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企业岗位为导向的高职《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3-31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岗位考核

王 晶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甘肃,兰州 730087)

植物组织培养产业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先进的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园艺、医药等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顺应社会对植物组织培养行业科技的需求,各高职院校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培养该领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组培企业的困境和岗位需求

目前,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尚在边摸索边应用的阶段,尤其是我国西北地区,更是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具体表现为:首先,在我国一些植物组织培养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攻克,如植物的脱毒技术、种苗的褐化、玻璃化及继代培养中繁殖系数过低等;其次,一些名贵花卉和名贵中药材由于组培技术体系不完善和培养基的不成熟而不能进行规模化生产;第三,组培企业的正常运行需要完整的组培设备,其投资较大,在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电,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在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组培行业的技术人员都要经过长期的严格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而我国组培企业的技术人员大多数都未经过严格的学习和技能培训,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增加种苗的污染率和成活率,极大地降低生产效率。而真正从事组培的专家又未能参与组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导致管理和生产不能有机结合,从而降低了企业产效。

根据植物组培原理和种苗生产流程,现代组培企业技术岗位设置主要有制剂室岗位、培养基制备岗位、无菌操作室岗位和培养室岗位,各技术岗位的职责及相应岗位的技术要求如图所示,这些岗位的操作人员这些岗位的操作人员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如包括掌握基本的化学基础知识和操作,懂得组培植物基本结构和特点,熟练安全操作高压灭菌设备,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懂得设备维修和保养以及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此外,技术人员还应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敢于担当的综合素质。

组培企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较大,连续性强,某些重要岗位对安全及操作要求较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及一些先进工艺和新型设备的应用,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已很难满足新型企业岗位的要求(如图1),因此《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作园林技术和与园艺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的整合构建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和实训条件,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学校教育与现代组培企业实践有机衔接,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助推地方产业的发展。

图1 组培企业岗位

2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改革的内容和实践

根据《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紧密性,以市场需求和组培企业岗位为导向,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对其进行课程内容、教法学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

2.1 课程内容与实训条件的优化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实验学科,而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以企业岗位设置和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对于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的培养学生目标来说,是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从事生产一线操作工作岗位,如制剂室岗位、培养基制备岗位、无菌操作室岗位和培养室岗位等。因此首先要梳理与企业对接的四大实操内容,即母液配制、培养基制备、无菌操作、培养室管理,精简相关理论知识,避免实习以后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其次,优化学生实训条件和实训设备,尽量模拟企业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及时补充市场通用的先进设备,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真实”的组培生产环境;第三,加强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或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亲自体验企业岗位实践,更好把握企业岗位需求,更好培养学生岗位素养,深化学生对组培企业的技术认知和岗位认知。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转变

要以组培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转变教学思路,尤其是职业教育,要从传统的讲授课堂向“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互动课堂转变。生产实践、课程改革、科学研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成果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生实操技能,而教学改革又可以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越强,越容易发现问题,越容易培养出企业岗位所需的高精尖的技术型人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已成为主流。而对于理论和实践深度结合的组培课程,更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将枯燥的课堂理论知识图文并茂,通过各种动图演示,使复杂的组培生产流程简单化,通过感官刺激使学生掌握技能要点,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组培课程中必须得掌握的愈伤组织、外植体、细胞全能性理论、植物褐化和玻璃化等抽象概念,通过图片、视频展示,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虚拟仿真技术在课堂上应用,可以避免枯燥操作流程的讲解,也可以避免某些危险性实践操作,例如:该课程教学中培养基的灭菌操作要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高压灭菌锅的操作,而高压灭菌锅属高压特种设备,需持证上岗操作,以往的教学方法都是课堂讲授操作流程和教师持证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但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而且进入企业实践后具有危险隐患,而采用虚拟高压灭菌锅控制界面仿真操作进行规范操作既避免了实践的危险性,又可以使学生亲自操作,掌握规范的操作流程,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在熟悉操作流程的基础上考取特种设备操作证,进入企业后可以直接持证上岗,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企业的岗位认知和实践。

2.3 考核方式的转变

在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教学体系中,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质量的重要依据,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但可以真实的反映出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为授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有用信息。《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和生产应用性,是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在学期内理论课和实践课各占一半。以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农林科技学院为例,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平时表现(20%)+作业(20%)+延伸活动(10%)+期中检测(20%)+期末考试(30%)=总评成绩(100%),其中真正意义上拉开学生差距的就是唯一一次期末闭卷考试,而比重却只占了30%,体现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在整个的考核体系中,不难发现涉及到的实践考核成绩比重过小,体现不出学生的实操水平,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也违背了职业院校培养“大国工匠”的初衷。因此,目前对该课程提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也是为培养卓越的农林人才,打造技能甘肃做好准备。

结合该课程特色及学院现有资源,园林教研组初步研究采用多样化的过程性考核方式,即:[平时成绩(100%)+实操成绩(100%)+期末成绩(100%)]/3=总评成绩(100%),其中:平时成绩(100%)=平时表现(30%)+作业(30%)+实验报告(40%),实操成绩(100%)=现场操作(50%)+设计试验(50%)(见样表1)。在该总评考核办法中不难发现在保留原有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基础上,极大地增加了实操成绩在总评中的比重。而现场操作主要包括该课程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即:母液配制、培养基制备与灭菌、茎尖脱毒技术、初代培养技术、继代转接技术、试管苗训化和移栽技术;对于设计实验环节,教研组研究决定以4人为一试验小组,选择具有综合性的实验设计项目——马铃薯脱毒及试管苗转接试验,通过试管苗的诱导率、成活率、转接率、污染率等技术指标反映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形成考核评价体系。这种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且更加接近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

3 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

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计,使得学生对组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环节都会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基于组培生产的高危性和连续性特点,虚拟仿真技术在课堂上应用,更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更能深刻的掌握危险实践操作的技术要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上,由以往的单一试卷成绩评定转变为多样化的过程性考核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过度的理论知识作为该课程考核的决定性因素,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使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更加具备针对性和企业生产性,因此在学生进入相关专业企业工作时,只需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上岗操作,这样不但为企业节省了很多物力和财力,而且对于学生在企业今后的发展也更为有利。

4 结语与展望

实施以企业岗位为导向的高职《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对自习所学的专业进行明确定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4],最终培养出符合“大国工匠”精神和“技能甘肃”要求的,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和科研素养的创新型农林人才。同时要开发出适合该课程试验的本地经济作物,在提升学生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为本地区农业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上提供新的技术支撑,达到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同时也为学生继续深造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植物组织培养岗位考核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类通识任选课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浅析罗汉果组织培养新技术的探索
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开展生物学 “植物组织培养” 选修活动课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