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要素落实中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2022-03-31张夫侠
张夫侠
摘 要:统编版教材依循新课标,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课文,其中语文要素的落实不仅是践行统编版教材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关键。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升语文要素落实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要素;落实;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01-0018-03
统编版语文教材实行多年以来,大多数一线教师都已经度过了初始的迷茫期,能够联系单元篇章页、课后习题、交流平台等助学系统,明晰语文要素中的训练要求,达成单元训练目标。但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在落实语文要素时仍旧暴露出相应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时加以提防。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和听课实际,将这些典型问题进行罗列,希望各位共勉。
一、形式主义 触及皮毛
不少教师拿到一篇课文就一头扎进其中,无视编者编选此文的用意,一厢情愿地解读教材、确定目标、研制内容,只到最后才象征性地将语文要素设置成为机械的问题,简单组织学生思考回答。
统编版四上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但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个单元《麻雀》一文时,引导学生关注描写麻雀表现的语句,并运用关联生活、想象场景、感情朗读和角色表演等方式,感受到老麻雀伟大感人的母爱。整节课节奏流畅,氛围活跃,只是在教学最后,教师冷不丁地追问学生:课文学完了,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呢?很多学生面面相觑,很久之后,才有部分学生配合式地提炼出一些概念性的方法,于是教师见好就收,“顺利”结课。
前期毫不涉及,后期冷不丁地将语文要素直接设置为问题,学生也只能机械应对,根本无法从语文要素中汲取到作者的写作智慧。
解决策略:巧妙融通,聚焦深入
语文要素的落实,决不能简单地借助于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否则必将陷入肤浅、机械的泥潭。教师要站在学生视角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将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点自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将机械的概念转化成为能够触及的智慧,自然而然转化成为学生的认知能力。
屠格列夫的这篇《麻雀》究竟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呢?一是作者关注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丰富的细节来展现角色的一举一动;二是所谓的内容都指向于同一中心,都聚力展现老麻雀伟大的母爱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写作智慧教师不能直接告知和灌输给学生,而需要融入到教学体系之中。比如引导学生关注关键性词语,感知老麻雀的形象特点时,将描写的细节分类,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感受描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所起到的表达作用;随后,教师搭建平台,组织学生观看“老鸡保护小鸡,与老鹰搏斗”的视频,并对这两种写作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在实践中巩固习得的方法。
如此,教师并没有张贴机械的方法标签,但学生却在无意识中深度理解,且能够自然运用于实践,两种教法,高下立判。
二、虚假活动 行走老路
随着语文教学对语文要素的关注,很多教师逐步认识到语文能力要在语文活动中形成,因此一旦落实语文要素,他们就开始设计实践活动。这本身并没有错,但语文活动不能空有其表,穿着活动理念的新鞋,而行走在老路上。
统编版四上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生动准确的语言,感受连续细致的观察”。教学《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时,很多教师组织了这样的活动板块:1.自主阅读语段,圈画描写爬山虎脚外形的关键性词语,想象脚的画面;2.组织交流,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准与生动,猜想作者的观察方式;3.组织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分享各自的成果。
乍一看,教师所设置的这一套活动体系,既有个性阅读的自主化体现,又有小组的合作化体现,给予了学生探究化的空间,汲取主体性和开放性,但细细考量就会发现,其实只有活动的外表,并没有活动的本质,这与教师传统教学时直接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语文要素落实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解决策略:把握本质,激活思维
搭建活動的平台,是要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究空间,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因此,教师所设置的语文活动,必须要能够紧扣课文的内容、凸显语文要素的训练核心。
鉴于上述活动,我们不妨将实效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设置“找错误”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出示三幅爬山虎脚的图片。这三幅图是三个孩子根据语段内容绘制的,其中只有一幅是正确的,另外两幅都有错误,请你找出其中的错误。将机械的阅读置放在“找错误”的游戏性活动中,学生自然兴趣高涨,但要想快速地找出错误,就必须要回归到文本阅读,抓住语段中的关键性词语。于是,学生将图片与文字进行充分结合,对照性阅读,其思维自然聚焦于关键性的字词之中,同时在与图片链接的过程中,也相机品味了语言表达的生动与准确,体验了作者的观察方式。
纵观整个过程,教师所设置的活动借助游戏的方式,不仅具有鲜明的趣味性特征,同时也给予学生以自主性探究的空间和支撑,将语文要素中所指向的“观察”和“语言”这两个核心要素得到了有效地落实。
三、机械训练 生硬枯燥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很多教师直接将语文要素的落实,与传统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等同起来。
统编版六上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不少教师教学这个单元中的《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始终将关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贯穿教学始末,每教一个语段,都会要求学生圈画哪些是“点”的描写,哪些是“面”的描写;引导学生机械辨析,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有着怎样的表达作用;还要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一种场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 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
纵观整个教学板块,既有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又有对其表达效果的辨析,同时也搭建了读写结合的平台,看似连贯且扎实。但从具体实施的效果来看,教师完全将语文要素地落实置放在机械、生硬、枯燥的尴尬境地,很多学生面对这样的教学,动力消失殆尽、兴趣索然,其效果自然也就大受影响。
解决策略;融合人文 浸润身心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统编版教材依循新课标的这一本质定位,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课文,其用意就是要积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上述案例中,教师对语文要素的落实之所以出现机械生硬的情况,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眼中只有语文要素,而将单元的人文主题抛之脑后。事实上,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是一对双胞胎,单独关注其中之一,必然使得原本的整体呈现出割裂、断离的情况。只有将语文要素的落实与单元的人文主题有机融通,将学生的身心和意识浸润在丰富可感的人文情境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地生长。
比如统编版六上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结合这篇课文而言,就应该感受战争岁月的残酷,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形象。鉴于此,教师就需要将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与感受壮士的心理活动和形象特点结合起来。以教学“峰顶歼敌”一段为例,作者先从每个壮士的个体表现写起,然后再将描写的镜头拉起,关注整支队伍的表现。教师引导学生从人文主题出发,始终将思维运转的立足点定位于人物形象上。
正所谓“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正是在人文主题的浸润下,学生紧扣“点面结合”展开深度洞察时,凭借文字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理解了这种写作方法的精妙,同时也认识到运用这种方法所需要蓄积内心的情感。人文主题就如同一剂润滑油,将原本机械、粗糙的灌输,变得自然而畅达。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要站在学生视角审视教材,明晰其用意,遴选适切的方法,彰显语文要素的教学效能,助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