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初中物理学业质量评价
2022-04-01张明霞王治斌
张明霞 王治斌
摘 要 社会竞争激烈,各阶层比拼、焦虑助长了教育短视化和功利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违背了教育规律。“双减”政策的出台必将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文章介绍初中物理学业质量的多元评价、隐性评价、目标评价和即时评价,努力纠正学业质量评价偏差,着力推升“双减”政策下物理教学质量和学业水平的进阶。
关 键 词 “双减”政策 初中物理教学 学业质量评价
引用格式 张明霞,王治斌.“双减”政策下的初中物理学业质量评价[J].教学与管理,2022(10):71-74.
信息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各阶层比拼焦虑逆袭,教育竞争内卷化严重。很多“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们坚持认为,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兴趣爱好进行强化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成绩(确切地讲是考试分数)。事实上,很多学校也是这么做的。义务教育民办,优质生源垄断,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课业负担过重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1],目的是让教育教学回归校园,让学生学习返璞归真。“双减”政策的出臺必将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引擎,为学业评价注入新动力。构建科学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一度成为教育界的领导、教师和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我们从了解学生的物理认识和想法开启调查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其中有效答卷278份(男118,女160),整合归纳得到原始数据3000余条,分析统计得出调查结论。限于篇幅,仅列举要点如下。
关于不喜欢学物理的原因:选率最高的是“成绩不理想”(29.8%),且女生比男生高出15.9%;县重点校16.9%,另两校分别为42.0%与35.5%(性别差异均高出县重点校)。次高的分别为“太难太费劲”(18.6%)与“跟不上”(14.9%);“从未感兴趣”的选率为5.9%。这些数据表明影响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主要是成就动机。原有的物理学习兴趣怎么会急速衰退呢?
关于学好物理关键的认识:选率最高为“弄懂”(56.2%),且学校、性别和年级差异不明显。选率依次为“多做题”(55.2%)和“认真听讲”(38.4%)(做题方面县重点校低于其他校10%左右,选听讲的女生比男生高出40%);而“多动手”“多观察”“勤总结”与“独立思考”的选率均在半数以下。这些数据表明学生虽然尚处在题海战状态,但还是能够正确感知学好物理的关键;也说明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方法。那么,改善物理学业质量评价的突破口又在哪儿呢?
关于在物理学习中最应重视的方面(“最不重视”项为校正题):选率最高为“思考分析过程”(71.1%),次高为“解题技巧”(35.1%);顺次为“规律”(28.5%),“习题”(24.6%);选率最低的为“作图”(5.4%),次低的是“物理运用”(10.1%)。值得注意的是“概念”“实验”类的选择均约1/4。以上数据说明多数初中生虽能正确认识物理学习的特点--注重分析,但尚不能认识概念、规律、实验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也没能理解作图与应用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甚至也没把它们视作物理解题技巧的有机成分。另外,“概念”一项在县重点校的选率比“规律”低3/4,这又表明学生对概念学习的基础性与重要性的认识不甚明确。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状况均与当前以物理解题思维代替物理科学思维的倾向有关,物理学本身的难度和物理教学活动是影响物理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这也是物理难学,难出人才的病根之所在。以学生考试分数为学校打分,给教师排名,进而导致教学活动严重受制于学业评价的指挥棒。教学要有所改变,教育应与“双减”契合。“双减”政策下,初中物理学业质量评价实践一方面是减负,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另一方面就是增效,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和效果[2]。为避免低效或负能的物理学业质量评价,本文从常规处探寻问题切口,见微知著,推陈出新。
一、多元评价
长期以来,说起学业质量评价,其主体一定是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生成绩的衡定有着不可置疑的“绝对权威”。“双减”应声落地,要把学生从过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救出来[3]。只要不“唯试卷是从”,评价主体就会一改“绝对权威”随之回位至学生[4]。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成长是综合的。提升物理学业质量的任务终归要落实到课堂,发力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在物理学业评价过程中要全面认识学生,多角度观察学生。物理教学不只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1.物理知识结果性评价
以智力评价为主的国家课程“常规考试”占比80%以上,因规范正式、规模大、影响广,其权威还要继续维护。“双减”政策下考试次数大幅减少并不意味着其重要性下降,相反会有所提升。因为迄今为止,我们还无法找到更为科学的学业评价方式取而代之。但不可否认,许多初中物理学业内容是当前书面测试考不出来的(如物理观念、科学探究、思维兴趣等),要关注初中生的非智力发展,结果性评价相对要刻板一些,可补充实验探究、解题竞赛、物理论坛等灵动的过程性、表现性评价等。
2.物理学习过程性评价
在活动中评价学业质量,更能凸显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现象学生只能从书本或者老师的口中得知[5]。只有明确了物理现象发生的条件和过程,才能形成比较清晰的物理概念;只有掌握了物理思维和研究方法,才能掌握物理技能和学习技巧。要获得必要的学习方法,该画图的画图,该用公式的用公式。如在“速度和平均速度”一节,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八年级学生的难点。为确保学习质量,将学生置身短跑比赛过程之中观察并思考:怎样才能比出快慢?最常见的方法是同时起跑,谁先到达终点谁快。原理呢?路程相同,先到者所用时间较短。更进一步,如果跑的路程较远,怎样才能知道谁快呢?不是同时起跑呢?在这一过程性评价中绝大多数学生就会想到:相同时间(1秒、分等)内所跑的路程能够表示运动的快慢。那么理解速度单位“米/秒”“千米/小时”的意义便不言而喻了。类似地“功率”“电功率”“压强”“电流大小”等物理概念也就触类旁通了。
物理听课笔记是物理学业质量评价最重要的过程性资料,好的例题、解法、知识结构和听不懂的地方都要记下来。从中完全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和质量。如果学生掌握了抽象知识获得的过程,就会形成自觉实践、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的科学品质。
3.物理课堂表现性评价
在物理课堂学习中要让学生敢想敢说多动,勇于表现。例如利用班级优化大师等信息技术工具可达成灵活设置评价内容,灵动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等评价指标。在物理实验展示环节,全班同学自由评价,自己也是被评价者,不仅要评价同伴,还要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评价。学生不再被动地听讲、做题,而是多元互动、亲自实践。“小老师”助教就是很好的尝试。
另如一题多解、解题思路分享、小组活动、实验报告、实验演示、实验作品发表或获奖、主题汇报等表现形式可以评价学生考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及独立思维和运用规律的素养。物理课堂记录簿中有学生的举手次数、作答效果以及课堂生成,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一举一动被真实定格,能够作为初中物理学业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应充分重视其无可替代的价值。
多元评价有利于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达成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活化物理学业质量的考评机制。
二、隐性评价
升入八年级孩子们开始学习物理,面对声、光、电、运动等许多光怪陆离的现象,充满了好奇、惊喜,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第一个学期物理学业评价不一定要分出高下优劣,教师应以引导、激疑为重任,切实保护并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呵护物理学习欲望
由于隐性评价没有固定外显的形式和内容,自由灵活,往往表现为教学机智,成效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学习“摩擦生电”一课,我们用“小人跳舞”的游戏引入。小人为什么会“跳舞”?你说,我说,大家说,教师时而欣然点头,间或抿嘴微笑,评价藏于言笑之间而不为外人知。师生互动和谐融洽,物理课堂生动鲜活,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得兴趣盎然。
2.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奥秘藏于其中。物理教师经常激励学生对常见物理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引领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并以此为乐。学生们怎能不喜欢学物理?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为人处事的姿态,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甚至说话的方式等等无不对成长阶段的初中生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教師用热情和真诚的人格特质化解了学生物理学习的畏难情绪,用目光和手势传递着阳光心态就是实实在在的学业评价。这就是隐性评价的魅力所在。
三、目标评价
“双减”政策落地表面看是在有效缓解家长焦虑,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实则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开路。
就初中物理学科来看,书面考试所能够体现的学业内容其实很有限!学生在实验探究、科学思想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发展,还有更多的潜力待发掘。“双减”助力,提质增效,物理教与学始终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以多种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提升学业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制定个性发展目标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只要给予适当的正向引导和肯定,完全有能力自立自强。相反,如若评价不当,失望情绪就会萌生。没有好成绩不是好学校,只有好成绩也不是好学校。初中物理学业质量评价正由“侧重成绩”转向“促进发展”,初中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加快思维发展,提高认知效率。而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同步、不均衡的,因而是独特的、个性化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帮助他们制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成才心切的家长们并未意识到孩子过早起跑,负担过重会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揠苗助长终将得不偿失。在物理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过程的演绎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画龙,教师点睛,师生共同创造发展性的课堂生成。
2.开展目标评价
在课内学好,在校内“吃饱”既是学业评价工作的起点,也是实践研究的归宿。开展目标评价要转变“育人成才”观念,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重视孩子思想品德和个性特长等培养,真正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的目的。
如有一个正负极模糊不清的6伏蓄电池请你判定,要求写出方法和步骤。这样的考试题并不多,但学生的方法可能不会少:方法1,用电压表(0~15伏)测蓄电池两极,根据电压表指针偏转方向来确定。方法2,用电流表、灯泡、开关、蓄电池、导线组成一个电路。试触开关,根据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来确定。方法3,用一段直导线通过开关联接蓄电池的两极,拿一小磁针放在导线附近,瞬时接通根据小磁针N极偏转方向(安培定则)来确定[6]……
另如有一只电阻为0.02欧姆的电流表,只允许通过3安培的电流,试问:能直接接在一节蓄电池的两极吗?学生们多用比较电流的方法解题,而个别学生用比较电压的方法可以吗?我们认为只要能说出解题依据就应该得到赞扬。
开展物理小课题研究也是非常好的发展性评价路径。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研究方案,拓展自己的发展目标。其间通过调查采访、合作实践、信息搜集,不但增进了对物理的了解和兴趣,而且深刻感受了科技就是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四、即时评价
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教师评价他们时只看考试成绩,为了被教师认可,在集体中获得成就感,只能努力考个好分数。如果学生的分数变为评价教师优劣的唯一手段,教师们就只好一门心思抓成绩。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提高成绩就会成为必然,教育异化、恶性竞争、学区房、择校热、补习班……由此而生。
传统的物理学业质量评价,比如每日的作业评阅、期中、期末考试都更多地停留在课后。这对于创造性物理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是不公平的,因为灵感往往具有瞬时性。滞后性评价尤其不利于高精尖稀缺人才的脱颖而出。“自由是创造的前提。”(马克思语)为此要创设自由、公平的物理学习空间,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力,给予创造精神生存、发展的广阔天地和特殊人才生长、成长的公平机会。否则,所谓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都是空话,所有的评价就没有了实际意义。
1.实现教学评同步
物理学业质量即时评价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实际水平,更关注他们在物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教学评同步有利于基于公平的发展竞争,全面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习历程,充分发掘个人的潜能。如教授《二力平衡》一节,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以五个层级实验安排,课程目标细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物理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问题,层级评价学业习得情况,使学业目标具体可测,让评价公平及时且可视化。
2.强化现场反馈
即时性评价不同于以往的小测试,要求每个同学或个体或小组边学习边实验边总结,作品当堂展示,作业面批等,通过现场反馈,学生可以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程度,并能进行相应调整。教学评相互依存,合拍“共振”。全班学生量才而进,机会均衡。
总之,多一把物理学业质量评价的尺子,就多一个爱学习物理的孩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线,以公平为主旨,将初中物理学业质量的多元评价(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隐性评价、目标评价、即时评价落到实处,实现物理学业质量评价权力的回归、评价主体的回位。那么学生就不用择校,不用参加过多的考试,不用花钱上课外辅导班,义务教育又恢复了正常秩序。这是“双减”政策顶层设计的初衷,是“双减”政策的落点。当然,新的困惑——多下来的时间做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双减”落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关注身心健康。我们在以后的物理学业质量评价中,尝试将学生参与的态度、学习过程和成长轨迹纳入评价范围,可以涉及活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和卫生习惯等方面,进而建构实践创新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初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教育发展的“共同富裕”,确保“双减”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最后,我们要呼吁发挥好发达地区龙头作用,带动落后地区制定切合域情的初中物理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促进区域内物理教学评协同均衡发展。有了标准,教学改革才有方向,交流经验才有准则,教学研究才有依据。我们将继续以总结、继承、发展的态度吸取全国物理教学经验,研究物理课堂规律,探讨物理学业质量评价实践,共同营造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新景象,构建初中物理教育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叶蓓蓓.着力推进“双减”政策实施 加快构建良好教育生态[N].广西日报,2021-10-28(006).
[2] 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難点与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71-80.
[3] 龙宝新.中小学学业负担的增生机理与根治之道——兼论“双减”政策的限度与增能[J].南京社会科学,2021(10):146-155.
[4] 梁旭.提高物理教师学业质量评价能力的路径[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07):1-5.
[5] 曹宝龙.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探索[J].物理教学探讨,2018,36(06):1-5+9.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