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场馆短期展览现状及对策

2022-04-01吴锋

学会 2022年2期

吴锋

[摘 要]相比常设展览而言,科普场馆的短期展览具有形式灵活多变、内容覆盖范围宽泛、更新频率高、响应速度快等特点。作为常设展览的补充,短期展览在塑造科普场馆形象、吸引参观回头率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在新馆效应过后尤为突出。该文对短期展览类型作了细分,部析了目前科普场馆短期展览的现状,并以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开展的项目为例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科普场馆 短期展览 自主展览 低碳科技馆

[中图分类号]G315

[文献標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2)020052-0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科学普及的日益重视,各地科普场馆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建成并开馆运营。目前,绝大多数科普场馆都是由财政出资建设。财政资金在支持建造场馆建筑主体的同时,一般也涵盖了常设展示内容的设计及制作,在开馆运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有变动;只要维护保养得当,运营的前几年内可以高枕无忧。但作为科普场馆科学普及、教育展示的另一重大平台——短期展览却无法一劳永逸,需要各场馆的管理层及工作人员殚精竭虑,才能保证其良好地运转。

一、短期展览分类

一般而言,科普场馆短期展览项目根据其性质可分为引进展览、自主展览、合作展览和委托展览四类项目。引进展览是指引进型展览展示项目;自主展览项目是指场馆自主策划开发,独自承担的展览项目;合作展览项目是指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发、合作举办的展览项目;委托展览项目是指委托给其他单位开展的展览活动项目。

在这四类项目中,引进型展览当下最为普遍,只要有经费,最易实施;而自主展览项目难度最高,要求场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最大,但同时也最能体现各场馆自身实力;合作展览项目根据合作对象的不同,影响力也不同,例如和政府部门合作举办的高端项目,影响力会超出自主展览项目;委托展览项目中最常见的是场地出租和借用,在这里不管所出租的场地是否收费,只要是将场地交给第三方,完全由第三方单位来负责策划布展和实施运作的展览项目均可以理解为委托展览项目。

二、短期展览现状分析

在党和政府对科普事业的重视及社会需求的推动下,科普场馆建设经历了高速发展,全国科技馆数量从2010年的101座,增加到2020年的345座[1]。随着科技馆数量的激增,对展览的需求亦大幅增加。对部分科普场馆短期展览进行实地调查以及开展网络查询发现,目前国内外优秀科普短期展览资源严重短缺。国内科普类短期展览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国外优秀科普展览来国内展出的也是凤毛麟角,而且引进费用太高,能承担的只是几个屈指可数的大型科普场馆。而作为科普场馆排头兵的中国科技馆,由于国家财政支持力度较大,每年有一定数量的短期展览在全国科普场馆流动展出。但在中国科技馆主导的全国流动科普设施服务平台——主题巡展版块可查询到,目前平台提供的巡展不足40套,且包括了部分商业公司提供的展览,有些展览费用高达50万元左右,多数科普场馆无力承接。

2013—2015年期间,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每年引进中国科技馆一个短期展览,包括“玩具中的科学”“食品与健康”“神奇的仿生学”,基本未列支预算费用。但自2016年开始,自中国科技馆引进的展览,每个展览至少需要20万元左右预算,如“遇见更好的你”“镜子世界”“科技成就科普展”等。根据网络查询,中国科技馆最新开发巡展的“平行宇宙科幻主题展”“做一天马可·波罗”等展览展出价格至少都需要40万元左右的经费预算。场馆虽然有意向,但考虑到财政经费预算,眼下也无力引进。

目前在科普场馆圈内展出的短期展览,以自主展览和合作展览居多,2020年,全国科技馆馆内展出的短期展览共540余个,其中自主开发与合作开发的短期展览共计289个,占53.4%[1]。但就自主展览而言,分布极其不均,除少数省级大型科普场馆对有年度自主大型展览开发项目外,其他多数场馆要么无自主展览项目,要么项目规模小,档次不高,科普效果不佳、影响力不大。不同地域引进型展览差别极大,小型展馆基本无力承担大规模的引进型展览,故有甚者,直接将场地长期出租,委托举办一些和科普毫无关系的装修建材展、产品售卖展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经费制约和人力不足问题。因为科普场馆基本都是财政拨款性质的单位,举办展览活动所需的经费需要财政部门审批,而人员编制也受到严格制约,部分场馆各类专业性人才无法及时引进,配备不够齐全,现有员工的培训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科技的发展[2]。

由此可见,科普场馆短期展览存在资源短缺、经费预算不足、展览档次不高、展览影响力不大、场馆专业人员数量及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但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科普场馆一般都有一个展览考核要求,这就使得科普场馆必须广开门路,群策群力,利用各方资源和力量来完成目标,实现科普任务。

三、对策与策略

短期展览作为常设展览的补充,既丰富了场馆的展示主题与内容,又能定期变换,吸引观众不断地前来场馆参观,在提升参观人流及人气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事业单位的绩效改革也要求科普场馆不断推出新的短期展览活动,以满足观众的科普需求。

(一)积极提升专业水平,开发自主展览

随着外部引进型展览资源的日益稀缺,科普场馆必须从自身着手,积极利用自有力量,提升专业水平,同时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结合自身定位与特色,开发出既符合各场馆本身特点,又具有良好科普功能的展览项目。若每个科普场馆都能成功开发若干套短期展览,然后通过某种科普平台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交换展出,这样将极大丰富科普场馆圈的短期展览,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也同时得到了放大。

在自主展览的项目选择上,首先可以开展针对场馆特色的项目,其次可以结合时下各种热门技术,顺势推出相应展览;再次可以结合当下时政热点事件,做应急科普、热点科普;最后还可以就某一特定专题开发系列展览[3]。

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作为全国首家以低碳为主题的大型专题性科技馆,在低碳主题领域自主开发了短期展览“牛奶盒的后半生”“小垃圾大问题”等展览。展览开发组由馆内各专业员工组成,涵盖机械电子、美术、工业设计、自动化等领域。开发组成员通过走访调研,广泛搜集资料,采用图文视频、展品模型、互动体验等方式,以周边实际生活中的事实让观众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环境保护的一份子,让观众潜移默化地改变生活习惯,宣传低碳环保理念。“牛奶盒的后半生”讲述了利乐包装盒的再资源化回收处理过程,及回收利用后的种种变身产品,观众可以参与体验废旧物品的再生科普。“小垃圾大問题”展览以展品展示、游戏互动等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垃圾围城”问题的现状和垃圾处理的方式,展现垃圾分类回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向公众传播环保科普知识的同时,唤醒人们对垃圾问题的重视,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回收的意识,激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热情。此外,2016—2019年,低碳科技馆连续推出了未来已来VR体验展,花费数万元采购了HTC、大鹏等一批VR设备设施,利用最新的VR技术成果及体验软件,自行设计了不同的VR参观体验方案,拍摄并制作了从科技馆出发到世界各旅游景点的虚拟旅游场景,同时结合消防和地震科普体验项目,在市场上VR体验高额收费的时机,以免费体验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的参观游客到馆,给市民带来了最新的VR科普体验,VR专场体验人次近20万。

(二)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开展合作展览

在现有的运行体制下,合作展览仍然是科普场馆短期展览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合作层面上,除了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开展互利共赢的技术型、产品型展览外,还应积极寻求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的支持,合作开展具有较高影响力、较强吸引性的特色展览活动,如各种专题的活动日(水资源日、世界地球日等);还可以引进院校间的竞赛类项目辅以基础知识科普,做成短期科普展览。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周年期间,低碳科技馆与相关单位合作研发了“科技改变生活展”,通过文字、影像、实物和场景模拟等形式,特别是向广大市民、科技工作者及企事业单位征集了众多的老物件和新展品,通过极具时代感的鲜明对比,客观真实地回顾杭州科技发展的历程,讴歌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重大变革和深刻影响,展期4个月,观众达14万人次,得到了中新社、中华网及浙江省内众多媒体的广泛报道。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契机,合作推出了“不忘初心 勇攀高峰 智汇钱塘杭州院士风采展”“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展”。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展现杭州在党的领导下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动实践,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联合杭州市交通运输局、杭州市档案馆,以最能体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效的交通领域为切入点,聚焦“创新”和“低碳”两大主题,策划举办了“党旗领航·创新驱动·低碳杭州·数字交通”主题展,该展览在5个月的时间里,接待观众逾50万人次。这些主题鲜明的展览,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广泛称赞。在“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展”“杭州院士风采展”“党旗领航·创新驱动·低碳杭州·数字交通”展览上,通过和杭州市市直机关党工委合作发文,将展览纳入主题教育参观学习点,省市机关事业单位众多行政团体来馆参观,获得了各级领导的点赞,极大提高了场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创建平台宣传优势,开展特色委托展览

科普场馆由于其公益属性和一定的政府性背景,在活动宣传层面上具有先天优势,容易得到观众和潜在活动参与者的认同。与社会场地相比,在科普场馆内开展展览项目,可以开展更多的配套活动,展览预期效果及人气上对承办单位会有较大的吸引力[4]。

因此,科普场馆应注重立足自身特色,创建品牌效应,坚持长期开展特定相关类型的展览活动;在开展展览活动的同时,注重基础科普,形成寓科学普及于产品、展品和特定的活动中。长此以往,将会形成一定的平台效应,使自已成为系列活动的首选场地,高质量的委托性展览也因此会蜂拥而至。

例如,低碳科技馆举办的委托型展览活动WMR世界创客机器人大赛中国赛、小发明家盛会暨创业博览会、“少创汇”等展览活动已在青少年学生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部分家长慕名跨城区前来报名,更是反映到科协主管部门要求低碳科技馆增设分场地,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

(四)突破场馆空间限制,扩大展览社会效益

短期展览由于具有灵活、多变的内容及组织形式,可以突破场馆空间的限制。目前能将短期展览带出去的场馆只有少数几个大型馆,若有更多的场馆将短期展览带入学校、社区,走进群众密集和更需要科学普及的地方,那么该展览的社会效益便得到了扩大,科学普及的覆盖面也将大大提高[5]。

例如低碳科技馆自行研发的展览“现代军事科技主题展”“牛奶盒的后半生”在场馆制作展出后,便转移到了相关企业展馆、科普基地、中小学校进行展出。其中“现代军事科技主题展”在杭州临平、建德、淳安三个相对较偏远地区展出,仅仅5个月便接待了近6万人次参观,受到了广泛好评。通过展出体验、宣传阵地的转移,扩大了展览的覆盖面,大幅提升了展览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

四、结束语

科普场馆要重视短期展览在塑造形象、吸引观众回头率方面的作用,深入研究各类可能开展的展览项目。除引进展览外,可在以合作展览为重点的前提下,一方面积极开发自主展览,并探索展览的交换展出,丰富展览资源;另一方面着力创建宣传平台,吸引、引进高质量委托展览。最后,在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高吸引力的展览前提下,可以走出场馆本身空间的限制,参加社会性科普展出,扩大科学技术的普及面、实现科学普及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马宇罡,莫小丹,苑楠,等.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历史、现状、未来[J].科技导报,2021,39(10):34-47.

[2]韩军.加强公立博物馆临时展览经费管理的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7(15):32-33.

[3]邢广伟,杨婧.科普主题展览教育的创新与发展[C]//2014首届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14:62-67.

[4]欧亚戈,王洪鹏.浅谈科技馆短期展览的定位、选题与运行[J].学会,2016(9):62-64.

[5]陈涛.浅析目前科技馆临时主题展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展望,2016,26(13):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