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2评分和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2022-03-30王丽唐旭杨月君刘艳丽
王丽,唐旭,杨月君,刘艳丽
作者单位:1保定市第二医院,a神经内科,b检验科,河北 保定071000;
2保定市莲池区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科,河北 保定07100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TIA频繁发作是脑梗死形成的特级预警信号[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T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可达24.4%,3个月内可达10.0%~20.0%[3],严重危及病人生命安全。因此及时预测TIA 后脑梗死发生风险,并予以有效干预,对促进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神经内科临床评分量表ABCD2 评分是目前常用TIA 早期脑梗死风险预测工具,具有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等优势[4]。相关研究表明,炎症反应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是TIA 发生的重要机制[5]。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作为机体最强诱导血小板聚集剂,可发挥血小板桥联作用,释放大量炎性递质、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增加粥样斑块易损性[6]。然而关于ABCD2 评分、血清APF 水平结合对TIA 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尚需数据进一步论证。基于此,本研究结合ABCD2 评分、血清APF 水平,探讨其对TIA 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保定市第二医院200 例TIA 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 例进展为脑梗死作为观察组,160 例未进展为脑梗死作为对照组。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表1 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 选取标准
1.2.1纳入标准 (1)TIA 病人均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2)观察组根据颅脑MRI 弥散加权成像确诊为脑梗死,并根据组织窗一系列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评估存在足够缺血半暗带区;(3)两组临床资料完整,且病人及其近亲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TIA 发作前有抗血小板活性药物服用史者;(2)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疾病者;(3)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者;(4)近6 个月内存在颅内出血、手术史者;(5)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者;(6)老年痴呆、重度失语症或精神行为异常者。
1.3 方法清晨空腹取3 mL 静脉血,置于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中,轻轻混匀,3 000 r/min 离心15 min,采用酶标仪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血清PAF水平,仪器购自山西逸凡科技有限公司,试剂盒购自上海邦景实业有限公司。具体方法:在96孔酶标板上设置6 孔标准品孔,分别为25 ng/L、50 ng/L、100 ng/L、200 ng/L、400 ng/L、800 ng/L,同时设置空白孔与待测样品孔。先加入样品(50µL)至待测样品孔,并于标准品孔、样本孔内加入100 µL 检测抗体(含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摇匀;封板,恒温箱(37 ℃)孵育60 min;稀释蒸馏水,浓缩洗涤液,备用;揭板膜,弃液体,甩干,加洗涤液,静置30 min,弃去,反复3~5 次;每孔均加入50 µL 显色剂A、B,摇匀,避光显色15 min;最后加入终止液终止反应。30 min内采用酶标仪测量每孔450 nm的吸光度。
1.4 ABCD2 评分标准[7-8]总分7 分,其中(1)年龄(A):>60 岁为1 分;(2)血压(B):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为1 分;(3)临床表现(C):单侧肢体无力为2分;不伴肢体无力的言语障碍为1分,其他症状为0分;(4)症状持续时间(D):>60 min为2 分,10~60 min 为1 分,<10 min 为0 分;(5)合并糖尿病(D)为1分。
1.5 观察指标(1)对比两组ABCD2 评分、血清PAF 水平。(2)对比TIA 不同持续时间病人ABCD2评分、血清PAF 水平。(3)对比TIA 不同发作次数病人ABCD2 评分、血清PAF 水平。(3)分析ABCD2 评分与血清PAF 相关性。(4)分析ABCD2 评分结合血清PAF 水平对TIA 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5)ABCD2 评分共7 分,血清APF≥140 ng/L 为1 分,共8分,其中0~3 分为低危,4~5 分为中危,6~8 分为高危。比较TIA 发作后2、7 d 内不同危险分层病人脑梗死发生率。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采用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检验两变量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分析诊断价值。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ABCD2 评分、血清PAF 水平对比观察组ABCD2 评分、血清PAF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ABCD2评分、血清PAF水平对比/± s
表2 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ABCD2评分、血清PAF水平对比/± s
注:PAF为血小板活化因子。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PAF/(ng/L)144.23±22.13 252.67±37.15 23.79<0.001例数160 40 ABCD2评分/分3.21±0.38 5.03±0.34 27.64<0.001
2.2 TIA 不同持续时间病人ABCD2 评分、血清PAF 水平观察组TIA 不同持续时间病人ABCD2评分、血清PAF 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持续时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ABCD2评分、血清PAF水平对比/± s
表3 不同持续时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ABCD2评分、血清PAF水平对比/± s
注:PAF为血小板活化因子。
组别≤10 min>10~20 min>20 min F值P值PAF/(ng/L)219.32±40.69 258.16±38.25 298.68±41.31 10.48<0.001例数14 18 8 ABCD2评分/分4.48±0.32 5.12±0.35 5.79±0.28 42.03<0.001
2.3 TIA 不同发作次数病人ABCD2 评分、血清PAF 水平观察组TIA 不同发作次数病人ABCD2评分、血清PAF 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发作次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ABCD2评分、血清PAF水平对比/± s
表4 不同发作次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ABCD2评分、血清PAF水平对比/± s
注:PAF为血小板活化因子。
组别1次2~3次>3次F值P值PAF/(ng/L)225.67±39.25 247.98±42.76 295.72±40.83 8.37 0.001例数13 17 10 ABCD2评分/分4.52±0.37 5.04±0.32 5.90±0.24 52.71<0.001
2.4 ABCD2评分与血清PAF相关性分析观察组病人ABCD2 评分与血清PAF 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455,P=0.003)。
2.5 ABCD2评分结合血清PAF水平对TIA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ROC曲结果显示ABCD2评分、血清PAF水平诊断TIA进展为脑梗死的最佳截断值分别>5.33 分、>198.78 ng/L,其曲线下面积(AUC)均小于联合诊断,见表5。
表5 ABCD2评分结合血清PAF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2.6 不同危险分层TIA 病人脑梗死发生率不同危险分层的TIA 病人2 d、7 d 内脑梗死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病人危险程度增加,脑梗死发生率随之增加(P<0.05)。见表6。
表6 不同危险分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脑梗死发生率对比/例(%)
3 讨论
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TIA 病因,多认为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血栓破碎、脱落有关,可引发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进一步发展为不可逆性脑梗死[9-10]。因此早期评估TIA 病人危险分层,准确判断易感高危人群,对减少短期脑梗死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ABCD2 评分主要涵盖年龄、血压、临床特点、症状持续时间及糖尿病等TIA 进展为脑梗死的5 大危险因素,在判断TIA 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层级方面具有良好作用。通过对比研究可知,进展为脑梗死的TIA 病人ABCD2 评分明显高于未进展为脑梗死的TIA 病人,与Dolicanin 等[11]结果相似,可见ABCD2评分在评估TIA 进展为脑梗死方面具有一定价值。黄金华等[12]经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BCD2评分6 分是早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表明,随ABCD2 评分升高,TIA 病人2 d、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加,与郗红艳等[13]报道相似,提示早期实施ABCD2 评分检测,有助于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促进预后改善。绘制ROC 曲线显示,ABCD2 评分诊断TIA 进展为脑梗死的灵敏度高达95.00%,与吕铁钢等[14]数据相似,有力证实了ABCD2 评分有望成为诊断TIA 进展为脑梗死的有效指标。然而ABCD2评分仅包括临床资料,未纳入房颤、颈动脉病变等其他脑梗死发生危险因素,有效性不甚理想,且ABCD2 评分诊断TIA 进展为脑梗死的特异度仅为56.88%,故本研究采用联合诊断。
PAF 现已被证实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联系,可诱导血栓生成,引发炎症反应,促使自由基生成,进而加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15-16]。张俊[17]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发现,血清PAF 水平在TIA 进展为脑梗死病人中过度表达,与本研究观点一致,提示血清PAF 可能参与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发展。TIA 病人体内PAF 增多,一方面会引发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炎性递质,促进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增加血管通透性,加重脑血管微循环障碍[18];另一方面,PAF 通过环氧酶、脂氧酶作用,释放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可增加血栓烷B2 含量,促进血管收缩及血小板聚集,从而加快斑块破裂,增加脑梗死发生危险[19-20]。本研究还发现,随TIA 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血清PAF 水平不断上升。TIA 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一定程度会促进钙离子内流,渗出胶原、凝血酶等物质,活化血小板,激活细胞内磷酸化反应,改变血流流速,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血清PAF 水平。最后,经ROC 曲线进一步证实,ABCD2 评分结合血清PAF 水平诊断TIA 进展为脑梗死的AUC 值0.871 均大于单一诊断,且特异度可达88.75%,提示早期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TIA 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利于准确判断危险因素分层,减少短期脑梗死发生风险。
综上可知,ABCD2 评分、血清PAF 水平在TIA进展为脑梗死病人中呈异常高表达,二者联合有望成为诊断TIA 进展为脑梗死、判断危险分层、实施针对性治疗方案、降低短期脑梗死发生率的重要手段。