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立场”下数学实验的创新性设计

2022-03-31姜菊

江西教育C 2022年2期
关键词:数学实验小学数学

姜菊

摘   要: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普遍学情,更要关照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师要基于“学生立场”,根据学生的认知倾向和认知风格,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针对“场依存型”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表征;针对“场独立型”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针对“信息加工型”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解读。数学实验是数学学科育人的重要的载体,数学实验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实验   创新性设计

数学实验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的重要手段、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依据知识特质来设计、研发实验,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设计、研发实验。学生的学情是复杂的,既有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普遍学情,也有基于学生个体的具体学情。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倾向和认知风格,搭建不同的实验支架,助推学生的数学实验。

一、 针对“场依存型”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表征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将人的认知方式、风格等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所谓“场依存型”,是指一个人在分析、加工相关信息时往往依赖于周围的环境,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暗示、干扰和影响。对于“场依存型”的学生,教师在设计、研发数学实验时,要注重暗示,让实验的资源、素材等能唤醒、激活学生的实验设计,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

在引导学生进行表征时,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数学化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解读数学内容,从而让学生对相关问题内容形成数学化表征;二是在数学化表征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解决依据知识经验等做出一定的猜想,形成解决问题的支架,帮助学生建立心理表征;三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行为表征。针对“场依存型”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风格,教师设计的数学实验应是“半开放性”的,以便让学生在实验表征下进行自主思考、探究、建构、创造。

比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分小组探究。结果发现,“场依存型”的学生由于受到“2、5的倍数的特征”的学习负迁移的影响,因而认为“3的倍数的特征就是个位上是3的倍数”“3的倍数的特征就是个位上是3、6、9”等。由于3的倍数的特征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相关,因此,引导“场依存型”的学生的数学观察从“个位”转向“各个数位”就是一个关键环节。为此,在教学中笔者引入计数器,让学生用拨算珠的实验方式,来否定原先的猜想,再帮助“场依存型”学生萌发、建立新的猜想。在教学“用4个算珠拨出3的倍数”时,要求“场依存型”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一个人负责拨珠,另一个人负责判断并记录。通过拨珠的游戏,“场依存型”的学生发现,4颗算珠无论怎样拨,都拨不出3的倍数。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否定了原先的猜想。接着,笔者让这些学生自行选择算珠的个数,并且将同一个数的算珠拨出不同的数。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场依存型”的学生发现,只要选择的算珠的个数能拨出3的倍数,那么不管这些算珠怎样排列在数位上,所有的数都是3的倍数;同样,如果选择的算珠的个数不能拨出3的倍数,那么不管这些算珠怎样排列在数位上,算珠表示的所有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这样的发现催生了“场依存型”的学生新的数学猜想: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与个位上的数无关,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相加的和有关。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给予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赋予了学生结构性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从而助推“场依存型”的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二、 针对“场独立型”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相比较于“场依存型”的学生,“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外在的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往往依靠主观的内部的参照,而不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场独立型”的学生更倾向于抽象的认知及分析,能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一般来说,“场依存型”的学生更倾向于形象性思维,而“场独立型”的学生更倾向于抽象性思维。“场依存型”的学生更依赖于外在的教学场景、素材、资源等,更偏好于结构比较严密的教学设计,而“场独立型”的学生则倾向于结构不严密的教学设计,他们喜欢独立思考、探究,更喜欢冒险、创造、探究、建构。针对“场独立型”的学生的认知特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師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研发实验方案,自主展开、推动实验过程,自主总结、归纳实验结果。

同样是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针对“场独立型”的学生,笔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伊始,笔者就发放了“百数表”“计数器”“一捆捆小棒”等素材,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较强。他们有的借助于“百数表”进行探究,将3的倍数的数都用圆圈圈起来,结果很快发现,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与个位上的数无关,因为3的倍数的数的末位数0到9都出现了。于是,学生很快调整思考、探究的方向。有的学生猜想:3的倍数的数与十位上的数有关吗?与末两位数有关吗?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有关吗?多向性的思维延伸了学生多向度的思维触角,催生了学生的积极探究。同样,对于“场独立型”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能借助于“百数表”厘清数学猜想的方向,更能借助于小棒的实验操作对“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进行算理说明。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场独立型”的学生强大的数学思维力、探究力,发现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探究的深度性。有的学生首先用小棒摆出一个数,如2捆小棒(每捆10根)和7根小棒表示27。其次一个数位、一个数位去进行探究,如十位的2表示20,也就是2捆小棒。有的学生首先拿走了18根小棒,因为18是最接近20并且是3的倍数的数。其次从7根小棒中拿出6根小棒,因为6根小棒是最接近7根小棒并且是3的倍数的数。最后学生从2捆小棒中拿剩下的小棒和7根小棒中拿剩下的小棒合起来,结果发现正好是3根,也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学生发现了“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秘密,即“从原来的数的每一位数中拿走3的倍数的数之后,剩下的数如果合起来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合起来如果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这样的数学实验过程,充分体现了“场独立型”的学生的思考力、探究力。

三、 针对“信息加工型”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解读

在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非常善于解读信息。教师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媒体设备,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全息表征。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依靠学生的学。在实验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信息加工状态展开顶层设计,助推学生的智慧探索。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致力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发展。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数学直觉,引导他们将“冰冷的数学”变得温和,将“学术性数学”转变为“教育性数学”,将“功利性数学”转变为“审美性数学”,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富有情趣。

观察表明,“信息加工型”的学生往往比较理性。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致力于培养他们的数学直觉能力。比如,在“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的信息加工提供支架,让学生在信息解读、信息加工中学会探索。在教学中,笔者将“4和2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8和125倍数的数的特征”“9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呈现出来,同时将“2、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引入其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信息比较、加工。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尽管这些数的倍数的特征的表现形态不同,但其内在的思想却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郑毓信.中国数学教育的“问题特色”[J].数学教育学报,2018(1):1-7.

[2]徐宏臻,陆兆芬.策略教学要让学生有“震撼感” [J].教学与管理,2019(2):52-54.

[3]朱国军.证据推理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深刻[J].教学与管理,2020(35):35-37.◆(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忠义小学)

猜你喜欢

数学实验小学数学
借实验操作 助学生成长
数学实验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的建设初探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