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8 例精神科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2022-04-01邹慧琴姜淑珍熊江红廖丹罗骞
邹慧琴,姜淑珍,熊江红,廖丹,罗骞
(江西省精神病院药剂科,江西 南昌 330006)
研究发现[1],除老年期痴呆外,6 类精神障碍的终生加权患病率为16.6%,即有1/7 的居民在一生中发生至少一种精神障碍疾病。目前精神疾病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治疗,而且药物治疗时间长,有的甚至需要终身服药[2]。患者在长期服药过程中,极易出现药品不良反应(ADR),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对精神科患者的用药安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江西省精神病院2019—2021 年上报的1 158 例精神科药品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2021 年江西省精神病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 158 例精神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所有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均已确认接收。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分别对1 158 例精神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所涉及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例如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品种类、药物不良反应涉及器官或系统、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前10 种药物及其主要临床表现、因果关联评价、转归等。药品不良反应填写和判断标准参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
1 158 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620 例(53.54%),女性538 例(46.46%);年龄11~78 岁,平均年龄(34.8±14.01)岁,其中18~40 岁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40~65 岁患者,见表1。
表1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n,%)
2.2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原患疾病分布
1 158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原患疾病27种,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占66.32%,其他如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和由于使用多种药物和其他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分别占20.64%、3.20%和2.16%,见表2。
表2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原患疾病分布(n,%)
2.3 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分布
共涉及了5 大类共53 种药品,其中抗精神病药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占85.75%,其次是心境稳定剂,见表3。
表3 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分布(n,%)
2.4 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分布
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或系统累及例次最多的为消化系统,其次为神经系统,见表4。
表4 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分布(n,%)
2.5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前10 种药物及其主要临床表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类型
在1 158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引起药品不良反应例数最多的精神科药物是利培酮,其次是奥氮平;其中氯氮平和丙戊酸盐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较大,见表5。
表5 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最多的前10 种药物及其主要临床表现和类别(n,%)
2.6 药品不良反应的因果关联性评价
遵循“可疑”即报的原则,通过不良反应的上报,可促进药品的合理使用,见表6。
表6 药品不良反应的因果关联性评价(n,%)
续表
3 讨论
3.1 药品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发现,1 158 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53.54%)高于女性(46.46%),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一致[4]。其中18~40 岁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60.88%,与庄红艳等[6]研究结果相一致,这是由于18~40 岁是精神病疾病的高发年龄,故使用精神疾病的药物最多,成为精神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年龄。《2021 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显示,2020 年全球10~19 岁的年轻人人数超过12 亿,预估有13%患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疾病,即预估1.56 亿10~19岁年轻人患有精神疾病[7-8]。本研究中11~18 岁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占6.13%,仍占有一个较大的比重。随着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的增高[9],临床应该更加关注儿童用药安全。同时,儿童患者大多是首次发病、首次用药,应尽量规范用药,足量足疗程给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患有精神疾病儿童的致残率[10]。
3.2 药品不良反应与原患疾病和用药的关系
本研究中主要的原患疾病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因而主要的用药种类是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剂和抗抑郁药。本文中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药品是抗精神病药,排名前3 的是利培酮、奥氮平和氯氮平。这3 种药物都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它们具有较强的5-羟色胺(5-HT2)受体阻断作用,对中脑边缘系统的作用比对纹状体系统的作用更具有选择性,这类药物由于临床作用谱广、引发锥体外系反应(EPS)比率较小或不明显,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0]。由于在临床上使用的较多,因而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总数也比较多。
此外,本研究中利培酮主要发生的不良反应是锥体外系反应、肝功能异常和催乳素升高,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比例是25.47%;奥氮平主要发生的不良反应是嗜睡、肝功能异常和白细胞减少,同时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也明显增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比例是34.05%;氯氮平主要发生的不良反应是肝功能异常、心动过速和白细胞减少,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比例是40.55%。对这3 种临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进行比较发现,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比例的顺序是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与孙振晓等[11]研究结果相一致。因此,氯氮平用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严格掌握患者的用药指征,降低氯氮平的临床使用率,从而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10]。孙振晓等[12]阐述了奥氮平近年发生的主要不良反应,奥氮平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比例较氯氮平低,但是也要注意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研究中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心境稳定剂主要有碳酸锂和丙戊酸盐,碳酸锂对甲状腺功能有较大的影响,与陈笑等[13]研究结果相似。有研究表明[14],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发现碳酸锂能够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因而建议在使用碳酸锂的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丙酸盐引起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肝功能异常,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同时本研究中发生了一例丙戊酸盐脑病。在长期用药的过程中需加强对肝功能的监测,必要时停用药物或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同时进行保肝、护肝治疗。
3.3 药品不良反应与累及器官及系统
由调查结果可知,精神科药品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较为广泛,涉及多个器官系统,排名前5 的分别是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血液系统,与黄丽荣[15]的报道基本相似。本研究中发现了4 例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分别是肺炎和鼻塞。肺炎的发生考虑是使用氯氮平所致,根据药品说明书氯氮平有导致肺炎发生的记载,而产生肺炎的机制可能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氯氮平对唾液腺的毒蕈碱样胆碱能效应,增加了唾液的分泌,同时抑制了吞咽功能,导致口腔唾液容易误吸入支气管,增加了吸入性肺炎风险;另一方面氯氮平诱发血液系统改变如粒细胞缺乏症,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减退,容易遭受微生物的侵害,也增加了肺炎的风险[10]。一项抗精神病药物使用与肺炎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研究结果提示[16],同时使用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增加肺炎风险。临床医生需要对开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肺炎的发生保持警惕,特别是有其他肺炎危险因素的患者,包括老年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吞咽困难和吸烟的患者。另有研究表明[17],氯氮平再次使用比氯氮平初始治疗时发生基线肺炎的风险更大。因此,在使用氯氮平的过程中,要坚持足量足疗程使用,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避免用药期间突然停用氯氮平,减少再次使用氯氮平引起肺炎的风险。
综上所述,精神科的用药品种较多,用药过程中容易出现药品不良反应,为了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医生、护士、药师共同合作,首次入院的患者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选用最优的治疗方案,进行药学监护。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药品不良反应培训,熟练掌握精神科药品常见不良反应,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促进药品的合理化使用。对于在院的患者,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进行血细胞分析和心电图检查等,加强用药监护,及时发现药品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