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初探
2022-04-01姚红彩
姚红彩
内容摘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随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学比重的增加,社会和学校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国学素养现状却不尽如人意。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要立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需求,优化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采用灵活高效的教学方式,多维度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实践活动,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职前国学素养,实现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初等教育发展。
关键词:古代文学 国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 课改
党的十八大以來,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和重要会议中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把其和中国国情及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联系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深刻意义,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学校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渠道,国学经典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阶段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初始阶段,是启蒙、熏陶、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的最重要时期。在小学阶段学习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对学生进行文化启蒙和思想道德启蒙,不但可以培养语感,开发思维,提升国学素养,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涵养优秀的道德品质。一些良好的孝敬父母、珍惜时间、勤勉向学、积极进取、自强自信等习惯和品质一旦养成,孩子们将会终身受益。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学生们也会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纳民族智慧,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语文学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国学的重要途径。”[1]近几年语文教材中传统古诗文的比重逐步提高。就拿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来说,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文一共122篇,包括108篇古诗词和14文言文,远远超出了2011版的要求的必背古诗文篇目75首。除此之外,每个单元里的“日积月累”部分要求掌握的名言、名句、俗语、歇后语、谚语、成语、寓言故事、神话故事、蒙学经典等等,也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新的部编版教材涉及的国学知识在内容上更加多样和丰富,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师范生进行国学教育,不仅惠及师范生,更能泽被后世,惠及子孙。”[2]如何把传承和弘扬国学文化融汇贯穿于在课堂教学、课后练习、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让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国学文化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陶冶学生心灵、净化学生灵魂、培育学生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使命。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储备与国学传授能力,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学习质量,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和走向。
为了掌握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国学素养现状,本篇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国学知识为依据,围绕小学语文教师对国学知识的认识、积累、兴趣、态度、要求、获取渠道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表明,从情感态度上来看,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国学经典比较感兴趣,认为国学经典中既有丰富广博的知识,又有深刻的思想和惊人的智慧,其文学文化价值跨越时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深远影响。但部分教师对于国学的认识仅浮于表面,对教材以外的国学知识不甚了了。有些教师对国学知识的基本框架不清楚,分不清经史子集。部分教师国学知识储备呈现出碎片化、浅表化的特点,缺乏系统性,只是局限于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经典篇目,完整阅读过一本国学经典的不到10%。对于教材中的古诗文篇目或者名言名句大都能够熟读背诵,但对涉及到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典故、出处不甚明了,对文本涉及到的古代文化常识更是知之甚少,结果就是教学过程中以文本阐释为主,就文论文,就事论事,难以挖掘和拓展。在访谈中,很多教师都表示目前的部编版教材国学内容占比很大,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施教能力提出了挑战,以至于他们在教学中偶尔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老师也非常乐意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国学素养,但工作后事务繁忙,很难抽出专门的时间进行专项学习。访谈中很多小学教师都表示,如果在大学期间就能够系统地学习国学知识,那么工作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古代文学课程作为高校师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直接关系到未来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的储备。但长期以来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小学教学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胜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怎样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古代文学资源丰富的优势,把丰富的国学资源融入常规课程教学环节”[3],增加师范生国学知识储备,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职前国学素养,篇论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围绕国学知识的储备和传授,从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探讨一下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
一.调整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讲述的时段从先秦到近代,时间跨度长,涉及到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很多,知识点较为密集,课程内容也较为晦涩深奥。目前大部分高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开课时间为2个学期,每学期2-4学时不等。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把课程基本内容和知识点全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全部理解与掌握,有很大的操作难度。因此,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及涉及到的国学知识,对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梳理,要弄清楚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层次,包括记忆、理解、简单运用、综用运用、重点、难点等。在此基础上重新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在理清文学史发展主线的同时,以专题形式来组织教学,制定和中小学教师所需国学素养相匹配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和舍弃,精选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流派进行学习,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篇目和知识点,不但要阐释文本,而且要适当拓展,了解和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教材中的国学文化精髓,并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唐宋诗词鉴赏》等其他专业或选修课程中涉及到的篇目和内容要略讲。
二.采用靈活高效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都是以教师口述、板书、教案、PPT等为主,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与新技术,突破单纯课堂讲授模式,穿插动画、视频、音频等形式,将课前分享、分组研讨、古代的吟诵等引入课堂,打破教师单方面输送知识的模式,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配合,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国学、体悟国学。
譬如,课前分享就是加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针对性很强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作品和重要作家有计划、有系统地来确定若干个分享主题,然后根据教学安排把这些主题平均分配到相关的每个课时。分享主题要要难易适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熟悉程度,又要和每节课时的讲授内容有机结合,起到铺垫、拓展和补充课程内容的作用。按照宿舍成员构成或者随机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认领一个课题,由老师确定具体分享的周次和时间。主题确定后,题目和角度学生自拟。课前由同学上台讲述,形式灵活,可以口述加板书,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可以采用演讲的形式,也可以提前拍成小段的讲课视频播放。可以是单打独斗,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分工合作。这个环节虽然是以学生表达为主,但是过程中不乏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比如,学生的分享内容有时候会请教师事先加以指导,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遇到主次详略不当、偏颇谬误之处或者探讨不够深入的地方,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辩驳、质疑、指正,分享完成后需要师生共同进行打分和评价。这种课前的专题分享,可以很好地展示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激发他们学习展示的热情。
这种课前分享也相当于师范生的一个口语训练项目或者微格教学项目,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说话清晰、言语得体、中心突出、言简意赅的能力,养成板书布局的意识和正确的书写规范,增强学生的作品分鉴赏析能力、教学设计实施能力和组织课堂的能力,为他们毕业后的从教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老师一定要把控好分享的时间,5分钟左右为宜,最多不能超过8分钟。时间太短起不到分享应有的效果,时间太长又会影响到老师正常上课的进度,导致喧宾夺主。老师对分享的内容和形式要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价,但是评价要以鼓励和正面引导为主,指出问题、不足和谬误之处时要委婉亲切,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分享和交流的预期效果。
三.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和模式
目前互联网所形成的各种免费的文化课程以及中国大学慕课上的各类课程资源,使得传统单纯的课堂讲授模式被打破,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就能够实现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查阅,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渠道更加多样。老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所带来的便利,选择优质慕课资源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上虽然也有和中国古代文学有关的课程,但是教学方式、难易程度、详略安排、教学进度和每个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况有很大出入,教学对象也缺乏针对性,这些网络课程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老师在引入时要注意其难易程度和匹配程度,同时要注意把握时长,截取精华和关键片段推送给学生观看。如果视频内容过多过长,就会淹没重点。除了看和教学配套比较紧密的网络精品课之外,可以再发布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材料。如根据不同的节日分别推送和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相关的诗词,经典咏流传中的精彩片断,对著名诗人的介绍和评论,诗词名篇的配乐朗诵、诗词名家的精彩演讲视频等。把这些材料通过云班课或者雨课堂推送给学生,能够有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课后老师借助蓝墨云、雨课堂、钉钉直播等平台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并根据大数据进行判断、分析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点,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利用各类平台,给老师留言,或相互之间交流讨论,取长补短,共同完成课后作业。改变过去只看重知识积累、不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改变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堂不积极、课后不复习的惰性学习模式,刺激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实效。
四.组织多样化的国学实践活动
国学素养不仅仅意味着国学知识的掌握,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人格品格的塑造。小学语文教师的职前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在提高学生国学素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实践教学活动的融入。通过实践活动的熏陶浸染,“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结合起来”[4],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国学知识,提升学生对于国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多种形式、多种视角去认知国学文化,感受国学文化魅力,领悟国学文化精神,培养积极的国学文化情感态度,激发对国学知识的探索欲。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国学社团,举办国学知识竞赛、国学经典诵读大赛、诗词大会等丰富多彩的国学文化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和古代文学的教学相辅相成,通过这样的方式,以赛促学,促使广大同学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在学习和记诵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精神境界,陶冶情操,锻炼能力,唤醒学生心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他们更为自觉地去关注经典,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可以举办吟诵情景剧表演大赛、经典戏剧节等活动,指导学生将古代文学经典搬上舞台,通过微剧本写作和舞台表演,学生能够沉浸到所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并在精神与思想层面与人物及作品产生共鸣,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在演出中得到强化和巩固。课后作业中除了书面作业外,要特别注重学生对经典的阅读、赏析和背诵。可以举办读书会,指导学生系统阅读传统的国学经典著作,拓展国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可以选取《诗经》《论语》《荀子》《世说新语》、苏轼等国学经典和重点作家作为阅读主题,老师提前开出参考书目,学生充分阅读后在读书会上进行讨论和交流,老师及时点评和总结,提高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解读能力。可以建立国学文化交流公众号,组织优秀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管理,对国学文化进行图文并茂、声文并茂的编辑和演绎。也可以将国学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档案馆、历史文化遗址,参与“非遗”保护,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现实中感受国学文化的魅力,并对这种文化的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意义进行深入的发掘和领悟,自觉成为国学文化的继承者与践行者。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育师资入职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要充分发挥国学资源丰富的优势,立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需求,重新确定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断探索灵活高效的教学方式,优化师范生国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途径,实现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有效衔接,并将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引导他们知行合一,从知识、情感、能力各方面做好职前准备,这样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凸显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当代价值,服务地方经济教育发展,为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打下根基。
参考文献
[1]孙尔文.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知识掌握现状与提升策略研—以沈阳市9所小学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2]张泓平.师范院校实施国学教育的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02):36-38.
[3]龚红林,王兆鹏,朱向红,梁娟娟. 师范生国学素养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05):67-71.
[4]罗香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09):346-348.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课题研究项目《基于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的高校师范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探究》(项目编号:2021-JSJYYB-103)。
(作者单位:中原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