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气-液-固三相分离器操作参数优选

2022-03-30孙春龙王羕胡俊卿邢黎李骥楠裴冠中王凤颖宋阳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2年3期
关键词:溢流分离器分流

孙春龙 王羕 胡俊卿 邢黎 李骥楠 裴冠中 王凤颖 宋阳

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

2黑龙江省油气藏增产增注重点实验室

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

在我国各大油田逐渐步入开发中后期的情况下,采出液含砂、含气已成为影响油田生产、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1-2]。采出液含砂过多将引起流体的摩擦阻力增加,导致抽油泵快速磨损、卡泵,管道爆裂,阀门失灵等后果,造成采油系统及地面集输设备的损坏[3]。以胜利油田孤东油区为例,每万立方米采出液含砂量为3~5 m3,粒径在0.15~0.9 mm 的砂量占77.4%,粒径在0.074~0.15 mm 的砂量占22.6%,极大地影响了原油生产与集输[4]。

石油伴生气是重要的清洁型资源,既是能源物质也是化工原材料,地位显著[5]。以延长油田、长庆油田为例,2005 年延长油田原油产量838.24×104t,初步估算油田伴生气产量约为10 000×104m3以上[6-8];长庆油田2006 年原油产量514×104t,初步估算伴生气产量约为8 386×104m3。而每年全球因地形及生产条件限制燃烧的石油伴生气高达10×108m3,相当于10×106t 石油[9-10],资源浪费严重。因此,石油伴生气的回收再利用对全球应对能源危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实现油田高效脱气除砂成为迫在眉睫的技术问题。

目前油田上应用的除砂方法主要有重力沉降、过滤除砂、离心除砂以及旋流器除砂等几种形式[11],伴生气的分离则主要有重力分离、离心分离、碰撞聚结分离等几种方法[12-13]。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脱气、除砂均使用单独的处理设备,使设备投入、系统能耗同步增加[14]。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高效旋流气-液-固三相分离器,集脱气、除砂功能一体化,结构简单、体积小、占地面积少,便于安装操作,可根据采出液量单独使用或集成橇装。该分离器在提升脱气除砂效率的同时,能够降低系统压力损失,减少设备能耗。

1 工作原理

图1 为气-液-固三相分离器的结构简图,该三相分离器以柱状气液分离器为基础,在底部首次增加具有切向排液口的内部倒锥结构,加快分离器中心位置气核的形成、排出,并通过空间的减少来提高旋流器底部的旋流作用,利于底流口的携砂排液,实现气-液-固三相介质的高效分离。当采出液从切向入口进入旋流腔时,流体将由单一的切向运动转变为复杂的旋转运动,使流体内部的各个颗粒均具备切向、轴向、径向三个方向的速度分量,为离心分离不同密度的介质颗粒创造条件。流体在分离器内部进行离心分离时,气相(原油伴生气)因密度最小,在分离器的轴心处形成气核从溢流口排出;固相(砂等细小颗粒)因密度最大,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至流体旋转运动的最外层且靠近分离器内壁,同时沿分离器内壁做向下的旋转运动从侧向出口排出;液相(大部分的含油液体)密度处于气相与固相颗粒之间,在运动时沿内锥外壁从排液孔进入底流管排出,最终完成采出液中三相介质的高效分离。内锥的存在有利于分离器轴心处气核的形成及向溢流口方向运移,内锥上的切向排液孔与采出液在分离器内部的旋转运动方向相同,有助于液相进入底流管内部,且内锥由顶端至末端直径逐渐变大,利于液体在旋转运动过程中吸附于内锥外壁从而进入排液孔。

图1 气-液-固三相分离器结构简图Fig.1 Structural diagram of gas-liquid-solid three-phase separator

2 模拟分析

结合现场所提供的相关资料,明确油井采出液中的气-液-固三相介质及其物性参数。气相以甲烷气体为主,密度0.623 9 kg/m3,黏度1.789 4×10-5Pa·s,体积分数58.61%;井下细小沙粒为固相的主要成分,密度2 330 kg/m3,黏度1.72×10-2mPa·s,体积分数58.61%;液相是油、水混合介质,水油比为24.641,液相密度999.85 kg/m3,黏度3.42 mPa·s。

采用四面体网格进行模型的网格划分,经网格独立性检验后,最终确定的网格数量为80 000 个。入口边界条件为速度入口inlet,溢流、底流、排液口的边界条件为完全出流outflow。选用非耦合定常态隐式的3D 模型、RSM 湍流方程、Mixture 模型对数值模型进行联合求解,收敛精度为10-5。

该新型气-固-液三相分离器有溢流、底流和侧向三个出口和双切向入口,流量分别是溢流出口流量Qo、底流出口流量Qu、侧向出口流量Qc、双切向入口流量Qi(初始处理量4.6 m3/h)。其溢流分流比Fo和底流分流比Fu分别定义为

2.1 溢流分流比

图2 为不同溢流分流比时侧向出口固相体积分数曲线图。在溢流分流比增加的过程中,侧向出口的固相体积分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是因为在底流分流比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溢流分流比时,流体从侧向出口流出体积有所减小,且流出的流体体积减少幅度小于固相质量的降低幅度,故造成固相体积分数有所增加。

图2 不同溢流分流比时侧向出口固相体积分数曲线Fig.2 Curve of solid volume fraction at lateral outlet under different overflow diversion ratio

图3 为不同溢流分流比时溢流压力降对比曲线,溢流压力降随溢流分流比的增加而升高,在轴心处达到各溢流分流比下压力降的最大值。底流压力降在数值分析过程中其变化趋势同溢流压力降相同。通过质量分析,发现当溢流分流比为0.6 时,分离器具有较好的分离效率,且溢流压力降、底流压力降皆处于较低的水平,故确定分离器的最佳溢流分流比为0.6。

图3 不同溢流分流比时溢流压力降对比曲线Fig.3 Contrast curve of over flow pressure drop under different overflow diversion ratio

2.2 底流分流比

当分离器溢流分流比固定为0.6 时,改变底流分流比,发现分离器的溢流压力降、底流压力降均随底流分流比的增大而增大,说明随底流分流比的增加,分离器的能耗逐渐增多。这是因为当底流分流比增加时,底流管排出的液体数量随之增加,排液孔瞬时流入的液体量快速上升,而排液孔的口径不变,造成流体的流动阻力增加,能耗上升。通过数值分析,当底流分流比为0.35 时,分离器达到此结构参数下的最佳固相分离效率(91%)。

2.3 处理量

图4 为不同处理量时气相体积分数云图。在处理量由1.5 m3/h 增加至4.83 m3/h 的过程中,气相在溢流口附近的颜色越来越深,随着处理量的增加溢流口附近的气体逐渐增多并被排出分离器,此时处理量的增加有助于气体气核的形成和排出。但当处理量由4.83 m3/h 增大至5.35 m3/h 的过程中,溢流口附近的气相体积分数增加微弱,且当处理量上升时,底流管排出的气体体积亦缓慢增加,说明当处理量增加至一定值后,气体的排出能力将不再随处理量的增加而上升。

图4 不同处理量时气相体积分数云图Fig.4 Cloud diagram of gas phase volume fraction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 capacity

当处理量为4.83 m3/h 左右时,分离器具有较好的分离性能,此时的固相分离效率达到94.11%,为排除模拟数据的偶然性,细化4.83 m3/h 的处理量区间,对此数据点进行重复性试验。图5 为最佳处理量附近固相分离效率曲线图。在处理量为4.83 m3/h 左右时,固相分离效率虽有所变化,但处理量为4.6 m3/h 至5.35 m3/h 时,分离效率仍保持较高水平,平均分离效率超过90%以上。

图5 最佳处理量附近固相分离效率曲线Fig.5 Curve of solid phase separation efficiency under optimal treatment capacity

2.4 采出液黏度

液体的黏度是影响分离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气-液-固三相分离器的设计中必须对其进行专项论证,以实现分离器的高效分离[15]。图6 为低采出液黏度下气相体积分数云图。在采出液黏度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分离器气相的分离效率逐渐降低,溢流口处气相浓度随黏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分离器侧向出口的固相体积分数亦随采出液黏度的增加而减小。由此可知,分离器的工作性能随采出液黏度的升高而降低。

图6 低黏度采出液下气相体积分数云图Fig.6 Cloud diagram of gas phase volume fraction under low produced liquid viscosity

为满足现场采出液黏度变化较大的实际情况,在低黏度基础上模拟采出液高黏度时的分离性能。图7 为黏度分别为15、20、30、40、50 mPa·s 时分离器的气相分离性能。当黏度从15 mPa·s 增加至50 mPa·s 的过程中,溢流口附近的气相浓度降低明显,说明气相的分离性能随黏度的升高而快速降低,表现为高黏度云图中的气相体积分数颜色明显浅于低黏度采出液。

图7 高黏度采出液下气相体积分数云图Fig.7 Cloud diagram of gas phase volume fraction under high produced liquid viscosity

图8 为高黏度采出液下固相分离性能曲线。随黏度的增加,固相的分离效率呈直线降低,且下降速度明显高于采出液黏度在较低时的状态。黏度越高对分离器工作性能的影响越大,分离效率随黏度的上升呈现出指数降低的趋势。采出液黏度的升高将导致固-液两相颗粒连接亲密性随之上升,而离心力在处理量为定值时将保持不变,这将导致固-液两相颗粒间分离难度增加,分离器工作性能下降。

图8 高黏度采出液下固相分离效率曲线Fig.8 Curve of solid phase separation efficiency under high produced liquid viscosity

3 室内实验

理论模拟与实际情况往往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故需要用室内实验验证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和可行性。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可真实反映出操作参数(如处理量、溢流分流比)等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进而完成结构优化设计并确定分离器的最佳工作区间,为后续气-液-固三相分离器的现场应用起指导作用。

3.1 处理量

图9 为溢流、底流、侧向压力降随处理量变化曲线。随着处理量的增加,溢流压力降和底流压力降均呈增大趋势,且底流压力降上升趋势和增加数值明显高于溢流压力降,这是因为随处理量的增加,分离器内部流体的旋转运动速度快速上升,流体通过排液孔进入底流管时将受到更多的阻力,增加流体的能量损失;且流速过快时将在排液孔表面产生液体薄膜现象,堵塞部分排液孔,使流体从排液孔进入底流管的过程中流动空间变小,顺势流动速度变快,造成更多的压力损失,即压力降快速上升。侧向压力降虽有波动,但整体保持相对平稳,并未随处理量的增加产生过大的波动幅度。

图9 压力降随处理量变化曲线Fig.9 Curve of pressure drop varies with treatment capacity

图10 为分离器脱气、除砂效率随处理量变化曲线。脱气效率随处理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除砂效率随处理量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该现象同前文分析相符合)。这是因为处理量的增加有助于分离器轴心处气核的形成,提升气核向溢流口方向的移动速度,利于气体从分离器内部的排出;分离器内部的离心力随处理量的增加而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虽然离心力有助于分离器内部的旋流分离,提升不同密度颗粒的分离概率,但处理量过大将破坏分离器内部的流场稳定性,使固相颗粒被离心力压迫至分离器内壁无法进行离心分离,而随流体进入底流管排出分离器。

图10 分离效率随处理量变化曲线Fig.10 Curve of separation efficiency varies with treatment capacity

3.2 溢流分流比

图11 为压力降随溢流分流比变化曲线(底流分流比固定在0.35)。随溢流分流比(0.54~0.60)逐渐增大,分离器的溢流压力降、底流压力降、侧向压力降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各压力降的数值在降低至一定值后将保持相对平稳,不再随溢流分流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此趋势与数值模拟过程(前文)中溢流、底流压力降随溢流分流比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相反。这是因为数值模拟中溢流、底流处为完全出流无背压,而实验时流体从溢流口、底流管处流出分离器的过程中始终存在背压。实验中各压力降下降的具体原因为:处理量不变时增加溢流分流比,则溢流口排出的流体体积将增加,并以气体成分居多,溢流口内径保持不变,气体体积则被进一步压缩,排出时能量消耗降低,压力降减少;底流口、侧向出口内的流体体积随溢流分流比的增加而减少,能量损失随流体体积的减少而降低,故压力降有所下降。

图11 压力降随溢流分流比变化曲线Fig.11 Curve of pressure drop varies with overflow diversion ratio

图12 为分离效率随溢流分流比变化曲线。分离器的脱气分离效率随溢流分流比的升高呈上升趋势,除砂效率则呈现出随溢流分流比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与前文结论相符合)。溢流分流比的增加将造成从溢流口所流出的流体体积增加,有助于气体从溢流口排出,溢流分流比越大,溢流口流出的流体体积越多,气体越容易从溢流口排出分流器;而除砂效率保持较高值则需分离器处于最佳工作区间,随溢流分流比的不断增加,使分离器的工作性能在进入最佳工作区间后,快速脱离最佳工作区间,分离效率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

图12 分离效率随溢流分流比变化曲线Fig.12 Curve of separation efficiency varies with overflow diversion ratio

4 结论

针对油田现有脱气除砂工艺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的气-液-固三相分离器,探讨了其操作参数对工作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室内实验予以验证。

在流场分析中,最高分离效率出现在溢流分流比0.6、底流分流比0.35 时,此时分离器的固相分离效率为91.68%,最佳处理量为4.83 m3/h,最佳工作区间为4.6 m3/h~5.35 m3/h,适应于低黏度采出液的处理。

在室内实验中,确定最佳操作参数为溢流分流0.6,底流分流比0.35,处理量1.1 m3/h,在此操作参数下,除砂效率达到最高点,脱气效率亦处于较高水平。

此新型气-液-固三相分离器具有结构简单、分离效率高的优点,但其最佳工作区间还应进一步拓展,使其适应采出液量波动较大、黏度较大的工作环境。

猜你喜欢

溢流分离器分流
冷流道分流梭功能分析
并联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的实验研究
进口高宽比对旋风分离器内流动行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说泾渭
长江河口南北槽分流口工程及瑞丰沙地形变化对分流比的影响
中速磨煤机动静态旋转分离器技术
铜湾水电站溢流面HF混凝土施工工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