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改策略探究
2022-03-31朱海涛
朱海涛
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和重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而高校体育教育的核心是基于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目标,通过科学且系统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并达成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尤其在国家“双减”政策实施后,体育活动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作用会被持续放大。同时,高校学生作为我国新时代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其健康的身体和正确的三观,以及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对社会建设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侧重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得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基于此,在思政理念下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必要性。
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优势概述
基于思政理念下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在实践中,具有显著的优势,总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课程中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世界体育发展史与人类发展史一般悠久,意味着体育文化、体育历史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在我国体育领域,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且在教学育人实践中很早将体育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例如:在我国古代的“六艺”教学内容中,“射、御”就包含了体育内容,并且体现了体育与德育、美育的融合。此外,在我国体育历史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现象,且体育本身是一种文化,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来开展思政教育,能够促进体育课程育人功能优势的充分发挥。
(2)体育课程理论知识丰富。随着人们对体育运动认识的持续深入,体育科学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也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状态中,相应的体育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不仅如此,与之相适应的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材料学等领域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由此可见,当前体育运动的发展呈现出多领域、多方向的特征。基于此认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不得以学生体育健身要求为主要内容,而是要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展开体育教育活动。
(3)体育课程内容中蕴含的丰富的体育精神。高校体育课程核心是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方式习惯,为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体育运动中蕴含丰富的体育精神。随着体育精神的孕育与发展,体现了团结、友谊、和平、拼搏等体育精神,这些体育精神是高校体育课程教育对学生展开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品质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分析
在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的宏观环境中,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和保障。因此,明确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至关重要,总结如下:
(1)运动参与中的思政育人目标。高校学生通过系统的大学体育课程学习,可以在系统掌握大学体育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正确锻炼方式,并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中。同时,高校学生应做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此外,高校学生在大学体育运动活动参与过程中,应具备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能力,并系统地了解与掌握各类体育项目的发展,明确各项体育活动中的体育健身、强国精神。
(2)运动技能学习中的思政育人目标。高校学生通过运动技能训练,不断提高自身各项体育运动技能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参与到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竞赛活动中,有效培育大学生勇于拼搏、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以及团队精诚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身心健康发展中的思政育人目标。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中,应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落脚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科学的终身锻炼习惯,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的体能素质,并强化其科学锻炼能力,使得其具有强健的体魄来支撑学习和生活等活动。同时,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国梦”“全民健康”等思想。此外,高校体育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竞技挑战性,在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高校学生往往会表现出勇敢顽强拼搏的意志力和品质,且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4)社会适应中的思政育人目标。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不局限于体育素养和道德品质方面,还包括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得高校学生能够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与行为习惯,进而确保高校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关心、参与各类体育事务。
3 基于思政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改策略分析
如前所述,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应主动承担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神圣职责,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提供支持。尤其在当前“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宏观教育环境中,更要注重体育教育育人功能优势的充分发挥,结合高校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展开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活动,为培育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践中,基于思政理念的高校体育教改思路,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充分挖掘体育项目中的思政元素
在体育发展历史上,不同的体育项目在产生、发展等环节中所产生的体育文化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高校体育教师应注重各体育项目中思政元素的充分挖掘,并据此对高校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思政教育,例如:武术、太极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沉淀文化,还是我国不同民族特色生活的核心构成部分。体育教师通过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思政元素,可以促进高校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再比如乒乓球项目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面向学生详细地介绍乒乓球这一体育项目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乒乓球外交”这类重大事件,以及我国乒乓球竞技能力在国际上的地位,据此对高校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信心,又可以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歌。不仅如此,在武术、瑜伽等体育项目教学实践中,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基于这些体育项目礼仪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培养高校學生讲礼节、讲礼貌的良好的品质,为高校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供支持。另外,在篮球、排球、足球等团体竞赛项目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可以注重这些团队竞技项目中的团队协作等思政元素,并据此对大学生展开有效的思政教育,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等。只有这样,通过充分挖掘不同体育项目中的思政元素,才能对大学生展开有效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以此充分发挥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优势,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巧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手段
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教学方法手段是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优化提升的关键性因素。通常而言,体育教师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大幅度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但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要想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综合考虑多项因素,如学生的特点和思维方式、体育课程内容等,才能保证所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继而才能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优势,保障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例如:在篮球、足球等同场对抗性团队项目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良性竞争机制,具体是利用比赛教学方法。在体育项目比赛活动中,通过各项规则教学与判罚,使得学生尊重竞赛游戏规则的同时,尊重裁判的判罚,逐步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同时,在篮球、足球等项目竞赛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赛中的技战术来配合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不仅如此,在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比赛活动中,高校学生通过每一个球的争抢和比赛的胜负,能够有效培育学生抗击挫折的能力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例如:在高校田径课程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来培育学生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精神。除此之外,在具体的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高校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各类体育项目国际、国内最新动态,并结合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中的个人成绩等主题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此培养高校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情操。由此可见,在不同体育项目中,高校体育教师要注重多元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巧用,才能切实提高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继而才能为高校学生业务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依托体育课堂常规和场地条件展开思政教育
基于思政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旨在革新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在传授学生基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高校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保驾护航。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要确保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前提是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全方位、全过程融入思政理念,具体是依托体育课堂常规与场地条件展开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首先,体育课程常规是区别于其他课程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保障体育课程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条件。通过体育课程常规的具体要求,体育教师则会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与良好的纪律观念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也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和组织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体育课堂常规中,体育教师应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体委或者其他体育兴趣爱好者积极参与到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以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不仅如此,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借用、归还体育器材,鼓励大学参与班集体服务活动中,以此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其次,体育课程教学相比其他课程具有本质的区别,其教学效果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场地条件是一项关键性因素,尤其是一些室外体育项目,往往会受到炎热、酷寒、大风、雨雪等恶劣挑天气的负面影响,使得一些体育项目教学活动难以顺利展开,基于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活动自然难以展开。不仅如此,针对一些体育器材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学校,甚至会因为场地条件不达标而难以展开体育教学活动,这样不仅会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效果,还直接影响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优势的充分发挥。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体育教师应引导学生端正体育课程学习态度,不畏困难,克服场地器材、气候等缺乏带来的体育学习问题,使得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各类体育锻炼活动中,才能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并促进体育思政教育功能优势的充分发挥。在此过程中,作为高校体育教师也要时刻动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绪发展动态,做好及时的针对性引导教育工作,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品质与习惯。
3.4 充分发挥人格魅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执行人,其人格魅力往往会对高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體育教师应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提升,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始终追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等价值,不断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养,热爱教育事业,确保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人格魅力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此同时,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做到主动充电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知识技能水平,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来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能力,才能确保个人课堂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在运动素质提升、运动技能获得以及精神方面的实际需求。总之,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应以高层次的体育教育知识技能、良好的人格魅力,有效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为高校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3.5 建构体育课程思政教改评价机制
基于思政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教改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建构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思政教改评价机制,这样才能保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标准化改革成效的常态化评价工作有序落实到位,具体包括创新教学体系、教学环节改革、课后拓展完善等模块。创新教学体系应准确定位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创编可行且有效的体育教材及教学内容、掌握先进信息化手段方法等;体育课堂教学环节应包含体育教师课堂实际表现、不同体育项目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等。而课后拓展应包含体育课程思政课后反馈、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材料等。例如: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之前,应综合考虑教学大纲要求,严格制定出可行的课程思政教学计划,并进行客观地评价与分析,随后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结束之后,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以小组方式参与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活动,明确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成绩,以便在后续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场地条件等,有针对定调整和优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方向,才能切实提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育核心内容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体育课程中蕴含丰富的体育文化,既可以对学生展开全面的理论知识教育,又可以通过课程中蕴含的体育精神对学生展开有效的人格教育。因此,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基于思政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教改目标应在兼顾体育运动、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目标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体育项目中的思政元素,在体育运动参与思政育人目标中,注重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在体育运动技能思政育人目标中,应培育学生拼搏和集体主义等精神。不仅如此,在身心健康发展育人目标中,应注重“中国梦”“体育强国梦”等重要思想观念的传授。基于此,在具体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应在挖掘体育项目思政元素的基础上,结合体育课堂常规要求及教学设施条件,灵活采用多元方法对学生展开有效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同时要求体育教师注重人格魅力作用的充分发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正确思想观念的认知,为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