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莺花杂志》所载短篇言情小说模式之新变

2022-04-01魏旭

文学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报刊

魏旭

内容摘要:《莺花杂志》是1915年由孙静庵和胡旡闷编辑、在上海发行的女性文学刊物,杂志以小说为主干,短篇小说数量较多、质量较高。其中短篇言情小说继承了传统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模式,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结局悲剧意识更为明显、人物塑造更立体多元和女性意识萌芽等新变。同时,受时代所限,作品不可避免带有某些封建性。《莺花杂志》短篇言情小说呈现出的新变具有矛盾性,体现近代文学转型的复杂与艰难。

关键词:报刊 清末民初 莺花杂志 小说创作 才子佳人

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迅速,女性报刊是近代报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代第一个女性报刊为1898年5月11日由裘毓芳和叔父裘延梁创办的《无锡白话报》,第一份以妇女为对象的报纸则是1898年7月24日由黄漱六提议、维新派人士筹办的《女学报》。陈静认为,女性报刊应定义为:女性创办或内容面向女性的独立报刊(不包含专栏或专号)①。据此标准统计,1898年至1918年共有97种女性报刊。《莺花杂志》栏目设置丰富、刊登作品质量较高,是近代女性报刊中的代表性刊物。

《莺花杂志》是1915年2月由孙静庵和夫人胡旡闷编辑、于上海发行的女性文学刊物,共3期,每期内容分四个栏目,分别是:插画、文苑捃华、稗海丛编、游艺杂纂。插画刊印绘画和照片;文苑捃华主要刊登诗词曲;稗海丛编包括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记叙性文字;游艺丛纂则负责刊登杂俎和酒令等,内容丰富。《莺花杂志》最大的特点是刊载很多女性内容,另一特点是以短篇小说为主。杂志第一期“编辑大意”里明确“本杂志之作,以小说为主干”“本杂志登载各稿,大半皆为短篇”,据统计,杂志三期共刊登24篇短篇小说,占比较大。目前学界对《莺花杂志》的研究多为梳理杂志整体情况,探究杂志特点及艺术特色,已重视其在近代女性文學中的地位,但鲜少对小说进行专项研究,对其文学地位重视不足。

中国短篇言情小说有自己的发展脉络。作为通俗小说的一脉,最初,言情小说多描写人与鬼神之情。发展至唐代时,唐传奇开始表现凡俗男女情事,内容多表现为渴望爱情。宋代话本为迎合市民趣味,产生才子佳人历经磨难后奉旨成婚的故事模式,开才子佳人之源。明清之际,大量言情作品涌现,言情小说固定为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遭人挑拨、解除矛盾、终得团圆的套路。晚清,文学传播形式发生改变,《新小说》杂志于1903年提出“写情小说”,吴趼人1906年以《恨海》掀起悲剧言情小说的高潮。民初,言情小说将儿女情事置入家国背景,把婚恋自由与反对专制相联系,悲剧意识更加强烈。《莺花杂志》三期皆于1915年出版,在民初背景下,其短篇言情小说继承传统才子佳人模式,又有所新变,传承性与创新性颇为鲜明,具有近代短篇言情小说的新特色。

一.大团圆结局转为悲情结局

大团圆结局是才子佳人小说的一个明显特点。此种小说,篇幅不长,大都是二十回左右,篇中波澜叠生,最后以大团圆结局②。如明清第一部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苏友白虽然出身贫穷,遭遇权贵陷害和小人插足,但在最后也成为进士,与佳人团圆美满;清初流传甚广的《平山冷燕》中,平如衡和燕白颔两位才子分别倾心于才女冷绛雪和山黛,欲求亲时遭小人拨乱,最后两位才子中状元、探花,和两位才女奉旨成婚,是典型的大团圆式结局。而民初背景下的《莺花杂志》短篇小说则改变这一点,将人物置于时代背景之下,故事在男女双方成为美满夫妇后继续发展,用无情命运分离二人,最后以悲剧结尾。

孙静庵创作的哀情短篇《同命鸳鸯》和《驻凤村》符合才子佳人模式,但结局已转为悲剧。《同命鸳鸯》中的翠翠和金定扬青梅竹马,成婚后翠翠因家族落难被寇匪劫走,金生多年后在江南寻得妻子踪迹,可此时翠翠已为学使妾室。金生谎称为其兄长,终见一面,因再不能相见抑郁而死,翠翠亦悲切而亡。传统才子佳人小说中阻碍二人恩爱的因素从具体人物转移到了“命运”。《驻凤村》中的考生王国梓被督学推荐为驸马,与郡主成亲。某天反贼突来,郡主殉国,朝代更迭,王国梓按郡主遗言,娶侍女为继室,生有一子后,侍女出家,母亲去世。这里同样是令人无力反抗的命运促使结局转为悲剧。

民初言情小说常常以悲剧结尾,是超越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表现。作者在自身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创作更忠于现实,使得小说具有更强的悲剧意识。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美满结局与当时稳固的时代背景有关,而近代风雨飘摇,知识分子心中充满感伤之情,对“悲剧”的自觉意识成为小说的重要部分。如《同命鸳鸯》和《驻凤村》的作者孙静庵,孙静庵1904年加入兴中会,后又入同盟会,是革命志士;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建立,此时孙静庵选择隐退;1915年为《莺花杂志》撰稿时,时局依然不稳。在特定时代背景和自身经历的影响下,孙静庵所表现的悲剧是由外部环境发生急遽变化而形成的。传统小说大多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偶有一二超迈时代的作者写出彻底的悲剧,而到清末民初,小说家无论贤愚不肖都写起“所遭至如是之酷”的故事,才智、德行和深情都无法挽救主人公的厄运,由此造成的痛苦、遗憾除了死亡之外无法解脱③。

二.扁平化人物转向立体人物

传统才子佳人小说中人物形象固定。才子品学兼优,如《平山冷燕》中的平如衡“面如美玉”“聪明天纵”,《锦香亭》中的钟景期“貌如冠玉,居然卫玠重生”;佳人闭月羞花,如《玉娇梨》中的白红玉“仪容绝世”,卢梦梨“容貌妍秀,体态端淑”;父母封建固执,如《麟儿报》中的幸夫人想把女儿嫁给豪门贵婿,处处刁难女儿昭华的意中人廉清,私自将她嫁给贝公子,《白圭志》中杨菊英的父亲杨时昌不同意女儿的婚事,不惜逼女儿跳井自尽;恶霸穷凶极恶,如《定情人》中的纨绔子弟赫炎,求亲江小姐不成,勾结太监将江小姐送入宫中选妃,拆散江小姐与双星,《飞花咏》中的唐涂专与衙役流氓结交,将才学兼备的唐昌活活打死,诬陷素娥并逼她自尽,又将其死嫁祸给吉扶云。而处于近代背景下的《莺花杂志》中的短篇小说人物塑造更为立体,作者在表现才子佳人美好一面时,不再回避其人性弱点;祛除恶霸小人纯恶人形象的同时,将其向才子形象过渡转型;父母形象则表现为具有和传统开明型父母不同的现代开明意识,体现近代中国思想不可逆的平等趋势。

才子与佳人作为小说的主体,性格更为复杂完整。《寇阿绣小史》中,秦生英俊,“风采秀逸,玉貌翩翩,村妇之荡者,呼之曰秦白凤”;秦生又胆怯,“白凤最胆怯,不敢浪逐野鸳鸯”。秦生从不主动,被阿绣热情追求,便被动接受;被阿绣父亲威胁后,便顺势离开;阿绣寻来后,又在阿绣的勾引下同以前一样。秦生薄情,第一次离开阿绣时不顾旧情,“秦涕以应,惟誓言改悔”;再遇已为人妇的阿绣时,“过蒙错爱,今宜度外置之”,阿绣杀夫就有被秦生的薄情刺激到的原因。最后秦生自刎而死,是他的怯懦、无能和薄情导致了三个人的悲剧。《驻凤村》的王国梓忠厚情深,在郡主为国殉难后,不愿再娶,“有议昏者,辄婉言谢之。人问其故,梓曰、哀郡主之义也”;但他也过于听从他人意见,没有主见。郡主不让他跟随殉国,他便逃走;母亲让他迎娶继室延续后代,他便听从母命成婚。《寇阿绣小史》的佳人寇阿绣大胆放荡,心狠手辣。阿绣“年十四五,即解画织蛾,掠蟬鬢,轻趫嫽俏,傅粉簪花,不屑作村姑粧”,她活泼热情,与秦生的两次相遇都是自己主动前去,甚至扮做男装追寻秦生踪迹,可见其求爱主动和对爱情的痴狂。她再次向秦生求爱被拒后,怒斥秦生、杀夫埋尸、火烧屋宅,疯魔放肆。《驻凤村》中的郡主朱凤德极有主见,颇有大义。在国破家亡之时,郡王让二人捐躯报国,郡主理智道:“郡马有母在,可勿死。吾死忠死孝,则可以死。郡马徒增一妇人死,是死为无名”;郡主在遗书中写道:“自恨身为弱女,不能效娘子军戎衣临阵”“所可幸者死于王府干净土,一身洁白,不失为皇帝臣,可以对我列祖也;不失为王国女,可以对我先王也”,可见大义。

配角形象在《莺花杂志》中更为立体化和多元化。父母在小说中体现出符合近代背景下开明民主的特点,恶霸小人不再是破坏才子佳人感情的元凶,而是小说中的“第二才子”,被命运安排成为无辜的牺牲品。《同命鸳鸯》中翠翠的父母知晓女儿非金生不嫁后,“若以贫辞,是违背其诚意,而挫过此一段好姻缘也”“凡幣帛之类,羔雁之属,皆女家自备,迎婿入门”。金家父母心里明白“门户甚不相敌”,但为了孩子,也没有抗拒上门。可见两家父母都不再恪守封建习俗,更为开明。《驻凤村》中王国梓母亲颇有现代女性自立的特点,“守志教养,承先人所遗田二百于亩,颇自给”;她能在儿子两难时能提出符合实情的合理建议,“重郡主之义而餒王氏之鬼可乎,况郡主之言,月英性淑嘉,欲汝娶为继室,是娶而不失为郡主之情也,而吾又甚欲媳月英,以娱我暮年,岂不一举而两得乎”。《同命鸳鸯》中的学使是不知情的无辜之人,他友善对待金生,毫无恶意,却在无意中拆散了翠翠夫妇。《寇阿绣小史》里的袁三小同是受命运安排的可怜人,他偶遇秦生后,“将抵山庄,秦拱与之别,袁坚执其袂,曰、深夜将何之,且伏莽繁多,毋孟浪,敝庐在迩,请即少休,晨起送君至大仪,康庄可无虑也”,袁三小热情朴实、待人诚恳,却被迫承担由秦生怯懦带来的致命后果,被阿绣残忍杀害,家破人亡。

《莺花杂志》中的短篇小说对人物关系和情爱心理有新变和扩展,具有现代气息。近代思想变化迅猛,小说中的才子佳人加入真实的性格因素,符合时代特色。同时,越来越多的父母受西方开明思想影响,封建大家长传统形象逐渐分崩离析,在文学创作中表现更为通达。明末清初也有把家长塑造为正面人物的才子佳人小说,是因为当时代表新爱情关系的思想刚刚萌芽,在社会生活中还没有出现积极支持保护它的新的力量,故此不得不把旧的势力乔装打扮起来冒充为新思想新关系的支持者和保护人,这正反映了新思想的软弱无力④,而近代背景下出现的开明家长形象是时代发展和新思想涌起的必然。同时,“恶霸”“小人”形象本身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叙事傀儡,他们的出现并非以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来打动读者,只是为了给才子佳人的结合和团圆制造“麻烦”⑤,而《莺花杂志》短篇言情小说往往把悲剧原因归为“命运”,使“恶霸”形象得以解脱,拥有自主人格,使得情节也更为流畅。此类发展变化一方面反映作者在跟随时代有意识做出改变;一方面也体现出,报刊的商业性开始要求小说创作要符合读者期待和当下社会的思想变化。在报刊“作者——媒介——市场——读者”的循环模式下,商业需求与读者期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短篇言情小说,带来文学的现代性萌动。

三.女性角色凸显女性意识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据时代不同变化明显。因社会环境动荡,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能力和才华都远远超出男性的女性形象⑥。在明末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更多表现为才德貌兼备、恪守礼制、能够治家处事。如《玉娇梨》中的白红玉“到得十四五时,便知书能文,竟已成一个女学士”“内中大小事俱是红玉小姐主持”,卢梦梨亦是“素性只好文墨”“虽然年少,却虑事精详”,引得倾慕她们的二位才子叹服其品质才能。而在近代,伴随着呼吁女性解放、女性参政的呼声,《莺花杂志》在女性角色塑造上更进一步,女性除了在德才貌方面突出,还渴望自己掌握婚姻与人生,追求独立自由,体现鲜明的现代女性意识。

《汧国夫人第二》中的名妓吴朝霞勇敢聪慧,自己为自己争取新生活。吴朝霞与屡试不中的书生朱文徵两心相许,而朱生钱财散尽,即将被赶出青楼,此时吴朝霞抓住机会,在太守宴上恳请太守为自己赎身,言辞真切动人,条理清晰。太守被其打动,答应赎身。吴朝霞具有远见卓识,二人相守后,“妾知火坑之不可久居也,平日盈余之资,寄存姊妹行者尚多”,又在朱生不想考功名后逼他继续赶考。吴朝霞自己筹谋爱情和生活,挣脱泥潭,奔向新生。

《金钏缘》中的赛嫦娥勇于追求独立与平等。赛嫦娥美貌,“年十七,常艳妆立门前”。偶遇权贵时,身份虽不及制军夫人显赫,但仍能从容应对,不阿谀奉承也不怯懦后缩。值得一提的是,女性追求自由平等不仅体现在主角身上,配角也有此特点。如赛嫦娥的姨母听闻黎生怀疑赛嫦娥“女子常以娇靥示人,毫无羞涩,恐非贞媛”后怒斥黎生,“黎家牧牛儿,何其可笑。赛嫦娥非街头菜把,听人掀掷者”。姨母不把女性看作攀附他人的物品的做法体现出女性独立意识并不为彰显主角而存在,而是逐渐植根于大众心中。

《寇阿绣小史》中的阿绣渴望自己把握命运。她三次向秦生示好乃至崩溃后杀夫放火,都是阿绣不甘现实、想迅速逃出牢笼的强烈表达。《筝娘艳史》里的筝娘如男儿般闯荡江湖,自己挣数万金家资。《驻凤村》中的郡主身为王家女,在殉国之时痛恨自己不能领兵,渴望掌握舊时只有男性才能掌握的君权与军权,都是渴望自立自强的现代女性意识体现。

《莺花杂志》处于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近代,小说中的人物体现出女性独立意识是必然发展,但因时代所限,人物依然存在某些封建观念。如吴朝霞依旧甘心伏低做小;筝娘最终不过是拿自己的家产补贴夫家,只是给夫家带来财产与后代的“物品”等。《莺花杂志》现存三期皆为1915年发行,此时虽然已有维新派力求禁缠足与兴女学,也有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表《女界钟》等女权专著要求解放女性,但在封建主义顽固不退的现实情况下,女性意识不会超出时代限制迅速彻底觉醒。同时,受传统礼教影响的男性作者即使身处近代社会,内心深处依旧渴望妻妾成群、翰林高中,这也是作品存在封建男权意识的原因之一。《莺花杂志》内容繁多,相比杂志中“古今艳体曲选”中刊载的“绣鞋刚三寸些儿大,细腰身捻就无一把”等着重描写女性纤弱外表、“闺秀年谱”中讲述历朝历代皇家女美貌动人、诗才卓绝等内容,《莺花杂志》短篇言情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萌芽是对近代女性小说倡导解放女性思想、追求人格独立的有力回应,不仅在启蒙大众、促使女性思想解放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文学史上也颇具意义。

中国古代描写爱情的小说,有明显的继承性和流变过程。才子佳人小说,源流可上溯到唐人传奇、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生活面有所拓宽,世情方面的描写有所增加⑦。随着《红楼梦》的问世和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倡导,言情小说从现实吸取新的思想与新的写作方式,但传统才子佳人模式依旧对小说创作有所影响。

晚清近代,报刊大量勃兴。《莺花杂志》新旧文体掺杂,诗词曲内容丰富,在同时期报刊中质量上乘,其中如闺秀年谱、闺秀诗集等记载历代女作家的资料可为现代研究作补充;刊登的戏曲、乐谱内容可为研究近代戏曲提供资料;通过杂志中的广告还可一探民初文化。《莺花杂志》刊载的短篇言情小说最受瞩目,它继承才子佳人创作模式,又在社会思潮与报刊传媒发展的推动下迸发新意,出现结局悲情化、人物形象立体化和女性意识萌芽的新变化。不过,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方面新旧并存,传统封建元素不会在短时间内彻底消失,所以《莺花杂志》短篇言情小说不可避免带有封建性。在近代这一特殊时期,文学作品具有矛盾性符合文学转型的必然规律。

近代文学的重要贡献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莺花杂志》作为当时文学性较高的女性刊物,其作品在近代文学转型期具有代表性:它们继承了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模式,又能根据时代发展萌发新意,是近代文学艰难转型的具体表现。

注 释

①陈静:《中国近代妇女报刊考述1898-1918》,《华中学术传播论坛论文集》,2017年。

②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020页。

③祝云赛,《清末民初报刊言情小说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11年。

④李谦:《明清小说论丛 第2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

⑤⑥王齐洲:《中国通俗小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79页,第473页。

⑦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71页。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清代词选学史》(18BZW064);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庚子事变诗歌辑笺》(20JHQ036)、黑龙江省基本科研业务经费《晚清报刊所载庚子事变诗歌资料的汇辑与整理》(1451ZD010)、牡丹江师范学院国家级课题培育项目《庚子事变时期文人交游图谱及文学地图之建构》(GP2021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清末民初报刊
2017年“少儿报刊阅读季”启动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与东北小说的文体构建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社会意识、诗学、赞助人视角下侦探小说的翻译
上海开埠与郊县手工业的转型
试论清末民初鸭绿江流域的近代教育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
《初中生》荣获首届中国优秀少儿报刊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