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紫砂壶《高风亮节》的艺术性探讨
2022-03-30刘莹
刘 莹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因其独特的材料和成型工艺成为了陶瓷艺术中的另类,但也正是这份独特使得它成为了茶事中的重要器皿。中国自古就有饮茶的习惯,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自然,茶器也成为了茶事中不可缺少的道具。紫砂刚诞生时就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关注,因为紫砂壶的古朴、典雅、朴实都迎合了文人们的喜好,甚至可以将他们于书画中的才情尽现于壶上。
千百年来,人们品味紫砂,欣赏紫砂,一般都是以料、形、饰、用、融这五要素入手,尤其是现代紫砂艺人,他们以独特的文人气息,将紫砂的形式与内容、视觉与文化内涵进行了完美的统一,开启了紫砂壶艺术殿堂的通道。
在紫砂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艺人多年打下的书画和古代文化基础,也能深刻感受到“壶外”功底。紫砂艺术是特别包容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都可以在其中尽情展现,所以我们经常能在紫砂作品中感受到那深邃而浓厚的民族性和人文精神,这也正是紫砂艺术最难能可贵之处。现代社会,通过互联网的普及,紫砂已经不是小众文玩,已然是大众所能接受的日用茶具,并通过传统文化以及诗书画印的装饰,成为了阳春白雪。于是紫砂艺人们坚持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潜心提高艺术修养,拓宽艺术事业,想要在前人的基础上使紫砂艺术更上一层楼。
为了延续紫砂中的文人气息与人文底蕴,艺人一直在紫砂壶的造型与装饰中下功夫,力求作品能将壶中人文韵味与风骨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就像紫砂作品《高风亮节》一壶,艺人将竹的形象与“诗书画印”中的“印”结合在一起,使得一股浩然气韵铺面而来,一如清风竹林带来的美妙感受,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竹子具有正直谦虚的品质,被人寓意坚韧不拔的品性,它代表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外在朴实无华,整株呈青色,不惧寒冬,百折不挠。竹的身影莹润壶身,清俏竹影,曼妙的制作,精致的韵味,如同能听见竹俊在清风中瑟瑟的声音,在夜月下舒朗的影子,这些细致周到的刻画全被作者写入了紫砂可塑性和造器萦怀的氛围之中。
所谓器养身,茶养心。此款《高风亮节》,以竹为原型,利用紫砂泥丰富的可塑性,壶身是怪异扭曲的竹筒,壶嘴和壶流为竹节,从壶身一侧自然胥出,与壶身形成整体,竹枝、竹叶在壶身上略微俏皮地伸展。细观整器,在段泥的品质上祥和协调,温润如竹。淡淡的印文,如谦谦君子一般,儒雅淡然,充满韵味,成为文人茶客桌上的佳器。紫砂器为了展现自己别具一格的人文气息,一般选择以书画入手,也会与竹这样自有风流意蕴的象征性植物的形态结合,借助竹的风流体态以及高尚的情操表达文人追求的人间清格。
作为一款花器作品,艺人在处理嘴、把、钮及身筒上的装饰时,仅仅凭借制壶的基本功和花器装饰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颗沉稳的心和一双灵巧的手,一点点精工细作,不断修饰,使得布局更为合理。艺人在制作《高风亮节》时,有着与平时截然不同的状态,更加沉心静气,眼光也更为细腻与挑剔,所以制作出来的作品也别具一格,赏心悦目的同时还自带一番高雅风韵,真正做到了古今共融,雅俗共赏。
自古“高风亮节”就是文人士官追求的一种高洁品质,此壶名为“高风亮节”,其韵亦然。竹子造型的壶钮、壶嘴、壶把,通体挺拔俊朗的壶身,以及从下而上层层递进的造型层次,都为作品增添了几分雅意。另外一方面,壶身中的印章装饰将文人的风采尽显眼前。同时,紫砂独有的朴素色泽、沉稳可靠的壶身、挺拔胥出的壶嘴等都无一不彰显着主题,在细节中“高风亮节”之意呼之欲出。
在紫砂的制作中,紫砂艺人自有一套自己的设计理念。他们始终坚信,紫砂壶是文人情怀的表达。熟悉紫砂历史的人都知道,紫砂壶之所以能在600多年的时间中得到飞速的发展,不仅是紫砂艺人在默默探索和耕耘,更是离不开文人阶级的推波助澜,他们喜爱紫砂,设计造型,甚至参与制作,大名鼎鼎的“曼生十八式”就是文人和艺人一起设计与制作的最好的佐证。今天我们习惯说“曼生十八式”,其实陈曼生和杨彭年创作的何止是十八式,有记载的紫砂壶就达到了38种,他们就像一座里程碑使得紫砂壶得到了质的飞跃,也成为后人争相模仿的对象。不过艺人在模仿中逐渐发现,其造型可以模仿,但是神韵却无法模仿,所谓的“传情达意”并非是一朝一夕地模仿就能达到壶艺境界。紫砂壶因无限的包容性而具备相当浓重的文化气息与精神美学。所以很多艺人坚持要做有壶韵的茶壶,这不仅需要在紫砂制作工艺领域有精湛的技艺,更要融入生活,享受生活,走进自然,热爱自然,并且关于美学的知识不仅要全面涉及,甚至还要精通。
真正的艺术,是人生的体验,是来自于生活。陈鸣远把植物、瓜果等实物化为紫砂壶。蒋蓉的花器更是品格高雅,一洗尘俗之气。如今的紫砂艺人所制的花器,兼具传统继承和现代审美。《高风亮节》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通过紫砂泥的可塑性和艺人高超的技艺在熊熊窑火中化作大自然的物形,达到妙造自然的境界。
紫砂兴盛时期,宜兴丁蜀“户户捶泥声,夜夜龙窑火”。现如今,交通发达,科技进步,紫砂园林更是广阔浩瀚,庞大的专业人群为陶都注入了活力。匠人精神深植在紫砂艺术心中,他们深谙以诗情悟壶韵,留仁为德,出室而能创蹊,为紫砂工艺熔古铸今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