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程风险管理预控护理模式在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2022-03-31陶佳萍吴桔青姚晓芳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危组预控骨科

陶佳萍,吴桔青,姚晓芳

(浙江省荣军医院 浙江嘉兴314000)

骨科疾病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包含肱骨骨折、股骨骨折、手足外伤、颈椎病、关节炎等,其中老年患者占相当大的比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骨科诊断治疗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手术作为骨科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能促进患者恢复,已成为骨科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是外科术后并发症在临床并不少见,如切口感染、开裂、组织愈合不美观等,其中切口感染是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1-2],加上越来越多的骨科患者更趋于老龄化,年老体弱特征及身体抵抗力差,手术时间相对延长,术后极易造成切口感染[3];若不及时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不仅会加重患者疼痛,增加感染风险,还会影响切口愈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4]。因此,如何应对骨科患者术后感染已成为我院医务人员研究的重点之一。张其健等[5]研究显示,风险管理用于患者伤口处理中,针对性强,不仅能有效提高切口处理水平,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还能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已逐渐运用于多个医学领域中[6-7]。基于此,本研究将老年骨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全程风险管理预控护理模式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将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我院收治的老年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有骨科疾病并接受我院常规四肢或脊柱手术者;②临床资料完整,且无沟通障碍者;③无精神意识障碍者;④患者及家属对参与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者;②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严重药物过敏者;⑤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将纳入研究的100例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45~81(64.26±10.54)岁,受教育年限5~14(8.98±2.33)年;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46~80(64.04±11.87)岁,受教育年限5~12(8.98±2.5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预防护理干预2周。术后待患者清醒即可施行,包括环境干预、作息调整、饮食指导、生命体征监测等。定期通风,保持病房环境干燥整洁,给患者提供适宜环境。术后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可有效促进其睡眠质量的提高。密切关注手术创口情况,若出现渗血、红肿等现象时及时进行处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尽早进行翻身、下床、行走等日常训练,根据患者机体耐受性适量锻炼,注意避免牵拉切口。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程风险管理预控护理模式干预2周,具体操作如下。①由3~4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建立患者基本信息模块,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床位号、住院号、疾病类型、手术方式等;术后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8]对患者进行首次评估,包含一般情况、体质量指数、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个因素,了解风险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根据风险等级0~1分为低危组,2分为中危组,3~4分为高危组,≥5分为极高危组。②低危组设置绿色标牌,采取基础预防,定期巡视,根据患者病情应用气垫床选择卧床体位,经常翻身以减小局部压力,并帮助患者确立远期治疗目标,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预防压力性损伤,同时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每天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每周评估1次,若出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中危组设置黄色标牌,除了基础预防外还应增加物理预防,及时告知家属,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要求家属陪护,使用弹力袜及气泵,增强患者安全感,给予钙剂防止骨折延迟愈合,必要时还可选用非选择性非甾体消炎药或COX-2抑制剂减轻疼痛;同时加强护患沟通,全方位管控患者日常生活,并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做好健康教育,了解患者内心需求,每周定期开展2~3次康复活动,缓解枯燥气氛,增添娱乐氛围,每周评估2~3次。高危组及极高危组设置红色标牌,在上述措施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看护及巡视,及时并动态地观察患者病情,评估有无出血风险,若无出血风险给予物理或药物预防,若有出血风险给予物理预防,并随时评估,并在第一时间给予应对措施,待出血风险降低可改为物理预防,严重疼痛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阿片类药物。③每周进行1次总结归纳,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共同商讨切实可行的办法纠正问题,完善护理方案,以提升护理质量。④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针对有疑问的患者给予指导。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②比较两组切口愈合[9]情况。甲级:患者干预后切口愈合良好,无疼痛且无不良反应;乙级:患者干预后切口处有炎症反应,可见红肿、积液等情况,但无脓肿;丙级:患者干预后除了红肿、积液等情况外,还有明显化脓,经相关药物治疗后方可缓解。以甲级为切口愈合良好标准。③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2周、出院后采用面部表情数字评分法(NRS)[10]评估两组疼痛程度,包括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以0~10分代替无痛到剧痛,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④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2周采用Barthel指数[11]评估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进食、转移、修饰、如厕、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穿衣、大小便控制,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⑤记录两组其他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跌到坠床、压力性损伤、输液相关并发症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干预前后NR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NR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2.5 两组其他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其他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骨科手术创伤性较大,加上老年患者各项机体功能减退,抵抗力较差,在术后极易发生诸多不良事件,其中术后切口感染较常见,严重者影响愈合[12-13];若不及时进行有效干预,不仅会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加重疼痛,延缓切口愈合及康复速度,还可能影响机体其他系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医疗费用,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压力[14]。因此,如何控制疼痛、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促进患者康复是目前我院骨科研究的首要任务。

随着风险管控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护理模式得到改良。李温霞等[15]研究显示,早期风险预警系统联合压力性损伤管理应用于胸腰段骨折手术患者中,可降低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减轻疼痛程度,广受患者青睐。本次研究,我院将全程风险管理预控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骨科患者中,并取得较好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切口愈合情况、疼痛程度、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王莉萍等[16]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全程风险管理的数字化防控体系能提高防控管理水平及护理质量,同时还能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与本研究具有一致性。表明全程风险管理预控护理模式能减少感染发生,加速患者康复,同时还能降低疼痛影响,促进其早日出院。分析原因可能是全程风险管理的预控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风险管控模式,通过评估、防控、预防等措施控制或降低风险发生;一方面利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及原因,具有使用方便、简单可行、适应性高等特点,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再采用低、中、高的分级管理进行针对性干预,不仅能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还能保证其质量[17-18];另一方面全程风险管理认为病情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风险事件的发生可能也会与其病情变化息息相关,而该模式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定期评估了解患者具体情况,为如何采取基础预防、药物预防、物理预防等相关措施提供有效根据,不仅能提高时间利用率,还能有效降低压力性损伤、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9]。

综上所述,将全程风险管理预控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骨科患者中,护理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发生,加速切口愈合,还能减轻疼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但是由于本研究样本量不足,具体时效性及有效性还需加大样本量、多中心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危组预控骨科
预控措施在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联合微小RNA 评估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危险程度的价值△
“数字骨科”专题文章导读
谈如何做好房建监理开展前的预控工作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
石材幕墙外墙干挂施工问题与预控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