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J县为例
2022-04-01班昂
班 昂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一、引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这一背景下,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利用率不可或缺的手段。现有的诸多研究分析了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徐宁认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当前和未来对农村和国家全局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的经济发展。解决好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能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加速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孙瑜与徐宁持相似观点,他认为合理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不可或缺的措施。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农民素质偏低,和其他省份相比,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更加的必要和紧急,但也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二、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整理相关的文献研究,并对河南省乡村振兴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解,依据河南省J县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合本文的研究目标来设计相关调研问题。问卷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农村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农村人员的职业选择以及其进行职业选择的方式,农村人员的家庭收入情况,农村人员在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困境(包括社保问题、住房问题等)。
(二)样本选择
1.数据来源
本次调研以河南省J县为例,以农村人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调查问卷。为了增强调研结果的真实性,在调查过程中有选择地对个别农村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该调研主要针对河南省J县村镇展开调查研究,样本容量较大,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次调研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9%,其中男性81份,女性117份。25岁以下11份,26~40岁27份,41~55岁34份,55岁以上126份。
2.样本特征
通过对所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男性比例为40.9%,女性比例为59.1%。年龄层次比例为25岁以下占5.6%,26~40岁占13.6%,41~55岁占17.1%,55岁以上占63.7%。被调查对象涉及小学学历、初中学历、高中/中专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51.5%、31.8%、10.1%和6.6%,其中55岁以上大部分为农村留守人员,55岁以下大部分为青壮年劳动力。有效样本信息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信息
三、J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人员文化程度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文化决定出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本次调查发现,在被调查者中,51.5%的人员为小学学历,31.8%的人员为初中学历,10.1%的人员为高中/中专学历,6.6%的人员为大专及以上学历。同时调查显示,45.95%的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受到学历限制,难以找到其他工作,28.71%的人员进行职业选择时考虑工作稳定性,7.02%的人员选择时间较自由的工作,18.32%的人员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更看重收入情况,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通过对农村人员文化程度与职业选择关系的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河南省J县人力资源开发中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高学历人员比重相对较低;农村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对职业选择有较大影响,由于文化程度低,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就业面较窄。
图1 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
(二)农村人员职业选择方式及职业技能培训现状
通过对农村人员文化程度与职业选择关系分析发现,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农村人员进行职业选择时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难以找到满意的职业。为了解农村人员的职业选择方式,在本次调查中设计了有关农村人员进行职业选择的方式以及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研究。通过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得出,在被调查者中,42.42%的农村人员是由熟人介绍获得工作,30.8%的人员是自己求职或自行外出务工获得工作,8.1%的人员是通过中介介绍获得工作,18.68%的人员是通过政府组织获得工作。同时调查发现,86%的被调查者未接受系统化的职业技能培训,8%的调查者未听说过职业技能培训,而接受过与目前工作相关职业技术培训的人员占比只有6%,详细结果如图2所示。通过对职业选择方式及职业技能培训情况的分析发现:河南省J县农村人员职业选择方式较为单一,多为通过熟人介绍获得工作,其次为自行外出务工寻找工作机会,小部分通过政府组织了解工作机会而获得工作;针对农村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进行相关技能培训较少,大部分人员未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
图2 农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情况
(三)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在被调查者中,54%的人员从事的是第一产业,21%从事的是第二产业,25%从事的是第三产业,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绝大多数调查者家中的田地以半机械化耕种为主;有68.68%的家庭,每月最大收入来源是靠外出务工,15.15%的家庭最大收入来源靠务农。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以第一产业为主;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来源是靠青壮年外出务工;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就业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这一统计结果间接地反映了目前农村人员外出务工的原因,即外出务工收入比在家务农高。
图3 J县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分布
(四)外出务工人员面临的困境
目前中国较多农村人员选择外出务工,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几乎每户人家都有家庭成员外出务工。为了解在外务工人员的情况,本次调查中设计了有关外出务工人员所面临最大问题方面的研究。调查结果显示,76%的在外务工人员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户口问题,70%的人员在外存在住房问题,52%的人员面临社保问题,难以享受到社保福利,23%的人员面临入不敷出问题(图4)。根据调研访谈了解到,大部分社保问题归根结底源自户籍问题,同时,户籍问题也给在外务工人员的住房选择带来麻烦。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为农村户口,非城市户口,户籍问题是农民工在外遇到的首要问题,同时引发了社保、住房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经济能力有限,只能靠租房解决住房问题,且出租房条件较差。
图4 在外务工人员面临的问题
四、J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研究
(一)人员文化程度低
虽然国家教育体制不断革新调整,政府及社会对农村的教育也有了更多的关注与扶持,但是由于受到农村基础教育设施不足等问题制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依旧遇到难题。这一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学校结构不合理。农村普通中小学较多,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几乎是空白,农村学生不能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及高等教育。二是农民对教育不够重视,缺乏主动性。本地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求低,外出务工并不一定都能带来观念的变化,长期的封闭落后,使农民有了因循守旧、安贫乐道的小生产者观念。三是农村缺乏文化传播,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如今农村的文化站“只剩下一块地皮” ,许多地区乡镇文化站已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农民严重缺乏精神食粮。
2.教育资源匮乏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以下两点:一是农村基础教育缺乏经费。现在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农村义务教育投资转变为由县政府财政拨款的体制,然而在许多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严重困难。二是政府对农村文化教育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目前许多乡村中小学教育设施落后,乡镇级学校阅览室藏书量少,且各类师资数量缺乏,对师资培训的投入也较少。
(二)培训体制不完善
由于针对农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体制不完善,很多人员无法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这一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缺乏科学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调查显示,J县耕种方式以半机械化为主,特别是水稻插秧仍然选择的是人工种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上严重落后,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该问题尤为突出,科学技术、管理及其他方面在农村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很低。
2.缺乏高素质的科学技术人才
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力度疲软,在农村经济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劳动者的主观能动作用远远小于实际发展需求,普遍存在科学技术人才缺失,劳动者技能素质偏低,从而导致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现代化缺失,农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顺利推进。
(三)户籍制度不合理
虽然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不断革新调整,农村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和利用,但由于受到户籍等相关制度的制约,农民在进入城镇后,会出现诸多方面的困境,这一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二元结构下对持农业户口的农村人员有就业歧视
户籍制度以及与户籍制度挂钩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方面所衍生出的许多具体规定,整体构成了利益向城市人口倾斜。这样一个包括社会生活多个领域、措施配套、组织严密的体系将民工排除于体系之外,使农民工在经济上、生活上均不稳定。而政府的许多部门都围绕这一制度行使职能,户籍制度具有时代性,既为我国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又阻碍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城乡居民的不平等。
2.户籍制度导致流动儿童就学难
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大量流动儿童出现,即随务工父母到户籍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户籍制度是流动儿童入学的制度障碍,由于没有本地户籍,故不能随意进入公办学校读书,高额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将他们挡在了公办教育的门外。
五、政策建议
(一)健全农村教育和培训体制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是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应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为核心内容,开展对其职业技能的培训与教育,特别是要推进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建设,重视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新产业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强化,知识成了产业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因此,加快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和科技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劳动行为主体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关键所在。
(二)完善户籍改革的配套政策
开展户籍改革试点工作,从养老、教育、医疗、就业、计划生育等方面,制定户籍改革配套政策,增强小城镇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结合各县市小城镇实际情况和落户成本,制定相应的促进政策,如对首次购买规定面积商品房进行减免税费、补贴等优惠,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完善小城镇教育、医疗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健全新型社区居委会管理制度,为小城镇人口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服务;创新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扩大居住证的功能,为暂且居住在大城市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健全的社会保障服务。
(三)逐步完善农村社保体系
首先,积极改善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着重解决村镇卫生医疗机构的发展问题,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科学优化、合理配置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从农村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解决与农村百姓息息相关的基础问题。其次,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J县农村发展的整体情况出发,综合考虑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因素,对有困难的农民给予相应的保险制度补贴,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最后,强化新农合医疗制度的推广强度,对其中的给付结构、支付程序、报销程序等内容进行科学化的配置,优化各项资源,为农民就医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加深农民对其的认识程度,了解新农合的真正内涵及现实意义。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关于河南省J县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文化程度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较大影响
农村高等教育水平较低,高等教育机构大多集中于大城市,许多农村学生初中以上就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就读。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留守老人只能选择务农,而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从事体力劳动。大部分家庭月收入最大来源是在外务工,因此也吸引更多农村青壮年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选择外出务工。同时因大部分农民未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所以目前农村缺乏一批专业技术性农民。
2.外出务工人员面临重重困境
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趋势增强,各种现实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及民众关注。住房、社保、教育等问题,归根结底源自户籍问题。政府应完善户籍相关政策、制度,从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使农民工在城市依然能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二)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和培训体制,注重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开展对其职业技能的培训及教育。二是完善户籍改革配套政策,从养老、医疗、就业等方面制定户籍改革配套政策。三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医疗卫生条件、养老保险制度、医疗制度推广强度等方面完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