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成绩评定体系优化路径
2022-04-01吴大成汪莅斌刘梦楠
吴大成, 汪莅斌, 王 瑾, 刘梦楠
(1.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2.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成绩评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过程起到诊断、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学效果作出价值判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1]。高校学生的体育成绩应该评什么、怎样评,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目的,直接关系到大学阶段体育教育的功能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从当前高校学生体育成绩评定体系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终身体育视域下体育成绩评定体系的优化路径,以求更好地发挥成绩评定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1 高校体育成绩评定现存问题分析
1.1 成绩评定的导向存在偏差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延伸,是指人们在一生各个阶段中受到体育教育和开展体育活动的总和[2]。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成绩评定基本上是沿用专业体育课的评定方法,即以技评和达标成绩的高低为主要的评定依据[3],成绩评定更加凸显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评定随着课程教学的结束而终止,评定的“应试”痕迹非常明显。通过对56名高校体育教师和728名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68.41%的教师将完成学期课程考核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有74.32%的教师将体育课程成绩作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终结性评定,有68.56%的学生将获取学分作为上体育课的主要目的。这种“依教而考、为考而练、考完即止”的现象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对成绩评定导向的错误认识,显然与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相违背。
1.2 成绩评定的载体过于单一
当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成绩评定是将体育课作为单一载体,评定的时间和空间被框定在体育课内,评定内容包括项目技评和素质测试。通过对多所高校学生体育成绩评定方式和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3.28%的学校将学生在体育课内的表现情况和课内项目考核成绩作为评定的主要依据。载体的单一性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完全聚焦于课内,课外因素被严重忽视,评定的方式和内容受到了极大的局限,学生个体发展与教学目标实现之间很难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对学生持续、自主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1.3 学生个体差异被严重忽视
由于当前体系对学生体育成绩采取的是标准化、无差别的评定,受遗传和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个体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必定会对评定结果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身体素质弱、运动基础差的学生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取得好成绩,与之相反,身体素质强、运动基础好的学生不需要过多的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调查显示,有51.6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基础对体育成绩评定结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35.93%的学生认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12.40%的学生认为无影响。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个体差异性影响了体育成绩的评定结果,导致学生从主观情感上降低了对成绩评定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成绩评定的合理性和公平性遭到质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
1.4 对学生的体育监控出现真空期
受体育成绩评定导向和载体的影响,学生在无体育课时段处于成绩评定的真空期,学校无法通过成绩评定的手段对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施加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学生的体质状况在这段时期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本研究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A校2019级670名学生(男生510人、女生160人)相邻两次体质测试结果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数据差异(见表1),其中X2表示卡方值,P表示显著性值。分析得出:学生在第1次和第2次体质测试期间均处于成绩评定的监控期,且第2次测试的不及格人数低于第1次,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第2次至第3次测试期间学生处于成绩评定的真空期,第3次测试的不及格人数高于第2次,差异非常显著(p<0.01)。分析表明:(1)处于成绩评定监控期内的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优于真空期;(2)体育成绩评定可以促进学生体质状况的改善;(3)体育成绩评对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有着较大的影响。
表1 A校2019级学生相邻两次体质测试数据比较
2 高校体育成绩评定体系优化路径
2.1 明确终身体育的意义
在终身体育视域下,人体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对体育的目标与要求、锻炼的内容与方法也不相同,体育锻炼和体育教育不可能一次完成[4],更不能一劳永逸,而是要伴随终身。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值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意识的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锻炼习惯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树立正确的成绩评定导向
大学体育的任务是改善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为今后步入社会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5]。因此,体育课程成绩评定应摒弃“应试”的思想观念,以促进学生“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为导向,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5]为目标,着力提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2.3 构建多元化的评定体系
体育成绩评定既是对体育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体育能力的综合评判,评定是否全面、客观、公正,是否真正反映一个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实际水平[6],往往受到同学们的关注,因此构建多元化的成绩评定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评定体系的多元化体现在评定内容的多样化。成绩评定不能仅限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两方面,还要将学习态度、课外锻炼、活动参与和竞赛获奖等情况一并纳入到评定指标中,评定内容要涵盖学生的认知、情感、合作、学习、实践等多方面因素;评定体系的多元化还体现在评定双主体的设定,即以教师为主体依托课内项目考核成绩作出的终结性评定和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形成性评定。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成绩评定体系,进一步拓宽成绩评定的维度和内涵,对提高成绩评定的公平性和全面性,提升学生在成绩形成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主导力,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的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改造自我具有现实意义。
2.4 对成绩评定过程实施信息化管理
目前,随着“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深化,信息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但通过知网搜索“体育+成绩评定+信息化”关键词,发现目前尚无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成绩评定领域研究的文献资料,因此加大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成绩评定的研究迫在眉睫。笔者提出一种基于积分模式的“互联网+”体育成绩评定管理系统架构,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学生的体育成绩实施多维度、全学段的模块化积分管理,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转变成可视化的积分,并将积分与成绩相挂钩。通过积分的变化让学生清楚的感触到自己的付出与进步,能够更好的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开展体育锻炼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
3 结语
终身体育既是教育理念,也是教育目标。在终身体育视域下,转变体育成绩评定的思想观念、制定课内外一体化的成绩评定指标、开发信息化高校体育成绩评定管理系统等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成绩评定体系,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终身体育能力,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