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代下医疗建筑的平疫结合设计
——以安庆市中医医院为例
2022-04-01谢列场
谢列场
(中机第一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肥 230601)
1 引言
2020 年,疫情暴发并迅速扩散至整个国家,此次疫情发展之快,传播人群之广,暴露了我国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的短板和不足,同时也给医院救治能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感染患者与平时普通的患者在救治上有很大的区别,如果医疗建筑的医患流线、洁污流线、功能布局设计不合理,医院感染控制不好会导致大量的医护人员被感染,将直接加速病毒的传播,给疫情的救治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在当前新建、改扩建的医疗建筑设计中如何应对这种特殊情况,既能满足平时就医的需要,又能满足疫情暴发时救治感染患者的使用要求,需要在设计上考虑得更周全、更灵活,使医疗建筑在功能布局上能够满足平疫结合的要求。
本次扩建项目安庆市中医医院作为安庆市疫情防治后备定点医院,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院内,总建筑面积102 540 m2,床位数950 张床。该项目在设计上很好地实现了医疗建筑“平疫转换”的功能。
2 医疗建筑平疫结合设计的要点
2.1 灵活性、扩展性、快速转换
平疫结合的医疗建筑布局应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具备快速相互转换的条件。医院在相应的感染病房的设计上应有可预见性,在传染病大规模暴发情况时能积极响应。如何将传染病区和普通病区的设计有机结合,既能满足日常普通病区的使用,又能完全应对如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这样的极端需求,成为平疫结合设计最重要的探究点。
2.2 洁污分区明确、医患流线无交叉
根据功能需求科学、合理安排业务用房布局,对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等进行分类分区,使得医院在应对突发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时,具备快速整合功能,能全力应对抗击疫情需要。因此,医院设计应按防控卫生安全等级要求,对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和医患通道合理分区布局,住院与门诊应有便捷的联系通道。严格设置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流线,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既能满足平时对感染性疾病的诊疗防治功能,又能满足应对公共突发卫生医疗救治的需要。
3 总平面设计
医院是永久性的城市疾病危机处理备用系统,平时作为普通的专科病区运营,突发公共事件时,能够快速转换为抗疫病区,避免闲置浪费,同时做到未雨绸缪,既能够满足日常的医疗卫生需求,又满足疫情期间传染病区的应急处置性质需求,这就要求总平面布局既合理又具有灵活性。
3.1 总体布局
安庆市中医医院的空间及机能规划始终遵循了医患安全防护、分流隔离、“平疫结合”的设计理念,创造一个既具有平时对感染性疾病的诊疗防治功能,又能应对公共突发卫生医疗救治需要的现代的、人文的医疗环境,一个与基地环境相呼应的现代化技术医院。依据GB 50849—2014《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医疗用建筑物与院外周边建筑应设置大于或等于20 m 绿化隔离卫生间距[1]。平疫结合的扩建部分位于用地的最北侧,疫情发生时可以独立隔离使用,与周边其他建筑间距大于20 m,满足规范要求。
发热门诊入口布置于临近道路的东北侧,设置独立出入口,临近城市道路,便于救护车运送病人,便捷到达。门诊前预留应急备用场地,平时用于停车,疫情发生时可作为发热筛查、急救车转运场地、病人运转空间。住院按平疫结合的设计理念设置南北侧进出口,平时南侧为普通住院入口,北侧作为呼吸道门诊入口,东侧为肠道门诊入口;疫情暴发时北侧为传染病住院入口,南侧口为出院口,东侧入口仅为疏散时使用。从而避免了交通上的混乱(见图1)。
建筑与出入口之间,设置一定面积的室外应急救援场地,并配备水、电等应急基础设施。疫情发生时,可满足应急救援物资和运送物资人员的临时安置。设发热筛查缓冲地带,疫情发生时,在场地内搭建简易设施进行发热筛查。避免普通发热患者和未确诊传染病患者在门诊接诊区内近距离接触,引发院内感染。非呼吸道传染病诊区与呼吸道传染病诊区布置于附楼,均设置在1 层,两门诊之间平时采用门禁分隔,疫情期间可打开合并为一个发热门诊,具备快速相互转换的条件。非呼吸道传染病诊疗区的设施布局设置按呼吸道传染病诊疗区的要求设置。各传染病种高发季或疫情发生期有一定比例的错峰出现。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与肠道传染病高发季多为错峰出现。考虑疫情发生时,在确保不发生交叉感染的前提下,低发病种部分诊区能快速转换成高发病种诊区,提高高发病种诊区的接诊能力。
3.2 合理的流线规划
院区分别设计了:人流线(门诊动线、平时住院动线、疫情时住院动线、污物、医务人员动线)和机动车动线。设计时考虑到各流线之间的关系,做到互不干扰交叉,自成一体同时又相互联系方便。为确保传染病区内安全防护、宁静的医疗环境,各诊区入口分别设置,互不干扰,有效确保院内的宁静医疗住院环境。门诊区是最前沿的窗口,是接触病人最早、最多的场所,使用人群比较复杂。因此,要严格规范内部人流走向。本医院的交通实行医患分流、洁污分流、人货分流。南侧主要为医护人员及平时住院的入口布置,病患由北侧广场人行口出入,进行预检分诊,可以避免与院区病人流线、急救车辆流线交叉。内部形成环行机动车单向通道,设置的地下停车库满足该区域区停车需求。地上停车位,平时用于停车,疫情发生时可作为发热筛查、急救车转运场地、病人运转空间。
4 建筑功能布局
扩建大楼主要设置呼吸道门诊、肠道门诊、检验、药房、血透、病房等科室。由于传染病区的医疗工艺流程的特殊性,在首层设置预检分诊大厅,实行分级分项诊疗,提升诊疗效率,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门诊大厅设置的挂号收费窗口适当减少,鼓励推行自助设施及互联网、电话预约诊疗。住院标准层病房可快速更改为隔离病房,作为平疫结合病房;疫情期间,肠道门诊与呼吸道门诊之间的门可打开使用,肠道门诊快速更改为发热门诊。病房与门诊的快速转换,可避免资源浪费,紧扣”平疫结合”的设计及运营理念。
4.1 功能平面布局
“三区两通道三走廊”是传染病医院的标配。三区即污染区、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两通道是指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分设,三走廊是指洁净走廊、半污染和污染走廊(见图2)。
图2 “三区两通道三走廊”传染病医院流线分析图
4.1.1 三区
清洁区:医护人员办公及辅助功能使用区域,患者无法进入该区域,医护人员不会受到患者体液、血液和病毒等物质的感染。包括医护人员的办公室、会议室、值班室、配餐间、更衣室、卫生间和库房等。
半污染区:有可能被病毒传染的区域或存在感染的潜在区域。包括护士站、配药室、处置室、护士办公等房间。在半污染区的医护人员走廊与病房之间设置缓冲间,缓冲间两侧的门设互锁错位门,两侧门不能同时开启,避免气流倒灌,缓冲间内设置简易消毒设施和感应龙头洗手池。每间隔离病房与医生工作走廊之间的墙上设置1 200 mm×1 500 mm 的观察窗和600 mm×600 mm 双门密闭传递窗。医护人员通过观察窗可直接观察病人的情况,双密闭传递窗用来传递食物和药品,这样减少了医护人员进入病房接触患者的次数,从而降低了医护人员被感染的概率。
污染区:传染病确诊和疑似患者接受治疗的区域。包括传染病病房、负压隔离病房、患者走道、污物间、污物电梯、洗消间、更衣室和库房等。
4.1.2 两通道
医护人员工作通道(半污染通道):设置独立的出入口,出入口须设在清洁区内,医务人员、消毒和洁净等物品由专用电梯或楼梯直接进出清洁区。
患者及污物通道(污染通道):患者出入口及污物出口的设置离医护人员的出入口要有一定的距离,患者由专用通道(电梯或楼梯)进出污染区。使用后的诊疗器械、物品及医疗废物等打包后放污物间暂存,或经污物梯直接运送至垃圾点。
4.1.3 三走廊
洁净走廊(医护人员走廊):设置在洁净区,供医护人员一次更衣、值班、开会、就餐及清洁物品的进出等。
半污染走廊(工作走廊):设置在潜在污染区,供医护人员为病人诊疗及清洁、消毒物品的传递使用,医护人员从洁净走廊须经缓冲区穿戴防护服及隔离衣之后进入半污染走廊。
污染走廊(患者走廊):设置在污染区的外走廊,供患者进出病区以及感染物品、医疗垃圾运出的外走廊,有专用的电梯或楼梯。
4.2 竖向交通组织设计
洁污分区、医患分流分别组织竖向交通。3 层及3 层以上的医疗用房应设电梯,且不得少于2 台,供患者使用的电梯和污物梯应采用病床梯。医院住院部宜增设供医护人员专用的客梯、送餐和污物专用货梯[2]。医院传染病区功能复杂,防护要求严格,设计必须避免流线交叉,必须有良好的竖向交通组织设计才能使各种人流、物流合理流动。通过合理设置病床梯、客梯和楼梯使病人、医护人员、探视人员均能合理流动;通过设置污物梯避免清、污物品相互交叉。
5 结语
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我国的疫情防控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医疗建筑设计在功能布局上要具有快速相互转换的条件,既具有平时对疾病的诊疗防治功能,又能应对公共突发卫生医疗救治的需要。因此,合理规划医疗资源,以“平疫结合”的方式设计医疗建筑会是更科学、更严谨、更经济、更长远的解决方式,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