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盂城驿:中国邮驿“活化石”

2022-04-01邱俊霖

中华瑰宝 2022年4期
关键词:活化石高邮蒲松龄

位于江苏省高邮市的盂城驿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明代驿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盂城驿不仅在大运河变迁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中国古代邮驿史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南来时见吴江棹,却倚船窗问故乡”(《盂城即事》)。明代诗人邵宝有一年途径盂城驿,见船只南来北往,络绎不绝,便不由自主地倚在船窗上向南来的船只打听故乡的近况。邵宝的诗记下了盂城驿历史的一角:明代盂城驿极为繁盛,是当时大运河上一座重要的驿站。

盂城一梦六百年

盂城驿,位于京杭大运河东岸的江苏省高邮市,它不仅是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规模最大的驿站,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驿站,故有人将盂城驿誉为“镶在大运河上的一颗明珠”。

盂城驿所在的高邮曾是“襟带苏皖、控引下河”的交通枢纽。早在秦代,朝廷便在此地“筑高台置邮亭”,“高邮”之名由此而来。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设高邮县。

隋代大运河开通后,高邮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更加凸显了出来。顺着高邮湖溯流而上,向西北方可直抵豫州,若沿着大运河一直北上则可抵燕赵,故此地客商往来频繁。

唐代曾在此地设高邮候馆,以接待往来官员。宋代,在高邮修筑城墙,于商贸发达的北门外设立迎华驿。元代依旧在高邮设驿站,只是位置有所变更,位于繁华的西门外。元至正年间此地改名秦淮驿,后又名秦邮驿。

明代在秦邮驿的基础上复建驿站,并确定其官方名称为盂城驿。盂城是高邮的别名,源自宋代高邮词人秦观的诗《送孙诚之尉北海》:“吾乡如覆盂,地据扬楚脊。环以万顷湖,粘天四无壁。”盂,是古代用来盛液体的敞口器具;万顷湖即高邮湖。此后,人们便约定俗成地把高邮称为“盂城”。

盂城驿的主体建筑是明代建筑遗存,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目前,盂城驿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是一个大景区。古代驿站部分建筑包括正厅房屋5间、后厅房屋4间,还有秦邮公馆门楼一座,主要景点有皇华厅、驻节堂、鼓楼等。其中,皇华厅和驻节堂均建于明代,是盂城驿的主要建筑,曾是该驿站的重要部门所在地,分别被称为前厅和后厅。

皇华厅是驿站的管理中心,是通邮传令、处理公文的场所,为五开间建筑。所谓“皇华”是对来往使节的尊称,这里曾是高邮州官接待过往上级官员的地方。因此,皇华厅还有个俗称叫“接官厅”。

皇华厅正厅的布置与一般高门大户接待客人的正堂类似,并悬挂有一幅明代《高邮州城图》。西侧为办理公文之处,称签房或攒典房。一般是公文送达此处后,由办公人员签字画押。东侧为驿丞办公和休息之所。整个皇华厅均为传统砖石木瓦结构,雕梁画栋,典雅大气。

如今的皇华厅虽已不复驿站之功能,仅供参观使用,但其正厅陈列的盂城驿所留存下来的驿、马和船等用具统计表,以及驿站工作人员值班表和分工职责表等物,为后人了解盂城驿的历史打开了一扇窗户。其所陈列的驿站人员工作塑像也形象地再现了盂城驿当年的运营景貌。

作为后厅的驻节堂是招待四方宾客的地方,相当于现代的宾馆,可提供食宿。其整座建筑的梁柱为明代驿站遗存,上面雕刻的图案精美非凡。东西厢房是供宾客们休憩的寝房,后院则配备有驿卒舍、库房和厨房等。

如今,因保存完好,盂城驿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邮驿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被视为中国邮驿史上的“活化石”。

历史沉浮中的盂城驿

明洪武年后,盂城驿不断加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盂城驿被倭寇烧毁,不久后得以重建,清代又经多次重修。盂城驿能几经沉浮依然矗立,主要是因为其在当时邮驿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明清时期也是盂城驿发展的辉煌时代。

明代迁都后,每年要从南方运三四百万石粮到北京。盂城驿濒临大运河,邮路有驿马、驿车,还有驿船,是水陆兼有的“水马驿站”,故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性枢纽站。不仅朝廷物资运输要经过此地,普通商贸物资也在这里集散转运,盂城驿遂逐步成为当时大运河沿线规模最大的驿站。

清代依旧定都北京,又随着清代经济的发展,盂城驿的作用不减反增。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荷兰使臣尼霍夫路过高邮,就称赞盂城驿附近商业繁华:“几处郊区人烟稠密,商业繁华,景色优美。”

有学者统计过,明清时期全国有驿站2000多座,能同时具有水陆转运、接待功能的驿站却只有86座,盂城驿是其中一座。据学者研究,盂城驿鼎盛时有厅房100多间、驿马65匹、驿船18艘,马夫和水夫超200人。其规模之大,折射出盂城驿在当时的邮驿系统和交通运输网络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然而,盂城驿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清康熙初年,小说家蒲松龄曾应同乡好友孙蕙的邀请前往高邮担任幕僚。在此期间,蒲松龄受孙蕙委派管理盂城驿驿务。经过一番详细考察之后,蒲松龄认为表面繁荣的盂城驿实际上面临着许多问题,便将当时盂城驿经营困难、濒临倒闭的情况汇报给时任知州的孙蕙。后来,蒲松龄还代写了一篇呈文上报给上级有关部门,后人将这篇文章命名为《高邮驿站》。

在蒲松龄看来,盂城驿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资金缺口太大,入不敷出,一旦有重要接待任务,根本难以负担。蒲松龄向有关部门寻求资金和政策支持,危难中的盂城驿得以喘息。

随着清代国力逐渐提升,盂城驿又迎来了将近二百年的繁荣时期。晚清文学家姚燮经过盂城驿的时候,曾写诗叹道:“但觉斜阳平浩淼,乱帆去影捩飞鸥。”(《自盂城驿至安平三绝句·其一》)由“乱帆”可知,当时的盂城驿依然是非常繁忙的运转枢纽。

不过,随着大运河逐渐淤塞,以及近代化通信和交通技术传入中国,盂城驿的通信和交通价值大打折扣。1913年,北洋军阀宣布裁撤国内剩余的驿站,盂城驿也完成了自己的职业使命。2014年,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盂城驿作为大运河沿线重要遗产在新时代里担负起新的使命。

中国古代邮驿系统gzslib202204011750

盂城驿只是中国古代邮驿系统的一个缩影,中国古代邮驿系统历史可谓悠久。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与传递信息有关的文字。甲骨文虽然没有明确记载驿站的存在,但有记录信使传递信息的史实。有信使来往必有接待信使之处,那可能就是最原始的驿站。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已设有驿站机构。《孟子·公孙丑上》云:“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使驿谒诸王。”“邮”和“驿”就是当时的驿站机构。

秦灭六国之后,朝廷统一各国的邮驿系统,将其统称为“邮”,并在全国各地广设邮亭。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简《行书律》是我国最早的邮政法。此律规定了普通文书和急行文书(皇帝诏令)的传送方法。汉承秦制,延续了秦代的驿站制度,据说每30里便设一座驿站。可以说,秦汉以后,驿站制度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固定制度。

中国驿站制度的鼎盛时期是在唐代。唐代邮驿系统相当发达,驿站遍布全国,工作人员众多。据《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000多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員超2万人。邮驿方式水陆兼有,设施齐全,配备有马、驴、车辆和船只等交通运输工具。并且,唐代的驿站已显示出物资运输、传送公文军情、接待过往使臣和转押囚犯等诸多功能。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正是唐代驿使给杨贵妃运送荔枝的事。在唐代,南方的荔枝要送到北方长安,靠的便是邮驿系统。

元代强化了驿站制度,《马可·波罗行记》曾记载:“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意指当时即使是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也设立有驿站。直到明清时期,驿站依然是封建统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然而,要维持如此庞大的邮驿系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是一大弊端。在明代,这一弊端已有所显露。晚明天下大乱,朝廷财政吃紧,为了省钱,崇祯皇帝裁撤驿站系统,致使许多驿站工作人员失业。其中一名叫李自成的驿卒在丢了饭碗后便起义造反,成了明王朝的掘墓人。

清代时,驿站的管理弊病并未得到根治。清《顺治实录》记载,顺治皇帝曾道:“近来驿递疲累至极,冲要地方尤为困苦,皆因马价、草料、工食等银,不敷应用。”由此可见,蒲松龄在盂城驿所发现的问题并非个例,而是全国邮驿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过清康乾时代的整顿,邮驿系统虽有所好转,但随着近代科技的进步,传统邮驿系统已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如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浙江定海,道光皇帝却在近20天后才收到定海失陷的奏报,这种缓慢的通信无疑是致命的。1888年,刘铭传在台湾率先“改驿为邮”。1896年,清政府正式成立了大清邮政官局。1913年,古老的驿站功能性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中国驿站制度曾在很长的时间里领先于世界,也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古人的邮驿智慧,至今还在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活化石高邮蒲松龄
蒲松龄纪念馆举办“道法自然——王佑学山水写生画展”
夕照高邮湖
画说铁军:高邮受降
蒲松龄
海底活化石
蓝血的活化石
我的家乡
蒲松龄隐诗批文章
蒲松龄妙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