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
2022-03-31兵马司
兵马司
北京房山的石经山以云居寺的石经而闻名于世,历史上北京还曾有另一座石经山,这就是今天的石景山。
当年的京西石经山,据说古时山上藏有石经,后来渐渐改名为石景山,成为北京的一个行政区的名字。首钢集团迁到河北曹妃甸后,这里一部分成为工业遗址公园,另一部分则是2022年冬奥会组委会办公地。
石景山在高大的炼钢炉的遮挡下,不走到山脚下很难发现它的存在。石景山不是仙境,胜似仙境,为“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是具有古朴、幽静、雅致特色的山林。戏台、山门、主殿、石窟、经台、天宫、古碑、老树、深井,这些名胜古迹,隐现在密林深草之中,若漂若浮,似静似动,充分体现了宗教文化和宗教建筑的神秘和严整。
石景山现存有两通石碑,碑名为《重修净土寺添置田亩碑记》与《重建石景山天主宫碑记》,据净土寺碑文记载:“金阁寺自晋唐以来所藏经石碎而言断,岩穴鲜有存焉”,金阁寺是净土寺前身,当时就刊刻了不少石经。通过这两通石碑可以订正《帝京景物略》中的“石景山,山故石耳,无景”的望文生义之说。
石景山位于永定河东岸,海拔183米,古称梁山,元代称石径山,明代多称石经山、石景山,后又有湿经山、失经山、石井山、骆驼山等,俗称骆驼山是以此山形似骆驼而得名。
石井山是因此山上有一古井,石经山是因山上有金阁寺石经台、藏经洞而得名;湿经山名称,源于唐僧取经归来,过永定河,经文落水沾湿的民间传说;石景山其名,同样出于旧时口传,民间传说,此山从前只有石头,没有其他景致,恰如一处天设地造的石景,故名。
此山以形取胜,史籍多有描述。明《宛署杂记》载,该山“在县西北三十里玉河乡,乱石嵯峨,高出众峰”。
石景山曾叫湿经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唐僧西天取经路过此地永定河内有个乌龟精送唐僧过河,它办了件好事,请唐僧在佛祖前替它讨个封,唐僧答应后,遂平安地渡过滔滔水定河。唐僧一路西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已把乌龟精的请求忘在脑后。待取经归来时,乌龟又驮他们过河,当乌龟精知道唐僧并没有替它讨封时,一怒之下,把他们师徒四人掀翻在河里。由于他们已脱凡胎,未被水淹死。但是历经磨难后取回的真经却都湿了。他们过河后来到石景山上,只见一巨石平整如席,便在此晾经。忽然一阵狂风吹过,将经书吹走,唐僧为此悔之不及。
唐僧丢失的经书为回生经,原来是如来佛怕经文传到人间后,人间得到真传而只生不死,造成人满为患,于是趁晾经之机收回了这十八部回生经。
人们便把这座山叫“失经山”,久而久之又叫成石景山,位于山巅的巨石就是晾经石。
明朝《帝京景物略》载:“山而石其骨也,皆有峰岩壁穴”。
清朝《日下旧闻考》载:“石径山孤峰特立”……
石景山具有孤峰雄峻,怪石凌嶒,崖壁千仞,幽谷岩洞等特点,明清不少皇帝到此登临。明正德十二年(1517),朱宁营建石径山寺,穷极壮丽,请明武宗“幸临”。明万历十六年(1588),神宗皇帝到石景山观浑河(即永定河),即命五位名臣赋诗以纪。清康熙皇帝登石景山多次,并三次吟诗抒怀。“石景遥连汉,浑河似带流。沦波日滚滚,浩淼接皇州”。这是康熙帝的传世诗篇。明清时代文人雅士,登览石景山赞不绝口者不可胜数。
石景山自古也是河防重地,曹魏嘉平二年(250年),即在石景山西侧永定河上修筑水坝,开引水渠。元大德六年,修卢沟上流石景山河堤。明清时代更把石景山当作河防重地,清雍正七年(1729)在石景山南侧敕建“北惠济庙”。该庙负山临水,便于控制河水形势,现在区文物保护单位保管的“雍正御制碑亭”,就是当年传下的北惠济庙的珍贵文物。
石景山古迹很多,主要有金阁寺和碧霞元君庙两大寺庙。金阁寺位于石景山南麓,坐北朝南,始建于晋唐时代,唐代德宗建玉皇殿,迄今至少已有1300余年历史。明正德年间重修,明万历年间又重修,易名为净土寺。清代该寺倒塌毁坏,现存遗址、实物,仍具有很高文物价值。山门建在向外凸出的山崖上,站在山门,翘首北望,百丈峭壁,如劈如削,直插云汉,壮丽可观。
进山门有一碑亭,亭内树立《重修金阁寺添置碑记》,明万历年间许用宾撰篆并书,叙述金阁寺历史,过碑亭十多米远,为著名的石窟、经台。
史料记载:“山有石经台、普观洞、普安洞、还源洞、孔雀洞诸胜。孔雀洞左右门上截题识曰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一,幽州卢龙两节度使刘相公敬造,元和四年四月八日建;下截刊佛经语。其地当石经台之阴,殆即藏经处也。”现题识无存,石窟胜洞仍在。石窟洞凿于峭壁,上下两排。孔雀洞位于下层,宽约3米,深约3米,高约2米。洞内石壁刻有佛像一尊,站姿,高83公分,右手下垂于胸前,发髻高耸,身披袈裟,衣纹流畅,衣着的下摆有北朝风格,造型优美。
据专家鉴定,为唐代石刻。虽时隔千年,仍給人以美的享受。孔雀洞内左右两侧各建一条巷道,道中砌石为阶,沿阶而上,可达洞前台地。台宽7米,长12米,台面平整,人称石经台。石经台之阴为峭壁,壁上下有数佛洞,向东排列,每洞窟深约三四米,宽约四五米。这些石窟洞现存部分佛龛、经台和石刻花草线纹,一处处都体现着我国古代佛教文化和人间沧桑。
石窟洞之上为天主宫,现存殿堂墙基。天主宫之上为金阁寺塔。据文献记载:“山殿有塔,高约四丈余,四方作方屋如阁,四隅作圆屋如亭,内皆塑护塔神像。”
该塔年久倾圮,在原塔的基础上新建一高阁。登上石景山顶,俯视京城新貌,俯视永定河之巨变,令人热血沸腾,流连忘返。
碧霞元君庙位于金阁寺之东,庙南为峭壁悬崖。该庙建于明正德年间(1517),为诱正德皇帝游幸。明嘉靖元年(152)将该庙捣毁。明萬历年间又重修。该庙统称元君庙,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元君殿,一是天空寺,一是碧霞元君庙,这一寺庙格局,别处颇为罕见。元君殿,五楹殿堂,供奉碧霞元君等五尊神像,殿前有月台,月台下为广场,广场约700平方米。元君殿以东为天空寺,该寺不大,但设计精巧。山门仅容二人出入。门额“天空寺”三字至今尚存。有前殿三间,有东西两道隔墙,中间开月亮门。天空寺以南为碧霞元君庙,一进院落,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客房各二间。院中有银杏、古槐各一株。
金阁寺天主宫遗址有一明碑,为《重建石景山天主官记》,记述了石景山的几度易名情况、石景山雄姿仙态的基本特征和金阁寺重建的历史。元君庙前有一古碑,上刻古诗二首,一刻清同治辛未(1871)诗人柱本减《登石景山》诗一首,一刻清光绪王展(1892)方汝霖《和登石景山》诗一首。两诗一唱一和,一贬一褒,耐人欣赏品味。这两通碑加上金阁寺碑亭内《重修金阁寺添置确记》,这三通碑,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物价值。
石景山上有四个天门,西天门、北天门已无存,东天门、南天门保存完好。
东天门内、元君殿前有一戏楼,从前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前后、石景山庙会期间总要在该戏楼开锣唱戏,现已重修为台。
东天门外东北20余米处有一古井,直径约2米,深约100余米,井里泉水终年不断。
石景山曾称为石经山,因藏石经而得名。现在悬崖仍尚存孔雀洞、普安洞等诸胜。《钦定日下旧闻考》第百零四卷记载:孔雀洞左右门上截题识,曰佛本行集经卷第三十一,幽州,卢龙两节度使刘相公敬造,元和十四年四月八日建。下载刊佛经语。其地当石经台之阴,殆即藏经处也。
由此文不难看出,石景山过去曾藏有石经。现在虽然经去洞空,是否还有埋藏的可能呢?根据房山县云居寺发现地穴石经的过程,针对石景山的石经台之阴,即藏经处之文进行分析,石景山藏有石经极有可能。1957年《舍利塔记》中有“至大辽天庆七年已镌造石经近三百帙,秘于东峰满八石岩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宫有石经碑四千五百条”的记载,在云居寺南塔遗址挖出一巨大地穴。里面埋藏石经板10082块,这一发现丰富了我国古代碑刻艺术,使云居寺享誉天下。同理,云居寺地下有一部辽刻经版《佛说苦萨本行经》的经末题记:“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此三卷,共十卷,同帙,马鞍山洞已有镌了,京西三十里小石经亦有,是卢沟河东垠上”。小石经即石景山,根据这一记载也可说明石景山藏有石经。石经藏于何处?现在有了线索,如果真的找到了石经,这在我国当属一重要发现。
据文献记载:正德中,钱宁建碧霞元君庙于石经山,穷极壮丽。数年后,到明朝嘉靖元年,皇帝又派御史三员将其拆毁。其原因是太监钱宁“曲事刘瑾,得幸于帝”。它伙同刘瑾在朝中干尽坏事,刘瑾谋权篡位被皇帝发现后,将他凌迟处死。自然钱宁不能摆脱这种关系。
明嘉靖皇帝继位后,以“诱帝微行”的罪名将钱宁处死,钱宁在石景山所建庙宇被毁也就不难理解了。
《北平旅行指南》重排本《老北京旅行指南》再版并于1997年秋发行,它是由马芷庠著、张恨水审定的该书在古迹名胜之部第三十一条中记叙了石景山,其文为:山在平西三家店东南约七里,又名十景山。孤峰峙立,峭拔中天,山巅有寺,俯首下视,永定河浊流奔放,环绕如带。北峡中有没字碑两幢,相传为明代权阉刘瑾督团营时,在此凿山立碑。
此文明确言定刘瑾墓在石景山,该书并附有刘瑾墓照片。然而,岁月荏苒,这一重要事件至今没有人能确定也无人证实其确切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