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祛瘀法论治肾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2022-04-01李早霞
李早霞
(郑州市圣玛妇产医院 妇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致使血小板活化聚集及血小板血栓形成所致,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1]。该病发病后会出心肌梗死、心绞痛、缺血性心力衰竭等一系列症状,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而冠心病的首要类型就是稳定型心绞痛[2]。据2018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我国冠心病的患病人数约为1 100万,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最高,男性高于女性[3]。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此类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且逐渐年轻化,引起广泛关注。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CHD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率逐年上升,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现阶段关于CHD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多采用外科手段、抗凝、调脂等方法,但存在手术禁忌症多、药物副作用大、术后复发率高等弊端,整体治疗效果不佳[4]。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角度出发,在该病治疗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鉴于此,本研究从肾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病因病机,探索中医补肾祛瘀法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82例CHD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47~71岁,平均年龄(63.54±2.05)岁;体质量指数18~29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15±1.21)kg/m2;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78±2.03)年。治疗组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63.48±2.01)岁;体质量指数19~2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21±1.18)kg/m2;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81±1.9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符合《内科学(第2版)》[5]中的诊断标准:①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左肩、心前区、小指、左臂内侧,或咽、颈、下颌部;②发作时心电图出现暂时性ST段移位,停止后可恢复;③多发生于情绪波动或过度劳累时,心绞痛可持续数分钟至10余分钟。
中医符合《中医内科学》[6]肾虚血瘀型的诊断标准:主症:心胸憋闷或疼痛;次症:身困乏力、心悸气短、身重肢麻、肥胖多痰;舌脉象:舌苔滑、舌质淡、脉弦滑。
1.3 入选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③语言、认知功能正常,能正常交流;④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
1.3.2 排除标准 ①精神疾病者;②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急性心衰者;③过敏体质者;④合并其他重度心脏病者;⑤合并造血系统、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⑥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1.4 治疗机理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在中医学归类于“胸痹”“真心痛”。病机主要是因老年体虚、饮食失节、七情之伤、劳逸失衡、寒气入侵致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引发“胸痹”。据古代典籍记载“阳微阴弦”为胸痹的主要脉象[7],寸口脉主上焦,其脉沉且迟,搏动无力,这是阳气闭阻于胸,无法达寸口而搏动无力。关上脉主脾胃(中焦),其脉细而紧,是脾胃有寒,寒痰中阻之征。《心痛病诸候·心痛候》认为五脏因体虚而不耐受病邪,邪气侵入于心,致使心前区疼痛,出现心下胃脘部突然疼痛者,这就是脾心痛也[8]。《诸病源候论》记载寒邪内侵脏腑,体虚而不受邪,寒邪上乘于胸,而为胸痹[9]。据古代典籍记载认为七情虽是五脏六腑主导,但是追溯其根本,毫无例外都是从心发出,可见,七情之伤首先来源于心,亦首先侵害心脏[10]。
笔者通过总结临床经验,此病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指肾虚,标实指瘀血、痰实。因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应当“从肾论治”,多采用补肾祛瘀的方法,标本同治。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山东益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718),20 mg/次,1次/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释片(Bayer Vital GmbH,H20130339),0.3 g/次,2次/d,100 mg/次,1次/d。用药剂量依据患者症状调整。
1.5.2 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患者按照中医补肾祛瘀法,采用自拟方化瘀降浊汤治疗。方药组成:陈皮30 g,枳实20 g,薤白、桂枝、瓜蒌、川芎、大黄各15 g,山楂(焦)、首乌(制)、丹参(炒)各10 g,生姜5片。随证加减:若患者肾阳亏虚,加巴戟天、菟丝子、益智等;若患者肾阴虚甚者,加天冬、墨旱莲、女贞子、鳖甲、龟甲;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炙甘草、大枣、蜂蜜、人参等;气滞心胸者,加陈皮、木香、青皮、沉香、乌药、荔枝核;心脉瘀阻者,加乳香、没药、牛膝、郁金、延胡索、当归。用水煎成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治疗期间要求患者低盐、低脂饮食,不可过度劳累,戒烟酒,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叮嘱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停药、变更药物用量。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1.6 疗效评价
1.6.1 血脂水平 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抽取患者5 mL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检测方法采用氧化酶法。
1.6.2 中医证候及临床体征 记录治疗前、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1.6.3 不良反应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1.6.4 临床疗效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中医证候积分与西医指标,符合以下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血脂水平达到以下任意一项:TC下降≥20%,TG下降≥40%,LDL-C下降≥2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TC下降≥10%且<20%,TG 下降≥20% 且<40%,LDL-C下降≥10%且<20%;临床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血脂水平未达到以上水平者。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4周,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达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C等血脂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均得到有效改善;治疗组患者TG、TC、LDL-C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及体征比较
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更低,心绞痛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缩短,且治疗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2.4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2例血糖升高,调整药物并监测血糖,2周后血糖值正常;两组各出现1例腹泻症状,调整药物及剂量后逐渐缓解。
3 讨论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因动脉粥样硬化使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血管运血功能下降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大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血小板聚集、黏附、形成血栓、微循环障碍、脂类沉淀等引起[11]。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脂、β受体拮抗剂、硝酸脂类药物治疗,可有效稳定病情,但远期疗效并不理想[12]。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属于“心痛”“胸痹”等范畴,由于患者嗜食肥甘之品,肥可助阳,甘可缓中,滞留于脾,使脾运功能不足,津液生成、输布失常,氤氲生湿,凝聚生痰,致使胸阳痹阻,气血不能畅行,则心脉痹阻,发为本病[13]。故肾虚血瘀为该病常见证型,治疗当以疏通气机、化痰降浊为原则。
笔者基于中医病因病机,按照中医补肾祛瘀法“从肾论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采用自拟方化瘀降浊汤治疗,以期化痰祛湿、调气活血。方中运用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健脾;枳实破气除满、行气化痰,配川芎增强行气化痰之效;薤白通阳泄浊开胸痹;桂枝散寒止痛、辛散温通;瓜蒌可宽胸散结;大黄逐瘀降浊、消痰实;生姜可温肺散寒,以上诸药合用,共奏疏通气机、化痰降浊之功。运用化瘀降浊汤治疗,上宣肺气通心气兼化痰,下去腑实可消浊痰邪,中通心脉,胸痹自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陈皮有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桂枝可抗血栓、抗凝、抗炎,改善冠脉循环和心功能;薤白能保护心肌细胞,并有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的作用[14]。
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较高,治疗后TG、TC、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HDL-C水平较高,中医证候积分得到有效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表明化瘀降浊汤治疗疗效确切,能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且安全性较高,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