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梭于京城的120“逆行者”

2022-03-31仇秀莉

中关村 2022年3期
关键词:逆行者防护服司机

仇秀莉

夜幕刚刚降临,春节将至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繁华的商业地带,灯光依然闪烁,却失去了往日车来人往的热闹场面,显得冷冷清清。海淀区医学120救援中心司机杨金宝手握着方向盘,目视着前方道路行驶在这条熟悉的大街上,单位指派他去附近的小区接一名发热病人,如果没有全国突然暴发的新冠疫情,此时,每个家庭正洋溢着团圆的喜庆气氛。

2003年,北京突发的“非典”疫情让人们记忆犹新,那时的杨金宝是一名北京出租车司机,他从新闻中得知,“非典”传染性极强,还有人传人的情况,每天开车的时候都要戴着墨镜,那时候没有N95防护口罩,只戴着一个纱布口罩,行驶在京城大街小花巷,行人少,生意也少,人们几乎足不出户,每个小区院门口都有戴着红袖标的值勤人员。而眼前的“新冠疫情”与当年的“非典”相比,场景几乎没什么区别,同样让他的心情沉重。不同的是,他由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已经成为急救中心的司机,承担起救助病人的任务。

春节前,海淀区医学救援中心组织车队人员开会时特别强调:出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热、咳嗽这类病人,一定要送到医院进行筛查,为取得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所有人时刻听从组织召唤,减少请假情况。疫情面前,120不但要完成日常急救工作,还承担了区域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发热疑似患者以及各社区排查有密切接触史居民的工作。120司机师傅们个个主动请缨要求承担转运车组工作,杨金宝当即表态:我参加过甲型H1N1流感运送工作,我有经验,决不退缩。从2020年1月24日到3月16日截止共执行转运新冠肺炎密切接触需要隔离观察人员25人次,接送各种发热人员去医院筛查30多人。

不能漏掉一个发热病人,要与时间赛跑,把疑似病人尽快送到医院筛查,车队值班人员脑子里都绷紧这根弦。大年三十上午9点钟,杨金宝正在值白班,突然接到北京市120调度指挥中心打来的电话:有人在苏州街附近的麦当劳发病严重,需要送往医院救治。凭借多年的经验,杨金宝一边驾驶着120救护车找求助人,一边用车载电话跟病人了解较详细的情况,以便后期救治,他问对方:“你是从外地来的吗?具体有什么症状呢?”

手机传来一名男子无力的声音:“我肚子不舒服,感觉胃疼!”

杨金宝接着又问:“你发烧吗?最近外出旅游了吗?”“没有发烧,没有外出旅游。”对方回答着。

听到这样的回答,让杨金宝和同来的医生和护士放松了警惕,他们没有穿防护服。

20分钟后,他们终于在苏州街一家麦当劳里找到那位青年男子。男子上车后,杨金宝多了个心眼,决定给他查体温。查完体温,把杨金宝三人吓了一跳,体温是38度3,全车人立刻紧张起来。杨金宝递给那男子一只新N95口罩,让他尽快戴上,开车迅速向海淀医院发热门诊驶去。

回到站里,杨金宝和医生护士用随车手消进行消毒,想到那男子不仅发高烧,还是从外地来的,内心感觉有些恐慌,坐立不安,都盼望着早一点知道那名男子的新冠肺炎筛查结果。眼看下班时间快到了,杨金宝没心思回家过年,他担心万一自己被感染了,回家还要连累家人,自己和一同接病人的医生和护士,也要接受隔离观察。而眼下车队正是缺人手的时候,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呀!三个人在值班室惶惶不安地度过了“难忘”的除夕夜。

第二天中午,杨金宝忍不住给那名发热疑似病例男子打去电话,询问检测结果。那男子回复说:“我没什么事,就是拉肚子肠炎发烧,我没感染上新冠肺炎,放心吧!”听到这话,三个人的心才算踏实许多。这也是一个教训,当天,杨金宝向车队领导及时提出建议:救护车上配备手持式红外线电子体温计,可以缩短原来水银测体温的时间,以后再接送病人的时候,能尽快给病人做出判断。

车队书记听到这个建议后,表示认同,立刻购买了新的体温测量设备。

后来,杨金宝再去接送疑似病人的时候,车上配备的手持式红外线电子体温计派上了用场,只要见到病人,在上车前可以迅速测体温。

每次出诊,如同一次出征。杨金宝只要是去接发热患者,出发前就穿上防护服,每次穿好得花十余分钟,最麻烦的事是护目镜戴久了会起雾,开车路上很妨碍视线,又不能动眼镜,从接患者到送达指定医院,至少2到3小时要闷在隔离衣里面。有一次,一个女孩打来电话说感觉发热,要120接她去医院。赶去后一测体温完全正常,女孩子说你们来测了体温才放心。为此,杨金宝心里挺生气,看到女孩子露出可怜的样子,也无可奈何,只是心疼浪费了两套隔离服。

春节过后的那场大雪,给杨金宝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那天他正值下午班,快下班的时候接到通知,让他去附近的小区接一对发热的老夫妻去医院进行新冠肺炎筛查。那一次,杨金宝全副武装身穿防护服把救护车开到指定的一栋旧式楼房前,他担心自己的一身装备引起居民恐慌,一直在楼下等了10多分钟,才看见一对瘦弱的老年夫妻搀扶着走出楼道,来到120救护车旁边。原来老两口的子女都在国外发展,身边没人陪伴,俩人已经发烧3天了,吃了退烧药,仍不见好转,只好拨打120,要求住院治疗。

那些天,只要一听说有发热病人,大家心里都会感觉紧张。杨金宝下意识地把护目镜面屏检查了一遍,又看看防护服是否嚴密,这时,他发现老两口的口罩因多次佩戴导致颜色已经变得发黑,根本起不到防护作用。于是,杨金宝把车上备用的两副N95新口罩送给老人,关切地说:“老人家,你们赶紧戴上吧,避免感染。”夫妻俩连声道谢,在去往海淀医院的路上,老两口仍不停地咳嗽,还打着喷嚏,车上传来俩人互相安慰的微弱声音。

雪,下得很大,外面是一片银色的世界,让原本穿着防护服感觉憋闷难受的杨金宝内心感觉到阵阵凉意,像老旧小区类似这对老夫妻的情况还很多,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有着热火朝天的干劲。当他们步入老年后,身边没有子女亲人的陪伴,身体弱得是那么不堪一击,随时能被病魔打倒。同时,他为自己最终选择的职业非常有意义,能为需要的人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也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

杨金宝是一位健谈的人,从他讲述如何去大街小巷接送病人的那一件件看似平常小事中,流露出坚毅与乐观,“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先后出车有30人次,那时的防护物资很紧缺,但单位给我们配备的防护物资很到位,只要需要什么,中心的领导就会想尽一切办法给我们提供保障,让我们工作起来,心里很踏实,只要有任务,大家随叫随到,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

为减少120人员感染机率,节省两三套防护服,杨金宝每次接到任务,先了解清楚接的患者的病情程度,如果当地居委会社区工作者或者民警找到密切接触者的病情轻,对方只要说个地址,他开着车去接就可以了,不用担架工,把患者安置在车内、关好门,拉到医院发热门诊,和随车的医生共同完成与医院交接任务后,回到单位,给车内进行半个小时的消毒,继续等着下一个任务。有时,杨金宝也遇到发热症状严重的患者,尤其是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需要配备担架工,都穿上防护服后再去接送到医院,回到站里,把防护服脱掉放进医用垃圾袋内,再对车及个人进行一次消毒了,在值班室内等候下一个任务。

当提到120配备担架工这件事的时候,他用满口流利的老北京话笑着说:“我跟您这么说吧,只要去接病情较重的患者,有电梯的住户还好,最发愁的是上旧楼抬病人了,我和随车的医生和护士,还要把患者从家里抬到车上,拼的全是体力活。我在120急救中心当10多年司机,日积月累,我们累得已经腰椎间盘突出了,后来经过社会上和人大代表的呼吁,120救护车配备了救护辅助员,如今接送患者的还有折叠担架,下楼轮椅等设备轻便实用,给我们减轻了体力负担。”说这话的时候,他又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杨金宝对我说,他在青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一名警察,可惜没能如愿,后来他在集团公司作过销售、“非典”期间当过出租车司机、给公司老板开车、到南方城市当过导游、还做过建筑生意,职场生涯比较丰富。直到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前夕,全国全世界的人都在瞩目这次盛会,有朋友建议他去急救中心当司机,并说:“这期间来自全国各地及全世界的人非常多,难免有水土不服的人,120可能会急需司机,你熟悉北京各交通要道,可以发挥喜欢开车的特长了。”一席话,说得杨金宝非常心动,在他看来,救护病人的荣誉感很强,从此,他成为海淀区医学救援中心一名司机,也开始了新的职场生涯。

杨金宝曾亲历过2003年“非典”疫情,经历过甲型H1N1流感抢救工作,接送过患有肺结核传染病的病人,就怕人传人传播方式,与这类人近距离接触,等于冒着生命危险,表面上看着挺镇定,其实内心还是比较紧张。冬天还好些,如果是夏天执行接送任务,穿着防护服本身捂得就很難受,在太阳下等候着,热得汗流浃背。用他的话来形容,回到单位,脱掉防护服,内衣湿得能拧出许多汗水,但他从不抱怨什么,每次安全顺利完成转送病人的任务后,只要让病人能尽快救治,心里就会踏实许多。

采访中,我让他讲几个最难忘的例子,他想了一阵,笑着回答我说:“其实,我们每天接送病人有男女老幼,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比如,有的客人出现鼻子出血、肚子疼、脑袋疼或痔疮等病症,立刻打120电话,都去车把病人接到医院治疗。疫情期间,我知道新冠肺炎传染性很强,危险性很大,但我有着9年的党龄,咱不能给共产党员抹黑呀!”

从这位120最普通司机的朴实话语中,让我感受到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及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他后来给我传来的荣誉证书中,我看到他曾被北京市海淀区医学救援中心党支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北京市卫生计生季应急办,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中心授予北京市120院前急救系统“急救岗位能手”,他还在北京市卫生局举办的第二届北京120网络急救驾驶员岗位技能大赛中荣获“个人优胜奖”。

荣誉的背后都凝聚着为之努力的汗水,还有家人强有力的支持。杨金宝家住门头沟,每天往返单位需要两个多小时,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不论是下雪天,还是大风天,他始终冲在一线,没有请过一天假,有时遇到同事请假,他主动替班,时间都用在单位,很少顾及家庭。他的爱人是居委会工作人员,每天按时到小区门口值勤,还要照顾97岁奶奶和读书的儿子,一天时间安排得很紧凑,但她从没有抱怨过什么。让杨金宝开心的是,别看奶奶已是近百岁的老人,但她一点也不糊涂,发现他春节没回家,心里就很着急,不停地问家人:“金宝怎么没回来呢?他最近在忙什么?”他的爱人给老人解释说:“您看看最近电视上报道的新闻,避免更多人被感染,需要排查新冠肺炎病人,金宝每天开车就是接发热病人去医院,您也别多想。”老人听明白后,连声说:“好,好,好,金宝做的对!”

当杨金宝下班后,回到小区的时候,周围的邻居也冲他竖大拇指说:“你冲在疫情一线,坚持接送病人到医院,真牛!”每次听到这种称赞的话,让他心里暖暖的,更加对自己从事的这份崇高职业充满了信心。

快要结束采访的时候,杨金宝又给我讲了这样一番话:“今年,我又参与见证了一次重大疫情期间保障的任务,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是件非常快乐的事,在人生的道路上又能烙下很深的印记了。其实,人活在世上,总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海淀区工会开展给我们抗疫一线人员送温暖活动,解决家中的实际困难,给孩子补课,尤其是还安排我去休养。您说,组织上这么关心我们普通的工作者,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急难重的任务,我没有理由不冲在前面!”听得出,他的话没有什么大道理,却能感觉到都是发自他的肺腑之言。

猜你喜欢

逆行者防护服司机
独具IP魅力的防护服时装秀
画与理
基于高温防护服设计的数学模型研究
老司机
“逆行者”的守护神消防空呼智能化势不可挡
不见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