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前个性化作业的设计

2022-03-31王红明

甘肃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个性化作业数学能力设计原则

王红明

【摘要】“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发展教育意义深远。以训练为主的数学作业应遵循课改提出的要求,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创新作业设计理念,注重课前个性化作业的设计,确保能够符合学生的学情,促使学生掌握数学技能,提高数学能力。基于此,本文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前个性化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课前个性化作业设计的策略与方法,为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开辟新路。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减”;个性化作业;设计原则;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3—0071—04

数学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科目,其作业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1]。其中课前个性化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前个性化作业,使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有疑问、有期望地进入课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与学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地制订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方案,分析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而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优化课前个性化作业的设计方案,丰富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认真对待课前作业,在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探究力和学习力,助力于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

“作业设计是课堂的补充和延续”[2]。为了有效设计课前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准确地完成课前作业,教师必须重视课前作业的设计。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师难以保质保量地设计课前作业。所以,为了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需要先分析课前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不断优化方案,提高课前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一)作业形式统一,数量过多

传统教学以应试为主,作业形式单一,认为学生多做题,就能够提高考试成绩,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无法激活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限制其发展。大多数教师设计的课前作业,遵循“应试”原则,重在增加数量,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严重影响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其全面成长。

(二)过于注重考试成绩

目前,绝大部分小学教师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评价标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置的课前作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题目的解答技巧,便于取得更高的成绩,导致小学生的作业负担相对较大。并且,在实际课堂练习的过程中,缺少趣味性作业的设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学习力,而且影响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探究的意识。

(三)课前作业评价不够规范

小学数学教师在评价学生课堂作业的过程中,过于关注作业结果,轻视学生作业完成的过程,也不重视分析学生能力方面的差异性,致使教师批改与检查作业的过程中,人文性严重不足,难以有效提高学生做作业的信心,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和谐性,使得学生难以高效完成课前作业。

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整合、分析课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还要研究课前作业的设计技巧,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地掌握课本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帮助,促进小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

第一,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控制课前作业的“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前学生的时间充足,实践机会较多,收集信息和材料的渠道更广。此时,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布置一些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作业,让学生不至于把作业当成负担。

第二,数学课前个性化作业必须遵循个性化原则,在巩固知识的同时确保符合学生的个性需求。教师设计的課前作业,应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结合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学生身心发展和能力水平,将所学内容作为基础和依据开展,优化作业设计的方法,灵活设计作业内容,使学生掌握教材基本知识,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此外,目前各阶段的教育教学都注重改革与创新,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教学需求,需要教师提升自我素养,更新作业设计理念,开拓创新,实现提质增效。

第三,教师在更新理念、创新课前作业的同时,也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确保课前作业的设计有针对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设计的作业,不仅仅是“量”上的减少,还要尽可能将课前作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衔接,与学生真实的知识储备接轨,与学生实际的作业能力对接,调动小学生的探究欲望,体现出课前作业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为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课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将新型教学模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数学品质。

(一)重视个体差异,分层设计作业

仔细研读“双减”政策内容,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课前作业,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调查性、操作性、实践性、合作性等形式的作业,尽量减少书面作业,做到“量”少“质”精,科学合理,争取实现“减负增效”的美好愿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掌握教材知识。因此,在实际设计个性化课前作业时,教师需要分析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自身特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优化作业设计。例如,对于一些知识储备比较薄弱的学生,设计基础性的课前作业,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大部分学生,设计有助于拓展思维、开阔视野的拓展性作业,帮助学生在掌握数学技能的基础上提升数学素养。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增加一些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数学原理和意义,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得。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不断累积经验,探索多种个性化作业的设计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掌握课本内容,减少出错的频率。即便学生出现错误理解,教师要注重引导而不是批评,促使学生积极完成课前作业,主动探究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探究力。例如,在学习“多边形”这节课时,教师就不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而是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内容,寻找生活中的多边形,再剪一些熟悉的多边形,加深印象。这样,结合教师的课堂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多边形的概念及相关元素了。

(二)更新教学理念,引导个性化发展

“双减”背景下设计数学课前个性化作业,需要数学教师及时更新理念,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制订作业设计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完成课前作业。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寻找每个学生的独特性、问题思考模式等,有目的地设计课前作业。特别是,为了能够个性化地体现更多课前作业的细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要重点分析易错题型,传授解题技巧与规律,使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提高正确率,注重作业的分析与探讨。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课前复习的过程中,由于本节课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准备一些常见的错题,做成“错题集”,让学生课前找错、纠错,课堂上当“小老师”,讲解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但熟练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提升了计算能力,还在此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心,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三)丰富作业形式,激活兴趣因子

在设计个性化作业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学生常见的生活事例融入到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有差异性,教师需要挖掘学生的潜力,设计丰富多样的作业,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

1.游戏性作业。游戏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学习载体。把数学内容设计成与游戏有关系的练习,辅助学生掌握数学技能,理解数学原理,激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绘画性作业。“双减”政策下的数学作业设计,要紧密联系各学科特点融合进行。低年级可以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指导学生通过画画完成课前作业。这样,既完成了学业任务,又激活了兴趣的火花。

3.操作性作业。设计小学数学课前个性化作业,不仅仅是纸质的书面作业,还可以是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性作业。比如,设计一个客厅平面图,计算面积;还可以让学生做调查,计算和统计相关数据。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新颖,而且具有实效性。

(四)重视自我反思,设计实践性作业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要善于让课堂知识回归生活,设计实践性作业。为了能够提高课前个性化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分析当前数学课前作业存在的问题,还需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与实际生活衔接,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掌握数学问题,高效学习课本知识。同时,在此环节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主动探究,参与到数学作业的设计和完成中。在完成作业后,教师还可以注重反思,分析学生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发挥个性化作业的作用,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与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因此,要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解决传统课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创新作业形式和内容,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后续学习中。

1.调查式作业。给学生布置调查“小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调查问卷,完成统计,利用学过的统计图分析数据,并提出建议。这类作业设计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奥秘,让学生以十足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2.阅读式作业。数学课前个性化作业的设计,除了常规的计算、调查、实践性作业之外,还可以设计阅读性作业。或许部分教师认为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特长,其实数学教学中阅读类作业也不可或缺。如学生通过数学资料和文化史料的阅读,开阔视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助力于后续数学学习。

3.日记式作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妨把课前作业设计成“日记式”,把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问题、解题技巧等,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记录解题的思路和成功之后的感受。

4.反思式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计创造性的作业。“双减”背景下的数学课前个性化作业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纸质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紧密联系生活的生活化作业或反思类作业。无论是哪种作业形式,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总之,“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前个性化作业设计,要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丰厚的底蕴”[3]。它是引导学生掌握课本重点内容的重要手段,是促使学生掌握数学技能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必须要合理地设计课前作业,将课本的重点与难点渗透到各项作业中,让学生在完成课前作业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课本重点知识。如此,学生不但能够积极参与课前作业的完成过程,还可以培育良好數学品质,有助于学生进入一个理想的数学学习天地。

[1]陆寅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分析[J]考试周刊,2016(10):63.

[2]袁丽丽.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保障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4):90-91.

[3]朱延春.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2(43):67.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小学数学课前个性化作业设计与应用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9]GHB0957)

编辑:徐春霞

猜你喜欢

个性化作业数学能力设计原则
初中化学个性化作业设计技巧探微
构建“卓越课堂”,提高数学能力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数学课堂教与学研究
创设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意义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浅析多层住宅的设计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初中数学个性化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高中英语阅读及个性化作业的尝试以及相关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