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庆春对楚国简帛书传承与创新的影响

2022-03-31赵泽

大观 2022年2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

赵泽

摘 要:现当代书法艺术家高庆春在学习楚国简帛书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传统,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中寻找新的方向,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楚国简帛书的书学方向,分析高庆春的书学成果对当下这一代人学习楚国简帛书具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楚国简帛书;高庆春;书法艺术

一、楚国简帛书的艺术特色

楚国简帛书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楚国文字为代表的大篆体文字。楚国简帛书的文字形体特征与其他战国文字相比差异较大。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颇为混乱,狼烟四起,战争频繁,也正因为形势混乱,给了楚国王族机会,其率领族人扩张土地并建立楚国。因为时代的混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愈演愈烈,统治阶级的混乱不作为,导致文化知识的教授不再为统治阶层垄断,民间兴起了私学。私学兴起,学术扩散与下移,士阶层逐渐崛起,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当时诸侯国争相称霸,割据现象极为严重,因此,地方的文化交流受到了阻碍。在这样文化交流被限制的情况下,楚国的文字出现了地域性的变化和发展,和当地的地域特色融合形成了风格不同的文字造型。具有代表性的楚国简帛书有郭店楚简、曾侯乙简、信阳楚简和包山楚简。

通过阅读书籍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出关于楚系简帛书的三种用笔方式。第一种是钉头鼠尾类型,线条如蝌蚪,头大尾细,这种形态是把毛笔蘸满墨之后,顿笔落下后行笔然后提笔轻出,它是侧锋顿笔或逆入起笔,中锋行笔,然后中锋出锋,人们可以在曾侯乙简和郭店楚简中找到这种笔法的运用。第二种是两端细中间粗的形状,此为中锋顺锋起头,中锋按压推进,最后轻提收尾出锋,所以写出来的笔画都是两头尖细,中间粗而厚实,它有粗细变化,是一种被美化的笔法。例如在郭店楚简中“川”字(图1)的字形处理,一波三折的笔画,并且粗细变化各不相同,造型美丽,轻盈灵动。第三种是一种追求快速的新的笔法,尤其在郭店楚简中突出,横向笔画是以顺锋直入为主。到笔画中段的时候向上拱曲,最后收笔往下按或是往回勾。

楚国简帛书大多是写在竹简木简上,因为竹木简面积较窄,行笔的过程中空间有限,所以需将有限度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使文字的两端抵达竹简边缘,写出来的文字都是往两边延展,然后上下压缩,这样字形结体体现出来的就是扁平的姿态,将所有写完的单个竹条拼凑到一起形成整个竹简书,从整体来看,竖与竖之间成列,但是横看不成行。人们可以看到每一列文字都在竹简的居中位置,但是它的中轴线并不是在一条直线上,它会随着字形变化的不同方向而呈现出不同的章法。虽然形成一列,但它并不是一条死板的直线,在一列当中,它会有无数的倾斜变化,所以呈现出的节奏感非常强烈。横向的字是错落有致的,并不是规矩严整地排列在一起的,横向的字间距比竖向的字间距要宽得多,所以横向的章法结构看起来比竖向的章法结构变化更加丰富多姿。

二、高庆春对楚国篆书的承古出新

高庆春是现当代篆书大家,他在创作中五体均有涉及,以篆书和章草最为著名,是中国书坛的佼佼者。他不仅擅写篆书以及草书,也擅长金石刻印。他将书法与篆刻艺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二者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高庆春的书学之路始于篆书,篆书是书道之极。东汉蔡邕在其作品《篆势》中评道:“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书法正传》中说:“古人以书名者,必通篆籀,篆籀所以为诸体之本。”明代嘉靖年间書法家丰坊在其作品《书诀》中写道:“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伯喈以下尽然。”通过学习历史上书学理论家分析总结归纳的知识,可知学习篆书功用极多:可以锤炼书写线条之质量,在悬肘抬腕的过程中锻炼腕部力量,以及规范笔性。

高庆春说:“由于小篆结体较固定,兼具装饰性和规范性,很难有突破和更多变化,写多了容易有习气。”因此,小篆学习过程中需要有收有放。高庆春先写小篆,而后学习金文及大篆,一路水到渠成。无论是临摹《毛公鼎》《石鼓文》等古茂劲健、浑凝拙朴、金石气十足的一类作品,还是《散氏盘》等开张雄浑、沉厚有力的一类作品,他都敢于挑战,勇于尝试,积极求索,从中品味每个碑帖的特征与艺术特色,并且对古朴天真、灵动飘逸的楚国简帛书展开学习研究。

高庆春沉着大胆地将金文大篆、楚国简帛书以及章草元素进行有意识的变通、嫁接的实践。高庆春的作品有一个特征,即篆刻作品和篆书作品都是以楚国篆书文字为母本来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形式上变化丰富多彩,但许多作品有几个共同特点。第一,审美上注重古朴雄强、苍茫厚重之美,追求作品形式以及作品中的笔墨技法对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现当代书法“展览时代”大环境影响所致,同时也是其自我意识的艺术审美选择。第二,以楚国简帛书为母本的书法创作占他作品总量的绝大部分。第三,字形结构特征偏扁,用笔果断有力。他精心打磨推敲,创造出了古朴厚重又不失灵动典雅的楚国简帛书。

高庆春的书法实践中,以金文为骨,楚国简帛书为肉,将楚国简帛书的天真质朴、自由诡异与金文的浑厚凝重、古朴稚拙整合到一起(图2)。楚国简帛书的特点是字形灵动活泼,用笔自然而率真,但它的线条纤细而单薄。取法楚国简帛书需要取其精华,大篆的笔法沉雄浑厚,尤其是金文笔法讲究厚重与朴茂,将其与楚国简帛书的灵动有机融合在一起,既有大篆的厚重、朴茂,又兼顾了简帛书灵动、率意的特征。这种结合本身是一种探索,也是高庆春在书法创作中有意识地走出一条崭新的路,不拘泥于摹古。他勇于打破常规,并且在一系列思路清晰的探索中,不仅规避长期临摹金文的呆板迟涩,又将楚国简帛书单薄、线条尖锐的特征削弱,他从金文大篆中汲取简约、高古的特征,同时也从历史名家的用笔、用墨上总结研究,加之对楚国简帛书的学习并融入个人理解加以研究,逐步形成个人书法创作独树一帜的风格。目前很多人学习书法是盲目的、依葫芦画瓢式的学习,而高庆春那一代的书法家从开始接触书法就带有明显的书法艺术创作意识,是在有自我意识为主导的情况下学习传统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楚国简帛书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独特风格,在文学艺术史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这样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人们深入学习研究。

三、对高庆春楚国篆书创作的学习研究

当代楚国简帛书创作兴起是由于当代考古和楚国简帛文字研究,当代书法界对楚简文字的出现非常震惊。因为楚国简帛文字变化多端,点画放荡不羁,运用了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所以楚国简帛书以竹简中左右飘摆的字势显示出节奏感,使书写楚国简帛书的人的情感随着笔意展现出来,使得文字的书写得到前所未有的灵动气息。从高庆春的创作中习得的笔法不仅可以单独表现,也可以通过嫁接、杂糅表现出来。楚国简帛书的用笔可以采用金文的篆籀笔法,使文字表现出沉着、古朴、厚重、典雅大方的特质。楚国简帛书作为一种新的书法资源,它的发现,使人们亲眼看见了两千年前先人的真实书写状态,不仅弥补了那个时间段的某种文化断层,也弥补了人们对古人书法遗迹只能看见结构而看不见笔法的遗憾。

学书法需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由临帖到创作,要走很长的路。首先是认字识字,可查阅多种工具书如《战国古文字字典》《楚简文字研究》《楚简帛通假汇释》《中国书法简帛字典》等。其次是读帖,仔细观察研究楚国简帛书的字法、笔法、章法等艺术特征。再次是临帖,精准临摹,真正理解楚国简帛书的规律,掌握它的每一个特点,努力做到内化于心,而后外化于行。正所谓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通过背临、集字等方法,将其笔法、字形内化于心,这样才能在创作中外化于行,通过手中的毛笔具象化。最后才是创作,早期创作中,以靠近原帖为原则,将自己的理解运用到作品中。不能为了新奇夺目而胡乱编造,不顾章法,不能破坏字体本身的字形结构,但是可以在点画、墨色以及章法布局等方面灵活变化,在以古人的思想和方法规范自己的同时讲究变化,例如墨色变化、浓枯对比、轻重变化、粗细对比等,不能以一样的力度、轻重、墨色写到底。多看多学多思考,在脑海里构建艺术创作体系,将知识储备转化为作品,并融会贯通。如郑板桥画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此为《郑板桥集·题画》中所述:“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书画相通,学书也需要由浅入深,由具象到抽象,抽象又由具象所展现出来,而人们通过眼睛从具象中解读抽象。因此,需要从不同风格的碑帖中吸取更多的养分,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逐步发展到自由创作,也就是成竹在胸,下笔有神。

书法历经几千年的时间洗礼,留下来的是精髓,是历史的积淀。在临习过程中,如果单纯按照楚国简帛书的运笔而写,虽然是篆书,但是少了篆书那种古朴厚重之感,字体形态单薄。如何写得厚重古朴,从高庆春处可以得到灵感与启发。古朴厚重的篆书用笔方式,在书写中逆锋入笔,线条雄渾,笔锋少漏尖,用笔简洁干练。将临习体会发挥运用,创作中字形的长扁随着字体的变化而变化,创作时需将其造型性运用起来,比如浓枯变化、大小变化、长扁变化、粗细变化等。把哲学中的矛盾在书法创作中运用起来,把繁杂的字写大写细,简单的字写小写粗,不大不小的字就不粗不细,独体字写小写粗,合体字写大写细,不仅字与字之间有对比关系,单个字体里面的笔画与笔画间同样有对比关系。行笔过程中,感受笔、墨和纸之间的关系。纸要留得住笔,沉得下墨,笔毫要铺开,笔锋裹紧,感受笔和纸的摩擦涩行。然后是创作中的章法结构变化,整体布局应该是相邻之处矛盾,对角之间相互呼应,字与字之间因素相近但并不相等。

书法创作是精神与肉体高度统一的活动,颇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趣,想要用语言文字完全表达出精神活动的整个过程是无比困难的。只有亲身体会,真正进入书法艺术这个范畴,才能达到精神世界宏伟广阔、创作得心应手之境界。

参考文献:

[1]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蔡靖泉.楚文化流变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3]张正明.楚文化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4]商承祚.战国楚竹简汇编[M].济南:齐鲁书社,2001.

[5]张琪.曾侯乙墓竹简与包山楚简书法特色比较研究[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7.

[6]伍长巍.楚简对当代篆书创作的影响之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7]杨岑遥.楚简的书法艺术特征浅析[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5.

[8]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张晓明.春秋战国金文字体演变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

[10]任平.说隶:秦汉隶书研究[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

[11]邱振中.笔法与章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
当代艺术传播变迁研究
——以书法艺术为例
探究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论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书法艺术对中文字体设计的启示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生命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