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情难遏,家国驻心底
2022-03-31萧惑之
萧惑之
叶嘉莹先生是当代研究讲学中国古典诗词的教授学者专家,诗论词论造诣精深,多有独家见地;在诗词创作的园地里,篇什颇丰,妙句迭出,乃真情感自然流淌。一部《迦陵诗词稿》几乎成为当代弄旧体诗词圈内人之案头书。先生自云,“《楞严经》中鸟名迦陵者,其仙音徧十方界,而‘迦陵’与‘嘉莹’之音,颇为相近,因取为笔名焉,是为第一次词作之发表。”据考当是1942年受业于顾随教授,诗词创作渐丰的学生时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叶嘉莹先生的著作遵循这一古训,“是中国最美先生,饱受苦难却笑傲人间”。先生经多难多彩的生活洗礼后自云,“20世纪70年代后期,因多次返国,为故国乡情所动,始再从事诗词之创作……”愚以为,这正是“故国乡音动情思,泼墨感慨胸有诗”。这也正是我再读《迦陵诗词稿》的一点新感悟。先生又说,“近岁以来,虽因故国乡情之感,重拾吟笔,而功力荒疏,纵有感发之真,而殊乏琢炼之巧。”这自然是自谦之语,实则是先生看到国家重振,百业方兴,欣然感悟,泼墨码字,心语铸魂,留存佳篇。“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历尽艰辛愁句在,老来思咏中兴篇。”此绝句,可见先生老当益壮扶犁耕耘的心态是多么强烈。这正如先生所说的“由于时代不同,不须更以隐晦之笔写凄楚之音”吧。
叶嘉莹先生豆蔻年华的青春期,知性单纯,已经有诗作留存,不乏佳句。诸如,对窗前秋竹有感“忍向西风独自清”。咏莲则有“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之问。咏菊留下“群芳凋落尽,独有傲霜枝”的感叹。1941年母亲谢世,“泪哭无语暗吞声”,“悔不当初伴母行”。对一个青春多梦喜欢诗词的少女而言,苦雨、春风、秋意、寒冬……“有心秋添愁,无梦愁亦秋”,都可以撩拨少女敏感的神经,走笔成诗。
“五十而知天命”。1974年秋天红叶时节,叶嘉莹先生久居异乡后第一次回到祖国探亲旅游,兴奋不已,感慨万端,伏案写就七言古体诗《祖国行长歌》近300句美篇。“思乡情在无时已”,“眼流涕泪心狂喜”。“天翻地覆歌慷慨,重睹家人感倍亲”。“千年帝制兴亡史,从此人民做主人”。……长句的结尾,吟唱道出乡情之幽思,“早经忧患久飘零,糊口天涯百愧生,雕虫文字真何用,聊赋长歌纪此行”。我们吟读这些发自肺腑悲喜交加的诗句,可以想见叶先生是何等的动情!两年前,先生在《春日绝句四首》中还吟唱“斜晖凝恨他乡老,愁诵当年韦相词”。韦相者韦庄也,晚唐诗人,词风清丽,“花间派”的代表,可见年轻时的叶先生对韦庄诗词情有独钟。黄金时代造就才女,“蓦地青山夕染红,神州沃土沐春风”。从此,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作品如喷泉流淌,“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独有豪情,“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诗词留香,心态也。
1977年仲夏时节,叶嘉莹先生借回国探亲之际,参观了大庆,“所见所闻,皆为古典诗中所未曾前有之事物”,先生作了“融新入古之尝试”,创作《大庆油田行》,别开生面,充满激情,“大庆油田泼墨行,知君心愿神州红”。从“松花江水嫩江东,草原如海迷苍穹,空有宝藏蕴万古”发端,到“吁嗟乎创业艰辛业竟成,飞鹏从此展云程,中华举国兴工业,大庆红旗是典型”收笔,一气呵成七言古体诗120多句。字里行间,欣喜欲狂,“敢教日月换新天”,诗人放歌唱大风,祖国,母亲,游子归心,满目阳光,“胸中有大爱者,舌端斯有惊语”也。
“小窗细嚼梅花芯,吐出新诗字字香。”叶先生每次归来饱览祖国大好河山,访问工厂田园,都诗情大发,随手拈来皆妙句,“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继《大庆油田行》后,又有《旅游开封纪事一首》,五言古风60句,纪事多感慨,今天读来可见那个时代的祖国风貌。“遊子还旧邦,行程过古汴,魏宋渺千年,人间市朝变”。“铁画与銀钩,意气何遒健”。“更欲索新诗,愧无珠玉献”。接续下来的《纪遊绝句十一首》更是真情狂泄,不乏妙句。诸如,“今日我来真自喜,还乡值此中兴时”。“已扫群魔凈恶气,放怀堂上论诗文”。“陕北歌传金匾名,新词三叠表深情”。……1978年春写就的《向晚二首》真情狂泻,“近日有归国之想,傍晚于林中散步成此二绝”。诗云,“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渐看飞鸟归巢去,谁与安排去住心。”读此,可见叶嘉莹先生有“归去来兮”之感怀。诗作发表后,国内的友人“心有灵犀”,鸿雁传书,叶嘉莹先生感慨万端,《再吟二绝》,聊以自慰,谢答友情。诗云“海外空能怀故国,人间何处有知音。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余读罢,“胡不归”,在书眉码字,“向晚踽行值鸟归,君心藏爱盼重逢。国疆无界唱诗恸,万里有情托梦行。”叶先生的心境是彷徨却明晰的,“力挽东流变海桑”,“可有遊魂化鹤来”,“不为苍生谋社稷,寿山福海总虚名”。
叶嘉莹先生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曾在中国台湾任教15年,1969年迁居温哥华后,被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文学院士”。先后被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叶嘉莹教授教书育人最辉煌的时期当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应邀回国讲学。“自此每年假期自费回国讲授诗词至今”。北大、北师大、南开、川大、武大等数十所大学留下叶先生的身影和声音。最值得书写一笔的是,1993年叶嘉莹教授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即后来的“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还用自己的一半退休金10万美元建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为普及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贡献自己的力量。叶嘉莹是属于我们当代的“大先生”,国之瑰宝,不仅精于中华文化尤其是诗词学,而且具有“世界的心”,能熔中西文化于一炉。
叶嘉莹先生术业有专攻,著作博精深,“诗言志”,“文传道而明心”,“腹有诗书气自华”。先生的诗论词论“极重感发兴起之功”,是百年不多见的大家见地;旧体诗词创作更具有时代气息和家国情怀。李清照的《漱玉词》名传千古,一句豪迈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巾帼不让须眉。今人评论叶嘉莹先生则有“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之感慨。这部《迦陵诗词稿》则是我们探秘“嘉莹心声、读书脉络、灵魂腾空、创作足迹”的最好文稿。
“白发犹能写妙词,曲园家学仰名师。人间小劫沧桑变,喜见风仪似旧时。”这是叶先生“赠俞平伯教授”的心之声,在淡淡的酸楚中让人暖怀。读后惊叹,“矮纸君能码小字,深情落墨皆诗词”。《杨振宁教授七十华诞口占绝句四章为祝》中,佳句隽永,“过人智慧通天宇,妙理推知不守恒。”“我愧当筵无可奉,聊将短句祝长春。”惺惺相惜两心知,语短情长,奋斗在异国他乡,心系祖国繁荣富强。《陈省身先生悼诗两首》写于“甲申孟冬大雪之节”,“先生长我十三龄,曾许论诗获眼青。此去精魂通宇宙,一星遥认耀苍冥。”读此让人联想到世界以陈先生之名命名的小行星,“数学大家伴星舞,华裔神算思远图”。读《迦陵诗词稿》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过世时,叶先生应邀为联合国中国代表团开追悼会代撰挽联——“革命为人民求解放,尽瘁忘身,不惜忧劳终一世。 运筹为举世拓新猷,折冲尊俎,长留功业在人间。”一代伟人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永垂不朽!官文如是,享誉世界;叶先生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长年伴虎生涯,苦意有谁知,忍听人传身后谤。千古卧龙相业,忧劳终身殉,固应祠向世界留。”呜呼!“千秋功罪谁人评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人民至上”,字里行间留下历史的细节,开国元勋,国之栋梁,永垂不朽!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感发意志”,“考察社会”,“相互感化”,“怨刺上政”。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读《迦陵诗词稿》可以看到一位年近期颐之年长者壮丽人生的奋斗之路——家国情怀,大爱流淌,文采飞扬,诗言志,词咏怀。叶嘉莹先生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怀京华北斗之心,尽书生报国之力”的当代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