活动,故工作量可以说非常大,因此,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肯定存在不少问题和不完善之处,我只能在此请求各位同仁与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我能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尽力改进了。

(作者系兰州大学“萃英学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甘肃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认证与教材建设委员会主任,“甘肃省领军人才”。)

猜你喜欢

职业认同心态概念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古代的时间概念
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