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霞秋水里的滕王阁

2022-03-30邓莹辉编辑孙钰芳

中国三峡 2022年2期
关键词:滕王阁王勃

◎ 文 | 邓莹辉 编辑 | 孙钰芳

南昌滕王阁风光 摄影 / 永年/ 图虫创意

左:王勃画像图片来源/FOTOE

中:明·唐寅《落霞孤鹜图》 图片来源/FOTOE

右:1926年焚毁前的滕王阁 图片来源/FOTOE

江西南昌“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拥有南昌起义的红色基因,也是蕴藏着丰富文化瑰宝的所在。

古之迁客骚人,今之往来游客,但凡到了南昌,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景点,那就是坐落在赣江之滨的滕王阁。它与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且居三大名楼之首,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美誉。“南昌有滕王阁,乃一省之徽;犹如北京有天安门,为一国之徽。”滕王阁目睹过旷世俊杰的文采飞扬,见证过大唐盛世的万千气象,经历过世运沧海桑田的兜转沉浮。“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水无语东流,淘尽人间英雄无数,滕王阁却几经摧毁后,一次又一次地顽强涅槃重生。

楼因诗文而驰名

滕王阁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修建的一座雕甍画栋的高阁。一开始,它只不过是众多楼阁中极为普通的一座,并无特别之处。黄鹤楼和岳阳楼皆处于交通便利的长江岸边,兼具历史悠久和神话传说等因素的加持而声名远播,相比之下,滕王阁因其地理位置的偏僻和建造历史的短暂,在影响力方面自然要逊色的多。然而这一情况并未延续太久。时至盛唐,滕王阁已后来居上,其风头甚至盖过了黄鹤、岳阳二楼,正如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所言:“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谈到黄鹤楼,自然离不开崔颢的《黄鹤楼》诗;言及岳阳楼,则不得不归功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说楼因诗(文)而名,诗(文)因楼而传,滕王阁也逃不过此一“命数”。时过境迁,随着建阁主人的调离和辞世,无人问管的楼阁逐渐变得破败不堪。直到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新任洪州都督阎公将滕王阁修葺一新,并于当年九九重阳佳节于阁中张设盛宴,大会宾客,遍邀当地鸿儒俊杰“洒潘江,倾陆海”,各呈雄才,期望为重修楼阁盛事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据说,这位闫都督本打算让自己的女婿吴子章能够借此在众人面前一展才学,故让其提前准备了一篇序文,在席间当做即兴之作展示给宾客看。没想到却被去南海探望父亲路过此地的一位年轻人夺去了所有的光芒。这位年轻人便是名震天下、光耀千古而名列“初唐四杰”之首的天才王勃。魁首名头可不是浪得虚名,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能文,且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纠其错;十六岁时科考进士及第,未冠而仕,授职朝散郎。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成为“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名篇。纵使同时的杨炯有“耻居王后,愧在卢前”的牢骚不满,但这位意气风发的盛世少年依然圈得粉丝无数,成为名列榜首的诗坛大咖。也正因如此,他才有机会获得邀请,成为滕王阁雅集盛会的一员。果然他一出手就语惊四座,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千古佳句,让所有在座的宿儒名士都叹为观止。

滕王阁的前世今生

从江南名楼的谱系看,滕王阁的“年龄”要比他的两位“前辈”年轻得多。黄鹤楼和岳阳楼都是初建于三国时期。岳阳楼最早建于公元220年左右,被称为“鲁肃阅军楼”;黄鹤楼则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223 ),与湖南岳阳楼几乎同时修建,是孙吴政权为了据险戍守、实现“以武治国而昌”的军事目的而建。这两座楼一开始都是典型的“军事楼”。而年轻的滕王阁则是因为滕王李元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已被毁),后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而修筑的,其目的是为了观山川之秀美,极歌舞之享乐,满足一己之欲望。尽管建楼初衷不同,但作为建筑,三楼都历经沧桑,见证过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和文化的历史变迁。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兴建于初唐的滕王阁,其后却命途多舛,历代建而又毁,毁而复建,前后多达二十八次,这在名楼的兴废史上并不多见。阁运总是与国运相生相伴。自唐至今,滕王阁本身就是一部朝代兴衰史。始建于653年的滕王阁,上面提到的闫都督开始了第一次修复工作,王勃的“千古一序”——《滕王阁序》为读者记录下这次重修盛况。其后,德宗贞元六年(790)由王仲舒主持重修,并亲自作记;三十年后的宪宗元和十五年(820),时任御史中丞的王仲舒又一次提议重修,竣工后请当世文坛巨擘韩愈撰写《新修滕王阁记》。宣宗大中二年夏(848),一场大火让这座名阁荡然无存,时任江西观察使的纥干施救不及,只能集资重建,至是年秋八月竣工。重建后的滕王阁规模较前略有扩大,并增建了邮驿、厅、轩、小阁、江亭、津馆等附属建筑。对此,韦悫《重建滕王阁记》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此次重建不仅使一代名阁滕王阁重见天日,而且经过晚唐五代两个多世纪的大动乱的洗礼,竟然完好地保留至北宋末的徽宗一朝。

据丞相范致虚《重建滕王阁记》“自大中后,至宋大观戊子……侍郎范坦帅江西,又命新之”可知,徽宗大观二年(1108),滕王阁因年久失修而圮毁,时任洪州知府的范坦主持重建,重建后的滕王阁“崇三十有八尺,广旧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为庑,夹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压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气势上看,都比唐阁要雄伟壮观得多,被誉为“历代滕王阁之冠”。但好景不长,至宋南渡之后不久,滕王阁再次遭到破坏,后移建于城上,“余至南昌,登滕王阁,其故甚侈,今但于城上作大堂耳。”(《江城名迹记》)从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出,南宋时滕王阁已经不复往日的风采,风雨飘摇的南宋偏安政权既无精力、亦无财力、更无心情去作那些锦上添花的工作。反倒是国祚相对较短的元帝国为了笼络人心,缓和民族矛盾,更好地统治汉族民众,在一定程度注重文化建设,曾于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及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先后两次修缮滕王阁,特别是第二次重修的“柱主梁举”之阁“崇为尺四十有四,深如崇之度而广倍之。材石坚致,位置周密,檐宇虚敞,丹刻华丽,有加于昔焉。”(虞集《重建滕王阁记》)较之前代,规模又进一步扩大。

明清两代是滕王阁屡毁屡建的频繁时期。明初,元代修建的滕王阁犹存,但到明英宗正统年间已经名实俱亡。至明宪宗成化年间,江西布政使翁世资乃锐意重修这座“西江第一楼”,“其规模益大,盖易旧制为阁。高四寻,广倍之,深逾于高寻有二尺,四周缭以回廊。人于是复称之曰:滕王阁。”此后的嘉靖、万历、崇祯数朝,迭经修葺。有清一代滕王阁兴废更为频繁,统计资料显示,在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上,滕王阁七次毁于火灾,两次遭遇兵燹,因自然损坏而倾圯则达四次之多。尽管如此,当地百姓不屈不挠,每次毁坏之后,均又重新修葺。在滕王阁重建史上,江西巡抚蔡士英重建滕王阁是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作为地方官,他顺应民意,主动捐俸再造被焚毁的滕王阁。经过六年多艰难筹措,终于于顺治十一年(1654)动工,于次年正月竣工落成,并亲撰《征诗文檄》,以“共集千秋之盛事,丕昭一代之宏文”,堪称一时盛事。此后的康熙至清末,此阁屡遭焚毁,又屡得重建,只不过规模远不如前。民国军阀混战,千载古阁,最终在兵燹中化为灰烬,时间定格在1926年10月。

“不见斯楼,情无所倚,魂何以安?”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国力的加强,这座焚毁已达六十余载的建筑,第29次拔地而起,以空前的规模和更加富丽雄奇的姿态,呈现在中外游客的面前。重建之阁滨临南浦,遥对西山,鎏金重檐,绿瓦雕梁,巍峨高耸,极为壮观。其主楼上下九层,净高达57.5米,高度超过武汉的黄鹤楼7.5米,而体量则是其三倍。其规模和气势远非前代所能比者。

诗情画意滕王阁

滕王阁自建阁伊始,就成为登临观赏之佳地。清末诗人尚镕曾云:“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自初唐开始,历代数不清的迁客骚人登楼观四时胜景,作锦绣诗文。

赣江风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滕王阁因其“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建筑景观和“冠八郡风俗之最,包四时物侯之异”的四季风光之美,引无数文人云集此处,落笔成文,肆口成章。王勃、白居易、王安石、曾巩、杨万里、辛弃疾、朱熹、文天祥、虞集、李梦阳、汤显祖、徐渭等文坛大佬,用他们如椽巨笔挥洒激情,为后世读者留下无数彩丽竞繁、兴味盎然的绝妙好辞。仅以诗歌而言,据研究者统计,自唐至明,滕王阁诗作者600 余人,以江西作者为主体,遍及全国二十余省;诗作数量近1700首,内容多为咏史怀古、唱和游宴、酬答赠别之类,形式上律绝、古体应有尽有,在古代诗歌史上独具风貌,大放异彩。其他如文、赋、绘画作品亦难计其数,共同构成了滕王阁独具品格的审美王国。

而在这一众高手中,排在首位的,自然是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及《滕王阁诗》。如果说《滕王阁序》是以铺排渲染的骈文笔法细致描绘滕王阁壮美而秀丽的秋日景色;《滕王阁诗》则是以简洁清雅的文字写景抒情: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此诗一开篇就点出滕王阁的形势和豪华繁盛的宴会;颔联南浦、西山云雨凸显滕王阁的高峻雄伟;颈联由空间转向时间描写,表达物换星移的感慨,从而引出尾联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人生喟叹,让读者亦产生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空漠之感,引发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写法,得到很多后代诗人的追捧和模仿,如宋代释晦机的《滕王阁》:“槛外长江去不回,槛前杨柳后人栽。当时唯有西山在,曾见滕王歌舞来。”以七绝的形式和省净的语言表达对滕王阁当年雅集盛况的怀念,抒发作者物是人非的感受。又如刘敏求的《滕王阁》:“阁中环佩知何处,游子再来春欲暮。莺啼红树柳摇风,犹是当年旧歌舞。古来兴废君莫嗟,君看红日两山斜。西山不改旧颜色,换尽行人与落霞。”采用七言古诗形式,但其写法与王勃一致。

当然,随着吟咏滕王阁队伍的不断壮大,其诗歌主题也得到逐步开拓。写景抒情、酬唱赠答、吟史抒怀、借古讽今,无所不包。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本是江西抚州人,曾在归乡途中登阁作《滕王阁》诗云:“白浪翻江无已时,陈蕃徐孺去何之。愁来径上滕王阁,覆取文公一片碑。”表达对国事的担忧;其弟王安国写有《滕王阁感怀》:“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极目烟波吟不尽,西山重迭乱云浮。”在主题思想上与乃兄心有灵犀。

夜幕下的滕王阁 摄影/纪伟涛

“元婴建阁先,不过饮宴歌舞地;王勃作序后,别是人间翰墨场。”王勃之后,历代文人、官绅便将此阁作为雅集宴饮圣地。唐人杜牧的《怀钟陵旧游》、宋代释慧洪的《世明九客同登滕王阁索诗口占》、明代李舜臣的《十六夜滕王阁宴集》、曹学佺的《吴司理招宴滕王阁》、潘恩《滕王阁新修宴集》等都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各个时代文人雅集歌宴的盛况。自初唐闫都督开其端,滕王阁雅集代代相传,不绝如缕,成为江西诗界的保留节目。清道光年间,广信府知府王赓言任职南昌,曾亲自组织参加完乡试的十三郡士子十六人在登上滕王阁雅集赋诗,后编成《滕王阁雅集录》,共收录诗赋记五十九首(篇),被视为一件诗坛盛事而被后人津津乐道。

不得不说,一首诗(文)火了一个人,一个人火了一座楼,一座楼火了一座城。王勃以一己之力,通过《滕王阁序》及《滕王阁诗》,让本来籍籍无名、地处偏僻的帝子阁一下子暴得大名,为天下所知,惹得无数文人骚客接踵而至,竞相题咏,成为古代一处著名的“网红打卡点”。耸立于赣江之滨的滕王阁,不仅是一座名楼,也是一座诗阁,更是一座文化殿堂。

猜你喜欢

滕王阁王勃
陈中建
第三届“滕王阁杯”童谣大赛获奖名单
经典吟诵第七期《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经典吟诵第八期《滕王阁序》(节选)
王勃:如果能重来,我选择不坑爹
蜀中九日
王勃
滕王阁
一字千金王勃
屡毁屡建,你猜滕王阁重建了几次
王勃一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