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护理模式下的结构式护理在骨科下肢肿胀患者中的应用

2022-03-31朱一玲吴秋华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结构式下肢骨折

朱一玲,龚 青,吴秋华

(如皋市中医院 江苏如皋226500)

下肢肿胀是骨科患者常见症状,多因创伤致骨断筋离,经脉损伤受阻,属于“气滞血瘀”范畴[1]。临床实践证实,疼痛是造成患者睡眠质量不良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对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影响更大[2]。为有效减轻患者肿胀、疼痛,改善睡眠质量,有必要对创伤骨科病房采取针对性强、高质量的疼痛护理及肿胀护理干预措施。本研究对骨科住院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及中医护理模式下的结构式护理干预,探讨两种干预措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1日~2021年2月28日收治的80例骨科下肢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骨折病症,且实施手术治疗;②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书和同意书;③患者为本市人口;④患者意识清楚,能表达自我认知。排除标准:①接受过器官移植手术者;②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异常者;③有器质性精神疾病及心理疾病者;④存在严重高血压及睡眠障碍者;⑤妊娠期或哺乳阶段妇女。终止或脱落标准:①患者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治疗,无法判断治疗效果;②患者不配合研究,中途退出;③患者病情加剧,需采取其他辅助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23~74(49.58±3.42)岁;其中下肢骨折21例,伤筋病9例,骨性关节炎10例。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24~75(49.52±2.48)岁;其中下肢骨折17例,伤筋病11例,骨性关节炎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术后给予患者常规病情监测,对患者生命体征和下肢恢复情况进行基础护理。

1.2.2 观察组 实施中医护理模式下的结构式护理。

1.2.2.1 用药结构护理模块 包括减轻肿胀疼痛的活血化瘀、脱水消肿镇痛药及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用药护理干预。医护人员需向患者阐明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为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预防下肢肿胀的药物及相关药理知识,并说明服用方法。医护人员需关注患者用药情况,避免出现漏服、多服等问题,嘱患者出院后坚持遵医嘱合理用药。

1.2.2.2 运动及康复结构护理模块 医护人员需为患者制订科学化、安全性的运动康复健康教育计划,以简洁清晰的数字形式引导患者,具体操作为:抬高患肢,鼓励患者做脚趾自主活动、踝关节背伸和拓屈、股四头肌舒缩活动、膝关节伸曲活动等,3~4次/d。具体操作由护理人员对患者演示,同时联合家属共同对患者进行指导和监督[3]。为即将出院的患者发放院外康复训练手册,手册明确指出运动项目、运动康复重要性、运动环境及相关注意事项,避免患者因过度运动发生韧带拉伤,对康复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1.2.2.3 疼痛结构护理模块 除临床常规镇静药物护理外,还需医护人员及时对患者实施疼痛评估,根据患者疼痛分值给予其针对性的疼痛护理和个性化控制方案。同时,也可采取中医护理措施作为辅助,对患者的神门、交感、皮质下及手术部位对应耳穴等进行贴压,以缓解患者疼痛。

1.2.2.4 饮食营养结构护理模块 指导患者清淡饮食,饮水量在1500~2000 ml/d。记录患者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并对患者的饮食爱好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患者影响饮食的因素,同患者及家属商讨科学且利于疾病康复的饮食计划[4]。

1.2.2.5 中医结构护理模块 将患者下肢抬高,约高于心脏20 cm,有利于患者下肢静脉回流,预防下肢肿胀。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该操作时,需主动为其讲解原因,并取得理解配合,以提高患者依从性。护理人员给予患者中药贴敷或中药封包治疗以预防并减轻患者下肢肿胀情况。①中药贴敷疗法:将中药研磨后制成厚糊状,均匀地平摊于大小合适的棉纸上,敷于患处后用纱布覆盖,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敷料需隔日更换,或根据季节每3~5 d更换1次。该中药主要由生黄柏、牡丹皮、三七、桃仁、红花、白芷等组成[5]。②中药封包治疗:自制布袋装入大黄+芒硝+冰片,外敷于患处,4~6 h后取下,1次/d。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包括18个条目,每个条目按0~3等级计分,总分范围为0~5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②比较两组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疼痛程度,总分为0~10分,0分表示无痛、<3分表示轻微疼痛、3~7分表示疼痛并影响睡眠、8~10分表示剧烈疼痛。③比较两组下肢肿胀情况:分别对患者住院第1天和住院第7天的下肢肿胀情况进行评价。0分表示无肿胀现象;2分表示肿胀明显,肢体皮纹呈消失状态,无水泡迹象;3分表示下肢肿胀明显,有水泡形成。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第1、7天下肢肿胀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第1、7天下肢肿胀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骨折患者长时间卧床休息,肢体功能受约束,术后易发生下肢肿胀等并发症。本研究对骨折后下肢肿胀患者提出中医护理模式下的结构式管理干预,可对并发症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从饮食模块、运动康复模块、中医护理模块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与此同时,该护理形式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并减少下肢肿胀等。

下肢肿胀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常见症状,DVT作为骨折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原因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①静脉血流缓慢:手术过程中因麻醉药物反应,导致外周血管呈扩张状态,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麻醉使患者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也会因手术切口疼痛、长时间卧床等,促使患者下肢肌肉松弛,减缓血流速度,而引发肿胀。②静脉壁损伤:在行髋关节置换术中,近端股静脉通常会发生变形情况,而损伤血管内表皮细胞,导致血液瘀滞,发生DVT[6]。③血液高凝:通常行该手术的患者年龄较大,术前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这些因素会使血液成分发生改变,提升血液黏度,使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引发血栓。随着我国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水平逐渐提升,临床也增加了对骨折术后下肢肿胀的重视,为更好地预防并发症,临床积极采取护理措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4、48 h,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24、48 h,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第7天,观察组下肢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知:中医结构式护理干预对骨折术后下肢肿胀患者起到预防作用。一方面该护理措施可提升患者配合度,加快康复进程;另一方面可减少并发症,避免因并发症而造成损伤。常规护理干预缺少对护理应用的深入研究,同时欠缺对各项护理措施落实的监督,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说服力较差,导致患者依从性不佳,护理效果不明显。结构式护理较常规护理干预更凸显科学和适宜性,护理服务不会因情境、班次或人员失去同质性和延续性,使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时感受到及时性和合理性,促进了疾病的康复。中医结构式护理能以全面的护理视角,通过科学的方式将护理服务细致化,进而达到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骨科患者下肢肿胀情况给予中医护理模式下的结构式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下肢肿胀,降低患者疼痛感,提高睡眠质量。

猜你喜欢

结构式下肢骨折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王阿姨骨折康复记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向量题中关于结构式a=xb+yc的考点剖析与应用举例
向量题中关于结构式a=xb+yc的考点剖析与应用举例
寻求一类有机物规律的方法及应用
有机物分子式、结构式的确定
伤筋动骨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