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校园欺凌生态化干预实验报告

2022-03-31张月军苏杰

甘肃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实验报告中小学

张月军 苏杰

【摘要】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某城市中学七年级三个教学班为实验组,以《反校园欺凌》系列校本课为自变量开展教学,采用陈世平翻译并修订的《中学生欺凌行为问卷》为研究工具进行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控制组在欺凌发生率、类型、地点、对待欺凌的态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当欺凌发生时,作为旁观者,在帮助被欺凌者,即同伴干预方面有显著差异。最后,提出了降低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率的八个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欺凌;生态化干预;实验报告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3—0033—05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中小学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事件。这一事件具有持续性、重复性、故意性、力量不均衡性等特点。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治理难题,严重破坏了校园安全,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因校园欺凌而自杀、跳楼或受伤害(身体、心理)的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全国10万余名中小学生调查后发现,经常被欺凌的占4.7%,偶尔被欺凌的占28.7%[1]。我國中小学校中,超过五分之一的儿童、青少年正在或者曾经遭受过校园欺凌。

1.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定西市某中学七年级三个教学班162名学生为实验组,其中男生81名,女生81名,平均年龄12.27岁;七年级其他三个班160名学生为控制组,其中男生86名,占53.8%,女生74名,占46.3%,平均年龄12.52岁。

2.研究工具。研究采用陈世平翻译并修订的挪威学者丹·奥维尤斯(Dan Olweus)教授的《儿童欺凌行为问卷中学版》作为研究工具,含18个项目、5个纬度,其中含自编笔答题1个项目。问卷的信度、效度经检验符合要求。

3.研究方法。对控制组后测实验设计,RG表示随机分组,X代表自变量,C代表控制组,O代表后测,其基本模式为:

RG1:XO1

RG2:CO2

实验组开设《反校园欺凌》系列4节校本心理课,开学第四周至第八周,每周一节课,由研究者亲自执教。实验组通过观看视频、小组合作、辩论、交流展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校园欺凌、有何特点;作为被欺凌者或者旁观者,该如何应对校园欺凌等。

七年级学生均为新生,来自城区十余所小学,随机分班。在开始干预之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干扰变量方面视为一致。因此,实验设计符合要求。

4.研究程序。2020年—2021年第一学期第四周至第八周,研究者执教实验组,完成《反校园欺凌》系列校本心理课4课时的教学。2020年12月下旬,以班为单位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团体施测(后测),研究者亲自主持,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数据的录入、统计和分析,均采用spss19.0 for win? dows软件包。

5.理论及假设。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将生态系统依次划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等四大系统。仅微系统和中系统而言,包含的内容就很丰富。如,微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媒体、同辈群体等;中系统是微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比如家庭与学校、父母与同辈群体、家庭与邻里等。可见,校园欺凌的产生是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此,学校可以在七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如组织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文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以改善同伴关系。同时,开设《反校园欺凌》系列校本心理课,从学生喜欢的动画情境导入,通过研讨体验感悟,普及校园欺凌知识和欺凌防范技巧,从学生微观层面提高认识、加强防范,提升自我保护和同伴干预水平,特别是加强对高危学生和问题学生的情绪管理引导。因此,开展《反校园欺凌》校本课程教学,实施生态化干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和同伴干预意识,有利于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1.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实验组:本学期有1-2次的被欺凌者共20人,占12.3%,3-6次的被欺凌者占3.7%,两项合计欺凌发生率是16%(见表 1)。

控制组:本学期有1-2次的被欺凌者有24人,占15.0%,3次以上者占1.87%,两项合计校园欺凌发生率是17%(见表1)。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调查数据显示,校园欺凌发生率约5%,偶尔有过被欺凌的发生率为18%。2006年调查数据显示,初中学生欺凌发生率18%;2009年调查数据显示,七年级被欺凌发生率为22.33%,偶尔有过被欺凌的发生率为29.12%。近几年,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公检法、社区、学校等,加强校园欺凌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校园欺凌发生率大幅下降。

2.校园欺凌的类型与场所。在被欺凌的类型中,“别的同学是怎样欺凌你的?”被欺凌的类型比率:实验组辱骂8.6%,踢推打3.1%,两项计11.7%;控制组辱骂11.3%,踢推打1.9%,两项计13.2%,控制组高于实验组1.5个百分点。

在被欺凌的场所中,“你是在哪里被欺凌的?”实验组:操场1.9%,教室5.6%,上学或放学回家的路上3.7%,三项计11.2%;控制组:操场3.1%,教室5.6%,上学或放学回家的路上3.8%,三项计12.5%,控制组高于实验组1.3个百分点。

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受欺凌的比率:实验组8.6%,控制组11.9%,控制组高于实验组3.3个百分点。

结果显示:欺凌类型与场所,实验组和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异。但偶尔有过1-2次被欺凌的方式以辱骂为主要方式,场所以教室为主;3次以上的特别是每周数次受到欺凌的,以踢推打或勒索财物为主,地点以操场或上下学的路上为主。在对受欺凌者个别心理疏导时发现,尽管受欺凌是偶尔现象,但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极大。如果不及时对受欺凌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可能会酿成严重后果。因此,对校园欺凌这一现象,需要引起学校及教师高度重视。

3.对校园欺凌的态度。作为旁观者,当遇见同学或同伴受到欺凌时,帮助被欺凌者或报告老师的比率:实验组95.1%,控制组93.1%,实验组高于控制组2个百分点。但帮助被欺凌者实验组高于控制组7.3个百分点。

当一个同学在学校受到欺凌时,其他同学是否加以制止,回答时常或经常制止的比率:实验组55.5%,控制组56.2%,控制组高于实验组0.7个百分点。经独立样本t检验,p=0.987>0.05,没有显著的差异。

把欺凌的事有时或经常告诉老师的比率:实验组14.4%,控制组6.3%,实验组高于控制组8.1个百分点。经独立样本t检验,p=0.111>0.05,没有显著的差异。

把欺凌的事有时或经常告诉家长的比率:实验组12.4%,控制组7.5%,实验组高于控制组6.9个百分点。经独立样本t检验,p=0.201>0.05,没有显著的差异。

把欺凌的事有时或经常告诉朋友的比率:实验组8.7%,控制组6.9%,实验组高于控制组1.8个百分点。经独立样本t检验,p=0.280>0.05,没有显著的差异。

对校园欺凌的态度有5个项目,答卷者本人、旁观者、同学(同伴)、老师、家长等,经过显著性检验,显著值均大于0.05,说明实验组和控制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帮助被欺凌者方面实验组明显高于控制组。

4.欺凌者比率。本学期“你是否欺凌过或参与欺凌过别的同学?”:实验组偶尔有过1-2次的占3.7%,有过2次以上者占1.2%,两项合计欺凌者发生率是4.9%。

控制组:本学期偶尔有过1-2次欺凌他人者6人次占3.8%,3次以上者3人次占1.9%,两项合计欺凌者发生率是5.6%,控制组高于实验组0.7%。

数据显示,校园欺凌中欺凌者发生率:实验组4.9%,控制组5.6%。通过问卷分析,既是被欺凌者又是欺凌者的约占2%,欺凌的方式主要是踢、推、打或勒索财物,地点主要在放学或上学的路上。这是最具攻击性的,也是最大的潜在威胁,需采取有效措施排查,提前干预,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5.欺凌发生时的保护情况。“当发生校园欺凌时,我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非常符合的比率:实验组62.4%,控制组58.8%,实验组高于控制组3.6个百分点。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值p=0.411> 0.05,没有显著的差异。

当发生校园欺凌时,“我会用三种以上方法帮助被欺凌同学”,非常符合的比率:实验组53.7%,控制组35.0%,实验组高于控制组18.7个百分点(见表2)。经独立样本t检验(t=3.574,df= 320,p=0.000),显著值p=0.000<0.001,差异特别显著(见表3、表4)。

笔答题:作为旁观者,我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有。

经过梳理统计结果见表5。

作為旁观者,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比率:实验组73.3%,控制组31.3%,实验组高于控制组42个百分点;实验组平均3.08种方法,控制组2.09种方法。经独立样本t检验(t= 9.906,df=320,p=0.000),显著值p=.000<0.001,差异特别显著(见表6)。

“当校园欺凌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实验组和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异。但当欺凌发生时,受欺凌的同学与其他同学自我保护,经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值p=0.000<0.001,差异特别显著,说明控制组被欺凌者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保护。

“当校园欺凌发生时,作为旁观者如何保护同学(同伴)?”经显著性检验,实验组和控制组差异特别显著。旁观者出手相助被欺凌者,可以制止欺凌事件;相反,旁观者冷漠对待,甚至煽风点火,会助长欺凌者的施暴行为,严重伤害被欺凌者。因此,通过《反校园欺凌》校本课的学习,实验组的学生帮助被欺凌的学生(同伴)的防护措施、办法明显高于控制组,明显降低了极端欺凌事件发生的概率,对创建平安校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结论。通过《反校园欺凌》校本课程的教学实验研究显示:实验组与控制组在欺凌的发生率、类型、场所、对待欺凌的态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当欺凌发生时,作为旁观者,在帮助被欺凌者,即同伴干预方面有显著差异。旁观者的行为态度对欺凌影响较大,因此,通过《反校园欺凌》校本课程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防护技能,减少极端欺凌事件的发生。

2.建议。一是加强重点场所监控。学校要制订反校园欺凌的校规校纪,对重点场所如运动场、厕所、上下学的路上等场所的巡查和监视。对高发时间段要有专人监管,如中午、课间活动、放学回家等时间段,专人监视能有效降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二是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常用的角色扮演主要有表演独角戏和情景剧。在班会或团队活动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增强欺凌者的移情,增进对他人(被欺凌者)的理解,改进人际关系,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2]。三是开展《反校园欺凌》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学习《反校园欺凌》校本课程,学生已经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掌握自我防护的措施。同时,了解当同伴被欺凌时如何有效帮助同伴,降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制止极端欺凌事件的发生,保护自身和同伴。四是开展社团活动。社团活动如兴趣小组、文体活动、各种俱乐部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校活动中,有效降低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五是对欺凌者的惩罚。当校园欺凌发生时,对欺凌者依据校规校纪严肃处理,被欺凌者受到心理或身体严重伤害时,学校或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欺凌者违法甚至构成犯罪的由公安、司法部门依法处理。六是心理咨询和疏导。当被欺凌者向同伴或教师寻求帮助时,后者应主动与其谈心,倾听被欺凌者的内心感受与需求,尽可能地帮助被欺凌者解决问题,对欺凌者坚决说“不”。对受欺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或班主任及时跟进,个别心理疏导,帮助被欺凌者摆脱心理伤害,如抑郁、焦虑等。七是教师、家长的参与。教师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为学生作出表率。同时,教师要学习反欺凌的专业知识,提前预防和正确处理班上发生的欺凌事件。学校对家长进行校园欺凌基本常识的培训,使家长对学校的欺凌干预、校规校纪有所了解,就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通过家访、电话、家校联系卡等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参与校园欺凌干预活动。八是同伴支持策略。同伴支持策略是同伴之间遇到困难时寻求互相帮助的一种服务形式。通过对学生欺凌干预的相关技能的培训,使他们以一种负责任的、敏感的和移情的方式为同伴提供支持和帮助。

近几年,尽管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大幅下降,但校园欺凌的防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工程,希望各级各类学校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颁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各司其职,综合治理。同时,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生理等特点,通过班会、团队活动、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开展有关校园欺凌方面的校本课、心理剧以及对受欺凌学生的心理疏导[3],使校园欺凌干预和预防生态化、规范化,保护学生健康成长。

[1]苏杰.初中学生欺负行为状况调查及干预策略[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2]裴丽颖,刘肖岑.教师对学校欺负的干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01).

[3]苏杰.中学校园暴力成因及干预对策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1(11).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儿童友好型学校’中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057)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实验报告中小学
实验报告
数据挖掘算法对于提高实验报告质量的作用探讨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实验报告无纸化管理平台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