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书法发展与晋唐宋书法结体对比

2022-03-31王晓桐

大观 2022年2期

王晓桐

摘 要:通过探析唐宋书法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发展过程中对晋唐宋书法结体起到的推动作用,并对其进行论述,从而得到书法文化的发展与其结体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唐代书法;晋代书法;宋代书法;书法结体

要想了解一个朝代的艺术发展,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采取的治国措施相对开明,其帝王大多喜爱书法,并且把书法加入了科举考核,这些都推动了唐代书法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唐代的盛世孕育了繁荣的书法艺术。唐朝书法的发展可以分为初唐、盛唐、晚唐三个阶段来看。初唐阶段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家为代表,盛唐阶段以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人为代表,晚唐时期以杜牧、高闲等人为代表。

一、初唐时期代表书法家

(一)欧阳询

欧阳询的书法用笔方整,带有一些隶书的韵味。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严谨工整,平整峭劲。欧体强调一种力度,他的字大都向右扩展,但是中心依旧稳固,没有给人以斜侧的感觉,所以有一种寓险于正的乐趣。他的《九成宫醴泉铭》瘦硬、秀丽、温润,给人以温润浑厚的感觉,中和的书风中偏带一些阳刚之美。《九成宫醴泉铭》受到了隶书的影响,其中的有些字取法于魏碑,尤其是《龙门十二品》这种方笔特征明显的魏碑。

(二)虞世南

与欧阳询一起驰名初唐的还有虞世南,他们并称为欧虞。虞世南书法作品笔画凝练,笔势方圆并见,外柔内刚,外形略长方,有种文质彬彬的感觉。虞世南作书对纸笔的要求不高,但是非常注意坐立的姿势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掌握了姿势和手腕轻虚的方法,即便是用秃笔作书也能信手拈来。

初唐的书法以继承为主,有点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以楷书为主流,总体风格是清秀瘦劲的,结构十分严整。

二、盛唐时期代表书法家

到了盛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的文化艺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书法艺术的风格从初唐的方正劲健趋向于雄浑肥厚。楷书中最有名的当属“颜筋柳骨”。颜真卿继承了二王和褚遂良等书法的长处,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书风。他的字从初唐的瘦长变成了方形,中锋用笔,浑厚强劲。他的碑刻作品也不像别的碑刻一样笔画细瘦,而是浑厚大气。

柳公权的字也是笔画爽利,结体严谨。杜甫推崇“书贵瘦硬方通神”,这里的“硬瘦”是表现笔力,而不是生硬之意,表明线条刚劲有力,骨力洞达。晋代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有言:“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因此,作书者要掌握好字体中骨和肉的比例。如颜真卿的书法雄强浑厚,韧若筋带,正大方严。柳公权书法间架严谨,笔力遒劲,风骨挺拔。而“颜筋柳骨”也成为现在学书者的入门首选。

在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当时的书法风格由初唐的方正劲健趋向雄浑肥厚,摆脱了王家书派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的新风格。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使得众多书法家开始追求自身的个性张扬,不再以法度作为唯一的标准。例如,张旭笔法精到,对书法形式和点线运动节律的控制力达到了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他的书法洒脱自在,豪放不羁,开创了狂草书法风格的典范。怀素的草书以篆书入笔,藏锋内转,瘦硬圆通,用笔迅疾,气势宏大。虽然狂放,但没有为了追求新奇而忽视法度,结字简练,是一种独特的草书艺术风格。怀素与张旭齐名,他的草书奔放流畅,一气呵成,被称为“狂草”,所以后世有“颠张醉素”之称。

三、晚唐时期代表书法家

随着国势渐衰,晚唐书法艺术的发展没有初唐、盛唐兴盛,但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家,比如高闲、杜牧等。处于楷书最高峰的时代,高闲本人肯定也是善于楷书的,但遗憾的是并没有流传下来。他的草书中有厚重、沉稳的一面,可以看出他有坚实的楷书功底。晚唐国力衰弱,使得当时文人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一方面留恋盛唐文化艺术的繁荣,但是另一方面又困于当前衰亡的国力,因此在心态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开始追求审美世俗化,崇尚俗趣,使书法艺术的巅峰成为过去。

四、宋朝时期代表书法家

宋朝经济高度繁荣,对唐人的逆反心理和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正体”衰落,从书法上转变为了对行草书的喜爱。最有名的当属宋四家,即“苏米黄蔡”。

(一)苏轼、黄庭坚

苏轼早年学二王,后又广泛涉猎了晋唐的书法家,形成了深厚朴茂的风格。他自称“我书意造本无法”,重在写意。他深刻理解传统书法艺术,用传统的技艺进行书法创作,又在创作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传統的技法,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摹古。苏东坡的字兼柔带刚,有天真烂漫的韵调,又有饱满强劲的丰腴韵态,流畅自然,独具一格。如他写的“花泥”二字,用笔柔软,放大细看又细笔牵丝地连在一起,有落花归泥的韵味。苏东坡执笔为侧卧笔,所以他的字右斜,偏肥,但却不会无力。他写的“雨”字横画顿下来的部分非常刚硬。《寒食帖》被认为是他最了不起的作品之一,因为他把毛笔运用到极致,使得呈现出来的书法有刚,有柔,有朴拙,有华美,极尽变化。

黄庭坚与苏轼两人相差八岁,亦师亦友,互相影响。黄庭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写出的每个字中似乎都有一个圆心,使得所有笔画从中心放射出来。这种辐射式的字形结构突破了晋唐流行的方方正正的外形。他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打破了在以前圆转流畅的草书基调,节奏变化强烈,具有独特的魅力。用一个字总结就是“新”。他和苏轼是宋代书风的开拓者。

(二)米芾

米芾的书品气格不如苏轼,创新笔力不如黄庭坚。但是他的执着专一在书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使得他的行书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他对书法有自己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康有为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而米芾对唐楷过于规整的风气持有偏见,他就是追求意趣和个性的典范。米芾主张笔力通过手臂达到毫端,故须悬手提笔。这种笔法,八面出锋才能达到他的要求,做到骨劲、皮肉、脂泽、风神皆全。他主张大字如小字结密,小字如大字舒展。这些特殊的笔法笔势造就了他书法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蔡襄

蔡襄是宋四家中唯一一个以规矩的楷书见长的,他恪守晋唐的法度,在创新上相对其余几人略逊一筹,但他承前启后,为唐人的法度和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桥梁。他的书法端庄,如一缕春风拂面。

魏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种优美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那就是书法中的行草。不像唐代楷书那样讲法,晋代行草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像一个豁达的人,伸手迈足潇洒自如。因此,晋人书法的韵味全在于洒脱,这种点画自如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韵”。

唐代以楷书为代表的结体规律,大多是以匀整为主,这是在总结、归纳晋人基础上的结果。因此,初学书法往往从唐入手,就是利用了它有法可依的优势。颜真卿说的“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实在是唐人对结体规律有了理性认识的表现。他们会在书写之前先在脑中想好所要写的字的形体,布置它的位置,使它看起来平整稳定。至于他说“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指有时会在心中出现新的意识体会,使字体有了新的变化。这是唐代书法家从理性角度上对书法艺术的更高认识。唐朝推崇法度,但是这个法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而是要比这个概念宽泛得多,还可以指艺术家在文化修养及为人处世方面规范自身的行为。如颜真卿的书法不仅在艺术上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他书法的内在气质是儒家的,体现了中正宽博精神,有种磅礴的生命力和势不可挡的气势。这种法度也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如唐代开国时强调儒家提倡的法度秩序,但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活跃,国力强盛发展带来的自豪感也逐渐融入了唐朝文人的书法内容形式。

晋人结构变化纯是意到笔随,而宋人结体多是着力“意造”。如苏轼的字上松下紧,字形呈平行四边形,黄庭坚的字中宫收紧,呈辐射状。米芾的字虽是旧派,有浓厚的二王气息,但将二王的内敛之气化为外张之意。蔡襄的字比较接近唐人,用意不明显。可以说,苏轼、米芾、黄庭坚的字是宋人的典型代表。其中,苏天趣,黄风韵,米气古。

五、总结

都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晋、唐、宋三个时代的书法,体现在结体上的意趣是如此的不同。概括说来,晋人是不经意之意,唐人是经意于普遍规律的探求,宋人是经意之意。

(一)晋代

晋代书法艺术可以说是贵族的艺术,主要是由贵族士大夫所掌握,他们追求自然,崇尚风韵。但这些文人往往是在富足的生活状态下进行书法创作的,他们的艺术趣味只反映属于贵族的艺术精神,对于民间艺术,尤其是底层百姓的艺术趣味知之甚少。而他们抒发的思想情感,也与其自身的生活情况有关。在他们看来,写书法的重要原因是展示自己的韻气和贵族气息,这对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来说是十分正常的,并且如果其所作所为不符合当时的身份也会遭到周围人的议论。因此,书法在晋朝时期具有贵族气息,带有其享受生活并且怡然自得的个人情怀以及气韵,这便是晋人书法的特点之一。此外,纸张的改良与使用也推动了书法的发展,西汉时期,我国已出现用麻做的纸。而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改造出了更适合书写的黄麻纸。如果说,纸在汉代还只是作为新型材料刚刚崛起,还未完全取代简、帛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到了晋朝,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这一转折为接下来的书法推广以及收藏做出了巨大的铺垫,使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书法作品的魅力,品味晋人书法的贵雅气韵。

(二)唐代

在前面的内容里面笔者已经提到了唐朝文化的兼容并蓄以及当时开明自由的社会风气。这样社会风气一方面是由于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胸怀广博;另一方面,由于唐朝出现“三教合一”主张,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这些都对于唐人书法风格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朝统治者尊崇道家,大立道观,命人修《道藏》,使得道家思想在唐朝一直处于备受肯定的地位,逐渐发展到极盛。唐朝由唐太宗开始,宣扬道家的清虚、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极其符合当时政治需要的。唐朝经历混乱的三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短暂的隋朝时期而建立,需要一个清净和安心的社会来休养生息,也就是唐太宗说的“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道法与书法的内涵本质有共同点。由于唐朝的道教十分兴盛,当时文人的书法中也蕴含了很多的道家思想。

在唐朝时期,很多文化以及思想的碰撞加快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而在其融合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多次儒释论争、佛道之争等冲突。这些冲突不但没有阻碍唐朝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反而巧妙地让三家思想可以实现并存,共同为大唐统治服务。唐朝社会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兼容并蓄使得社会思想开明。当时人们的思想相对来说是很自由的,形成了相当宽松的文化氛围。在如此自由和宽松的社会精神的影响下,唐朝文化表现出包容性、开放性与多样性,而当时的书法艺术更是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

(三)宋代

宋代的文人则更多的是需要对生活和事业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所以很难再达到晋人的那种洒脱状态。书法艺术不再仅仅属于贵族士大夫,而是向下阶层发展。此外,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完善,宋人想要实现进一步的突破,只能求创新,展现个性,所以宋人的书法作品中有很深厚的个人色彩情感,并且体现出一定的社会阅历,呈现了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辛酸苦辣。同时,这种创作精神为宋人书法创作带来了很强大的生命力。人们学书,尤其是学楷书的时候,要先夯实基础,临摹古人作品。在临帖的过程中了解字体的间架结构、笔画的肥瘦、墨色的浓淡枯润、运笔的轻重缓急等等。只有通过长久的临帖才能进入创作,从而在继承原有技法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观赏宋人的书法创作能够带来很多启发,尤其是自身艺术发展上面,只有不断地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才能够有所突破。

在宋代出现了很多文学大家比如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而且词这一文体也正是在宋朝逐渐发扬光大,帮助宋人书法营造了“尚意”的氛围。这些文学家在不断创作经典好词的时候,也留下了诸多名传千古的书法大作,有助于后人更好地领悟文学作品所传递的真情实感。宋代书法发展最关键的一点,是宋朝人基于其文学的发展,慢慢对书法的意趣以及意蕴展开研究,使得书法从单纯的“技艺”向“艺术”转变。这让宋代书法进入了一个古人不曾想到的新世界。

不仅书法,绘画创作也是在学习前人风格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底蕴后,再加入个人的情感和内容,形成自我风格,从而创作出有个性与创新力的作品。当然,书法的发展还要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进,追求与时代精神的契合。

参考文献:

[1]付言.浅谈魏晋书法的艺术特征[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9):67.

[2]武原.权力和唐代书法文化[J].书画世界,1995(5):3-6.

[3]史春松.隋唐时期敦煌写经书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