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分析

2022-03-31刘琪敏

教育观察 2022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程标准学科

刘琪敏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6000)

一、研究背景

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1],这可以看作启动教育变革的郑重宣言。此后,教育部以新高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并于2016年印发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此后,教育逐渐将目光转移到核心素养的落实上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2]

从国际视角来看,1997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率先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DeSeCo)项目,自此拉开了世界范围内有关核心素养研究的序幕。[3]此后,各国逐渐重视核心素养的发展和落实。

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语文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让学生增长见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规定语文课程应该培养的素养,蕴含学科育人价值和学科核心素养,规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5]本文以核心素养为立足点,从这个角度解读既能“承上”,又能“启下”,梳理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核心素养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对新版课标的解读与分析,可以瞭望我国未来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动态,勾画出我国未来语文教育的美丽愿景。[6]

二、相关概念界定

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7]描述和界定学生核心素养是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反复摸索与实践的过程。[8]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自主发展、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首先,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有健康的身体,具备能够进行学习活动的能力。当具备了上述条件时,学生还要有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培养高尚的德行。学生应有责任担当,追求进步,在实践中创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轮的学习与提升,不断发展进步以适应社会挑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础所提出的与语文素养相关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9]

三、对课程标准的文本分析

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以及附录。前言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5]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阐释让我们看到语文教育正在回归本质。课程标准核心是课程目标与内容,包括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学段目标中将义务教育阶段划分为四个学段,每一学段都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五部分,每一部分的要求随着学段的增长逐级增强,前三个部分主要描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和内容以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前三个部分对课程标准进行文本分析,以这三部分为依托,进而分析核心素养。本文将以课程标准中出现具有核心素养意义的句子为准统计“核心素养”出现的次数,对该句的核心要义进行整合,与核心素养相对应,如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整合为语言基础素养,“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整合为表述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如果相同的核心素养表达在一个句子里出现多次或对核心素养进行分析解释说明,默认为此核心素养仅出现1次。

由表1可知,各项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有9个:语言基础素养、表述能力、体验与感悟、文化自信、学习能力、信息意识、联想与想象能力、团结与合作能力、个性创新素养。出现频率较低的有3个:欣赏与评价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审美能力。出现频次最多的核心素养主要分布在课程目标与内容这一部分。通过对课程标准的上述理解,我们可以从主要核心素养、次要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表1 课程标准中各项核心素养出现频次

由表1可知,贯穿课程标准始终的主要核心素养是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基础素养和表述能力,与各个核心素养相比其出现次数最多。语文学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知识储备及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让他人可以领会。因此,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是汉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小学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目标是语言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其次是体验与感悟,被提到23次。体验与感悟可以理解为在阅读一篇文章以后其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阅读有多种方式,同一篇文章不同的阅读风格和方式会带来不同的阅读情感体验和反思。例如,在阅读一篇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时可以用大声朗读的方法,表达思念之情的文章可以采用默读的方式,比较难理解的文章可以小组之间轮流读。除了课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接触课外读物,课程标准在附录中附有一些课外阅读读物的建议。增加阅读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让学生对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和体验,体验与感悟能力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的。在课程标准中,文化自信被提及了21次,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使命,是教学必须承担的责任。此外,课程标准中也提到了学习能力、信息意识、联想与想象能力等。

根据《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目标指向和总项目组的要求,中国课题组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英语、数学、科学和品德五门学科共计八份课程标准作为研究对象,秉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运用文本分析方法,确立编码框架。其目标维度分为三个一级指标,即认知技能、批判和系统思维,态度、价值观和性格,行为和行动。这三大目标在课程标准中出现频次最多,分别为199次、171次和119次,占编码总频次的67.3 %。[10]由此可见,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其他学科在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行动力方面的目标与核心素养基本一致。

今天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可以说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最可怕的是变成应试训练。在次要核心素养中可以发现,欣赏与评价能力也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要了解作者处于当时社会环境下的想法和感受,读文章要读懂作者。此外,学生还要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注重古诗词的学习。随着全民阅读这一倡议的提出,欣赏与评价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小学语文可以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阅读奠定基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人满足了缺失需要以后,其成长需要逐渐显现,而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够帮助人们实现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等高层次的成长需要,让学生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语文学科值得引起重视。学生还要具备审美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如果没有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望,未来的发展将举步维艰,核心素养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做准备,终身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目标。

四、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标准的启示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标准的制定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指导作用。核心素养自提出以后,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并陆续在教育改革中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一环。因此“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也就有了国际价值。学生是不断进步的,随着学生学段的增长,学生对事物有独特的理解,随着学生的成长和提高,其能力和价值不断提升也就成为今天我们所讲的“核心素养”。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学校的基本教育理念,教师的专业素质等都对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实施起到重要作用。“双减”政策的出现使得当下的语文教育“松”了一口气,试题难度有所下降,更加突出人文性。课程标准是主线,核心素养是灵魂,统领着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各个方面,是学生应当达到的目标与方向。通过整合分析可以看到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在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彼此间相互促进、相互完善。有关于两者的比较得到以下几点启发。

(一)发掘:突显语文学科的特色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阶段,习作是重要一环。识字、写字、写话再到写作,层层递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理想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借助教师和作品两种生命,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言语生命的本能和潜能,激扬学生言语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11],所以我们才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核心内容。课程标准在制定时,应该考虑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出发点,并最终落实到核心素养上来。例如,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诗歌、白话、文言文等方式对自己身边的同学进行肖像描写,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杰作”,既能促进同学间的情谊,又能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此教学方法也突破了传统的只进行大篇文章的写作,让学生用精简的几句话表述自己的想法,由此突出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运用特点。

(二)转化: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转承关系较为模糊,三维目标与各学科核心素养内在的关联路径也不清晰。因此,可以将课程标准作为载体,看看课程标准中的哪些内容能够体现核心素养。我对此进行了编码,最后发现出现频次最多的有9个:语言基础素养、表述能力、体验与感悟、文化自信、学习能力、信息意识、联想与想象能力、团结与合作能力、个性创新素养,其中语言基础素养出现了44次,表述能力出现50次,由此可以看出在识字与写字、阅读、 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这五部分中,无一不体现着语言能力的重要性。核心素养为的是培养“完整的人”,以往的教学目标主要将关注点放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但随着“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逐渐受重视,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语文学科的学习要在注重学习知识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并立足于“核心素养”。

(三)合作:重视语文学科“跨学科”学习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学科理当与其他学科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相互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粗略地进行知识之间的叠加和套用,而是要找到一个或者多个学科发展之间的关联点,可以是两门学科之间,也可以说三门甚至更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在最近的一次备课活动中,几位数学老师、英语老师出于兴趣旁观我们的讨论,讲到句型转换中的“缩句”时,几位老师产生了争论。最简单的方法无非是找出句子的主谓宾语,把修饰成分删除,但是中低学段的学生很难分清主谓宾语。正在我们犯难时,英语老师突然有了想法:主语无非是人和物,“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就是句子的主干部分。数学老师也发现了规律,一句话的最后一个词语就是宾语。英语老师语法知识熟练,数学老师善于发现规律,再加上语文老师总结的口诀:“的”“地”去前,“得”去后,“着”“了”“没”要保留,就这样我们为学生总结了一套简洁的缩句规律。

在跨学科合作时,一定要以语文学科为主,其他学科服务于语文学科,以此来提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不同学段的学生发展不尽相同,而是各有各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个性来发展他们的多元智能,语文学科就其本身来说,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使整个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那么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探究的欲望而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灌溉。因此语文学科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找到关联点,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当然,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也要不断进步,在了解学生思维水平的基础上掌握学习需要从而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育规律更好地进行教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课程标准学科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超学科”来啦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