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专业类学生就业现状及职业能力培养
2022-03-31□董雪孙琳
□董 雪 孙 琳
就业问题作为第一民生,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变得越发凸显。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在行业不断变化的今天,就业形势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相较于巨大的毕业生数量,社会和企业更加追求人才的质量。本文分析了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以求为高校提供更具实践意义的人才培养解决方案。
一、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2020 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已经达到874万人,其中外语类专业毕业生总数超过50 万人。随着移动互联、5G 技术、人工智能的普及,外语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临巨大的挑战。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反馈,我们可以将近30 年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
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开始转型并加速发展。各国之间交流更频繁,全球化进程加速,外语类专业变得炙手可热,报考人数呈指数级增加,毕业生也是有着“只要外语好,工作随便找”的就业环境。
(二)大学扩招,毕业生供大于求
在经济内需扩大的背景下,外语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开始变得严峻。加上留学潮后时代的归国学生冲击,让本国的外语学习者失去了原有的人才优势。
(三)加速融合发展,外语类专业创新
2020 年,既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年,这就在文化和专项技能培养上,对外语类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外语类专业的毕业生迎来了全新的就业机遇。
二、阻碍语言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一)政治经济因素
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无论是跨国合作,还是外资企业来华,都给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带来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然而,从改革最初的“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杠、降成本、补短板,再到今天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的是更高质量的企业和产品,这意味着对人才的要求也必然提升。外语类专业以往培养的人才,普遍仅能适应基础岗位工作,无法实现大规模量变突破,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毕业生就业必然遭遇困难。
(二)人才供需因素
从1999 年开始,中国大学就一直处在扩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并不完全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而是因为就业市场上,本科学历变得不再有优势。同时,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机器人、自动化变成现实,外语类专业主要对口的翻译、文职、教育等工作,由于其同时性强,被更多毕业就失业的其他专业所争夺。再者,中国近年来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不但全民英语普及,更有很多非外语类专业学生掌握了日、韩、法等主流的第二外语。在如此就业环境下,企业对外语类毕业生需求量本就逐年减少,此时一大波留学生也回到了祖国,必然又对国内外语类就业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三)专业培养因素
目前,外语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语言的掌握和应试需求上,英语专四、日语二级、韩语TOPIK、法语TCF 等成为相关专业学生本科四年的奋斗目标。但文化渲染、跨文化认知、人文理解等在课程培养上相对较弱,学生即使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本科四年的学习,也无法真正实现语言的应用价值。另外,语言作为通识技能,相关专业学生在技能定向上明显缺失。如从事教育工作,要么考研转到教育学,要么考教师资格证;想进外企并升职,又需要考入MBA 或相关管理课程。外语专业不具有专项性,在高速变化且竞争激烈的职场,刚毕业的学生明显无法获得定向的快速成长路径,因此,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弱势越发凸显。
三、外语类定向职业能力培养
(一)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未来的政策扶持重点,必将转向中西部地区。过去,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代表的大中城市用人制度、待遇等,吸引了过剩的外语类专业人才。相比之下,中西部却始终处于外语类人才匮乏的困境。只有改善大学生就业心态,才能更好地实现作为人才的发展价值。同时,现阶段很多企业存在“大学生普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刻板印象,加之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凸显,学生学习似乎只是为了考试,忘了大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更优质的人才。因此,高校必须强化在本科四年各个阶段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改变就业观点,使毕业生群体逐渐摆脱“好高骛远”的刻板印象。
(二)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中国的高速发展,为整个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基础,高校的科研水平逐年提高,校本课程因此有了新的时代机遇。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位,本校教师自主研发的专项特色化课程。毕业生在初次就业的时候,高校或学院的培养特色,就是求职者的第一张名片。根据外语类专业的特色,建议可以调整跨文化交际、各国文学等相关课程内容,增强其本身的实用价值,并做出关于未来职业发展的定向调整。此外,对于非基础语言能力课程,应尽量与企业开展合作,让学生能不出校门就感受到职场文化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为远期的职业发展谋划布局。
(三)从宏观层面创建良好的就业环境
除了建设外语类专业的学科特色、职业发展外,更应该从宏观角度出发,改善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加强机制体制保障。无论是院校专业,还是每个外语类专业的大学生,都应站在更高的宏观视角迎接全新的时代发展机遇。同时,在大学本科四年的培养中,除更加注重语言之外的专项能力培养外,还应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其铸造更好的人生。
四、结语
总体来说,人才培养问题对高校和学生而言,都显得非常重要。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引,以就业作为第一保障。同时,外语类专业应积极倡导以多文化融合为目标,通过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引领中国各个大学乃至所有社会科学类专业探索全新道路,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