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单兵突进”到“多跨协同”看宁波如何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2022-03-30张逸龙

宁波通讯 2022年3期
关键词:宁波金融

文|本刊记者 张逸龙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活则经济活。近年来,宁波市金融系统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金融工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增强金融产业能级,全市金融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有效发挥了金融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保障作用。

1月14日,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在宁波市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宁波将推动金融理念、金融服务、金融监管的系统性重构和根本性变革,实现金融发展从过去“单兵突进”的小金融转向“多跨协同”的大金融,打造跨领域、跨环节、跨层级、跨部门的大金融格局。这为宁波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升服务能力推进改革创新

去年10月,宁波市政府下发《关于深入实施“凤凰行动”宁波计划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资本市场主体倍增、上市公司质量跃进、中介机构聚变升华等专项行动,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宁波板块”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据了解,“凤凰行动”宁波计划自2017年实施以来,宁波资本市场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累计新增A股上市公司近50家,IPO募集资金逾275亿元,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可转债、非公开增发、发行公司债等方式融资逾1000亿元。

“凤凰行动”宁波计划是宁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宁波出政策、建机制,积极推动金融产业协同,已累计出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融资畅通工程、融资担保、财政支持普惠等几十项政策。同时,宁波还组建市县两级金融专班,开展金融“三争三服务”专项行动,配套出台统计监测与晾晒督导机制,建立库款竞争性存放银行机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成功打造了部门联动、市县乡协同、金企共进的金融治理“宁波模式”,推动金融业输氧供血直达基层,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资金供给总量大幅增长。

为了拓宽融资覆盖面,宁波积极搭建对接平台,近两年开展银企融资对接活动百余场,并大力实施万员助万企、“扫需求”、金融顾问等专项行动,累计推动市政府与近10家金融总部签订合作协议,达成融资协议规模超5000亿元,已搭建起高效集成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在促对接、搭平台的同时,宁波还紧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这一本源,调结构、保民生,提升金融服务精准性。借助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行动、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体系改革等载体,宁波不断加大金融对重大战略、普惠小微企业、抗疫促生产的精准支持。2021年,宁波制造业贷款6413.47亿元,增长19.09%;港航经济贷款469.92亿元,增长24.68%;民营企业贷款1.05万亿元,增长19.11%;普惠小微企业贷款3688.89亿元,增长37.46%。

不仅是金融服务能力,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宁波也是可圈可点。2016年,宁波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之后,宁波搭建全国首个保险专业博物馆、首家政校共建保险研究院、首个保险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平台,并巩固深化和推出全国首创项目200余项,向全国复制输出公共巨灾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等34个成熟产品。

比如,宁波推出的“天一甬宁保”,不限户籍、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健康状况,与基本医保紧密衔接,旨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进一步提高医保参保人应对高额医疗费用负担的能力。截至2021底,“天一甬宁保”参保人数已突破210万,覆盖全市27.1%的基本医保参保人群,其中60岁以上人群参保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被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誉为“共同富裕应有之义”。

自2020年以来,宁波不断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开展首贷户拓展、金融“疏堵通链促循环”等系列行动,推出200余项普惠金融创新产品,丰富普惠信用信息平台功能,逐步建立普惠金融治理体系,提升普惠领域金融服务满意度,树立“数字普惠”宁波品牌。其中,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推出的法人银行3个月免息贷款、“浙里甬e保”、“微担通”、“道德银行”等项目均在全省、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和示范效应。

鄞州四明金融小镇。

值得一提的是,在资本市场改革中,宁波也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入选全国首批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在省内首推支持企业科创板上市政策、拟上市(挂牌)企业获得合法合规证明“一件事”改革,获批设立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宁波分中心,研究推进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试点等业务。

目前,宁波还有多项金融改革工作正持续推进。比如,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改革试点工作,宁波“天罗地网”金融风险防控系统建设等。其中,宁波“天罗地网”金融风险防控系统已在全省复制推广,并受到中国银监会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肯定。

推动产业发展夯实安全基础

“十三五”期间,宁波金融业增加值实现翻番,达994.6亿元,占GDP比重8.0%,金融业成为全市第四大贡献产业。2021年末,宁波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72万亿元和2.9万亿元,均居副省级城市第八;保费收入增速居全国第五,较上年末上升24位;政策性融资担保在保余额居全省第一;法人机构总数34家,全牌照法人体系基本成形。

近年来,为推动金融产业做大做强,宁波积极推进金融规划和人才引育。一方面,研究制定金融业“十四五”规划,开展自贸区金融支持研究,加强金融专家咨询;另一方面,推进人才服务“灌溉工程”,出台市金融支持人才创业创新实施意见,加大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招引,积极举办全市金融专题培训。

同时,宁波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为金融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近年来,宁波新设东海航运保险、甬兴证券、永诚资管、永赢金租、甬银理财等法人金融机构,推动宁波东海银行等法人机构股权转让,并成立宁波股权交易中心、宁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逐步完善宁波金融机构门类和组织体系。

除此之外,宁波还积极推进开放型金融平台集成集聚,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推动沪甬签订金融战略合作协议。由宁波牵头探索的长三角金融风险联防联控机制,被写入2020年长三角地方金融局局长圆桌会议备忘录,并入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佳实践案例。

2019年9月,宁波市政府与上海保险交易所合作,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探索政府引导推动商业保险和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创新医疗保险数据要素治理和配置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医疗卫生公共数据在健康保险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构建区块链风控、跨区域结算等服务体系,以保险数智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赋能。“浙里甬e保”数字健康保险平台应运而生。

“浙里甬e保”通过流程再造,集成医疗机构的居民医疗数据,并与商业保险机构共享,打通了医疗与商保之间的数据“堵点”,实现商业健康保险理赔“无感智办”。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波经验”,目前,这一改革成果已经逐步推向全国。“浙里甬e保”已集成多省市21类健康医疗数据、7类医保数据,连接全国4800多家医院、50多家保险总部机构,实现宁波、杭州、上海、重庆、广州、武汉等12个省市数据合作共享,逐步分批次实现健康保险跨省、跨市异地就医同城结算。

统筹发展与安全,是新时代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宁波不断夯实金融安全基础,积极搭建央地金融监管协作体系,主动加入省金融委地方协调机制,建立市处置非法集资局际联席会议、市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等,打造宁波特色的金融风险协调处置和突发事件应对等机制。

为筑牢金融生态基本盘,宁波实施“四张清单、五项机制、一个保障”方案,分层分类帮扶化险,积极推进金融机构风险处置,高股权质押比例上市公司仅存4家,区域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至0.98%,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较低水平。宁波先后被中国证监会认定为风险较低区域,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认定为无高风险机构地区。

在遏制新兴金融领域风险方面,宁波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整治,P2P网贷机构实现清零。同时,宁波还大力推动非法集资全链条防范,强化源头把控、打非宣教与立案处置,近两年全市新增涉嫌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立案数呈下降态势。

明确目标定位锻造硬核力量

1月14日召开的宁波市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金融业实现“三跨越、四提升、五倍增”,基本建成长三角地区辐射力强、影响力大的产业金融创新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三跨越”,即金融业总资产、存贷款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分别跨越6万亿元、8万亿元、1万亿元。“四提升”,即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8.5%;保险密度、保险深度提升至3.5%和6200元;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分别达到200家和3万亿元;金融数字化程度提升,“浙里甬e保”成为全省标志性成果。“五倍增”,即社会融资规模、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政策性融资担保在保余额、保险创新项目等5项指标倍增。

为实现这些目标,宁波将按照“大金融、大产业”发展定位,深入推进强产业、强服务、强改革、强监管、强治理等金融“五强”提升工程,锻造金融硬核力量,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全市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共同富裕先行市提供有力支撑。

在金融产业发展方面,宁波将大力推动金融规模能级迈上新台阶。一方面,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总部,引培区域性、功能性总部机构,集聚新兴类金融和中介服务总部机构;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区域资本市场平台、区域保险要素平台、“甬金通”数智金融大脑等三大金融要素平台建设。同时,优化金融产业布局,做强东部新城金融核心区,提升发展鄞州四明金融小镇和海曙月湖金汇小镇两大省级品牌金融小镇,并依托各区县(市)及功能区的特色金融资源、产业基础,打造一批各具特点的区域特色金融板块,形成“多极点”的金融服务基地。

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十四五”期间,宁波将强化融资产品和模式创新,大力发展首贷、信用贷款,推广“银税互动”“银商合作”“信易贷”等产品,提高知识产权、应收账款、动产等抵质押贷款覆盖面和资产抵押率,做大无还本续贷业务规模,创新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模式。同时,进一步强化对地方基础设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开放型经济、绿色低碳、共同富裕的金融支持。

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宁波将深入参与浙江省数字化改革“一号工程”,加快构建“甬金通”数智金融大脑。谋划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升级版,推进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点和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探索资本市场普惠服务体系、企业上市规范培育治理体系。全面推进多领域金融改革创新,实施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对外开放试点,推动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和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改革试点等工作。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为完成这项“根本性任务”,宁波将着力强化风险防控闭环机制,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聚焦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控,加强风险源头管控、宏观杠杆率监测、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管控及主业管理等,严厉查处以财富管理、投资咨询、私募股权等名义开展的非法金融活动。构建金融领域联合监管机制,推动金融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监管协同,扎实推进地方金融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国有金融资本监管。建立负面清单机制,反对银行保险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债市、期市,违规流入污染企业等。

除此之外,宁波还将持续优化金融生态体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金融机构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健全财政金融联动体系,强化财政、金融部门协同,深化国有金融资本监管联合监测监管,发挥财政资金牵引撬动和支持保障作用,推动“微担通”政策迭代优化。发挥产业金融协同效应,增强产业部门金融意识,加大金融工具的运用。推动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人才发展激励机制,加快建设吸引金融人才集聚的软硬环境。完善金融基础治理环境支撑,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金融债权保护,完善逃废债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办法和惩戒措施。

猜你喜欢

宁波金融
现代金融征稿启事
宁波第二激素厂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污水零直排,宁波已经动起来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