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命题转向的地理作业设计
2022-04-01汪宇飞王志军
汪宇飞 王志军
摘 要 浙江实施地理高考自主命题已有十余载,现有的近20份高考真题卷试题的呈现反映出高考命题思路的变化。在双新背景下,基于高考命题的转向研究地理作业设计是教师的必备技能。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地地球运动”为例总结出作业设计应遵循的3点原则,即“抓大放小,突出主干”“注重体验,加强实践”“立足生活,创设情境”,并基于生活情境探究原创作业设计的闭环管理路径。
关 键 词 高考命题 地理 作业设计 试题命制
引用格式 汪宇飞,王志军.基于高考命题转向的地理作业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2(10):75-79.
浙江地理高考自主命题始于2009年,至今已经有了20余份高考真题卷(8份老文综卷+12份新高考选考卷)。通过对这些高考真题卷的深入研究,可以分析浙江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趋势。通过编制符合新高考命题风格的作业,即真实情境下素养立意的作业,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的同时,有效地培养教师的作业设计和试题命制等能力。
一、多重视角看高考地理命题转向
1.官方视角——宏观把握命题思路
毫无疑问,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一线教学人员、考试评价者指明了方向和要求[1]。高考命题和考试评价都离不开课程标准的宏观指导。在浙江实施地理自主命题以来,主要受两个版本的地理课课程标准的指导,而两个版本在地球运动部分内容的表述上有所差异,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获悉,在行为动词上,2003年版本用的是“分析”,而2017年版用的是“说明”。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分析”指的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间的关系(与综合相对)”;“说明”在作为动词时,指的是“解释明白、证明”[2]。由此可见,从能力要求层级来看,说明的能力要求要高于分析。与此同时,2017年版课标指出要“结合实例”,这不仅给一线教学人员指明了教学方向,也给考试命题人员提供了借鉴思路,即结合情境案例。
学科指导意见也是考试命题人员重要的参考依据。省教育厅教研室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线教师在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新课程理念落地不到位。为此,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学科指导意见应运而生,主要是给一线老师可操作性更强的细致化指导。浙江高中地理学科指导意见主要有2012版、2014版和2021版三个版本,有关地球运动的表述差异详见表2。
需要说明的是,2012版和2014版中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学考水平,发展要求是选考水平。根据浙教基〔2014〕113号文件,2014版学科指导意见适用于2014级新生[3]。这个问题从早期学考试卷(2014级以前,学考中有地球运动的考查)和后期学考试卷(2014级以后,学考中没有地球运动)的差异上可見一斑,这也直接体现在新高考学选考合卷(70+30)中,前面70分学考内容中没有地球运动,地球运动只能出现在后两道综合题中。与此同时,从命题考查的要求来看,将2012版的基本要求变为2014版的发展要求,且删除了2012版的发展要求,难度有所下降。2021版学科指导意见将地球运动分解为四个目标,目标撰写采用“过程与方法(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条件)+知识内容(知识目标)+落实素养”的表述,这说明地球运动部分教学时要注重体验式教学,在体验中领悟原理、解释现象。
2.时间视角——概括试题特征变化
浙江地理自主命题始于2009年,回首过往十余载的命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文科综合阶段、新高考学选考合卷阶段、新高考学选考分离三个阶段。笔者通过梳理历次真题卷,概括出阶段的试题特征(如图1),并整理了地球运动部分的知识考点分布(见表3)。
从图1和表3可知:浙江地理高考总体侧重于地球运动的意义,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鲜有涉及;在2017年11月到2020年1月这个阶段,选考卷中出现星空观测题属于浙江选考卷一大特色;受制于考试要求限制,地球运动一度只能出现在综合题中,并由此出现作图题,属于浙江卷的第二大特色;传统文综高考更喜欢用抽象的图文材料侧重考查太阳高度角和晨昏线等有关知识,整体难度大,而新高考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查角度的更加宽泛,注重生活情境挖掘。
3.专家视角——把脉命题最新动态
每一次选考过后,浙江教育考试院的官方公众号和众多的官方媒体(如杭州日报、自主招生在线等)都会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各学科选考科目的命题思路和学科专家们对试题的评析。从近几次的选考命题思路和专家的试题评析中,可以探寻本次考试中地球运动的命题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最新动态。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到,出现频次最多的是“地理实践”“考核能力”“立足/贴近生活”“突出主干知识”“创设情境”“核心素养”等,这给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凸显了设计理念。
二、高考命题转向下地理作业的设计原则
根据前文所述,并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地球运动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抓大放小,突出主干
地球运动是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又是地球运动的主干,我们可以通过两个版本课程标准的表述以及历次考试的考点分布加以佐证。换言之,我们在进行地球运动作业的设计时,要更加侧重对地球运动意义的考查,相对淡化地球运动特征的考查。当然,完全避开运动特征也是不可取的,离开运动基本特征大谈地球运动的意义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新授课时,适量的地球运动特征的作业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做铺垫,但在复习课中,则应该突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作业设计时要有清晰的目标。
2.注重体验,加强实践
地球运动中有许多实践活动可以开发挖掘,如观察日影长短和方位变化、了解日晷的原理并制作简易版日晷、立杆侧影确定地理坐标、月相的观测、金星伴月及日食月食等天文观测。因此,地理作业的设计不要局限于纸质作业,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
实践作业1:在月相观测教学前,设计了一张月相观测表,让部分学生每天在同一时间、面朝同一方位定时定点定向观测,让另一部分学生随机观测。
实践作业2:观测教学楼前的旗杆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观察要求:1.记录观测的时间;2.画出影子方向;3.关注影长变化(可以脚步丈量)。
实践作业3:简易版日晷制作及使用
3.立足生活 创设情境
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级,每一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整合不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概念、思维、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4]。
由此可见,情境水平是区分学业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地球运动与生活关系密切,因此,要立足生活情境的开发来设计作业。传统的地球运动出现大量各式各样投影的光照图及晦涩难懂的抽象材料,显然已经不太符合新高考“情境·素养”立意的要求,此类作业选择在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一定价值,但不适合大量重复使用。2021版学科指导意见在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地球运动”中所选用的作业设计案例来源于萧山中学任东来老师每天上班路途中经过某路口所拍摄的日出景象[4]。
三、高考命题转向下地理作业的设计路径
当前,各种教辅资料及网络下载的作业练习大量涌现,但使用起来难以令人如意,或者考查方向有偏差,或者不符合情境素养立意。因此,教师作为新课程、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实施者,自主设计作业能力亟待提高。结合长期教学实践,笔者概括出基于生活情境的地理作业设计的闭环管理路径,见图3。
笔者以本学期的某次作业练习为例,详细阐述该原创作业的设计流程。
【原创作业示例】汽车遮阳板可以减轻正前方或侧前方刺眼的阳光对司机视线的干扰。一般的家用轿车的遮阳板被折叠安装在司机的头顶位置,司机可以根据阳光照射角度,合理使用遮阳板来保障行车安全。图4为汽车遮阳板示意图(下翻90°),图5为淳安县(119°E,29.6°N)某地理老师每天驱车上班的路线图。根据材料,回答第1、2题。
1.2020年5月10日上午8时,该地理老师在上班途经某路段时,阳光刚好从街道的正前方射入眼睛,格外刺眼,不得不打开遮阳板。该路段可能位于图4中哪一路段( )
A.① B.② C.③ D.④
2.如果不考虑天气及其他人为因素,下一次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遇到上述情况,最有可能是下面哪一天( )
A.2月1日左右 B.次年5月10日左右
C.8月2日左右 D.11月15日左右
【参考答案】 C C
1.捕捉记录生活情境
要敏锐地观察生活情境,需要一双地理眼,即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生活的情境,把可以为教学服务的生活情境挖掘出来,并用镜头去记录下来。捕捉生活情境的主体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乃至朋友圈中一些具有地理属性的照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最好使用连续的镜头不断地记录,这样不仅可以验证科学性,使结论更具说服力,而且通过连续的观测可以体现地球运动所带来景象差异,诸如手机相机中的延时摄影、慢动作、全景摄影等功能可以更好地辅助记录。上述试题情境中源于笔者在开车上班图中某路段遇到阳光直射眼睛的问题而引发的思考。
2.图文素材处理打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无图不成题。因此,除了文字的编辑外,本题主要侧重于对图的处理,本题主要有两幅图,图4为汽车遮阳板示意图,原本计划将行车记录仪的画面截图,但存在光斑导致成图效果质量不佳,故舍弃;图5为笔者上班线路图,由笔者上班线路百度地图截图修改而成,原图为图6。
在图6的基础上,笔者对线路进行了重绘,删除了图中地名、街道等干扰信息,添加指向标和比例尺,让印刷后的成图效果更好。
3.组内研讨修正完善
在第一版试题的基础上,经过组内的第一次研讨,图5说明中添加了淳安县的经纬度,设问2中增加了不考虑天气等其他因素,问题2的四个选项中增加了“左右”。与此同时,对遮阳板的描述文字做了必要的删减,使其更加言簡意赅。
4.设计作答测评量表
根据上述作业,设计学生作答水平测评量表,见表6。
5.学生作业总结反馈
在学习完太阳视运动后,将试题印刷发放给学生练习,最终统计出如下结果:全校地理选考学生第1题平均得分为1.29,正确率64.4%,第2题平均得分为0.89,正确率为44.4%。政史地组合班级与物化地或物地技组合班级中存在明显差距,说明此题的区分度较好。同时,也给我们进一步优化试题提供了方向和指导,例如在政史地组合班级中如何改编试题降低难度,而在物化地组合班级如何增加设问进一步考查学生对太阳视运动的认知水平等。
在双新背景下,大量使用传统的习题试题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这对教师的作业设计、命题能力提出新挑战。以各类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素养水平是大势所趋,这在地球运动部分体现得尤为明显。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学术情境、生产情境的开发利用难度大,而对生活情境的挖掘可行性更高。
参考文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2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383,1233.
[3]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的通知:浙教基〔2014〕113号[A/OL](2014-09-30).http://jyt.zj.gov.cn/art/2014/9/30/art_1532973_27485
135.html
[5]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指导意见(地理2021版本)[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89.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