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典型村庄多元统计的全国不同气候带乡村绿化美化模式

2022-03-31赵人镜马嘉李方正刘志成李雄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化绿化景观

赵人镜,马嘉,李方正,刘志成,李雄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中国作为农耕大国,乡村一直都是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1]。“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深入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科学开展我国广大乡村绿化美化工作,对于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国家陆续颁布一系列指导性文件。2019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林生发〔2019〕33 号)[4],明确提出乡村绿化美化应以建设“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发展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19号)[5]等重要法规文件的颁布,也明确了乡村绿化美化工作对于各地科学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乡村作为山水林田湖草和人居环境所有自然与人工资源要素的集合,是国土空间中具有突出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地势地貌、气温降水等环境条件的差异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乡村景观风貌。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乡村绿化美化类型体系,缺少从全国尺度对乡村绿化美化同质性和差异性特征的识别分析,导致基层部门在建设过程中,尽管意识到“千村一面”问题的存在,但缺乏参考依据、无章可循,只能依靠村干部和地方企业的主观判断在摸索中进行。因此,亟需丰富全国不同区划特征视角下乡村绿化美化模式的研究成果,为避免乡村同质化发展提供参考。

国内相关学术研究在乡村景观营造、景观评价、乡村产业、乡村旅游等方面已有一定的成果积累:乡村景观营造方面,进行了乡村风景林的营造和美学评价方法研究[6-7],总结了传统村落的文化林类型和景观格局特征[8-9],并提出智慧乡村理念引导下的乡村空间营造模式[10],以及乡土植物、乡土材料的应用和表达[11];乡村景观评价方面,关注视觉体验,对包括植物、民居聚落在内的乡村景观要素进行识别及质量评价[12];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着重不同产业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对乡村景观格局演变、风貌特征影响的研究[13];乡村旅游方面,对传统乡村地域性农田景观、特色民居聚落景观在旅游发展中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14],探究通过乡村旅游改善乡村人居环境[15]、修复乡村自然生态环境[16]的可能性。

国外的相关研究则根据乡村概念的差异和自然资源类型差异而有所区别,例如英国没有划定行政村的边界范围,而是通过“国家公园-卓越的自然保护区-绿带”的保护营造体系与村庄社区生活环境提升相结合[17-18]。日本在宏观尺度进行全域生产生态空间景观控制,在聚落尺度提取乡村景观的要素内涵,指导具体的景观营造[19]。此外,国外乡村绿化美化工作着重关注了农业景观的格局功能和遗产价值[20-21],探讨了乡村景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22]。

尽管与乡村景观营造相关的研究较为丰富,但针对全国不同区域乡村营造模式特点的研究较少。气温和降水量能够反映全国气候类型和地势地貌特征,是植被类型、农林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全国植被区划、林业区划和农业区划的划分基础[23]。鉴于此,本研究着眼于全国生态地理区划(气候带),基于政府主管部门收集的典型工作材料,结合乡村田野调查,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全国典型村庄的乡村绿化美化模式,总体掌握我国乡村目前的绿化美化工作推进情况,识别不同气候环境下乡村绿化美化的同质性和差异性特征,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环境、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数据材料

本研究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于2019 年征集的乡村绿化美化典型单位材料和国家森林乡村抽查材料为基础,材料由全国各省级(直辖市、自治区,后文简称为“省”)林草部门按照统一格式的征集材料调查表,参照乡村绿化美化模式的基本标准对绿化美化工作完成度较高的乡村进行材料收集整理,经初步评定筛选后上报。其中,乡村绿化美化典型单位材料包括30 个省上报的36 份材料,涵盖了252 个村庄及社区,涉及的乡村分布范围广泛,且空间分布均衡,具有地域代表性特征。材料包含乡村概况,乡村绿化美化建设理念、思路、开展方式及工作成果的文字介绍和与之对应的实景照片。国家森林乡村抽查材料包含20个省的88 个村庄材料,按照《国家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办法(试行)》整理乡村基本信息,并辅助乡村绿化美化工作的文字和照片材料说明。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经过对374 个乡村的空间落位及征集材料的进一步筛选,2020—2021年对涵盖全国7 个主要气候带、22个省份的92 个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典型乡村开展了17 次田野调查,结合半结构式访谈方法与当地负责人及村民代表进行座谈,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对乡村绿化美化的突出工作成果及其所属的基础类型进行初步评定,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乡村绿化美化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对上述收集材料的整理筛选,汇总得到30个省、108 个市、374 个村庄的乡村绿化美化成果。374 个乡村分布于温带湿润地区(32 村)、温带半湿润地区(105 村)、温带半干旱地区(20 村)、温带干旱地区(12 村)、亚热带湿润地区(188 村)、热带湿润地区(9 村)及高原气候地区(8 村)等7 个区域。从374 个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数量特征来看,各个气候带包含的乡村样本数量比例与各气候带区域面积比例保持了基本一致的趋势,且通过省级林草部门的初步筛选和实地调研的考证,所筛选的374 个乡村及其中进行实地调研的92 个乡村具有地域代表性。

1.2 乡村绿化美化基础类型

通过系统梳理国家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林草局乡村绿化美化行动的相关文件材料,住建部村庄绿化相关文件材料、标准规范、专著文献,结合主管部门专家意见,依据乡村自然人文资源的基础与特征以及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建设、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发展兴旺的相关要求,本研究从行政村全域(简称“村庄全域”)、村庄聚落及周边绿化美化(简称为“村庄聚落”)2 个空间层级出发,归纳涉及生态、人居、文化、产业,包括山水林田湖草居系统及文化、产业专项的绿化美化类型与子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绿化美化所囊括的自然人文资源类型、主要特征和组合形式概括乡村绿化美化基础类型,建立涵盖2 个空间层级、包括9 子类、共计30 种基础类型的乡村绿化美化分类体系,经过相关部委专家论证、修改,最终审定(表1)。以30 种基础类型为依据,对374 个乡村的绿化美化现状进行梳理、识别和分类,界定各乡村呈现的典型绿化美化类型。

表1 乡村绿化美化基础类型Table 1 Foundation types of rural greening and beautification

1.3 研究方法

研究通过辨析多维随机变量内在规律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解析374 个乡村之间绿化美化基础模式的统计学规律[32]。为分析乡村绿化美化的同质性特征,实现文本型变量的量化处理,对374 个乡村的绿化美化基础类型数据进行预处理,已建设和未建设的基础类型分别转换为0、1 变量。将绿化美化基础类型作为自变量,374 个乡村作为因变量,导入SPSS 26.0 进行乡村聚类分析。采用平方欧式距离对数据构建近似值矩阵,基于Ward 法对集群聚类成员进行分类获得重定比例的距离集群组合谱系图。依据样本重心间方差离差平方和增加幅度对数据进行分组逐级合并,根据数据特征保证类别内部离差平方和增量最小,实现数据间类别特征的划分[33]。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聚类分析得到的乡村组别与气候带的相关性,选取组间差别显著(P<0.05)的划分方式辅助判断聚类分析的分组结果。

在此基础上,统计聚类形成的各基础模式频次,按组别提取各组的主导模式与次主导模式,并进行分类分析。主导模式和次主导模式的判断识别基于Python 编程语言构建基于自然断点法原理的分类程序,通过不断迭代识别数列的自然转折点和间断点,从而使数组间变异最大化、数组内变异最小化,最终实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列分组。同时,分析各气候带在不同分组中的分布比例,解析组别与气候带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全国不同气候带目前主要完成的绿化美化模式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乡村绿化美化模式同质集群聚类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对374 个乡村的绿化美化基础模式进行集群合并,检验不同聚类分组结果与因变量(乡村)所对应气候带的相关性。在分类为10组时P=0.004,远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其他分组方式相比相关性最强(图1)。

图1 乡村绿化美化模式聚类分析Figure 1 Cluster analysis of rural greening and beautification models

根据聚类分组结果,各组乡村数量与各乡村绿化美化建设模式总量如图2所示。组3包含村落数量最多,乡村绿化美化模式相对丰富,各模式数量相对平均;组7 包含乡村数量较少,但绿化美化总建设模式类型较多,数量也最多;其余各组乡村数量与绿化美化模式数量比例相对均衡,模式类型相对集中。

图2 各组乡村数量及绿化美化模式总量统计Figure 2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villages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greening and beautification modes in each group

2.2 同质集群的主导模式分析

基于10 组数列变化的趋势特征,将各组模式数列依据自然断点法分类原理划分为高、中、低频次(图1)。其中,高频次模式代表同质集群的主导模式,中频次模式代表同质集群的次主导模式。

根据统计得出,组1 的主导模式为宅旁绿化、路旁(村内通道)绿化,频次占比57.0%;组2为乡村公园与休闲绿地模式主导,频次占比33.7%;组3为古树名木、风景林模式主导,频次占比25.0%;组4为路旁(村内通道)绿化模式主导,频次占比30.1%;组5 为路旁(村内通道)绿化、水系绿化模式主导,频次占比44.3%;组6为经济林果模式主导,频次占比43.8%;组7 为路旁(村内通道)绿化、居民庭院景观、乡村公园与休闲绿地、乡村旅游模式主导,频次占比45.2%;组8 为乡村旅游模式主导,频次占比26.7%;组9 为观光园模式主导,频次占比31.5%;组10 为水系绿化模式主导,频次占比38.6%。

上述10 组同质集群的主导模式中,属村庄全域绿化的模式共5 种,5 种模式分别或组合出现于5 组同质集群中,5种模式累计出现113次;属村庄聚落绿化美化的模式共5 种,5 种模式分别或组合出现于6组同质集群中,5 种模式累计出现220 次。10 组同质集群的主导模式中,虽属村庄全域绿化与属村庄聚落绿化美化的模式数量相当,所主导的同质集群数量差异也不大,但综合各组主导模式出现的频次,属村庄全域绿化的主导模式频次远小于村庄聚落内部绿化美化的频次,反映了目前更注重村庄聚落内部绿化美化的整体趋势。

在村庄聚落绿化美化中,高频出现的宅旁绿化、路旁(村内通道)绿化、水系绿化隶属四旁绿化子类。其中,以路旁绿化作为主导模式及次主导模式的组别最多,宅旁绿化与居民庭院景观等类型次之。村庄全域绿化中,高频出现的经济林果、观光园、乡村旅游属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大类,山水林田湖草居统一保护与修复、乡村生态文化保护与复兴大类出现较少。

2.3 不同气候带的主导集群和模式分析

乡村的绿化美化受降水、温度、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作用较强,因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本研究选择能够反映降水和温度特征、与植被区划对应关系明显,且与林木覆盖率等行业指标衔接对应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划(气候带)作为全国地域划分依据。结合前文的聚类分组,对同一气候带所包含的组别进行统计,并依据自然断点法原理以组别所占比例为依据,识别出各气候带所包含的主要组别和次要组别,根据主要组别和次要组别所对应的乡村绿化美化主导模式提炼归纳不同气候带主要囊括的乡村绿化美化基础模式(图3)。

图3 各气候带在不同组别的分布比例Figure 3 Distribution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climatic zones in different groups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覆盖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温带湿润地区主要进行组1、组3的绿化美化模式,次要组别包括组2、组4,共计占该气候带总量的84.4%;亚热带湿润地区主要组别为组3,次要组别为组2、组5,共计占比52.1%;热带湿润地区主要组别为组3、组7和组10,共计占比66.7%;温带半湿润地区分布的主要组别为组3,次要组别包括组2、组4、组6 和组8,共计占比72.4%。整体来看,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乡村绿化美化以风景林营造、古树名木保护、乡村公园与休闲绿地建设、路旁水旁绿化为主,也包括经济林果、乡村旅游等主要模式。

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原气候地区覆盖我国西部和中北部。其中温带半干旱地区主要组别包括组6、组8,次要组别包括组1、组4、组9,共计占比85.0%;温带干旱地区主要组别为组4,次要组别为组2,共计占比50.0%;高原气候地区主要组别为组9,次要组别为组8,共计占比62.5%。整体来看,干旱、半干旱和高原气候地区的乡村绿化美化以经济林果、观光园、乡村旅游为主,也包括路旁宅旁绿化、乡村公园与休闲绿地等主要模式。

3 讨论

整合前述10 组同质集群的主导模式,结合模式与气候带的相关关系,统计各组内乡村所属的气候带类型及各组不同气候带乡村数量占该气候带乡村总数的比例,并对各组中占主导地位的乡村气候带类型进行统计(图4)。综合各组乡村分布的气候带及该组乡村绿化美化模式的相似性特征,基于CORREL函数对10 个分组中各基础模式数量及合计数量所形成的数列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趋近于1 表示相关性越强。通过计算得出组1、组2 和组4,组5 和组10,组6 和组9,组3、组7 和组8 对应数列所形成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在0.8以上。结合各组的相关关系,在村庄聚落人居环境营造、乡村蓝绿空间保护利用、乡村特色农林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4 类功能导向下,探讨不同气候带乡村的绿化美化模式特色。

图4 各气候带主导同质集群分析Figure 4 Analysis of dominant homogeneous clusters in different climatic zones

3.1 村庄聚落人居环境营造

村庄聚落内部的人居环境营造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核心内容,也是改善乡村居住环境的重要抓手。温带湿润、温带半湿润、亚热带湿润以及温带干旱、温带半干旱地区结合地域气候条件,通过组1、组2、组4 的模式,进行村庄聚落内部庭院、广场、四旁地等的绿化美化。

温带湿润地区和温带半干旱地区的乡村通过组1 的方式,对村内通道、宅旁空间进行绿化,以路旁宅旁绿色线性空间串联居民庭院,形成路旁、宅旁绿化串联居民庭院景观的复合模式(图5a)。这类乡村冬季寒冷、植被类型相对单一,若绿化面积过大或种植形式过于复杂都将加大后期管理难度和管护成本。因此,以种植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为基调,依托道路两旁、住宅四周空地栽植树体高大的乔木,合理搭配灌草植物,装点村庄聚落内部景观环境。在居民庭院内部栽植兼顾观赏和食用价值的花卉、果树、经济作物,发展庭院经济的同时,进行内向型生活空间的绿化美化。内外兼修的居民庭院作为点状绿色单元,通过村庄聚落内部的路旁绿地串联形成相互联结的点网结构,因地制宜、务实有效地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图5 村庄聚落人居环境营造导向下乡村绿化美化模式Figure 5 Rural greening and beautification mod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ettlement living environment

温带干旱地区乡村以及温带半湿润、温带半干旱地区的部分乡村通过组4 的方式,建设村民广场、门户节点、古树名木等展示村庄形象的公共空间节点,形成路旁绿化串联村庄重要节点的复合模式(图5b)。此类乡村所处地区年降水量相对偏少,对植被种植后的水肥管理要求更高,需按照节水和易于管护的实际工作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绿化美化。村庄内建设以硬质铺装为主的村民广场,或利用标志性景观、植物景观等展示村落形象的门户景观,结合周围乡土大乔木的栽植,形成展示乡村特色文化和形象的公共活动场地。此外,通过保护点状分布在村口或村内的古树名木,形成人际交往和文化活动的核心节点。三者复合形成村民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文化活动的重要节点,形成小范围、分散式的布局特征。以路旁绿化作为联结纽带,形成连通节点和居民庭院的美丽宜居乡村环境。

温带湿润、亚热带湿润、温带半湿润地区有部分乡村通过组2 的方式,在村庄聚落内部建设乡村公园、休闲绿地、村民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形成路旁绿化串联公共开放空间的复合模式(图5c)。这类乡村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植物类型更为丰富。利用村庄中相对独立、具有一定面积的绿地和空地,营造满足文化娱乐、游憩休闲需求的绿色公共环境。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休闲场地的同时,通过道路绿化串联丰富村内的景观层次和公共空间环境品质。

3.2 乡村蓝绿空间保护利用

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热带湿润地区等降水量较高、水资源丰富、植被类型丰富地区的乡村,多注重蓝绿空间的保护利用,通过组5、组10的绿化美化模式,进行水系景观营造。

亚热带湿润地区中湖北、江西的部分乡村通过组5 的方式,沿水系、路旁、宅旁等线性空间进行绿化,营造线性蓝绿空间复合交织模式(6a)。这类乡村依水而布、倚河而生,河流是重要的生态资源。水系绿化结合河流、沟渠、池塘等水环境整治开展,通过湿生植物与耐水湿植物的组合搭配提升水体净化和护岸护坡功能,合理设置尺度适宜的滨水步道和亲水设施,提升滨水空间的生态游赏品质。同时,进行路旁、宅旁等线性空间绿化美化,构建乡村内部交通绿廊、美化建筑外立面,与水系绿化结合形成蓝绿交织的村庄绿色空间网络。

热带湿润地区的乡村主要通过组10 的方式,将村庄聚落内部的水系保护结合乡村公园与休闲绿地建设,呈现水脉园心、点线结合的特征,形成水系绿化结合乡村公园的复合模式(图6b)。这类乡村水网密布,自然资源丰富,适宜以湿生、水生植物群落营造为核心进行水系绿化、乡村公园和休闲绿地营造,形成水园相宜的乡村人居生态景观风貌。核心水系多环绕或穿过乡村,位于相对边缘区域,乡村公园与休闲绿地则根据用地情况位于村口或村庄聚落外围,两种模式在乡村中出现的位置随乡村形态而产生变化,与乡村人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

图6 蓝绿空间保护利用导向下乡村绿化美化模式Figure 6 Rural greening and beautification mod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blue-green space

3.3 乡村特色农林产业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特色农林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关键支撑。位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原气候地区以及温带半湿润地区的部分乡村,尽管降水量相对较少,但具备发展乡村特色农林经济的条件基础,多通过组6、组9的模式,将经济林果、观光园建设作为开展绿化美化的主要途径。

温带半干旱地区和温带半湿润地区的部分乡村通过组6 的方式,以经济林果结合乡村旅游发展乡村生态经济,同时进行乡村公园与休闲绿地、古树名木保护等村内公共空间的绿化美化,形成生态经济结合公共空间营造的复合模式(图7a)。这类乡村所处区域的年降水量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燥,但已具备经济林果生产的良好产业基础。通过着力打造高品质农林产品,塑造具有本地优势的农产品标志,在生产景观中融入经济和美学价值,发展具有农林特色的乡村旅游。同时,在村庄内部通过保护古树名木、建设尺度适宜的乡村公园与休闲绿地,丰富游人观光游览的空间类型,提供感受乡村生产、生活、生态风情的生态旅游体验。

高原气候地区和温带半干旱地区部分乡村通过组9 的方式,发展特色经济林果和观光园,结合乡村外围环村林及村庄聚落内部文化遗产环境保护修复进行绿化美化,形成农特产品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的复合模式(图7b)。这类乡村所处区域的水资源条件相对匮乏,且受季风影响较为严重,风沙较大。但高纬度区域的光热条件为瓜果类农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且一些村落内部保留着传统文化遗存。通过在村庄聚落周边发展经济林果和观光园,以农林生产带动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塑造乡村的绿色生产景观基底。同时,环村林的建设能够对村庄聚落内部人居生态环境的稳定提供保护性结构,并以绿化美化营造历史纪念物、考古遗址、建筑群等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环境。将环绕村域的绿色生产空间、环绕村庄聚落的绿色生态空间、环绕遗产的绿色文化空间三者结合,通过特色农产品、特色文化遗产重塑乡村生态文化景观。

图7 特色农林产业发展导向下乡村绿化美化模式Figure 7 Rural greening and beautification mod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nd forest industry

3.4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乡村旅游能够带动乡村居民快速增收,但如今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本研究选取的典型村庄则呈现出以生态建设为前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趋势。全国不同地区依托自然资源特色,通过组3、组7和组8的模式,结合绿化美化发展特色农旅、文旅产业。

温带湿润、温带半湿润、亚热带湿润和热带湿润地区均有乡村采用组3 的方式,通过风景林、荒山生态修复、传统农业景观等面状植物风景,古树名木等点状植物风景,以及公路景观廊道、乡村风景廊道等线状植物风景,点线面复合形成覆盖村庄全域的生态基底,从而带动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形成生态基底塑造结合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复合模式(图8a)。此类乡村强调村庄全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在村庄聚落外围开展原生农林风景的防护修复,依托乡村公路构建串联自然与人文风景的公路景观廊道或乡村风景廊道,以良好生态空间作为发展乡村产业的绿色基底。其中,温带湿润地区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古树名木等乡村生态文化景观,结合乡村风景廊道建设实现自然和人文资源的耦合发展。温带半湿润地区结合现有村庄建设成果,突出古树名木对于村庄的重要生态文化价值。亚热带湿润地区依托良好的气候和植被条件,开展风景林营造和森林康养产业。热带湿润地区则依托特色的农林作物和生态保护修复,发展与经济林果产业相结合的乡村旅游。

另外,热带湿润地区的一些乡村采用组7 的方式,通过村庄聚落内部四旁绿化、居民庭院景观打造,结合乡村公园与休闲绿地、小微绿地、门户节点打造,同时发展村庄全域的乡村旅游、观光园和公路景观廊道,形成村内公共景观结合乡村旅游的复合模式(图8b)。此类乡村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和热带特色经济林果丰富,为乡村绿化美化的多类型打造奠定了充足的基础条件。因此,绿化美化方式综合多样,覆盖村庄全域和村庄聚落。在村庄全域依托乡村公路,构建交通可达、生态景观自然的功能复合型景观廊道。在村庄聚落内的空地栽植复层经济林木,在聚落外围营造环村林、乡村风景廊道等环带状林地,串联乡村公园等重要公共空间节点。村庄全域和聚落绿化美化复合,形成外围环境生态自然、公共景观可游可赏、庭院景观生活宜居的绿化美化特征。

图8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导向下乡村绿化美化模式Figure 8 Rural greening and beautification mod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rural tourism

温带半干旱地区的多数乡村和高原气候带的部分乡村采用组8 的方式,通过全域湿地保育以及河流景观廊道、传统聚落环境的生态保护修复,结合村庄聚落内部的水旁、路旁绿化,带动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发展,形成以生态景观保护修复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复合模式(图8c)。此类乡村处于降雨量较小的温带半干旱地区和高原气候地区,村庄聚落逐水而居,河流、湿地等水域资源成为乡村人居环境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和重要特色。部分沿黄河流域分布的乡村在农耕文明和多民族文化背景下,仍保存有“沿黄而居、与水共生”的生态文化特色,通过对村庄聚落外围的湿地资源进行生态保育,实现了原真生态人居风貌保护和生态资源保育修复的充分结合。在传统聚落风貌保存完好的地区,通过绿化美化方式保护地域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化特征,保护传承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智慧与人居文化,重塑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文脉内核,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4 结论

我国地大物博,丰富的地形地貌、气候类型和自然资源塑造了丰富的乡村景观特征。在乡村绿化美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域环境所形成的同质性和差异性特征,既要延续广域地理区划范围的乡村共性,也要重视每个乡村的个性与可识别性。本研究通过聚类分析、Pearson 相关性检验和自然断点法分级,对全国不同气候带典型乡村的绿化美化模式进行分析。以374 个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聚类分析结合相关性分析,得到10 组同质集群,通过自然断点法获得绿化美化的主导模式。

(1)10 组同质集群中,村庄聚落及周边绿化美化作为主导模式的出现频次高于村庄全域绿化,反映出目前乡村的绿化美化更加重视村庄聚落内部的人居环境提升。村庄聚落绿化美化以四旁绿化为主,居民庭院景观、乡村公园与休闲绿地等类型次之。村庄全域绿化以经济林果、观光园、乡村旅游为主。

(2)基于10 组同质集群与村庄所在气候带的相关性分析得出,我国中部和东部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绿化美化以风景林营造、古树名木保护、乡村公园与休闲绿地建设、路旁水旁绿化为主,也包括经济林果、乡村旅游等主要模式;西部和中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原气候地区的绿化美化以经济林果、观光园、乡村旅游为主,也包括路旁宅旁绿化、乡村公园与休闲绿地建设等主要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在聚落人居环境营造、蓝绿空间保护利用、特色农林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4 类功能导向下,我国不同气候带典型村庄的绿化美化模式特色。

(3)村庄聚落绿化美化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应结合村庄所处地域的气候特征,利用村庄内的四旁地、边角地进行科学绿化美化,保护乡村山水景观风貌、古树名木和乡村生态文化。同时,还应当提升对村庄全域生态和生产空间的保护、修复与利用,将蓝绿空间保护修复作为维护乡村聚落内部人居环境稳定性的重要基础,重视乡村内外生态空间保育和三生空间协同;尊重不同地域乡村的资源特色和发展规律,将乡村生态经济产业发展作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在保护乡村乡土性、原真性和生态性的基础上,有序发展乡村旅游。

致谢:向共同参与全国乡村绿化美化调研与典型模式研究的成员们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美化绿化景观
迷彩色在通信基站天线美化中的应用探析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美化語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景观平面图》
美化語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美化生活
我爱绿化
小猴栽树
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