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元素融入现代学徒制中的思考

2022-11-28黄竹湧

关键词:校企思政育人

李 婷, 高 敏, 黄竹湧

(1.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51;2.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12)

现代学徒制是立足于现代社会经济,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学校、企业多向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现代学徒制模式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提供新的机遇,如何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新的思政元素,构建新的思政育人体系,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政育人体系的重新布局以及学徒身份的法律分析等方面阐述现代学徒制学生在实践中的具体思考和变革。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是现代学徒制教学及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体现校企合作具体改革思路的落实文件。如何制订一份科学合理、特色鲜明、双向兼备、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现代学徒制实践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1.深入调研,确定“新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主体、教学实践场所、教育监管主体都具有多元化。学校和企业本身就是两个具有不同育人理念的主体,不同企业又具有各自独特的育人文化。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深入到企业进行实际调研、深入考察,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人才需求、实践岗位、师傅队伍等具体情况,校企双方通过合作研讨、相互协调,制定一份实操性强、双方共赢的综合人才培养方案。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电气学院)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认真把握学生专业认知和职业技能的成长规律,联系合作企业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与合作企业共同学习现代学徒制工作有关文件,校企双方通过调研,互相了解双方教学资源、职业技能、岗位需求、生产情况等因素后再合理编制培养方案,能够因地制宜、因材生案、实效性强。

2.校企合作,促进“双主体”协同育人

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初衷旨在校企合作、联合育人。然而自现代学徒制试点以来,出现了学校或者企业一方本位特征明显,主导意识过强,顾此失彼,无法发挥出现代学徒制优势的现象。学校和企业均为育人主体,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二者交替进行,轻重相依,因此必须明晰各自的需求、分工和责任,才能真正发挥“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功效。电气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联合多家企业共同开展,依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对接所需人才,建立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双主体”育人机制。现已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有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电力建设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合肥元贞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力源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福慧多能源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安徽泓源电力建设有限公司、安徽索特电气集团、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在招生招工一体化以及岗位提供、岗位需求方面均开展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三方协议确定权利义务,为“双主体”育人提供有利保证。目前学院在探索师资队伍“双导师”、培养内容“双面向”、培养地点“双场所”和培养效果“双认证”的“四双主体”育人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现代学徒制思政课程的重新构建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下的思政教育更清晰地突出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价值趋向。校企合作过程中,思政教育为企业员工提供了思想动态、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等全方位的意识形态保证。企业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育人的资源和场所,开拓了思政课校内外实践教学的空间,拓宽了思政教育的维度。因此,现代学徒制教育下思政元素的重新构建将进一步扩大思政教育的内涵,促进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融合,扩展专业素养和社会岗位的需求,提高说教传授与实践育人的衔接。让思政教育在全方位提升现代学徒制的学生素养中有了更好地施展空间。

从电气学院现代学徒制学生思政课程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思政理论课开设的必要性以及对思政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上与普通学生相比没有太多区别,但在思政课程的班级建设、实践模式、考核方式、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报告显示,50.9%的学生希望班级人数在30~40人左右;74.5%的学生对现行思政实践模式表示满意,希望更多企业加入实践基地;84.3%的学生希望思政课的考核模式侧重于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21.7%的学生认为考察的侧重点在于对企业的忠诚度;29.41%的学生希望自己成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45.1%的学生希望自己变成发展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人才。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学生在校企双方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思想动态产生了较大变化,对于自我的认识和思政教育的需求也有所改变,因此,现代学徒制学生的思政育人体系需要重新构建。

1.厘清思政教育理念,完善校企合作思政育人环节

厘清高职现代学徒制学生思政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新情况、新要求,正确理解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发展理念,认识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探索校企合作中思政课建设的可行路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学生应该拥有一双“会思考的手”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更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受过良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首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因此现代学徒制学生不仅要确定自己的人生定位,改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陈旧观念,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更要拥有一双“会思考的手”,用所学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去思考、实践、创新,成为一名真正拥有企业技能金卡的高技能人才。

(2)校企双方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合作育人机制

现代学徒制在校企双主体的基础上,应建立包括思政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就业办、办公室、企业相关机构等各个部门于一体的组织和领导机构,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程的双向育人作用。在这个体系中,校企双方应有明确的思政教育沟通机制,在校企交流、制度规范、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共同协商如何做好新型校企合作关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重新整合思政教育资源,构建新型思政教育体系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把握青少年意识形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程若想真正进入现代学徒制学生们的心中,必须重塑其独特魅力。

(1)修订各门课程标准,重置相应教学目标

现代学徒制学生与传统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校外实践、岗位期许等各个方面均有较大差异。思政课程的教学体系应严格匹配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应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应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课程标准修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师角色定位、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手段与应用、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模式与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应该按照既定人才培养重新审视、不断思考、努力革新、量身定制。

(2)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构建新型教育格局

传统的思政教育始终局限于思政本身,局限于专业,局限于校内。新时期为了能更好地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现代学徒制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系需要汇入新的血液。新时代思政课程的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思政课程的教育上,还要体现在各专业及其他课程的理念里。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打通专业课程的任督二脉,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想元素和政治基因,融入各专业课程授课平台,不仅有利于尊重思政和其他各门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更有利于提升每一门课程在育人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思政价值。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情怀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机融入到专业技能培养和科学知识的传授之中,双管齐下,才能努力构建“大思政”的教育新格局。

(3)融入劳模、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来自我国各族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而劳动者中的模范更是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超乎常人的牺牲和奉献,他们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座丰碑、构筑了一个个标识、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是形成中华民族集体记忆、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创造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高职院校与企业工共同打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人才轨道,落实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仅是职业精神,同时也是思政教育实践中“活”的教学案例。电气学院有得天独厚的“皖电劳模精神宣传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学校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结合企业“师傅”传授的现场经验,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本质。这种言传身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实现了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结合,充分体现出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价值,促使这种职业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发展方向,推动学生引领社会前进,走在时代发展前列。

(4)融入各项文化元素,沉淀思政育人精髓

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道德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企业时代文化。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斗争时期涌现的红色文化和革命道德文化、改革建设过程中锻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企业开拓进取过程中承载的企业时代文化,都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电力企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学习”四特精神的融入,为严谨、专注、专业、坚持、敬业的企业文化增添了浓郁一笔,让许多敢闯敢干的学生们愿意接受挑战,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天地,真正实现了文化育人的典范。

3.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双向主体地位

现代学徒制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实践企业的专业背景和企业文化科学编排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手段。

(1)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学生有学校和企业两大学习平台,单纯的“一根粉笔、三尺讲台”已经不能匹配“互联网+”时代的授课要求。近些年的疫情也将线下教学推到了线上,线上线下双向结合的翻转课堂也就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教师和企业师傅,均可以运用蓝墨云、智慧树课程、微信、QQ、钉钉、大鹅等APP开始直播、录播,让授课内容从校园到企业、从线上到线下、课前到课后均能很好拓展。

(2)资源共享,加快校企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校企双方育人资源和育人模式存在差异,双方借鉴思政教育平台,将最新理论成果、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补充融入课程教学资源;将与课程和实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复习题目、参考文献、微课程等内容汇集信息化教学平台资源库,将线上和线下教学同步发展,资源共享、协同运用,为协同育人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

(3)开拓契合思政教育内容的企业实践环节

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实践。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政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企业的前景规划需求和社会的现实需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拓切合实际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在思政授课理论内容中融入企业具体实践性的教学项目,让学生调研企业发展理念、企业改革进程、企业如何依法治企、探寻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成就专业和思政的有机结合;在学院和企业中建立德育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参观中感受企业文化的温度。实践中,电气学院的皖电劳模精神宣传教育实践基地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企业文化的精髓,也让他们有了成长的精神动力。

(4)科学设置考评体系,做到人才培养知行合一

在现代学徒制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完善的思政教育考评体系是考量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关键。学生成绩并非局限于书本。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等综合考量的方式,才是学生思政水平的真实体现。成绩设定时,不仅要考核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核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具体工作表现。对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品质、法律思维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和学习创新精神等多方位进行综合评判,才能更好地发挥考核的杠杆作用,真实反映大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知行合一。[2]

4.全面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组建提质培优创新团队

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现代学徒制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专业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建设和完善师资队伍,打造专业创新团队尤为重要。一方面,高校的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要提升自我,成长为具有丰富社会实践和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企业师傅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要师资,也要不断提升理论水准和思想品质,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三、现代学徒制学生的法律身份探析

2018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明确提出现代学徒制学生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模式。[3]虽然学徒制学生与企业已经建立了事实劳动关系,但身份尚未有法律的明确保障。因为法律上的缺位,导致学徒制学生与企业间无法建立正式的人事劳动关系,企业与学生劳动关系无法可依;因双主体同时育人的性质,企业不能绕开学校对员工实施管理权,不能单方解除与学生们的培养合同;学生们毕业后留岗和离职的权利也不能自愿选择;学生学徒期间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工伤保险、休假权利无法按照劳动者同等享受;企业不能因曾经的培养关系而对其进行竞业限制等。因此如何保障学院、企业和学徒制学生三方的合法权益成为无法绕开的课题。

1.立足学徒制学生的角度,承认其法律身份、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现代学徒制学生有一半的时间是在企业度过,企业兼有教育管理和事实劳动关系双重属性,学生需要在企业从实习工作做起,逐渐成长为一名熟练的企业员工。未来将学徒制学生准劳动者身份在《劳动合同法》中予以确认,并结合教育部出台专门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的政策法规加以完善,才能更好地落实企业和学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此外,学徒制学生是否享有社会保险、工伤待遇;能否有对应的合同解除权、休息休假等权利也需要法律进一步的完善。诚然,企业学徒制学生与普通劳动者虽然相似但仍是实践性工作中附带学习的性质,如果一味照搬劳动法合同法中的劳动者待遇对企业亦是一种负担。笔者建议在上述准劳动者的基础上,现行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方案中可以引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作为量定学徒工资的标准,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保险、工伤保险、休息休假适当纳入对学徒制学生的保护,将国家制度、社会福利保障等多方面内容融入三方协议内容,从而更好地保障学徒制学生的权益。

2.立足企业的角度,规范签订的协议、降低双方法律风险

在实践中,仅靠劳动合同和学徒培训合同难以保护企业的利益。学徒违约、提前解约、培训后离职跳槽等行为屡屡发生,若没有相应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会给从事学徒制培养的企业带来成本投入、人员流失、商业秘密泄露等多重风险。企业在与学生签订的各项协议中,可以借鉴普通员工的从业禁止条例、服务期限约定、保密协议、竞业限制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允许企业对其培养的学生予以制约。在考虑实际损失的基础上适当引用违约金条款。一方面降低企业风险鼓励企业参与新学徒培养,一方面规范约束学徒,督促学徒如期完成学业,形成良性的企业、培训机构、劳动力市场流动运转的模式。

3.立足校企学三方的角度,做好角色定位、厘清各自权责划分

现代学徒制涉及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权利主体利益。落实好现代学徒制双重身份在于签好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合法有效的三方协议或者用工合同。对于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学徒还应切实落实好学院、企业、学徒、监护人四方协议,以协议或合同书的形式厘清校企在人才培养权责分工、用工期间权利义务、纠纷解决机制等,并且将签署完备的三方协议或者用工合同送至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行政备案,从而更好地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实践中,现代学徒制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撑、法律的保障以及校企学三方的努力。因此,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善人才培养方案、变革思政教学模式、规范管理学徒身份、确保校企学三方权利义务,才是新时期全方位育人的应有之义[4]。

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新时期,将思政元素融入现代学徒制学生学习成长的全方位,让学生们在学习、工作实践中将知识技能、岗位职能、价值理念、个人发展有效统一,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素养,从而真正实现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育人新目标。

猜你喜欢

校企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