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虑文化与环境因素的生态圈伦理构成研究

2022-04-01马旭军白灿韩克勇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

马旭军 白灿 韩克勇

摘 要:共享经济的发展使企业之间可以通过构建生态圈实现价值的共创共享。但是,目前对生态圈的评判仍没有十分规范与全面的评价体系。对生态圈成员从商业伦理的角度进行评价能够使企业规避合作风险,有效选择合作伙伴。基于生态圈及生态圈伦理相关理论,考虑多种文化和环境的因素,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9个三级指标的生态圈伦理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打分法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显示该指标体系可以实现对生态圈伦理较为全面的评价。

关键词: 生态圈伦理构成;文化和环境因素;指标体系;模糊打分法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22)02-0132-07

一、引 言

共享經济的发展使企业之间的距离、关系等都发生着深刻改变;数字化为企业创新带来了诸多可能,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创新行为[1],不仅为企业与外部资源全面开放链接提供了充分的机会,而且为生态系统到生态圈的转型奠定了技术基础。随着企业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竞争与合作的范围无限扩大,网络化情境催生了复杂网络竞合,又进一步推动了企业之间的复杂链接。通过构建生态圈,以信息和数据作为载体实现价值快捷、精准的流动,多维的共生与协同,可以取得竞争优势并领先发展。生态圈中企业合作的成员除了上下游企业,还有数字化环境引入的企业,其本质是价值生态系统。这种协同共生的生态系统,共享整个生态圈的数据、服务、产品包等资源,共同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并与成员分享价值,区别于过去单个企业的局部盈利。

经济一体化、数字化对已有的企业管理理论和逻辑形成了挑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商业逻辑和管理思想[1],使管理思想的变革呈现社会资源“再组合”的趋势性特征[2],推动了组织管理的理论创新。商业伦理作为组织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质是规避对利益的榨取,决定企业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生态圈健康发展是组织战略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由于生态圈成员具有价值偏好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尤其是当生态圈面临外部环境严重威胁时,成员违背商业伦理可能对生态圈运行和发展产生严重破坏,甚至导致生态圈的共生失衡。因此,对于生态圈中的企业来说,需要合作成员共同遵从相应的规则、规范及价值观等商业伦理。

现阶段,生态治理不仅是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关注的热点,也是组织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生态圈伦理的构成是生态圈运行的先决条件与基础因素,可以通过价值引导作用,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规范企业与合作成员之间的价值共享,进行生态圈伦理风险的长期规避。但目前对生态圈伦理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算法伦理,对生态圈伦理构成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通过研究生态圈伦理构成要素,构建生态圈伦理的指标体系,能够为企业精准识别并选择生态圈合作成员提供评价依据。

二、文献述评

(一)关于生态圈的研究

生态圈概念在生物学上是指各种生命物质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且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时代发展拓展了生态圈的研究范畴,从自然科学领域延伸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在经济与管理学研究中多有应用[3]。1993年,学者J.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概念[4],这是一种由客户、供应商、主要生产商、投资商、贸易合作伙伴、标准制定机构、工会、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等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组织或群体构成的动态结构系统[5],他们在其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形成互依、互赖、共生的关系。更多的学者将组织层面的生态圈作为一个由多个企业主体组成的共同体[6,7]、联合体[8,9],或者聚合体[10]。还有的学者认为商业生态圈内包括许多传统价值链外的成员[11],或者间接交易对象[12]、创造和交换价值的界面[13]、生态系统[14],或者将生态圈定义为一组具有不同程度的多变性、互补性且不受等级控制的参与者[15],他们相互影响、彼此依赖,利益相关。

已有研究关注到生态圈发展对企业的重要性,认为生态圈概念的引入打破了传统资源基础观视角下企业研究的局限,扩展了企业的价值链,生态圈内的主体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价值共创。企业以消费场景为中心进行跨产业横向整合的结果,是通过“并联”多类共生资源,实现企业经营模式和企业经营目标的转变[16]。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学者将生态系统等同于生态圈,有的学者认为生态圈是特定形态的生态系统[17],或者是包括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生产制造生态系统、商业应用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生态系统和外部辅助环境系统的集合性的大生态系统[2],在生态圈的研究中,有商业生态圈、平台生态圈[18,19]、创新生态圈[20]等,研究较多地关注构建生态圈系统核心企业的价值评价体系[21],主要研究生态圈的要素框架、构成分析[22,23]、构建机制、行为过程[24]、生态圈的构建或者形成机理[25,26,27]及生态圈的演变[28]、竞争优势[29]、生态优势[30,31]等。从已有文献可见,现有关于生态圈的研究多集中于内涵、发展与演化、构建与形成及战略选择等方面,主要在生态圈的内涵特征、构成及演化等方面积累了一定成果,“生态圈”理论也逐步被完善。但总的来说,现阶段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传统性研究较多,变革性研究较少。

(二)关于生态圈伦理的研究

针对现实情况中发生的数据滥用、算法共谋、掠夺式定价、拒绝或限定交易等严重违背商业伦理,破坏生态圈秩序、平衡及发展的行为,有的学者对平台发展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平台交易市场中“销售假货、虚假交易、刷单炒信”等违规行为持续发生[32],平台企业为获得更高的收益往往选择降低匹配效率,放任卖家发布虚假广告和操纵声誉等行为[33],企业社会责任或创新型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与异化、可持续性创新缺乏或算法伦理缺失等多类问题复杂交织,都影响平台型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34],应将劣质企业从平台中剔除,以避免参与企业不良的声誉对整个平台造成影响,带来不良的口碑[35]。平台生态系统的根本价值在于多边用户价值主张与价值满足[36],价值主张是平衡系统关系的动态调节机制,能够吸引各实体并在服务交易中共享资源,推进价值共创[37]。商业生态系统内成员企业基于相近的价值导向分工合作,价值导向包括企业家精神、品牌价值、组织文化、社会责任等[38,39],商业生态系统共生关系搜寻要素包括一致用户群、吻合企业自身客户需求功能定位、相近的价值导向。一致且契合的目标群体及有效需求,吸引合作双方为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建立合作关系,积极且同步的多角色参与和价值导向构成商业生态系统赖以形成的基础条件[40]。有的学者从生态圈文化视角进行了探讨,认为鼓励创新的文化对创业生态圈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文化环境对创业生态圈的进化和溢出具有推动作用[41],创新生态圈核心企业的创新文化是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保障性驱动元素,包括变革型能人文化、合作型氏族文化、协作型共赢文化[24]。gzslib202204011839

企业在与生态圈伙伴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平台交易秩序、规则,但由于生态圈内成员表现出弱联结的网络化治理[34],无论是理念、价值观还是行为,都有可能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出现摒弃价值共创共享,忽视社会责任等违背商业伦理的情况。因此,生态圈伦理是生态圈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圈良性运行所应遵守的准则与规范。构建生态圈伦理对于生态圈合法合规运行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圈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理论研究

通过系统地分析梳理相关文献,本文将生态圈概念界定为在一定的平台战略支持下,由相关参与者、价值网络、文化等构成的价值生态系统。其内涵是开放、创新和共生,目的是通过多元资源互补,实现快捷精准的价值流动、跨界多维的协同共生,创造一个开放、创新、信任、协作的生态系统;将生态圈伦理概念界定为对生态圈成员起价值引导作用的、需要共同遵守的规范与准则。

本文在梳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商业文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多种文化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将生态圈伦理分为四部分内容:遵守行业规范、体现人文关怀、具有价值诉求、具有时代精神。

(一)遵守行业规范

遵守行业规范包含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和谐友善、勤奋进取、诚信经营、公平竞争六个方面。遵守行业规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应树立崇高的家国认同感,将其发展目标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肩负起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以遵纪守法为底线,让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更好发挥;正当经营,不断谋求企业发展;坚持诚信经营,使诚信转化为可使用的资源与可交易的媒介,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维护公平竞争,对垄断、损害声誉、掠夺定价等非公平竞争行为坚决抵制,积极营造和谐、融洽、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体现人文关怀

体现人文关怀包含用户需求与体验和合作伙伴互利共赢两个方面。企业应秉持以人文关怀为引导的伦理观,深度挖掘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充分考虑用户体验与情感,以价值创造与供给为核心思考产品和服务的新模式与创新升级路径,以培育忠诚用户和终身用户为目的,建立用户需求响应机制、产品和服务反馈机制、投诉处理机制等,并持续与用户进行价值交互,提高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竞争优势,同时要注重加强用户隐私保护,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制定公正合理的生态圈利益分配与风险承担制度,培育合作伙伴间的信任,运用“利他”主义等文化软约束力加强引导,增强伙伴间资源、知识、技术的共享性与互补性,使利益共同体转变为价值共同体,避免因较高的资源与价值的分配阻力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

(三)具有价值诉求

具有价值诉求包含绿色发展和服务社会两个方面。企业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优化资源配置,组织并参与绿色公益活动,实现绿色生产经营管理与持续革新改进;明确企业的社会价值目标并融入管理实践,积极开展企业公益项目、产品或活动的动员与管理,介入社会治理,加强社会互动,增加公益性支出,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社会对企业的信任,提升企业的社会价值;注重并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个体社会责任的参与;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成为社会责任积极的承担者与践行者,更好地回报与服务社会。

(四)具有时代精神

具有时代精神包含创新发展和国际视野两个方面。增强创新意识、数字化意识,建立鼓励创新、智能互联的生态圈价值观,制定并实施数字化发展战略,促进创新元素的充分集聚与多元协同,在智慧连接与决策、数据整合、人机协作等方面加强数字化管理,共同承担创新风险;以“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契机,制定具有前瞻性或颠覆性的国际发展战略规划,不是依靠单个企业的优势与要素,而是基于生态圈的整合优势与优良资源,通过生态圈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敏锐捕捉国际市场动向,瞄准前沿技术发展方向,准确把握国际市场的规则与标准、产品的需求特征,增强国际市场规则的适应性,掌握国际市场经营的核心因素,以国内市场的发展壮大带动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相互促进,以此连通国内外市场,提高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与参与国际市场的深度;积极参与国际准则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提升生态圈的主导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审慎评估国际市场的投资政策和制度环境,合理管控和降低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与成本,建立完善的国际市场风险预防、发现及管控机制,提高生态圈整体的国际市场风险防范和规避能力。

进一步细化生态圈伦理构成要素,初步形成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9个三级指标的生态圈伦理指标体系,为方便后续研究,对各指标进行了编号,具体见表1。

四、生态圈伦理指标体系的验证

(一)设计并完成“生态圈伦理构成”打分表

1.用β表示“生态圈伦理构成”的各个指标。

2.β的打分范围为0-10分,其中0≤β<2表示“非常不重要”,2≤β<4表示“不重要”,4≤β<6表示“一般”,6≤β<8表示“重要”,8≤β≤10表示“非常重要”。

3.根据本文的研究对象,邀请5位专家对生态圈伦理指标进行打分,其中1位来自高校,该专家对伦理领域的相关研究较为深入;4位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对生态圈的运行发展较为熟悉。

4.请每位专家分别在保守情况和乐观情况下对β相较于所对应上一层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打分。

(二)收集并计算数据

1.收集数据并分别计算保守值三角模糊数(CβL,CβS,CβM)和乐观值三角模糊数(OβL,OβS,OβM),分别代表专家对β保守值(用C表示)或樂观值(用O表示)打分的最大值(L)、最小值(S)及几何均值(M)。

2.计算β的一致值Gβ。

若CβL≤OβS,说明专家对该指标的打分结果是一致的,此时Gβ计算值为gzslib202204011839

Gβ=(CβM+OβM)/2

若CβL>OβS,此时需要计算灰色间隔值,保守值的最大值CβL与乐观值的最小值OβS的灰色间隔值用Pβ表示,乐观值的最大值OβL与乐观值的几何均值OβM的灰色间隔值用Qβ表示:

Pβ=CβL-OβS

Qβ=OβL-OβM

若Qβ≥Pβ,Gβ计算值为

Gβ=(CβL×OβM)-(OβS×CβM)(CβL-CβM)+(OβM-OβS)

若Qβ

在第一轮打分后,有32个指标得到Gβ值,而其余33个指标需要请专家重新评分。

重复上述步骤,经过后续三轮专家打分,全部指标得到结果具有一致性的Gβ值。

3.指标筛选。Gβ的标准值取5,将Gβ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若Gβ≥5则保留该指标,否则删除该指标。本文在四轮打分中得出的Gβ值均大于标准值,全部保留。

(三)筛选结果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列举部分指标筛选结果,具体见表2。

(四)生态圈伦理指标体系的确立

经过对本文构建的生态圈伦理指标体系中的3个等级共65个指标的筛选,全部通过验证,其中8-10分(含8分)的指标24个,占比36.9%;6-8分(含6分)的指标41个,占比63.1%,说明专家对该指标体系的认可度较高,最终确立了生态圈伦理指标体系(与表1相同,不再重复列出)。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诠释生态圈及生态圈伦理内涵的基础上,考虑多种文化和环境的因素,提炼了生态圈伦理的构成要素,构建了包括行业规范、人文关怀、价值诉求、时代精神4个一级指标,爱国敬业、用户需求与体验、服务社会、创新发展等12个二级指标,不损害国家利益、信任生态圈伙伴、组织或参与绿色公益活动以及鼓励创新、智能互联的生态圈价值观等49个三级指标的生态圈伦理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打分法进行了四轮的指标筛选,完成了生态圈伦理指标体系的验证。该指标体系结构合理、涵盖内容全面,为企业精准识别并选择生态圈合作成员提供了评价依据。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构建了生态圈伦理指标体系,后续将通过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结合案例研究进一步论证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以帮助企业规避合作风险,有效选择合作伙伴,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规范企业与合作成员之间的价值共享,从而促进生态圈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剑,黄朔,刘运辉.从赋能到使能——数字化环境下的企业运营管理[J].管理世界,2020,36(2):117-128,222.

[2] 肖红军.共享价值、商业生态圈与企业竞争范式转变[J].改革,2015(7):129-141.

[3] 胡海波,卢海涛,王节祥,等.众创空间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平台视角的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20,32(9):323-336.

[4] Moore J  F. 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71(3):75-86.

[5] Moore  J  F. The rise of a new corporate form[J].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1998, 21(1):167-181.

[6] 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13) : 1319-1350.

[7] Kim H , Lee J N, Han J. The role of IT in business ecosystem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0, 53(5):151-157.

[8] 夏清華,李轩.乐视和小米公司商业生态构建逻辑的比较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2):44-54.

[9] 翟金芝,赵希男.“互联网+”时代基于Markov链的企业战略联盟生态圈合作伙伴选择分析[J].技术经济,2016,35(9):66-71.

[10]谭智佳,魏炜,朱武祥.商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价值创造——小米智能硬件生态链案例分析[J].管理评论,2019,31(7):172-185.

[11]Iansiti M, Levien R. Strategy as ecolog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4, 82(3):68-78, 126.

[12]Garnsey E, Leong Y Y. Combining resource-based and evolutionary theory to explain the genesis of bio-networks[J]. Industry & Innovation, 2008, 15(6):669-686.

[13]王建平.工业4.0战略驱动下企业平台生态圈构建与组织变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6):91-96.

[14]贺慧明.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路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gzslib202204011839

[15]Jacobides M G, Cennamo C, Gawer A. Towards a theory of ecosyste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8, 39 (8): 1-22.

[16]李海舰,李燕.对经济新形态的认识:微观经济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0(12):159-177.

[17]许晖,邓伟升,冯永春,等.品牌生态圈成长路径及其机理研究——云南白药1999~2015年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7(6):122-140,188.

[18]陆瑶.养老地产平台生态圈价值共创机理及路径优化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8.

[19]谢佩洪,陈昌东,周帆.平台型企业生态圈战略研究前沿探析[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7,24(5):54-65.

[20]孙聪,魏江.企业层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9,37(7):1316-1325.

[21]李强,揭筱纹.商业生态系统网络核心企业价值评价研究——基于华为和中兴的对比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4):110-114.

[22]Yan B, Yan C, Ke C, et al. Information sharing in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J].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2016, 116(7):1397-1416.

[23]李隽波,张珏,曲霏.跨境电商生态圈构建及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3):207-212.

[24]蓝清.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驱动因素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

[25]Peter W, Moritz R, Ulrich S, et al. Supporting agri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perennial polycultures into crop rotations[J]. Sustainability, 2017, 9(12):2267-2286.

[26]周全.生态位视角下企业创新生态圈形成机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3):119-122.

[27]印睿杰.生态圈视角下京东金融业务板块构建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7(12):87-90.

[28]于超,朱瑾.企业主导逻辑下创新生态圈的演化跃迁及其机理研究——以东阿阿胶集团为例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18,30(12):285-300.

[29]李政良.互联网金融平台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8.

[30]潘松挺,杨大鹏.企业生态圈战略选择与生态优势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21):80-87.

[31]张镒,刘人怀,陈海权.商业生态圈中平台企业生态优势形成路径——基于京东的纵向案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9(9):114-124.

[32]汪旭晖,任晓雪.基于演化博弈的平台电商信用监管机制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0,40(10):2617-2630.

[33]曲创,刘重阳.平台竞争一定能提高信息匹配效率吗?——基于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9(8):120-135.

[34]肖红军,阳镇,姜倍宁.平台型企业发展:“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24(6):112-123.

[35]汪旭晖,张其林.平台型电商声誉的构建:平台企业和平台卖家价值共创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7(11):174-192.

[36]Hagiu A. Pricing and commitment by two-sided platforms[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37(3):720-737.

[37]令狐克睿,简兆权,李雷.服务生态系统:源起、核心观点和理论框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30(5):147-158.

[38]黄群慧,余菁,王涛.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国际经验与中国情境[J].中国工业经济,2017(11):5-25.

[39]范保群,王毅.战略管理新趋势: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战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3):3-10.

[40]仉瑞,杨晓彤,权锡鉴.智能网联商业生态圈共生关系构建与演化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10-119.

[41]孙金云,李涛.创业生态圈研究:基于共演理論和组织生态理论的视角[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38(12):32-45.

(责任编辑:王铁军)

Research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Ecosphere

Ethics with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MA Xujun1,BAI Can1,HAN Keyo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Shanxi 030024,China;gzslib202204011840

2.Shan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Taiyuan,Shanxi 030032,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ring economy enables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he co-creation and sharing of value through the ecosphere construction. However, up to now, there is still no  standardized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to  evaluate the ecosystem. It is meaningful to evaluate the members of the ecosphe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siness ethics, which enable enterprises to avoid cooperation risks and effectively choose reliable partners. Considering a variety of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further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sphere ethics which includes 4 first-class indexes, 12 second-class indexes, and 49 third-class indexes. Then we use the fuzzy scoring to realize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ecosphere ethics index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index system can realize a mor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ecosphere ethics.

Key words:composition of the ecosphere ethics;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dex system; fuzzy scoring

收稿日期: 2021-09-24

基金項目: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2021年度课题(YWYB202115)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国土资源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动态性探讨
浅谈公路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评标工作中有关量化指标体系建立的探讨
军事体育训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